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看过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与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来了一个寒风凛冽、寒冷刺骨,其结果是行人非但没脱去大衣,为了抵御风寒,他们反而将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呢,则徐徐吹动,使人顿感风和日丽,行人因觉春意浓浓,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去大衣。比赛结果:南风获胜。北风和南风都想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把“南风效应”的“柔和之力”引入教育,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启示,同时也使之产生神奇的教育功效;把“南风效应”的“柔和之力”引入教育,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春风化雨、润人心田,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教育者内心深处闪耀出的育人智慧之光。
以家庭教育为例。苏洵之子苏轼和苏辙自幼十分顽皮,苏洵在多次说教无效的情况下,决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之后,每当两个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进角落里读书,父亲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但当孩子走近他时,便又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更觉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俩在看什么好书。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趁父亲不在时,两人就把书“偷”来细心加以阅读。之后,哥俩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成为一代名家。
苏洵家教成功之处就在于:当说服教育无效时,他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加以引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采取“北风”式的强硬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非打即骂,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家长不妨学学苏洵教子,把“北风”转成“南风”,看看效果如何!
以学校教育为例。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平时办事时拖拖拉拉、马马虎虎,作业常常不交,待人也缺乏礼貌。上课时不是吃零食做小动作,就是偷偷看小说。老师和同学批评教育他时,他要么一声不吭,要么一走了之,很难与其直接接触。怎样才能开启他的心灵之窗呢?一位老师尝试用婉转的方式——书信,和他交流。第一封信,老师对他的不幸深表同情。不久,老师又写了他身上具有许多闪光点的鼓励性的第二封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居然上课认真起来,作业也基本交全了。生日那天,老师给他寄去了生日卡。一天后,老师发现他激动万分,好像有话要说。几天后,老师收到了他的第一封信。在信中,他表示愿意用通信的方式进行交流。师生间经过一来一往的多次通信交流,彼此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由此也建立起了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近一个学期的书信交谈,该生变化很大,而他们的交谈方式也由书信逐步过渡到了面谈。最后,他和班里的多数同学一样顺利考入大学。
面对学生因父母离异和别人的歧视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老师采用了通信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这种谈话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与该生的正面冲突,再加上老师的信中用的是和风细雨似的语言,同情、安慰、鼓励他,其结果是学生终于向老师开启了紧闭的心灵之门。
再看一个社会教育的例子。泰瑞·道森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去日本学习气功的美国人之一,关于他有一个在东京坐地铁回家碰到醉汉的故事。有人把这个故事称为EO柔道(即情商柔道),这是多么精彩的EO柔道!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故事中老人对醉汉心怀善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倘若当时泰瑞也心怀善意出招,无论是否制伏醉汉,其教育效果又会怎样呢?这个故事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南风效应”的神奇功效。
是的,在育人过程中,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能轻易地卷起学生心扉的窗纱,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能更容易地把我们的教育意图融入到学生的心田;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能更清晰地传达我们对学生充满善意而温暖的真诚。显然,这种柔和的教育不仅能进发出神奇的力量,而且它还尽显出它的迷人之美。而正是这种神奇之力和迷人之美铸就了学生的灵魂,使学生的心灵放射出夺目的人性光芒。
责任编辑:张茂林
以家庭教育为例。苏洵之子苏轼和苏辙自幼十分顽皮,苏洵在多次说教无效的情况下,决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之后,每当两个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进角落里读书,父亲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但当孩子走近他时,便又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更觉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俩在看什么好书。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趁父亲不在时,两人就把书“偷”来细心加以阅读。之后,哥俩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成为一代名家。
苏洵家教成功之处就在于:当说服教育无效时,他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加以引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采取“北风”式的强硬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非打即骂,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家长不妨学学苏洵教子,把“北风”转成“南风”,看看效果如何!
以学校教育为例。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平时办事时拖拖拉拉、马马虎虎,作业常常不交,待人也缺乏礼貌。上课时不是吃零食做小动作,就是偷偷看小说。老师和同学批评教育他时,他要么一声不吭,要么一走了之,很难与其直接接触。怎样才能开启他的心灵之窗呢?一位老师尝试用婉转的方式——书信,和他交流。第一封信,老师对他的不幸深表同情。不久,老师又写了他身上具有许多闪光点的鼓励性的第二封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居然上课认真起来,作业也基本交全了。生日那天,老师给他寄去了生日卡。一天后,老师发现他激动万分,好像有话要说。几天后,老师收到了他的第一封信。在信中,他表示愿意用通信的方式进行交流。师生间经过一来一往的多次通信交流,彼此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由此也建立起了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近一个学期的书信交谈,该生变化很大,而他们的交谈方式也由书信逐步过渡到了面谈。最后,他和班里的多数同学一样顺利考入大学。
面对学生因父母离异和别人的歧视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老师采用了通信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这种谈话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与该生的正面冲突,再加上老师的信中用的是和风细雨似的语言,同情、安慰、鼓励他,其结果是学生终于向老师开启了紧闭的心灵之门。
再看一个社会教育的例子。泰瑞·道森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去日本学习气功的美国人之一,关于他有一个在东京坐地铁回家碰到醉汉的故事。有人把这个故事称为EO柔道(即情商柔道),这是多么精彩的EO柔道!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故事中老人对醉汉心怀善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倘若当时泰瑞也心怀善意出招,无论是否制伏醉汉,其教育效果又会怎样呢?这个故事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南风效应”的神奇功效。
是的,在育人过程中,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能轻易地卷起学生心扉的窗纱,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能更容易地把我们的教育意图融入到学生的心田;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能更清晰地传达我们对学生充满善意而温暖的真诚。显然,这种柔和的教育不仅能进发出神奇的力量,而且它还尽显出它的迷人之美。而正是这种神奇之力和迷人之美铸就了学生的灵魂,使学生的心灵放射出夺目的人性光芒。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