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全面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就必须全面认识机械的性能,机插水稻的发育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机械化插秧程度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366-01
1 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概述
在使用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时,种植者需要明确工作重心,把勤俭高效当作工作理念,种植者还需要对秧田进行科学的整理、播种以及管理,严格执行播种中的每条标准。在实际的播种过程中,要保证水稻的均匀性,种植人员需要加大种植力度,保持土壤水分充足;在保证田间土地温度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盖膜操作。种植者需要对秧苗的发育情况进行密切关注,还需要进行追肥,这样才能让秧苗在成长的过程中营养充足。同时,还要进行病虫害的处理,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功能。
2 高性能插秧机主要技术特点
2.1 具有可调性
高性能插秧机具有液压信形装置,可以随大田表面及硬底层的起伏不断调整机器状态,保证机器平衡和插深一致。同时,随着土壤表层因整田方式不同造成的土质硬软的差异,保持船板一定的接地压力,避免产生强烈的拥泥排水,影响已插秧苗。
2.2 基本苗插深度指标可以量化调节
插秧机所插基本苗由每公顷所插的穴数(密度)及每穴株数所决定。根据水稻栽培宽行减苗的要求,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cm,株距为3档调节,达到21万穴/hm2、24万穴/hm2、27万穴/hm2的栽插密度。基本满足水稻栽培农艺的要求。
2.3 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性能可靠,效率高
插秧机大量采用了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分保证了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和操作灵活性,体现了其高性能的特点。手扶插秧机作业效率最高可达0.2hm2/h,远远高于人工栽插的效率,由此看出其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性能比较可靠。
3 机插水稻生长发育特点
3.1 机插水稻基本生育特点
首先来分析机插水稻基本生育特点,通常来看,机插水稻采用的是中小苗移栽,缩短了秧期,增加了大田的生育期,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情况下,机插水稻较人工栽插的缓苗期短甚至没有缓苗期,这与机插秧带土移栽有直接关系。
3.2 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及成穗特点
机插水稻同样遵循N(主茎总叶片数)—3同伸规则,到主茎拔节时,有4叶的分蘖才有可能成为有效分蘖。而分蘖期的长短、分蘖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分蘖叶的多少。同时,若移栽秧龄小1个叶龄,大田有效分蘖期就多1个分蘖位。机插水稻采用的是中小苗移栽,移栽时秧龄为3—4叶龄,较常规大苗手插秧小3~35个叶龄,但机插时植伤相对较重,返青苗期比插秧长1~15个叶龄,两者相抵,机插稻的大田有效分蘖期就相应延长了2个叶龄(分蘖叶位)分蘖节位增多。机插水稻的宽行浅栽种植方式使得稻株间温光条件优越,发根能力增强,这为低节位分蘖创造了有利环境。返青后,即一般在机插后10d左右开始分蘖,且分蘖发生快,具有爆发性,栽后25-30d即达分蘖盛期,够苗期提前,高峰苗易偏多,造成群体过大,为此机插秧水稻要在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肥水运筹,降低基蘖肥用量,提早控水轻搁以创建光效群体,促进群、个体间协调生长。
4 机插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1 高产稳产
采用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能够克服直播稻生育期短、种植区域受限制及抛秧稻无序种植、群体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由于该技术具有宽行窄株、浅栽、带土小苗移栽,无返青期、分蘖早,通风性好,易获高产稳产。
4.2 省工节本,节省秧田
与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作业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一般人工手插水稻每公颂需22.5个工作日,而采用步行式和乘座式插秧机作业,每公颂分别只需1.95个工作日和0.75个工作日,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并且机插秧采用毯状秧苗,播种密度较高,提高了秧苗利用率,秧田和大田比例达1: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肥床旱育秧和水育秧提高5~10倍,秧田面积为常规育秧的10%。
4.3 节水、节肥
机械插秧在育秧期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药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在大田生长期,采用薄水活棵、浅水促蘖、间歇灌溉的灌水方式,可节省大量水资源。有序栽植,便于通风,方便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可使条纹叶枯病等病害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5 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践
5.1 加大试验研究力度
在进行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实验地区为使此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加大了试验力度,从该地区的农艺角度出发,对农业机械的应用进行了针对性的开展。在机插秧的定量栽培试验中,对肥料、种子以及植保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还制定了合理的量化指标,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以及相关成长参数进行了统计,同时对标准化育秧工艺图以及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使用流程进行了编制,使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使用得到了全面推广,也为该技术的合理使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2 整合水稻机插秸秆还田技术
这些年,在农业建设的过程当中,为了加大资源的利用率,对秸秆还田技术进行了使用。该技术对地力培肥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减少了在焚烧秸秆过程中的污染情况。在新时期广泛使用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实践过程当中,要保证该技术得到合理的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把这项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把秸秆还田技术和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结合到一起是非常重要的,以尽快实现保苗促蘖的目标,与此同时,使缺苗、作物病害以及土壤病菌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能够尽快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5.3 创新水稻机插秧推广模式
在使用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时候,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作物专业化以及生产产业化的重要性,从而实现白马湖分公司现代化农业建设。所以,在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先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给农民提供植保专业化服务,并对其进行机插秧技术的使用培训工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需要在推广过程中成立一个专业的育秧中心,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先进的农业知识以及农业技术有效结合到一起,为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5.4 农业新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
在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过程当中,第一步就是需要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创新,让当地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第二点就是在运用该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的时候,加大考察力度,让农民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当中能够有充分的认知能力,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转变农业科技成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同我国的长期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水平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要想提升粮食作物产量和质量,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大对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通过合理的进行栽植和田问管理,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还能够减少劳动力。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各地区水稻栽植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推广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沼肥自制营养土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丁维祥.种子科技.2017(03).
[2] 勉县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及主推技术[J].潘元元,范小平,邓蓉安.基层农技推广.2017(04).
[3] 丽江因地制宜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J].付艳.中国农业信息.2016(19).
[4] 水稻机插秧育秧推广中易出现的情况及改进措施[J].杨晓祥.南方农机.2017(04).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366-01
1 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概述
在使用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时,种植者需要明确工作重心,把勤俭高效当作工作理念,种植者还需要对秧田进行科学的整理、播种以及管理,严格执行播种中的每条标准。在实际的播种过程中,要保证水稻的均匀性,种植人员需要加大种植力度,保持土壤水分充足;在保证田间土地温度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盖膜操作。种植者需要对秧苗的发育情况进行密切关注,还需要进行追肥,这样才能让秧苗在成长的过程中营养充足。同时,还要进行病虫害的处理,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功能。
2 高性能插秧机主要技术特点
2.1 具有可调性
高性能插秧机具有液压信形装置,可以随大田表面及硬底层的起伏不断调整机器状态,保证机器平衡和插深一致。同时,随着土壤表层因整田方式不同造成的土质硬软的差异,保持船板一定的接地压力,避免产生强烈的拥泥排水,影响已插秧苗。
2.2 基本苗插深度指标可以量化调节
插秧机所插基本苗由每公顷所插的穴数(密度)及每穴株数所决定。根据水稻栽培宽行减苗的要求,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cm,株距为3档调节,达到21万穴/hm2、24万穴/hm2、27万穴/hm2的栽插密度。基本满足水稻栽培农艺的要求。
2.3 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性能可靠,效率高
插秧机大量采用了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分保证了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和操作灵活性,体现了其高性能的特点。手扶插秧机作业效率最高可达0.2hm2/h,远远高于人工栽插的效率,由此看出其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性能比较可靠。
3 机插水稻生长发育特点
3.1 机插水稻基本生育特点
首先来分析机插水稻基本生育特点,通常来看,机插水稻采用的是中小苗移栽,缩短了秧期,增加了大田的生育期,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情况下,机插水稻较人工栽插的缓苗期短甚至没有缓苗期,这与机插秧带土移栽有直接关系。
3.2 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及成穗特点
机插水稻同样遵循N(主茎总叶片数)—3同伸规则,到主茎拔节时,有4叶的分蘖才有可能成为有效分蘖。而分蘖期的长短、分蘖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分蘖叶的多少。同时,若移栽秧龄小1个叶龄,大田有效分蘖期就多1个分蘖位。机插水稻采用的是中小苗移栽,移栽时秧龄为3—4叶龄,较常规大苗手插秧小3~35个叶龄,但机插时植伤相对较重,返青苗期比插秧长1~15个叶龄,两者相抵,机插稻的大田有效分蘖期就相应延长了2个叶龄(分蘖叶位)分蘖节位增多。机插水稻的宽行浅栽种植方式使得稻株间温光条件优越,发根能力增强,这为低节位分蘖创造了有利环境。返青后,即一般在机插后10d左右开始分蘖,且分蘖发生快,具有爆发性,栽后25-30d即达分蘖盛期,够苗期提前,高峰苗易偏多,造成群体过大,为此机插秧水稻要在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肥水运筹,降低基蘖肥用量,提早控水轻搁以创建光效群体,促进群、个体间协调生长。
4 机插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1 高产稳产
采用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能够克服直播稻生育期短、种植区域受限制及抛秧稻无序种植、群体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由于该技术具有宽行窄株、浅栽、带土小苗移栽,无返青期、分蘖早,通风性好,易获高产稳产。
4.2 省工节本,节省秧田
与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作业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一般人工手插水稻每公颂需22.5个工作日,而采用步行式和乘座式插秧机作业,每公颂分别只需1.95个工作日和0.75个工作日,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并且机插秧采用毯状秧苗,播种密度较高,提高了秧苗利用率,秧田和大田比例达1: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肥床旱育秧和水育秧提高5~10倍,秧田面积为常规育秧的10%。
4.3 节水、节肥
机械插秧在育秧期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药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在大田生长期,采用薄水活棵、浅水促蘖、间歇灌溉的灌水方式,可节省大量水资源。有序栽植,便于通风,方便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可使条纹叶枯病等病害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5 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践
5.1 加大试验研究力度
在进行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实验地区为使此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加大了试验力度,从该地区的农艺角度出发,对农业机械的应用进行了针对性的开展。在机插秧的定量栽培试验中,对肥料、种子以及植保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还制定了合理的量化指标,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以及相关成长参数进行了统计,同时对标准化育秧工艺图以及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使用流程进行了编制,使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使用得到了全面推广,也为该技术的合理使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2 整合水稻机插秸秆还田技术
这些年,在农业建设的过程当中,为了加大资源的利用率,对秸秆还田技术进行了使用。该技术对地力培肥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减少了在焚烧秸秆过程中的污染情况。在新时期广泛使用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实践过程当中,要保证该技术得到合理的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把这项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把秸秆还田技术和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结合到一起是非常重要的,以尽快实现保苗促蘖的目标,与此同时,使缺苗、作物病害以及土壤病菌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能够尽快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5.3 创新水稻机插秧推广模式
在使用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时候,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作物专业化以及生产产业化的重要性,从而实现白马湖分公司现代化农业建设。所以,在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先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给农民提供植保专业化服务,并对其进行机插秧技术的使用培训工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需要在推广过程中成立一个专业的育秧中心,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先进的农业知识以及农业技术有效结合到一起,为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5.4 农业新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
在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过程当中,第一步就是需要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创新,让当地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第二点就是在运用该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的时候,加大考察力度,让农民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当中能够有充分的认知能力,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转变农业科技成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同我国的长期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水平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要想提升粮食作物产量和质量,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大对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通过合理的进行栽植和田问管理,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还能够减少劳动力。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各地区水稻栽植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推广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沼肥自制营养土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丁维祥.种子科技.2017(03).
[2] 勉县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及主推技术[J].潘元元,范小平,邓蓉安.基层农技推广.2017(04).
[3] 丽江因地制宜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J].付艳.中国农业信息.2016(19).
[4] 水稻机插秧育秧推广中易出现的情况及改进措施[J].杨晓祥.南方农机.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