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一直是语言类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自然学科课程来说,阅读似乎可有可无。事实上,学生的科学探究也是建立在科学阅读基础之上的,因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发展、科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都需要科学阅读的介入和辅助。然而,科学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在科学课教学中灵活运用科学阅读的策略,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比较型阅读策略
所谓比较型阅读策略是将科学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并且辨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策略。如教学《动物吃什么》一课时,我们可以精选科学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排泄物来辨析它们所吃的食物:植食动物的排泄物里面夹杂着植物纤维以及植物的种子,说明青草、嫩叶、瓜果、树皮、种子等都是它们的食物;肉食动物的粪便里面有动物毛发、骨头,说明野兔、山羊、小鸟都是它们的食物;仓鼠的洞穴里有向日葵、花生、板栗、肉类等多种食物,说明仓鼠的食性很杂,几乎什么都吃,是杂食性动物。学生在自我阅读、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出动物食性的不同与联系。
再如,教学《生物与环境》一课时,老师出示北极兔与沙漠兔的图片,请学生用比较型的策略阅读图片,并提问:“这两只兔子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汇报、比较阅读信息后,老师追问:“是否可以分析一下可能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这种关键性的教学指导用语,促使学生在比较型的阅读中,把不同兔子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与所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扩大了他们思维的空间,提升了思维的深度,使他们得到更加综合、多元的训练和发展。
比较型阅读的策略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具体来说,就是:
1.求异型。先要辨析“同”的是哪些内容,然后再同中求异,找出相同的部分;
2.求同型。先要明确“求同”的目的,梳理要解答的是哪些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发现“同工”;
3.互解型。先要明确“问题”的指向,再思考通过什么途径去寻找相应的答案;
4.综合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跳跃式阅读,因为前一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使用比较型阅读教学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比较的阅读材料,明确比较的范围;
2.找准阅读材料中的相同与不同,这是理解和运用比较型阅读策略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3.比较是思维缜密、有深度的重要体现。因此,科学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对照检查、分析归纳和推断鉴别。
比较型阅读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表格式,此外,也可用维恩图或者更加复杂的双泡图等形式来呈现。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二、探究型阅读策略
探究型阅读的基本环节有:
1.用具有一定涵盖性、科学性、综合性的阅读材料,以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为科学阅读定向;
2.遴选科学阅读信息,由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相关阅读信息的梳理、重组和提炼;
3.各小组互相交流、质疑、分析、研讨、总结;
4.学生小组表达与交流,其他小组补充、争辩、完善,之后,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例如,教学《皮影戏》一课时,首先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然后由教师引导他们通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制造影子,形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再聚焦科学问题,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的距离与影子大小的关系等内容。
再如,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将发现的信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形成可探究的问题,之后的重点是探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和了解食品的配料等问题,学生可以同时探究多个问题。这种策略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科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和食品的配料进行更深入、更透彻的探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准备多种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学生通过阅读信息发现问题,寻找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原因,充分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认识到用科学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这种知识内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带得走的能力,和当下我们提倡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殊途同归。
探究型阅读打破了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让学生在科学阅读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两者高度融合,实现了双赢乃至多赢,是非常重要、高效的学习策略。这种策略既符合科学课具有探究性的特质,又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自我发展。
探究型阅读的形式可以是鱼骨图、支架图、树形图、概念结构图等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可以是某种变式。
三、审辩型阅读策略
如今,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使用审辩型阅读策略可以达成此目的。如教学测量温度的方法,让学生用“审辩”的方法阅读文本内容,用“审辩”的方法找出教师在“演示”过程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认真细致、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如教学《玩小车》一课时,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如何安装小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学生会发现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影响了小车行进的方向,并且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只有将细绳拴在恰当的位置,小车拉力的方向与车轮滚动的方向才会一致。学生往往认为这个探究活动很容易,于是,就动手操作起来,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操作中出现了以下现象:
1.细绳太长,细绳挂垫圈的一端直接碰到底面;
2.细绳过短,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很短;
3.只有細绳长短接近桌子的高度,小车运动的距离才会接近桌子的高度。
一些小组由于没有考虑到细绳的长短,无法顺利开展探究。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友情提示”:
1.细绳长短怎样比较合适?
2.垫圈移动的距离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是什么关系?
学生“审辩”式地阅读“友情提示”后,开始考虑:垫圈移动的距离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是一样的,垫圈移动的距离不能超过桌子的高度,所以绳子的长短也不应该超过桌子的高度。学生先通过自主阅读,设计实验装置,再由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最后通过“友情提示”的帮助进行审辩型阅读,修改实验方案再开展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也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该教材通过“阅读提示”、“阅读指南”和“阅读DIY”等栏目的设置,给予学生审辩型阅读策略的指导。
审辩型阅读的形式可以是网状图、讨论图等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可以是某种变式。
当然,科学课中运用阅读的策略远远不止这三种,这些教学策略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度研究不同的阅读材料和教学策略,让科学阅读精准、合理、巧妙、有效地服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智慧,找到对终身发展有益的DNA。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活”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
一、比较型阅读策略
所谓比较型阅读策略是将科学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并且辨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策略。如教学《动物吃什么》一课时,我们可以精选科学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排泄物来辨析它们所吃的食物:植食动物的排泄物里面夹杂着植物纤维以及植物的种子,说明青草、嫩叶、瓜果、树皮、种子等都是它们的食物;肉食动物的粪便里面有动物毛发、骨头,说明野兔、山羊、小鸟都是它们的食物;仓鼠的洞穴里有向日葵、花生、板栗、肉类等多种食物,说明仓鼠的食性很杂,几乎什么都吃,是杂食性动物。学生在自我阅读、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出动物食性的不同与联系。
再如,教学《生物与环境》一课时,老师出示北极兔与沙漠兔的图片,请学生用比较型的策略阅读图片,并提问:“这两只兔子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汇报、比较阅读信息后,老师追问:“是否可以分析一下可能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这种关键性的教学指导用语,促使学生在比较型的阅读中,把不同兔子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与所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扩大了他们思维的空间,提升了思维的深度,使他们得到更加综合、多元的训练和发展。
比较型阅读的策略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具体来说,就是:
1.求异型。先要辨析“同”的是哪些内容,然后再同中求异,找出相同的部分;
2.求同型。先要明确“求同”的目的,梳理要解答的是哪些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发现“同工”;
3.互解型。先要明确“问题”的指向,再思考通过什么途径去寻找相应的答案;
4.综合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跳跃式阅读,因为前一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使用比较型阅读教学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比较的阅读材料,明确比较的范围;
2.找准阅读材料中的相同与不同,这是理解和运用比较型阅读策略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3.比较是思维缜密、有深度的重要体现。因此,科学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对照检查、分析归纳和推断鉴别。
比较型阅读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表格式,此外,也可用维恩图或者更加复杂的双泡图等形式来呈现。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二、探究型阅读策略
探究型阅读的基本环节有:
1.用具有一定涵盖性、科学性、综合性的阅读材料,以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为科学阅读定向;
2.遴选科学阅读信息,由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相关阅读信息的梳理、重组和提炼;
3.各小组互相交流、质疑、分析、研讨、总结;
4.学生小组表达与交流,其他小组补充、争辩、完善,之后,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例如,教学《皮影戏》一课时,首先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然后由教师引导他们通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制造影子,形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再聚焦科学问题,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的距离与影子大小的关系等内容。
再如,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将发现的信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形成可探究的问题,之后的重点是探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和了解食品的配料等问题,学生可以同时探究多个问题。这种策略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科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和食品的配料进行更深入、更透彻的探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准备多种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学生通过阅读信息发现问题,寻找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原因,充分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认识到用科学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这种知识内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带得走的能力,和当下我们提倡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殊途同归。
探究型阅读打破了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让学生在科学阅读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两者高度融合,实现了双赢乃至多赢,是非常重要、高效的学习策略。这种策略既符合科学课具有探究性的特质,又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自我发展。
探究型阅读的形式可以是鱼骨图、支架图、树形图、概念结构图等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可以是某种变式。
三、审辩型阅读策略
如今,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使用审辩型阅读策略可以达成此目的。如教学测量温度的方法,让学生用“审辩”的方法阅读文本内容,用“审辩”的方法找出教师在“演示”过程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认真细致、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如教学《玩小车》一课时,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如何安装小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学生会发现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影响了小车行进的方向,并且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只有将细绳拴在恰当的位置,小车拉力的方向与车轮滚动的方向才会一致。学生往往认为这个探究活动很容易,于是,就动手操作起来,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操作中出现了以下现象:
1.细绳太长,细绳挂垫圈的一端直接碰到底面;
2.细绳过短,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很短;
3.只有細绳长短接近桌子的高度,小车运动的距离才会接近桌子的高度。
一些小组由于没有考虑到细绳的长短,无法顺利开展探究。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友情提示”:
1.细绳长短怎样比较合适?
2.垫圈移动的距离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是什么关系?
学生“审辩”式地阅读“友情提示”后,开始考虑:垫圈移动的距离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是一样的,垫圈移动的距离不能超过桌子的高度,所以绳子的长短也不应该超过桌子的高度。学生先通过自主阅读,设计实验装置,再由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最后通过“友情提示”的帮助进行审辩型阅读,修改实验方案再开展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也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该教材通过“阅读提示”、“阅读指南”和“阅读DIY”等栏目的设置,给予学生审辩型阅读策略的指导。
审辩型阅读的形式可以是网状图、讨论图等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可以是某种变式。
当然,科学课中运用阅读的策略远远不止这三种,这些教学策略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度研究不同的阅读材料和教学策略,让科学阅读精准、合理、巧妙、有效地服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智慧,找到对终身发展有益的DNA。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活”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