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学家,情商研究专家,台湾大叶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张博士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为EQ(情商)的全方位研究与推广,她是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1996年,她的《EQ其实很简单》获得各界广泛好评,并进入年度十大畅销书女作家之列。之后,她陆续推出《工作其实很简单》《幸福其实很简单》等著作,更是带动了华文世界的EQ风潮,使得EQ成为人们朗朗上口的重要名词及概念。
一直以来,看到电视荧屏上的张怡筠都是那么睿智、优雅,近乎完美。那时候,觉得她高高在上,仿佛在云端,可望而不可即。这次,她到上海电视台做节目,而我恰好出差上海,机缘巧合,得以去拜访她,近距离地接触她,这才觉得她就在我们身边。
摄影棚里,她与大家的互动实在有趣,有她的地方就笑声不断,而我在轻松、温暖的氛围中和她谈到了幼儿情商教育。
情商教育,从几岁开始?
记者(以下简称记):“情商”听起来很抽象,尤其是对小宝宝来说。情商就是情绪管理吗?
张怡筠(以下简称张):情商是一个人成功、快乐以及幸福的最重要的预测能力。我们从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职场成就,是20%的智商加上80%的情商。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将来是快乐而幸福的,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会不会快乐,会不会幸福,几乎100%与情商有关。
对于小宝宝来说,情商就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具备适合他年龄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简单地说,情商就是一个人运用情绪的能力,也是在生活中让自己更快乐、更积极、更幸福的能力。比如:情绪理解力、愤怒管理、自信、自制力(延迟满足)、乐观、冲突管理、共情(即同理心),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应该被培养的重要的情商能力。
记:情商的培养应从多大开始?有人说,“五六岁是人生中更多地了解感情的最佳阶段”,是不是说这个时候开始培养情商最合适?
张:不,情商的培养从胎教就该开始了。孩子出生以后,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情商教育重点。比如,对2岁前的孩子,父母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安全感,“安全的依恋”。因为孩子在1岁半之前是没有语言能力的,情绪是他最重要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如哭、笑、闹等。爸爸妈妈如果能够关注孩子的情绪,并且给予适当的回应、关照和安抚,让他觉得很安全,建立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的话,对孩子将来建立安全感有莫大的益处: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很好的基础,他不会过度焦虑,也比较容易相信他人。所以,我常常开玩笑说,父母对2岁以前的孩子一定要有“哭”必应,你千万不要觉得,宝宝一哭大人就跑去照顾会宠坏他。其实,孩子这么小,是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的。因为这是宝宝跟你沟通的唯一方式,如果你不理会的话,他会觉得自己不被关注而缺乏安全感。
而对2~3岁的孩子,我们要关注他能不能处理好分离焦虑。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能不能自己独立,有没有一些基础的自制能力。比如:能否专心吃饭,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能否自己去做,等等。
孩子到了3~4岁,父母需要注意他的自信心及同理心。爸爸妈妈要不断培养他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绪的能力。这是基础情商能力,对其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4岁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因为从4岁开始,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幅提高,也更有情绪控制能力,可以开始培养许多重要的情商能力,比如抗挫力、冲突解决能力、愤怒管理能力等;同时,这个年龄的宝宝因为共情能力发展很快,已经有能力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些情商能力都与宝宝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非常值得爸爸妈妈关注。
而宝宝到了5岁以后,因为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培养他的乐观、诚实、责任心等情商能力,让他乐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对未来抱有积极期待。
情商教育,从哪里入手?
记:现在很多父母都了解情商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情商教育也很关注,但是大多数父母不知道从何入手。
张:是的,这也是我特别着急的原因。对一个孩子来说,将来是否成功、快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看他的情商如何。可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最容易忽略的恰恰就是情商能力的培养。父母往往是无心之过,因为没人提醒,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龄前应该发展这些能力,相反,他们比较关注孩子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会不会加减法、认了多少生字、背了多少首唐诗等。
这些中国父母关注的,在国外先进国家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在德国,立法明确禁止家长在孩子学龄前做智能方面的教育,因为只要心理素质良好,进小学以后随着认知能力发展到位,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有好的认知表现。
我个人认为,学龄前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培养新的“三好”学生,即礼貌好、情商好、习惯好。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情商,让孩子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基础,才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关键。这个道理就像盖房子要把地基打牢,将来建造的高楼大厦才稳固一样。
在现在的中国内地,我常常看到或听到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却活得很不开心,有的因为压力太大而患上了抑郁症,甚至自杀。最令人遗憾的是,事情到了如此糟糕的地步,父母才知道后悔,但是此时后悔已经晚了。
记:曾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引导孩子管理情绪,从说出情绪开始!”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当孩子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对他有什么好处?
张: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如果孩子能够描述自己的感受,对他会有莫大的好处。学龄前儿童情商教育的基础是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这个重担其实在爸爸妈妈的肩上。比如,宝贝摔跤了,爸爸妈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看看宝贝有没有受伤,然后说:“宝贝摔跤了,摔疼了,是吗?”“很伤心,对吧?”如果孩子因为跟小朋友抢玩具而哇哇大哭,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现在你很生气,是吗?”这些都是让孩子学习描述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内涵,这个责任一定是在爸爸妈妈的身上。多教导孩子几次,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就会说:“我生气了,因为小红抢了我的玩具。”“我很伤心,因为我摔了一跤。”理解自我情绪之后,孩子才能做下一步的自我情绪管理。 记:宝宝哭闹、伤心,甚至无理取闹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处理?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从伤心或不安中尽快恢复过来呢?
张:当学龄前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要做的,第一是用动作表达关怀;第二是用语言指认情绪,帮助他理解;第三是接纳他的情绪,陪伴他感受情绪。如果2岁左右的孩子摔跤了,他的反应是大哭,你一定要先抱着他,用身体接触的方式传达你的温暖与关怀,对他说:“宝宝摔跤了,宝宝很疼,对不对?”告诉他:“妈妈好心疼。”让他完全地宣泄情绪,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哭,一方面是真的感到疼,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引起关注和关怀。妈妈陪伴着他,等他的哭泣过去,情绪稳定一点后,可以说:“宝宝好勇敢,哭一会儿就好了,妈妈觉得宝宝好棒,宝宝长大了。”那么下一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宝宝就知道“我可以哭,但哭一会儿就应该恢复正常了”。如果是4岁以上的孩子摔跤,爸爸妈妈除了要接纳他的情绪之外,还可以让宝宝想一想,下一次应该怎么做才会避免摔跤。
记:很多父母喜欢用懂事和不懂事来评价孩子,那么是不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情商更高一些?
张:我们通常认为的“懂事”是指情商的外在行为表现。比如,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会说:“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我不管,我现在就要!”但懂事的孩子会说:“妈妈,这个玩具很好看,我很想要。”妈妈不想给孩子买,说:“可是我们说好了这次出来不买玩具的。”“可是我真的很想要。”妈妈说:“那这样好了,今天我们先看看,下次来我们再买,好不好?”不懂事的孩子就会不愿意,撒泼打滚,而懂事的孩子会说:“好,我愿意等,我们下次来再买。”
懂事的孩子呈现出来的能力就是情商的能力,能延迟满足,愿意理解别人的想法,有同理心,同时还可以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情商基础打好了,他就能表现得自信、乐观、积极,因为他不怕压力,不怕挫折。
父母素质好,孩子情商高
记:对幼儿来说,最好的情商“教练”莫过于父母了。那么父母作为最好的情商“教练”,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第一,要超级有耐心,要愿意花时间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花时间去教导孩子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愿意花时间让孩子尝试、犯错,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第二,要有情商知识,知道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能力学习什么情商知识,能够指认出合适的情商教育机会。比如,孩子和小伙伴因为玩具发生冲突了,爸爸妈妈要知道:哦,我教孩子怎么解决和小伙伴矛盾的时候到了!“宝宝,怎么了?是小朋友要玩你的玩具,你不开心了,对吗?妈妈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是不是也有想玩别人玩具的时候呢?如果你想玩,别人不给你,你会不会很难受呢?”这样,你就教给了孩子同理心。“两个人一起玩会更开心,下次他也会把好玩的玩具跟你分享的。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想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也可以和小朋友说:我现在想自己玩,等一会儿我玩完了,再给你玩,好不好?”这是教给孩子处理冲突的方法。
第三,要有很好的抗压、抗挫能力。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些孩子比较容易理解父母的话,有些孩子就比较暴躁、没有耐心。现在有一种父母患有“悲催综合征”,这种父母老是抱怨别人家的小孩很好带,为什么我家的这个特别难带?为什么他老是不配合大人?为什么他这不行那也不行?
做家长的如果不喜欢自己,更不会喜欢孩子,这是非常糟糕的。爸爸妈妈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爸爸妈妈要记住:在幼儿面前,不管你实际上处在什么状态,都应该向孩子展现生活的最佳状态,让孩子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而你是兴高采烈的。
【编辑:杨子】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学家,情商研究专家,台湾大叶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张博士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为EQ(情商)的全方位研究与推广,她是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1996年,她的《EQ其实很简单》获得各界广泛好评,并进入年度十大畅销书女作家之列。之后,她陆续推出《工作其实很简单》《幸福其实很简单》等著作,更是带动了华文世界的EQ风潮,使得EQ成为人们朗朗上口的重要名词及概念。
一直以来,看到电视荧屏上的张怡筠都是那么睿智、优雅,近乎完美。那时候,觉得她高高在上,仿佛在云端,可望而不可即。这次,她到上海电视台做节目,而我恰好出差上海,机缘巧合,得以去拜访她,近距离地接触她,这才觉得她就在我们身边。
摄影棚里,她与大家的互动实在有趣,有她的地方就笑声不断,而我在轻松、温暖的氛围中和她谈到了幼儿情商教育。
情商教育,从几岁开始?
记者(以下简称记):“情商”听起来很抽象,尤其是对小宝宝来说。情商就是情绪管理吗?
张怡筠(以下简称张):情商是一个人成功、快乐以及幸福的最重要的预测能力。我们从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职场成就,是20%的智商加上80%的情商。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将来是快乐而幸福的,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会不会快乐,会不会幸福,几乎100%与情商有关。
对于小宝宝来说,情商就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具备适合他年龄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简单地说,情商就是一个人运用情绪的能力,也是在生活中让自己更快乐、更积极、更幸福的能力。比如:情绪理解力、愤怒管理、自信、自制力(延迟满足)、乐观、冲突管理、共情(即同理心),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应该被培养的重要的情商能力。
记:情商的培养应从多大开始?有人说,“五六岁是人生中更多地了解感情的最佳阶段”,是不是说这个时候开始培养情商最合适?
张:不,情商的培养从胎教就该开始了。孩子出生以后,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情商教育重点。比如,对2岁前的孩子,父母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安全感,“安全的依恋”。因为孩子在1岁半之前是没有语言能力的,情绪是他最重要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如哭、笑、闹等。爸爸妈妈如果能够关注孩子的情绪,并且给予适当的回应、关照和安抚,让他觉得很安全,建立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的话,对孩子将来建立安全感有莫大的益处: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很好的基础,他不会过度焦虑,也比较容易相信他人。所以,我常常开玩笑说,父母对2岁以前的孩子一定要有“哭”必应,你千万不要觉得,宝宝一哭大人就跑去照顾会宠坏他。其实,孩子这么小,是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的。因为这是宝宝跟你沟通的唯一方式,如果你不理会的话,他会觉得自己不被关注而缺乏安全感。
而对2~3岁的孩子,我们要关注他能不能处理好分离焦虑。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能不能自己独立,有没有一些基础的自制能力。比如:能否专心吃饭,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能否自己去做,等等。
孩子到了3~4岁,父母需要注意他的自信心及同理心。爸爸妈妈要不断培养他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绪的能力。这是基础情商能力,对其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4岁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因为从4岁开始,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幅提高,也更有情绪控制能力,可以开始培养许多重要的情商能力,比如抗挫力、冲突解决能力、愤怒管理能力等;同时,这个年龄的宝宝因为共情能力发展很快,已经有能力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些情商能力都与宝宝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非常值得爸爸妈妈关注。
而宝宝到了5岁以后,因为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培养他的乐观、诚实、责任心等情商能力,让他乐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对未来抱有积极期待。
情商教育,从哪里入手?
记:现在很多父母都了解情商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情商教育也很关注,但是大多数父母不知道从何入手。
张:是的,这也是我特别着急的原因。对一个孩子来说,将来是否成功、快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看他的情商如何。可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最容易忽略的恰恰就是情商能力的培养。父母往往是无心之过,因为没人提醒,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龄前应该发展这些能力,相反,他们比较关注孩子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会不会加减法、认了多少生字、背了多少首唐诗等。
这些中国父母关注的,在国外先进国家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在德国,立法明确禁止家长在孩子学龄前做智能方面的教育,因为只要心理素质良好,进小学以后随着认知能力发展到位,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有好的认知表现。
我个人认为,学龄前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培养新的“三好”学生,即礼貌好、情商好、习惯好。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情商,让孩子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基础,才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关键。这个道理就像盖房子要把地基打牢,将来建造的高楼大厦才稳固一样。
在现在的中国内地,我常常看到或听到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却活得很不开心,有的因为压力太大而患上了抑郁症,甚至自杀。最令人遗憾的是,事情到了如此糟糕的地步,父母才知道后悔,但是此时后悔已经晚了。
记:曾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引导孩子管理情绪,从说出情绪开始!”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当孩子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对他有什么好处?
张: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如果孩子能够描述自己的感受,对他会有莫大的好处。学龄前儿童情商教育的基础是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这个重担其实在爸爸妈妈的肩上。比如,宝贝摔跤了,爸爸妈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看看宝贝有没有受伤,然后说:“宝贝摔跤了,摔疼了,是吗?”“很伤心,对吧?”如果孩子因为跟小朋友抢玩具而哇哇大哭,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现在你很生气,是吗?”这些都是让孩子学习描述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内涵,这个责任一定是在爸爸妈妈的身上。多教导孩子几次,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就会说:“我生气了,因为小红抢了我的玩具。”“我很伤心,因为我摔了一跤。”理解自我情绪之后,孩子才能做下一步的自我情绪管理。 记:宝宝哭闹、伤心,甚至无理取闹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处理?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从伤心或不安中尽快恢复过来呢?
张:当学龄前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要做的,第一是用动作表达关怀;第二是用语言指认情绪,帮助他理解;第三是接纳他的情绪,陪伴他感受情绪。如果2岁左右的孩子摔跤了,他的反应是大哭,你一定要先抱着他,用身体接触的方式传达你的温暖与关怀,对他说:“宝宝摔跤了,宝宝很疼,对不对?”告诉他:“妈妈好心疼。”让他完全地宣泄情绪,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哭,一方面是真的感到疼,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引起关注和关怀。妈妈陪伴着他,等他的哭泣过去,情绪稳定一点后,可以说:“宝宝好勇敢,哭一会儿就好了,妈妈觉得宝宝好棒,宝宝长大了。”那么下一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宝宝就知道“我可以哭,但哭一会儿就应该恢复正常了”。如果是4岁以上的孩子摔跤,爸爸妈妈除了要接纳他的情绪之外,还可以让宝宝想一想,下一次应该怎么做才会避免摔跤。
记:很多父母喜欢用懂事和不懂事来评价孩子,那么是不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情商更高一些?
张:我们通常认为的“懂事”是指情商的外在行为表现。比如,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会说:“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我不管,我现在就要!”但懂事的孩子会说:“妈妈,这个玩具很好看,我很想要。”妈妈不想给孩子买,说:“可是我们说好了这次出来不买玩具的。”“可是我真的很想要。”妈妈说:“那这样好了,今天我们先看看,下次来我们再买,好不好?”不懂事的孩子就会不愿意,撒泼打滚,而懂事的孩子会说:“好,我愿意等,我们下次来再买。”
懂事的孩子呈现出来的能力就是情商的能力,能延迟满足,愿意理解别人的想法,有同理心,同时还可以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情商基础打好了,他就能表现得自信、乐观、积极,因为他不怕压力,不怕挫折。
父母素质好,孩子情商高
记:对幼儿来说,最好的情商“教练”莫过于父母了。那么父母作为最好的情商“教练”,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第一,要超级有耐心,要愿意花时间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花时间去教导孩子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愿意花时间让孩子尝试、犯错,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第二,要有情商知识,知道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能力学习什么情商知识,能够指认出合适的情商教育机会。比如,孩子和小伙伴因为玩具发生冲突了,爸爸妈妈要知道:哦,我教孩子怎么解决和小伙伴矛盾的时候到了!“宝宝,怎么了?是小朋友要玩你的玩具,你不开心了,对吗?妈妈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是不是也有想玩别人玩具的时候呢?如果你想玩,别人不给你,你会不会很难受呢?”这样,你就教给了孩子同理心。“两个人一起玩会更开心,下次他也会把好玩的玩具跟你分享的。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想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也可以和小朋友说:我现在想自己玩,等一会儿我玩完了,再给你玩,好不好?”这是教给孩子处理冲突的方法。
第三,要有很好的抗压、抗挫能力。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些孩子比较容易理解父母的话,有些孩子就比较暴躁、没有耐心。现在有一种父母患有“悲催综合征”,这种父母老是抱怨别人家的小孩很好带,为什么我家的这个特别难带?为什么他老是不配合大人?为什么他这不行那也不行?
做家长的如果不喜欢自己,更不会喜欢孩子,这是非常糟糕的。爸爸妈妈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爸爸妈妈要记住:在幼儿面前,不管你实际上处在什么状态,都应该向孩子展现生活的最佳状态,让孩子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而你是兴高采烈的。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