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时津贴的发放是市场经济引入到高校教学体制中的具体体现。全国各所高校的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各有不同,在执行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反响。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对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调动教师上课积极性的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成为各个高校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校发放教师课时津贴时应把握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一个较为科学、公平、合理的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
关键词 课时津贴 计算体系 难度系数 教学任务系数
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发放教师课时津贴的激励机制。发放课时津贴的计算办法,大致有两种体系:一种是根据完成教学的计划学时数为基准的计算体系;另一种是根据教师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为基准的计算体系。在现有的高校教师工资体系中,课时津贴已经在教师收入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教师基本收入的重要来源,不可小视。高校在发放教师课时津贴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调整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进行探讨,以切实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指标的划分和权重
考虑到应切实把握好课时津贴这一经济杠杆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和以往计算体系的不足,及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两方面,我们设计了一种较为科学、公平、合理的计算体系。下面讨论该计算体系中指标的划分及其权重数。在设定体系指标及其权重数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
(2)以保证各类教师教学工作的付出与所得的经济报酬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3)重视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说明
(1)对专业类课程设置课程难度系数Nd,不是指课程内容难度,主要是指担任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准备难度。
(2)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按专业类课程学时数由少到多顺序给定。
(3)总教学任务量系数(Ti)、单项教学任务量系数( i)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的设置也要结合各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
三、结论
通过以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为基准的计算体系的设定和单项教学任务量系数( i)、总教学任务量系数(T)、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教学质量系数(B)等指标的设置,可大大地提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并确保教师体力充沛,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也对教师为多获取经济收入而过多地上课以致影响教学质量的现象进行了有效地限制。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晋祥,刘延新.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和使用教师的尝试[J].交通高教研究,1998(2):70.
[2]梁力恒,孙冬梅.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0(2).
关键词 课时津贴 计算体系 难度系数 教学任务系数
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发放教师课时津贴的激励机制。发放课时津贴的计算办法,大致有两种体系:一种是根据完成教学的计划学时数为基准的计算体系;另一种是根据教师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为基准的计算体系。在现有的高校教师工资体系中,课时津贴已经在教师收入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教师基本收入的重要来源,不可小视。高校在发放教师课时津贴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调整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进行探讨,以切实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指标的划分和权重
考虑到应切实把握好课时津贴这一经济杠杆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和以往计算体系的不足,及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两方面,我们设计了一种较为科学、公平、合理的计算体系。下面讨论该计算体系中指标的划分及其权重数。在设定体系指标及其权重数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
(2)以保证各类教师教学工作的付出与所得的经济报酬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3)重视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说明
(1)对专业类课程设置课程难度系数Nd,不是指课程内容难度,主要是指担任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准备难度。
(2)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按专业类课程学时数由少到多顺序给定。
(3)总教学任务量系数(Ti)、单项教学任务量系数( i)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的设置也要结合各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
三、结论
通过以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为基准的计算体系的设定和单项教学任务量系数( i)、总教学任务量系数(T)、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教学质量系数(B)等指标的设置,可大大地提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并确保教师体力充沛,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也对教师为多获取经济收入而过多地上课以致影响教学质量的现象进行了有效地限制。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晋祥,刘延新.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和使用教师的尝试[J].交通高教研究,1998(2):70.
[2]梁力恒,孙冬梅.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