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其实指的是对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情感,从而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尤其要重视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丰富情感,进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效,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景入手选取内容,设置课堂情景主题或单元主题,构建全新的框架体系,淡化技能训练,强化审美、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对造就学生健全人格、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聆听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并帮助他们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其形成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和音乐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表现音乐的自信心,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为学生创设艺术实践的机会
此次课程改革拓展了音乐教学领域,大致可以将音乐教学领域分为“聆听与鉴赏”、“活动与创编”、“思考与探究”、“相关链接”。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内容安排。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養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以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中《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
降低学习难度
新课程标准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极大地降低了教学难度,敞开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感知发展的规律,确定内容标准的要求。
比如《音乐鉴赏》一书容量较大,在《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曲艺篇》中,可以选本地区学生较熟悉也容易接受的地方戏曲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语言上的沟通障碍降低了,学生更易接受这些熟悉的内容,也就更有兴趣了解更多内容。
弘扬民族音乐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中,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还要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强调多种艺术的结合,从而大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完善教学,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实践与摸索。
| 作者单位:郑州一中
编校:宋娟娟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丰富情感,进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效,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景入手选取内容,设置课堂情景主题或单元主题,构建全新的框架体系,淡化技能训练,强化审美、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对造就学生健全人格、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聆听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并帮助他们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其形成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和音乐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表现音乐的自信心,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为学生创设艺术实践的机会
此次课程改革拓展了音乐教学领域,大致可以将音乐教学领域分为“聆听与鉴赏”、“活动与创编”、“思考与探究”、“相关链接”。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内容安排。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養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以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中《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
降低学习难度
新课程标准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极大地降低了教学难度,敞开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感知发展的规律,确定内容标准的要求。
比如《音乐鉴赏》一书容量较大,在《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曲艺篇》中,可以选本地区学生较熟悉也容易接受的地方戏曲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语言上的沟通障碍降低了,学生更易接受这些熟悉的内容,也就更有兴趣了解更多内容。
弘扬民族音乐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中,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还要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强调多种艺术的结合,从而大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完善教学,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实践与摸索。
| 作者单位:郑州一中
编校: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