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手机带给人们便利和乐趣,但同时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也不小。以至于很多人产生了“手机依赖症”,一旦没有了手机就会立刻变得魂不守舍。特别是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更会对其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带来不利。
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仅深刻影响着成年人的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聊天、发微博……高科技产品总能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然而,智能手机在带来便捷和快乐的同时,也让许多青少年患上“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是指一些人因为使用手机而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对青少年危害很大。
“手机依赖症”带来负面影响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结果却使得人们更加孤独,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圈子变窄,影响人际关系。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如果青少年迷恋智能手机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
2.导致疲劳,影响视力。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很多孩子该睡觉时躲在被窝里打电话,影响正常学习和休息,更会损害视力。
3.影响学习。不少学生一有机会就开始玩手机,上学的路上玩手机,课间休息时手机更是不离手,有的同学甚至上课期间也在课桌下玩手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有很多迷上智能手机的学生,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如果长期停留在这种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的思维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
4.游戏上瘾。手机早已不是单纯具备通话功能的工具了,许多学生的智能手机价格不菲,QQ、微信、唱吧、音乐、游戏等软件也安装得种类繁多,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打游戏,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5.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青少年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青少年会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进而生出孤独、焦虑等情绪,心理健康发展受阻。此外,青少年使用手机还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6.身体健康受影响。长时间玩手机,使青少年户外活动不足。以前家长常抱怨“一天到晚贪玩不回家”,现在却是抱怨“一天到晚不出门”。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而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
问题关键在学生的自制力
出现以上问题,智能手机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但是在五花八门的手机游戏、娱乐应用面前,部分学生难以抵制诱惑,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玩手机,从而耽误休息和学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难以想象要是没有手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糟糕。实际上,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它的通讯功能,作为一台移动互联网终端,它能够与目前包罗万象的互联网连接,获取资讯和服务。
中小学生群体的自制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他可能沉迷于与陌生人的QQ聊天,只是因为好玩,或者,受到某款游戏的诱惑,日思夜想打装备刷副本。可以这么说,现在中小学生提前享受到了本该大学才有的自由,实现的工具就是智能手机。
怎样摆脱“手机依赖症”
减少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关键还是看家长和老师如何引导教育。
1.中小学生最好不配手机。人是否被手机“奴役”,关键由自控能力的强弱决定。中小学生自制力不强,家长应该加强监管。对于初中以下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为其配备手机;如果给孩子配了手机,应该严格控制其手机上网流量,并约法三章,如上课时间不许玩手机等。而且家长们最好不要给孩子买功能太多的手机,最好的就是那种只能简单地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手机,这样可以人为地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手机对孩子们的影响。但父母要注意不要强行限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机,以免刺激子女的叛逆心理,最好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自觉控制使用时间。
2.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智能手机是我们无法抗拒的世界。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会自制自理,就算智能手机揣在口袋里,也不至于成瘾成灾。例如学生们平时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
3.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使用智能手机。比如,可在教学区域设置屏蔽仪,禁止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或者规定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段;教师也可在把智能手机的功能从单纯的娱乐工具转向学习的辅助工具上多下功夫,推荐学生安装学习软件或者查阅资料等。
4.引导青少年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手机依赖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和老师应加强对其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管,关键的一步,必须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iPad上“解救”出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来。如果家长有时间的话,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或是书店,因为看书肯定比玩手机和玩游戏健康得多;同时,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听音乐、运动、旅游,等等,避免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心理。
如果家里的孩子已经出现了手机依赖,家长也最好不要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手机依赖症”的戒除难度很大,需本人有强烈的意志,如果患者手机依赖的症状严重,应到专业机构配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各国学生用手机大不同
日本:不允许中小学生校内用手机
日本的中小学是不允许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但是为保护孩子的安全,日本家长会给学生配备GPS定位手机,这个是学校允许携带的。
美国:公立学校严禁手机进课堂
美国经历了1999年“哥伦比亚校园枪击案”和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不少家长希望能随时与子女联系,学校考虑到他们的愿望,允许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但是绝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仍然采取了严禁手机进课堂的政策。
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
芬兰的规定是从上游手机网络供应商就开始限制。法院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如果违反了,要罚款10万欧元。
英国:16岁以下学生禁用手机
英国政府曾经向所有中小学校寄出过一份警示,敦促所有中小学的校长们严格限制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移动电话,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编译过一份传单,告知所有16岁以上的学生,只有在遇到紧急情况才能够使用移动电话,这份传单还曾经在移动电话零售商处发放。
(编辑 遐飞)
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仅深刻影响着成年人的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聊天、发微博……高科技产品总能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然而,智能手机在带来便捷和快乐的同时,也让许多青少年患上“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是指一些人因为使用手机而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对青少年危害很大。
“手机依赖症”带来负面影响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结果却使得人们更加孤独,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圈子变窄,影响人际关系。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如果青少年迷恋智能手机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
2.导致疲劳,影响视力。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很多孩子该睡觉时躲在被窝里打电话,影响正常学习和休息,更会损害视力。
3.影响学习。不少学生一有机会就开始玩手机,上学的路上玩手机,课间休息时手机更是不离手,有的同学甚至上课期间也在课桌下玩手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有很多迷上智能手机的学生,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如果长期停留在这种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的思维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
4.游戏上瘾。手机早已不是单纯具备通话功能的工具了,许多学生的智能手机价格不菲,QQ、微信、唱吧、音乐、游戏等软件也安装得种类繁多,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打游戏,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5.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青少年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青少年会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进而生出孤独、焦虑等情绪,心理健康发展受阻。此外,青少年使用手机还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6.身体健康受影响。长时间玩手机,使青少年户外活动不足。以前家长常抱怨“一天到晚贪玩不回家”,现在却是抱怨“一天到晚不出门”。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而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
问题关键在学生的自制力
出现以上问题,智能手机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但是在五花八门的手机游戏、娱乐应用面前,部分学生难以抵制诱惑,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玩手机,从而耽误休息和学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难以想象要是没有手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糟糕。实际上,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它的通讯功能,作为一台移动互联网终端,它能够与目前包罗万象的互联网连接,获取资讯和服务。
中小学生群体的自制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他可能沉迷于与陌生人的QQ聊天,只是因为好玩,或者,受到某款游戏的诱惑,日思夜想打装备刷副本。可以这么说,现在中小学生提前享受到了本该大学才有的自由,实现的工具就是智能手机。
怎样摆脱“手机依赖症”
减少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关键还是看家长和老师如何引导教育。
1.中小学生最好不配手机。人是否被手机“奴役”,关键由自控能力的强弱决定。中小学生自制力不强,家长应该加强监管。对于初中以下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为其配备手机;如果给孩子配了手机,应该严格控制其手机上网流量,并约法三章,如上课时间不许玩手机等。而且家长们最好不要给孩子买功能太多的手机,最好的就是那种只能简单地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手机,这样可以人为地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手机对孩子们的影响。但父母要注意不要强行限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机,以免刺激子女的叛逆心理,最好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自觉控制使用时间。
2.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智能手机是我们无法抗拒的世界。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会自制自理,就算智能手机揣在口袋里,也不至于成瘾成灾。例如学生们平时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
3.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使用智能手机。比如,可在教学区域设置屏蔽仪,禁止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或者规定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段;教师也可在把智能手机的功能从单纯的娱乐工具转向学习的辅助工具上多下功夫,推荐学生安装学习软件或者查阅资料等。
4.引导青少年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手机依赖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和老师应加强对其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管,关键的一步,必须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iPad上“解救”出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来。如果家长有时间的话,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或是书店,因为看书肯定比玩手机和玩游戏健康得多;同时,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听音乐、运动、旅游,等等,避免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心理。
如果家里的孩子已经出现了手机依赖,家长也最好不要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手机依赖症”的戒除难度很大,需本人有强烈的意志,如果患者手机依赖的症状严重,应到专业机构配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各国学生用手机大不同
日本:不允许中小学生校内用手机
日本的中小学是不允许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但是为保护孩子的安全,日本家长会给学生配备GPS定位手机,这个是学校允许携带的。
美国:公立学校严禁手机进课堂
美国经历了1999年“哥伦比亚校园枪击案”和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不少家长希望能随时与子女联系,学校考虑到他们的愿望,允许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但是绝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仍然采取了严禁手机进课堂的政策。
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
芬兰的规定是从上游手机网络供应商就开始限制。法院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如果违反了,要罚款10万欧元。
英国:16岁以下学生禁用手机
英国政府曾经向所有中小学校寄出过一份警示,敦促所有中小学的校长们严格限制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移动电话,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编译过一份传单,告知所有16岁以上的学生,只有在遇到紧急情况才能够使用移动电话,这份传单还曾经在移动电话零售商处发放。
(编辑 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