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表现力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第十册《丰碑》,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瑩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二、刺激感官,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在优美音乐的带领下,在精彩动画的演示下,在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的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下消除了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
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伊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師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情境模拟,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
三、图文并茂,化解课文中的教学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便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到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四、信息量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对语文多媒体教学要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一、表现力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第十册《丰碑》,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瑩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二、刺激感官,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在优美音乐的带领下,在精彩动画的演示下,在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的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下消除了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
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伊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師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情境模拟,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
三、图文并茂,化解课文中的教学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便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到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四、信息量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对语文多媒体教学要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