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蓬勃兴起,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通过调查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实际情况,对如何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普及全民健身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社区体育;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R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77—02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需要。当人们的体育需求不能由单位满足时,其利益取向便转向社区,业余时间就地就近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成为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新途径。社区体育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融洽的地域亲情、便捷的练习方法和良好的健身效果吸引着广大社区成员。它能够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健身、交往的需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体育作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也日趋成为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對象
济南市部分社区内居住的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以及社区居民委员会主管群众体育的工作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向受调查的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关于社区体育、全民健身的最简单的想法,进行总结,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居民们的意见。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43份。
2.2.2 访谈调查法
对社区居民委员会主管体育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采访内容涉及群众体育的开展和普及状况等,收集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
2.2.3 实地考察法
对受调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社区是否利于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并对社区内健身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3 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状况的分析
3.1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人口比例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56至75 岁,占总人数46%,14至20 岁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32%,21至40岁的中青年占总人数的15.4%,最低的年龄段为41至55 岁,仅占6.5%。显然,中年人会成为我国大众健身最狭窄的一道“瓶颈”。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体育在我国刚刚兴起,长期以来人们的社区观念意识又很冷淡,一些人甚至认为社区体育只是老年人体育,或由于中年人这一年龄阶层的人工作紧张而无暇参与。但近年来济南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居民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动机较强烈,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有较清醒的认识。
3.2 居民健身场所和健身制约因素分析
3.2.1 居民健身场所分析
如表2所示,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公园广场和社区内免费场所,其次是街头巷尾和自己的住地附近,然后才考虑去体育场馆,专业的健身俱乐部等。表明体育消费意识较差,体育消费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
3.2.2 居民健身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3可知,在调查制约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时,场地设施因素占34%,这反映出居民体育活动受场所条件所束缚,缺乏社区体育设施。缺乏指导者这一因素也占18%,说明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社区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有30%的受调查者都曾因锻炼不当造成身体伤害,并且大家都觉得在体育活动中非常有必要设有几名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业余指导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及专业知识较低等问题,也是阻碍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因素。绝大部分社区没有专职的体育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而现有的指导员大多是由退休人员担任,其中仅有少数受过专门训练,多数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知识。面对需求各异的老年人,他们的作用仅停留在传统单一的技术传授,或非专业、低水平的服务上,因此盲目性大,体育活动的质量较差。本次调查表明,居民自愿接受体育指导的人数多,参与社区体育组织或协会的也多,但社区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指导员发展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3.3 居民参与社区体育选择的体育项目分析
参加体育活动选择的项目按照参加人数多少排序依次为:走跑、太极类、民族传统项目(气功、武术等)、登山、球类、健身操(舞)等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武术,尤其是太极活动的深受广大居民喜爱,还有专门的太极拳协会。
3.4 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分析
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是多元的,在被调查的人中老年人占大多数,所以排在前面的是强身健体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另外,有的人参加锻炼的动机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很多中青年,也还有一部分肥胖的小朋友把减肥也加入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之一。
3.5 居民健身观念分析
由表6数据分析可知,有37%的受调查者的健身观念为强身健体,认为进行体育运动对于维持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帮助;而27%的人认为健身和体育锻炼就是用来保持身材的,这一部分人多半为青少年;19%的人对于健身则是一时兴起,并没有特别固定的健身模式;而说不清楚自己健身观念的受调查者也占到了17%。由此得出,居民的健身观念还并不是非常一致,他们对于体育运动和健身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个比较涣散的状态上。
3.6 居民健身活动时间的分析
如表7所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晨练的占43%,社区晚练的占29%,有空闲的时候占28%。大多数居民早起晨练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城市社区缺乏体育活动的场所,喜欢体育锻炼的居民只能在清晨(无游人时)利用公园、广场等室外场地活动;二则是我国人民,特别是老年人有“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大多数人喜欢清晨锻炼。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由于城市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体育人口数量、尤其是中青年体育人口数量不高,男女锻炼人数发展不均衡。
4.1.2场地设施数量不能充分满足人群锻炼需要。
4.1.3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较差,体育消费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
4.1.4政府部门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职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缺乏。
4.2建议
4.2.1充分发挥单位、社区的组织优势,设立专人专管,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走访与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健身知识,特别是重点解决中青年人群的健身问题,鼓励中青年人群参加体育锻炼,并同时解决锻炼人群男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4.1.2继续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开放有限的体育场地资源。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度,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到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城市居民健身场所、休闲、绿化用地的具体标准。充分利用社会经费来源渠道,完善体育场地实施,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1.3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体育生活化观念,将体育消费和体育扶貧结合起来,促进群众体育发展。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民健身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面对全民健身蓬勃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体育主管部门必须拿出方案和对策,才能确保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这一目标如期实现。改变我国居民的传统观念和体育健身意识。加强对非体育人口的宣传,特别是加大对相对不稳定职业、对中青年、中老年以及对高学历、低学历人口的宣传,使之能更多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促进我国体育人口的增加。
4.1.4根据多元化需求,有关部门应增加社区体育组织,加强管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政府、学校应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向社区的输送,加大非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有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指导员队伍,给社区体育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 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体育与科学》 2006年第4期
[2] 陈伟霖,朱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 夏书红.《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3期
[4] 玉娟.《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
【关键词】社区体育;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R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77—02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需要。当人们的体育需求不能由单位满足时,其利益取向便转向社区,业余时间就地就近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成为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新途径。社区体育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融洽的地域亲情、便捷的练习方法和良好的健身效果吸引着广大社区成员。它能够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健身、交往的需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体育作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也日趋成为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對象
济南市部分社区内居住的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以及社区居民委员会主管群众体育的工作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向受调查的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关于社区体育、全民健身的最简单的想法,进行总结,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反映居民们的意见。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43份。
2.2.2 访谈调查法
对社区居民委员会主管体育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采访内容涉及群众体育的开展和普及状况等,收集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
2.2.3 实地考察法
对受调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社区是否利于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并对社区内健身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3 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状况的分析
3.1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人口比例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56至75 岁,占总人数46%,14至20 岁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32%,21至40岁的中青年占总人数的15.4%,最低的年龄段为41至55 岁,仅占6.5%。显然,中年人会成为我国大众健身最狭窄的一道“瓶颈”。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体育在我国刚刚兴起,长期以来人们的社区观念意识又很冷淡,一些人甚至认为社区体育只是老年人体育,或由于中年人这一年龄阶层的人工作紧张而无暇参与。但近年来济南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居民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动机较强烈,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有较清醒的认识。
3.2 居民健身场所和健身制约因素分析
3.2.1 居民健身场所分析
如表2所示,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公园广场和社区内免费场所,其次是街头巷尾和自己的住地附近,然后才考虑去体育场馆,专业的健身俱乐部等。表明体育消费意识较差,体育消费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
3.2.2 居民健身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3可知,在调查制约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时,场地设施因素占34%,这反映出居民体育活动受场所条件所束缚,缺乏社区体育设施。缺乏指导者这一因素也占18%,说明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社区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有30%的受调查者都曾因锻炼不当造成身体伤害,并且大家都觉得在体育活动中非常有必要设有几名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业余指导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及专业知识较低等问题,也是阻碍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因素。绝大部分社区没有专职的体育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而现有的指导员大多是由退休人员担任,其中仅有少数受过专门训练,多数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知识。面对需求各异的老年人,他们的作用仅停留在传统单一的技术传授,或非专业、低水平的服务上,因此盲目性大,体育活动的质量较差。本次调查表明,居民自愿接受体育指导的人数多,参与社区体育组织或协会的也多,但社区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指导员发展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3.3 居民参与社区体育选择的体育项目分析
参加体育活动选择的项目按照参加人数多少排序依次为:走跑、太极类、民族传统项目(气功、武术等)、登山、球类、健身操(舞)等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武术,尤其是太极活动的深受广大居民喜爱,还有专门的太极拳协会。
3.4 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分析
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是多元的,在被调查的人中老年人占大多数,所以排在前面的是强身健体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另外,有的人参加锻炼的动机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很多中青年,也还有一部分肥胖的小朋友把减肥也加入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之一。
3.5 居民健身观念分析
由表6数据分析可知,有37%的受调查者的健身观念为强身健体,认为进行体育运动对于维持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帮助;而27%的人认为健身和体育锻炼就是用来保持身材的,这一部分人多半为青少年;19%的人对于健身则是一时兴起,并没有特别固定的健身模式;而说不清楚自己健身观念的受调查者也占到了17%。由此得出,居民的健身观念还并不是非常一致,他们对于体育运动和健身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个比较涣散的状态上。
3.6 居民健身活动时间的分析
如表7所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晨练的占43%,社区晚练的占29%,有空闲的时候占28%。大多数居民早起晨练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城市社区缺乏体育活动的场所,喜欢体育锻炼的居民只能在清晨(无游人时)利用公园、广场等室外场地活动;二则是我国人民,特别是老年人有“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大多数人喜欢清晨锻炼。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由于城市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体育人口数量、尤其是中青年体育人口数量不高,男女锻炼人数发展不均衡。
4.1.2场地设施数量不能充分满足人群锻炼需要。
4.1.3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较差,体育消费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
4.1.4政府部门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职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缺乏。
4.2建议
4.2.1充分发挥单位、社区的组织优势,设立专人专管,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走访与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健身知识,特别是重点解决中青年人群的健身问题,鼓励中青年人群参加体育锻炼,并同时解决锻炼人群男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4.1.2继续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开放有限的体育场地资源。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度,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到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城市居民健身场所、休闲、绿化用地的具体标准。充分利用社会经费来源渠道,完善体育场地实施,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1.3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体育生活化观念,将体育消费和体育扶貧结合起来,促进群众体育发展。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民健身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面对全民健身蓬勃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体育主管部门必须拿出方案和对策,才能确保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这一目标如期实现。改变我国居民的传统观念和体育健身意识。加强对非体育人口的宣传,特别是加大对相对不稳定职业、对中青年、中老年以及对高学历、低学历人口的宣传,使之能更多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促进我国体育人口的增加。
4.1.4根据多元化需求,有关部门应增加社区体育组织,加强管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政府、学校应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向社区的输送,加大非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有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指导员队伍,给社区体育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 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体育与科学》 2006年第4期
[2] 陈伟霖,朱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 夏书红.《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3期
[4] 玉娟.《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