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智慧城市(二)
绿色智慧城市的历史脉络
针对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人口和城市绿化等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理想城市应兼具城乡优点,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随后,建立生态城市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生态城市思想提出以后,世界一些城市开展了有关的示范建设。美国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加坡已建成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澳大利亚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城市开发模式;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项目、能源保护项目等荣获国际大奖;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力图实现地区废弃物整体排放为零的构想;德国Erlangen市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等等。
IBM在此基础上推出了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Smart Planet)。它认为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可感应、可度量的信息源无处不在(Instrumented),互联网的平台让这一切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让一切变得更加智能(Intelligent)。“智慧地球”是由智能化的各个行业、各个社会层面、各个组织机构甚至个人组成的,并且基于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和计算技术,可以创造出更有智慧的行业甚至更有智慧的地球。随着世界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更多控制权。城市的经营、组织以及交通、水、能源和通讯等核心基础设施系统正在被整体定位;城市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能够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相关活动的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使城市变得更加“智慧”,并实现持续的繁荣。为此,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崭新理念,并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针对珠三角地区的特色,IBM将利用全球资源,在医疗、人才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为实现政府目标提供服务,通过现代信息产业基地与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的构建,实现与广东省政府共建“数字广东”、提供“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IBM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的合作项目涵盖了医疗、电子政府、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环境管理、网络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众多领域,涉及的合作单位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其中,广州地铁正在与IBM进行建设智慧交通系统的全面合作,以提高广州市公共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市内的交通延误、碳排放和燃料消耗;广东省中医院和IBM共同启动了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目标是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住院病人全面信息整合平台,实现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复杂医疗数据的整合和信息的共享,让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真正发挥效用。
然而,智慧城市只是利用智能技术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并没有倡导城市“成为人类美好生活地方”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市民的素质。虽然智慧城市可以为城市生活带来便利而改善生活质量,但技术如果不与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相结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驱动城市的自我健康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绿色智慧城市。
绿色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
绿色智慧城市内涵。以信息化为驱动,结合清洁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和高效运转的建设运动,旨在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开发建设模式创新,综合运用信息科学和技术、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信息发达、经济繁荣新型现代化城市。
绿色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从中国国情出发,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 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 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体系以及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保障体系。
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追求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最佳来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需要,达到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绿色智慧城市发展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推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建设功能齐全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立快捷便利和清洁的城市交通系统,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建设环境优美、服务配套和高品质环境质量的生态居住区,开发和研制对环境有利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
“绿色智慧城市”的部分行业构成
1、大气污染防治:包括城市灰霾治理、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室内空气净化、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脱硝、二噁英控制、高效燃烧等。
2、节水与再生水利用:包括城市水务、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与工业节水、饮用水安全、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等。
3、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装备。
4、节能智能控制:包括电力系统智能控制、工业系统自动化控制(DCS、PLC)、楼宇智能控制、交通系统智能控制、应急电源,以及相关的研究、产品开发和商业化应用。
5、清洁技术新材料:包括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和墙体保温隔热材料。
6、绿色照明:包括半导体材料、芯片,半导体照明封装,半导体照明应用等。
7、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热泵技术、洁净煤技术等。
8、咨询服务:包括技术咨询、规划、设计、投融资等。
9、城市公用事业服务:包括食品安全、物联网等。
10、信息技术服务:包括软件外包、IT系统服务、城市一卡通、机电系统服务。
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
自然、舒适的健康环境。绿色智慧城市可以依托智慧技术为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便捷的服务,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为人类的未来活动或者突发事件提供指导、参考。同时,绿色智慧城市要求良好的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的空气和卫生健康的水流;二是有宁静的社区、美丽的公园和较多的绿化面积;三是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和谐;四是具有持续性,注重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绿色智慧城市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并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使城市的发展与人的需求和进步相吻合,但也必须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绿色智慧城市在环境方面的目标就是要健康。健康环境的主要因素构成如下表:
新型社会形态的城市网络。城市代表着新的社会形态,表现为网络化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城市的网络化设计。一系列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空调、通讯、网络信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建筑业的进步,使城市规模不必依靠传统的平面空间扩张,而可以适度地向包括空中、地面以及地下空间拓展。这种一体化、紧凑型发展的城市并不会降低城市生活的质量。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更好地掌握一定空间内空气、水资源、绿色植物的自然净化能力及其人类生活和企业生产的承载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人们通过城市不同社区的空间优化分布,达到净化环境、美化生活、发展经济的理想目标。
城市生态网络。城市范围内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生物体与城市结构、城市功能直接联系,生物体之间具有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差异,但相互之间又按照一定食物链规律结合在一起,并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城市生态网络越大,特定城市依赖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就越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
网络化的基础设施。网路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既节约了资源又为人们提供了便捷,改变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例如,城市水资源的供给、使用和处理系统通过循环设计,达到环保、安全、健康的要求。能源方面,可以合理使用传统电力以及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有效配置和安全供给能源的同时,不断减少碳的排放量。飞机、铁路、地铁、小汽车和公交车组成的交通系统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出行的便利优势和“门到门”服务的舒适性;信息、通讯技术网络使人们之间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也可以使医疗、政府、教育等社会机构能够更加快捷、便利地提供服务,并通过市民与组织间的沟通信息平台不断累积的咨询数据挖掘、分析出城市市民生活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演变趋势,让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决策更加科学、准确。这方面的一个应用是,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和传感远程装置实现远程监控,了解老人在家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老人通过触摸传感装置,让子女、社区或医院迅速发现家里的实际情况并作出快速反映,让老人获得及时救助。
网络化的生产设施。对于城市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强化链接技术的支撑,在企业内部不同环节进行资源循环工艺的设计和应用,同时,按照产业生产工艺链和价值链的要求对生产设施进行选择和规划布局,使工业、城市、环境和区域的经济活动实现循环。企业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质和能量通过绿色生产、循环设计实现梯级转化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获得价值,最低限度地输出耗散状态的能量和废弃物,使企业的发展真正做到资源投入少、废弃物排放少、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产出多,避免对外界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园内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企业间生态链及生态网的建设,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促进产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构筑起整个城市区域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紧密结合的经济基础。
此外,大、中城市及其所在区域局部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之间、城市与周围市郊广泛、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是保证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城市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非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合作,共同致力于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文明多样的个性文化是城市各具特色和风貌的基础,也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现和保证。
绿色智能的生活社区。社区将成为未来绿色智慧城市中市民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元。由于智能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支持,城市的物质、能量、信息可以被高效利用,城市生活安全、舒适;网络营销、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城市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区域逐步交融,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增效,绿色智能社区成为市民生产和生活的聚集地和人类理想的家园。
绿色智能社区将改变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绿色智能社区注重生态保护,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以生物、信息、环境保护等绿色技术体系和新兴产业来取代以采掘、化工和机械加工为中心的传统工业体系,以网络、数字等智能技术实现工作和生活的绿色理念,尽可能地利用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与生活,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绿色智能社区采用绿色建筑材料系统。这些产品既是绿色节能、环保的需要,又为智能技术的应用创造了需求。进一步扩展,通过绿色理念和新兴技术建设绿色智能社区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同时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过分依赖于环境和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模式。这些活动包括:绿色智慧城市社区对消耗的电、燃气、煤等能源进行优化分析,对住宅的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采用节能设计,或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资源和绿色替代能源;社区供水设施采用节水型设施,推行节水型器具,逐步增加管道直饮水系统,建筑物外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对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进行优化设计、对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废水进行处理和循环使用等;社区建筑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绿色建材,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卫生健康标准;社区建筑及其周边环境采用隔音、降噪措施,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节能灯具和由新能源提供照明,要满足居民居住舒适健康的要求。通过在建筑周边植树和种植攀爬植物、屋顶绿化、草坪绿化等,提高防风、隔热、防尘以及美化环境、节能、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的效果。社区的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采用物理化学法、固化法及高温焚烧法、动物处理垃圾等不同的处置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绿色智能社区是开放的系统。社区不断通过internet等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通过交通、电力基础设施等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社区有限的范围促使集约利用社区土地以塑造真正的人性化空间;社区之间的永久性绿化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传统社区不同,绿色智能社区除居住功能外,还实现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购物等其他多种功能在社区空间的复合,可以满足人们部分医疗、商业、娱乐、教育服务的需求。一些产业通过信息化、分散化与居住环境融合,使社区不仅是传统的居住中心,而且演变为商业、就业、娱乐中心,实现了城市社会形态的重构。
生活与工作融合的艺术人生。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不只是学校学习时间的延长,而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知识积累和能力与素质培训;工作不只是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同时,教育、工作和休闲活动日益融合,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价值,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而科技发展的智能化、人性化,优美舒适的环境也为人类新的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更多的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随时上班、工作,从而摆脱了有形空间和距离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绿色智慧城市创造了一个尊重人、服务人的环境,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支持、合作获得实现的机会,突破了传统依赖自有有限资源的束缚。从城市发展的需求看,城市绿化、智能化的过程,需要生态建筑、太阳能利用技术、干旱地区的节灌技术、网络数字技术、规划、卫生保健等科技知识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需要大量知识型员工,需要人类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并通过建立自身价值、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秩序,实现人与自然、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高效有序。
绿色智慧城市的深刻变革
与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绿色智慧城市超越了人类臣服自然、征服自然的技术主导下经济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采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技术为手段科学利用自然的发展路径。新的城市理念及其城市愿景改变了一系列城市主体的行为。
——绿色价值观。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和影响,在城市建设、城市经济活动及城市生活中体现“绿色价格”,旨在探讨一种源于城市发展又超越城市自身、不同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前提下人对自然依附的发展模式。绿色智慧城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建立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前提下,通过城市主体意识的进步、制度调整以及不同城市和社会机构间的共同协作,努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色智慧城市将生态目标的实现融入到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建设的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绿色智慧城市力图科学地估算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恰当地调整控制城市人口密度、产业种类与数量结构及布局,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土地的综合利用来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等目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建设的紧凑式发展,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融合;将土地利用与工作、居住和交通等服务设施结合起来,对土地进行分区高密度开发和利用,使人们能够就近入学、工作和享用各种服务设施,缩短出行距离,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城市的不同区域可以根据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区域条件,制订具有个性的建设方案。
——实施绿色生产。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采取终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污染防治不仅耗费大量的资金、资源和能源,且效果滞缓。绿色智慧城市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量,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建立现代生态工业园区,使原料、产品、生产过程减少和消除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目标。
——推行健康消费模式。绿色智慧城市不断增加社区绿地面积,通过建筑的绿色、智能设计,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保障居民的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性等多层次的需求;通过不断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个人能力,减少生活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
——城市管理目标的多元化。在自然界中,由众多生物物种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要比一个只有少数几种物种组成的简单生态系统更能承受来自外界的干扰和破坏,从而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传统的城市管理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城市管理活动往往被理解为政府单一主体的管制行为,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城市尊重多样性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的同时,倡导发挥城市居民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主体意识,引导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承担改善城市公共生活的责任,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参与城市绿色规划、智慧化等活动;改变对某些单一重要资源的严重依赖,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实现资源利用和能源结构的多样性;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服务程序和流程,协调部门之间的业务活动,实现业务模块化,减少业务重叠和成本,推动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实行一站式的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
绿色智慧城市支撑中国和平崛起
绿色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动力,也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绿色智慧城市的目标是建立宜居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不仅仅着眼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外在的形象,更注重城市的绿色经济内涵。传统城市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资源消耗型与环境污染型的黑色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产品加工、消耗废弃的利用模式与生产方式获得发展。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生产产品,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稍加处理,甚至不加任何处理就大量地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绿色智慧城市是一种绿色经济,城市经济活动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一种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城市系统中资源利用方式由单一的线式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知识成为重要资源。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绿色智慧城市采用“资源(减量化使用)——产品——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资源”流程,开发智力促进科技进步;城市生产和生活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强调无污染和循环使用资源,遵循五条原则:一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二是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三是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四是再回收原则(Recovery),将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分类和回收利用。五是资源使用的有偿原则(Repay),所有自然资源都逐步实行计量使用和有偿消耗,并通过碳当量对废弃物实行交换。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绿色智慧城市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源泉。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将持续下降,城市将成为发展我国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依靠力量。世界金融危机、全球化、能源价格高涨和全球变暖等一系列趋势都在重新塑造整个世界的格局,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市场需求的萎缩,一度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的出口导向型产业,至今恢复缓慢。即使不考虑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大大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期待出口能够恢复到过去30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当前背景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模式可能难以为继。中国产品的低价格一度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也大大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城市土地成本的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出口产品的利润已遭受到严重挤压,产品的生产者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或把损失转嫁给生态环境,但依靠大规模扩张实现低价格的产业环节已难以支持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与其他国家的价值与法律体系、经济发展和就业目标等产生了根本冲突,引起了一系列贸易摩擦。西班牙烧鞋案、温州打火机遭遇CR法则、日本毒饺子事件、美国的毒玩具事件,以及欧美频频设立的贸易壁垒、高额严厉的反倾销税等,尽管与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密切关系,但中国经济的过度外向型扩张和低价格发展模式也是深层次原因之一。
近年来,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1979-2002年底,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达524起,被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为374起。其中,1995-2002年,中国遭受反倾销最终裁定案占立案数的比率高达68.83%,居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从时间上看,反倾销数量逐渐增加。1979年国外对中国反倾销数量只有2起;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有6.4起;到了90年代则年均高达30.7起;2000年达到38起,2002年达到47起。在世贸组织2008年上半年全球新启动的85项新反倾销调查中,有37项针对中国产品;实施的54项新反倾销措施中有13项针对中国产品。
如果按照原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淡水、土地和清洁空气等资源,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带动了世界资源价格的迅速攀升。随着劳动力、土地、能源、矿藏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中国必将失去资源简单加工型产业的竞争力。据统计,2003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费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环境的严重污染。在当今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估计,中国的环境危机每年将消费国内生产总值的8%-12%。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已制定节能减排的环保措施以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承诺,传统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必将受到较大约束。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基于经济刺激的4万亿人民币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和传统产业振兴,短期内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能过剩。中国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将开始城市化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探索,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重构经济增长的引擎。应该说,现代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化网络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基础。绿色智慧城市对于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寻找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增长源泉,探讨中国城市化模式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单纯的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和依赖出口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不同,绿色智慧城市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来进行城市基础投资建设、改变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它带来的是科技、环境、资源构筑的和谐、健康、高效的社会网络,或许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参考资料:
Andrew J. Hoffman, John G. Woody(吴振阳译).绿色战略中的商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殷京生.绿色城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布卢姆菲尔德等著(张明顺等译).绿色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指南.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年;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年;
仇保兴.中国城市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陈为邦.城市探索.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侯爱敏,袁中尽.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城市发展研究. 2006(3): 1-5;
杨荣金,舒俭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出版社.2007年;
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07(5):155-159。
绿色智慧城市的历史脉络
针对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人口和城市绿化等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理想城市应兼具城乡优点,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随后,建立生态城市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生态城市思想提出以后,世界一些城市开展了有关的示范建设。美国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加坡已建成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澳大利亚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城市开发模式;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项目、能源保护项目等荣获国际大奖;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力图实现地区废弃物整体排放为零的构想;德国Erlangen市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等等。
IBM在此基础上推出了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Smart Planet)。它认为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可感应、可度量的信息源无处不在(Instrumented),互联网的平台让这一切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让一切变得更加智能(Intelligent)。“智慧地球”是由智能化的各个行业、各个社会层面、各个组织机构甚至个人组成的,并且基于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和计算技术,可以创造出更有智慧的行业甚至更有智慧的地球。随着世界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更多控制权。城市的经营、组织以及交通、水、能源和通讯等核心基础设施系统正在被整体定位;城市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能够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相关活动的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使城市变得更加“智慧”,并实现持续的繁荣。为此,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崭新理念,并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针对珠三角地区的特色,IBM将利用全球资源,在医疗、人才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为实现政府目标提供服务,通过现代信息产业基地与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的构建,实现与广东省政府共建“数字广东”、提供“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IBM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的合作项目涵盖了医疗、电子政府、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环境管理、网络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众多领域,涉及的合作单位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其中,广州地铁正在与IBM进行建设智慧交通系统的全面合作,以提高广州市公共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市内的交通延误、碳排放和燃料消耗;广东省中医院和IBM共同启动了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目标是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住院病人全面信息整合平台,实现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复杂医疗数据的整合和信息的共享,让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真正发挥效用。
然而,智慧城市只是利用智能技术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并没有倡导城市“成为人类美好生活地方”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市民的素质。虽然智慧城市可以为城市生活带来便利而改善生活质量,但技术如果不与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相结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驱动城市的自我健康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绿色智慧城市。
绿色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
绿色智慧城市内涵。以信息化为驱动,结合清洁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和高效运转的建设运动,旨在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开发建设模式创新,综合运用信息科学和技术、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信息发达、经济繁荣新型现代化城市。
绿色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从中国国情出发,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 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 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体系以及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保障体系。
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追求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最佳来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需要,达到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绿色智慧城市发展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推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建设功能齐全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立快捷便利和清洁的城市交通系统,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建设环境优美、服务配套和高品质环境质量的生态居住区,开发和研制对环境有利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
“绿色智慧城市”的部分行业构成
1、大气污染防治:包括城市灰霾治理、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室内空气净化、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脱硝、二噁英控制、高效燃烧等。
2、节水与再生水利用:包括城市水务、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与工业节水、饮用水安全、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等。
3、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装备。
4、节能智能控制:包括电力系统智能控制、工业系统自动化控制(DCS、PLC)、楼宇智能控制、交通系统智能控制、应急电源,以及相关的研究、产品开发和商业化应用。
5、清洁技术新材料:包括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和墙体保温隔热材料。
6、绿色照明:包括半导体材料、芯片,半导体照明封装,半导体照明应用等。
7、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热泵技术、洁净煤技术等。
8、咨询服务:包括技术咨询、规划、设计、投融资等。
9、城市公用事业服务:包括食品安全、物联网等。
10、信息技术服务:包括软件外包、IT系统服务、城市一卡通、机电系统服务。
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
自然、舒适的健康环境。绿色智慧城市可以依托智慧技术为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便捷的服务,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为人类的未来活动或者突发事件提供指导、参考。同时,绿色智慧城市要求良好的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的空气和卫生健康的水流;二是有宁静的社区、美丽的公园和较多的绿化面积;三是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和谐;四是具有持续性,注重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绿色智慧城市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并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使城市的发展与人的需求和进步相吻合,但也必须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绿色智慧城市在环境方面的目标就是要健康。健康环境的主要因素构成如下表:
新型社会形态的城市网络。城市代表着新的社会形态,表现为网络化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城市的网络化设计。一系列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空调、通讯、网络信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建筑业的进步,使城市规模不必依靠传统的平面空间扩张,而可以适度地向包括空中、地面以及地下空间拓展。这种一体化、紧凑型发展的城市并不会降低城市生活的质量。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更好地掌握一定空间内空气、水资源、绿色植物的自然净化能力及其人类生活和企业生产的承载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人们通过城市不同社区的空间优化分布,达到净化环境、美化生活、发展经济的理想目标。
城市生态网络。城市范围内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生物体与城市结构、城市功能直接联系,生物体之间具有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差异,但相互之间又按照一定食物链规律结合在一起,并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城市生态网络越大,特定城市依赖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就越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
网络化的基础设施。网路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既节约了资源又为人们提供了便捷,改变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例如,城市水资源的供给、使用和处理系统通过循环设计,达到环保、安全、健康的要求。能源方面,可以合理使用传统电力以及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有效配置和安全供给能源的同时,不断减少碳的排放量。飞机、铁路、地铁、小汽车和公交车组成的交通系统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出行的便利优势和“门到门”服务的舒适性;信息、通讯技术网络使人们之间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也可以使医疗、政府、教育等社会机构能够更加快捷、便利地提供服务,并通过市民与组织间的沟通信息平台不断累积的咨询数据挖掘、分析出城市市民生活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演变趋势,让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决策更加科学、准确。这方面的一个应用是,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和传感远程装置实现远程监控,了解老人在家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老人通过触摸传感装置,让子女、社区或医院迅速发现家里的实际情况并作出快速反映,让老人获得及时救助。
网络化的生产设施。对于城市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强化链接技术的支撑,在企业内部不同环节进行资源循环工艺的设计和应用,同时,按照产业生产工艺链和价值链的要求对生产设施进行选择和规划布局,使工业、城市、环境和区域的经济活动实现循环。企业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质和能量通过绿色生产、循环设计实现梯级转化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获得价值,最低限度地输出耗散状态的能量和废弃物,使企业的发展真正做到资源投入少、废弃物排放少、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产出多,避免对外界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园内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企业间生态链及生态网的建设,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促进产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构筑起整个城市区域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紧密结合的经济基础。
此外,大、中城市及其所在区域局部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之间、城市与周围市郊广泛、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是保证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城市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非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合作,共同致力于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文明多样的个性文化是城市各具特色和风貌的基础,也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现和保证。
绿色智能的生活社区。社区将成为未来绿色智慧城市中市民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元。由于智能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支持,城市的物质、能量、信息可以被高效利用,城市生活安全、舒适;网络营销、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城市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区域逐步交融,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增效,绿色智能社区成为市民生产和生活的聚集地和人类理想的家园。
绿色智能社区将改变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绿色智能社区注重生态保护,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以生物、信息、环境保护等绿色技术体系和新兴产业来取代以采掘、化工和机械加工为中心的传统工业体系,以网络、数字等智能技术实现工作和生活的绿色理念,尽可能地利用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与生活,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绿色智能社区采用绿色建筑材料系统。这些产品既是绿色节能、环保的需要,又为智能技术的应用创造了需求。进一步扩展,通过绿色理念和新兴技术建设绿色智能社区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同时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过分依赖于环境和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模式。这些活动包括:绿色智慧城市社区对消耗的电、燃气、煤等能源进行优化分析,对住宅的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采用节能设计,或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资源和绿色替代能源;社区供水设施采用节水型设施,推行节水型器具,逐步增加管道直饮水系统,建筑物外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对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进行优化设计、对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废水进行处理和循环使用等;社区建筑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绿色建材,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卫生健康标准;社区建筑及其周边环境采用隔音、降噪措施,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节能灯具和由新能源提供照明,要满足居民居住舒适健康的要求。通过在建筑周边植树和种植攀爬植物、屋顶绿化、草坪绿化等,提高防风、隔热、防尘以及美化环境、节能、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的效果。社区的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采用物理化学法、固化法及高温焚烧法、动物处理垃圾等不同的处置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绿色智能社区是开放的系统。社区不断通过internet等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通过交通、电力基础设施等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社区有限的范围促使集约利用社区土地以塑造真正的人性化空间;社区之间的永久性绿化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传统社区不同,绿色智能社区除居住功能外,还实现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购物等其他多种功能在社区空间的复合,可以满足人们部分医疗、商业、娱乐、教育服务的需求。一些产业通过信息化、分散化与居住环境融合,使社区不仅是传统的居住中心,而且演变为商业、就业、娱乐中心,实现了城市社会形态的重构。
生活与工作融合的艺术人生。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不只是学校学习时间的延长,而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知识积累和能力与素质培训;工作不只是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同时,教育、工作和休闲活动日益融合,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价值,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而科技发展的智能化、人性化,优美舒适的环境也为人类新的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更多的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随时上班、工作,从而摆脱了有形空间和距离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绿色智慧城市创造了一个尊重人、服务人的环境,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支持、合作获得实现的机会,突破了传统依赖自有有限资源的束缚。从城市发展的需求看,城市绿化、智能化的过程,需要生态建筑、太阳能利用技术、干旱地区的节灌技术、网络数字技术、规划、卫生保健等科技知识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需要大量知识型员工,需要人类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并通过建立自身价值、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秩序,实现人与自然、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高效有序。
绿色智慧城市的深刻变革
与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绿色智慧城市超越了人类臣服自然、征服自然的技术主导下经济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采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技术为手段科学利用自然的发展路径。新的城市理念及其城市愿景改变了一系列城市主体的行为。
——绿色价值观。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和影响,在城市建设、城市经济活动及城市生活中体现“绿色价格”,旨在探讨一种源于城市发展又超越城市自身、不同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前提下人对自然依附的发展模式。绿色智慧城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建立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前提下,通过城市主体意识的进步、制度调整以及不同城市和社会机构间的共同协作,努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色智慧城市将生态目标的实现融入到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建设的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绿色智慧城市力图科学地估算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恰当地调整控制城市人口密度、产业种类与数量结构及布局,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土地的综合利用来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等目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建设的紧凑式发展,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融合;将土地利用与工作、居住和交通等服务设施结合起来,对土地进行分区高密度开发和利用,使人们能够就近入学、工作和享用各种服务设施,缩短出行距离,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城市的不同区域可以根据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区域条件,制订具有个性的建设方案。
——实施绿色生产。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采取终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污染防治不仅耗费大量的资金、资源和能源,且效果滞缓。绿色智慧城市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量,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建立现代生态工业园区,使原料、产品、生产过程减少和消除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目标。
——推行健康消费模式。绿色智慧城市不断增加社区绿地面积,通过建筑的绿色、智能设计,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保障居民的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性等多层次的需求;通过不断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个人能力,减少生活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
——城市管理目标的多元化。在自然界中,由众多生物物种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要比一个只有少数几种物种组成的简单生态系统更能承受来自外界的干扰和破坏,从而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传统的城市管理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城市管理活动往往被理解为政府单一主体的管制行为,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城市尊重多样性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的同时,倡导发挥城市居民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主体意识,引导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承担改善城市公共生活的责任,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参与城市绿色规划、智慧化等活动;改变对某些单一重要资源的严重依赖,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实现资源利用和能源结构的多样性;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服务程序和流程,协调部门之间的业务活动,实现业务模块化,减少业务重叠和成本,推动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实行一站式的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
绿色智慧城市支撑中国和平崛起
绿色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动力,也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绿色智慧城市的目标是建立宜居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不仅仅着眼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外在的形象,更注重城市的绿色经济内涵。传统城市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资源消耗型与环境污染型的黑色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产品加工、消耗废弃的利用模式与生产方式获得发展。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生产产品,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稍加处理,甚至不加任何处理就大量地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绿色智慧城市是一种绿色经济,城市经济活动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一种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城市系统中资源利用方式由单一的线式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知识成为重要资源。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绿色智慧城市采用“资源(减量化使用)——产品——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资源”流程,开发智力促进科技进步;城市生产和生活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强调无污染和循环使用资源,遵循五条原则:一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二是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三是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四是再回收原则(Recovery),将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分类和回收利用。五是资源使用的有偿原则(Repay),所有自然资源都逐步实行计量使用和有偿消耗,并通过碳当量对废弃物实行交换。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绿色智慧城市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源泉。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将持续下降,城市将成为发展我国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依靠力量。世界金融危机、全球化、能源价格高涨和全球变暖等一系列趋势都在重新塑造整个世界的格局,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市场需求的萎缩,一度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的出口导向型产业,至今恢复缓慢。即使不考虑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大大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期待出口能够恢复到过去30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当前背景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模式可能难以为继。中国产品的低价格一度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也大大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城市土地成本的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出口产品的利润已遭受到严重挤压,产品的生产者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或把损失转嫁给生态环境,但依靠大规模扩张实现低价格的产业环节已难以支持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与其他国家的价值与法律体系、经济发展和就业目标等产生了根本冲突,引起了一系列贸易摩擦。西班牙烧鞋案、温州打火机遭遇CR法则、日本毒饺子事件、美国的毒玩具事件,以及欧美频频设立的贸易壁垒、高额严厉的反倾销税等,尽管与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密切关系,但中国经济的过度外向型扩张和低价格发展模式也是深层次原因之一。
近年来,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1979-2002年底,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达524起,被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为374起。其中,1995-2002年,中国遭受反倾销最终裁定案占立案数的比率高达68.83%,居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从时间上看,反倾销数量逐渐增加。1979年国外对中国反倾销数量只有2起;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有6.4起;到了90年代则年均高达30.7起;2000年达到38起,2002年达到47起。在世贸组织2008年上半年全球新启动的85项新反倾销调查中,有37项针对中国产品;实施的54项新反倾销措施中有13项针对中国产品。
如果按照原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淡水、土地和清洁空气等资源,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带动了世界资源价格的迅速攀升。随着劳动力、土地、能源、矿藏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中国必将失去资源简单加工型产业的竞争力。据统计,2003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费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环境的严重污染。在当今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估计,中国的环境危机每年将消费国内生产总值的8%-12%。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已制定节能减排的环保措施以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承诺,传统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必将受到较大约束。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基于经济刺激的4万亿人民币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和传统产业振兴,短期内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能过剩。中国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将开始城市化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探索,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重构经济增长的引擎。应该说,现代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化网络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基础。绿色智慧城市对于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寻找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增长源泉,探讨中国城市化模式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单纯的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和依赖出口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不同,绿色智慧城市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来进行城市基础投资建设、改变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它带来的是科技、环境、资源构筑的和谐、健康、高效的社会网络,或许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参考资料:
Andrew J. Hoffman, John G. Woody(吴振阳译).绿色战略中的商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殷京生.绿色城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布卢姆菲尔德等著(张明顺等译).绿色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指南.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年;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年;
仇保兴.中国城市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陈为邦.城市探索.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侯爱敏,袁中尽.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城市发展研究. 2006(3): 1-5;
杨荣金,舒俭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出版社.2007年;
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07(5):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