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我们曾迎来过运输革命、科学革命和计算机革命。这些革命印证了制造业的普遍规律: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价格降低、质量提高。
未来,在所有制造业中,技术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定制化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制造业的关键生产地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过去200 年,发达国家一直是制造业的领导者。近年来,制造业的力量发生了逆转,全球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率逐渐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
自18 世纪晚期出现现代制造业以来,工业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重大的变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新工业革命将是第五次,大约开始于2005年,并将持续至2040年,但由此产生的影响将延续至21世纪末。
新工业革命的许多重要因素都与之前的变革时代密切相关,很难说出现了很多全新的特点。新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将来自于这些因素的同时作用和相互作用。随着很多企业推出了融“大规模定制”和“批量个性化”于一体的业务来拓宽选择,“定制化”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产品的制造地将更加分散,反映在工业生产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新时代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
2010年之前的30年,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国家的制造能力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公平的赛场,这为全球制造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公平的基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生产能力的提升是这种趋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变化对中国来说非常有利,但是使一些发达国家忧虑起来。银行倒闭和严重的信贷危机引发了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自此之后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加剧了这种忧虑。大多数国家力图使经济重返持续扩张的轨道,但也开始担忧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将终结。
这种担忧是毫无根据的。老牌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世界的机会依然很多。先进国家拥有很多技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它们有能力同其他国家一起参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务。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人钦佩,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将无法延续以往的扩展速度。已有迹象表明,在工资和能源成本高涨、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压力下,中国工业产量的增速将会减缓。
2011年,这种迹象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预测报告:随着过去十几年转移到中国的工厂的“回流”,美国在2020年前将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说2000—2010年全球工业总就业人数比例严重失衡,贫穷国家就业率增长而富裕国家就业率下滑的话,那么未来几十年,制造业的就业趋势将会显著不同。随着生产率持续均衡增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资标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将不会继续下滑。
未来,各公司的重心在于改变自己的方法,以适应全球制造业更为广泛的平台。“纯设计”制造商将会成为一个更为重要和动态的群体。这样的公司将主要聚集于高成本地区,会在产品开发方面投入大量的员工,并将产品生产转至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
技术的开发和吸收对制造业的发展方式至关重要,技术思想的转换可能会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全球价值链的重要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将逐渐影响产品使用舒适度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式。同时,技术将直接影响产品生产地的选择,其他有关因素还包括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能否获得技术工人和供应商,以及产品设计为适应最终需求而变化的频繁程度。
无论在高成本国家,还是在低成本国家,制造流程将逐渐呈现出混合制造的特点。“微型跨国公司”的概念将更为人熟知,即模仿大公司从全球角度运营工厂、技术伙伴关系和营销的小公司。高低成本混合运营的战略表明:在新工业革命时代,成功的路径并不唯一。只要发挥智慧、机智和想象力,条条大路通罗马。
由于产品生产的基础性活动在整个制造活动中的重要性变弱,价值链的其他活动将会变得突出。更多的企业会将制造与服务融合,以寻求更具创意的方式迎合客户的需求。渐渐地,制造业务会更像是咨询顾问,在产品生产出来前,企业会花很多时间与客户讨论其需求。
制造业直接就业人数在整个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依然较小。但是,能够迎合新需求或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会增长较快。这些工作的特色就在于其科技含量较高。相应地,工人也将富有能力、拥有专业资质、熟练掌握工程和技术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应对众多挑战。因而,确保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这些制造业人才至关重要,包括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全球化世界所需的既掌握物理、化学和冶金等“硬”知识,同时又拥有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
传统资金很难满足新私营部门的制造业务,因此政府主导的金融支持应成为政府政策中较为有用且合理的一部分。制造商也要发挥自身作用,通过提升自己的名气吸引将成为重要雇员的年轻人。总体来说还是要强调自助,必要时辅以政府温和的干预。
新工业革命中,制造商有很多机会在促进全球经济繁荣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成果就是生产的产品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快乐、健康地生活,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必要的危害。与之前长周期的变化不同,地球上的居民参与新时期制造业的机会将更平等。
(摘自本书第十章)
《新工业革命》
作者:[英] 彼得·马什
译者: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出版:中信出版社
彼得·马什
英国《金融时报》新闻记者,主要报道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2012年,他荣获英国制造业类“年度商业记者奖”。
书架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作者:王玉德 郑清 付玉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140年前,诞生于“洋务运动”的轮船招商局翻开了中国金融业的新一页。本书通过记录招商局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中国近代民族金融业的独特视角。
《跨越S曲线》
作者:[美] 保罗·纽恩斯、
[美] 提姆·布锐恩
译者:崔璐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详述企业成立后,随着产品逐渐大众化,迅速扩张直至步入平稳成熟状态的S曲线过程中,所需掌握的商业元素,避免企业在经济低迷时期陷入增长停滞。
《伦敦商学院至关重要
的管理课》
作者:[英]朱尔斯·戈达德
托尼·埃克尔斯
译者:蒋宗强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伦敦商学院是世界五大商学院之一,本书两位作者都是学院资深教授,他们参照数百名世界级管理人员的成果与教训,揭示企业管理上的偏见和盲点,指出企业制胜关键。
未来,在所有制造业中,技术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定制化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制造业的关键生产地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过去200 年,发达国家一直是制造业的领导者。近年来,制造业的力量发生了逆转,全球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率逐渐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
自18 世纪晚期出现现代制造业以来,工业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重大的变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新工业革命将是第五次,大约开始于2005年,并将持续至2040年,但由此产生的影响将延续至21世纪末。
新工业革命的许多重要因素都与之前的变革时代密切相关,很难说出现了很多全新的特点。新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将来自于这些因素的同时作用和相互作用。随着很多企业推出了融“大规模定制”和“批量个性化”于一体的业务来拓宽选择,“定制化”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产品的制造地将更加分散,反映在工业生产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新时代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
2010年之前的30年,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国家的制造能力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公平的赛场,这为全球制造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公平的基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生产能力的提升是这种趋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变化对中国来说非常有利,但是使一些发达国家忧虑起来。银行倒闭和严重的信贷危机引发了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自此之后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加剧了这种忧虑。大多数国家力图使经济重返持续扩张的轨道,但也开始担忧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将终结。
这种担忧是毫无根据的。老牌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世界的机会依然很多。先进国家拥有很多技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它们有能力同其他国家一起参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务。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人钦佩,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将无法延续以往的扩展速度。已有迹象表明,在工资和能源成本高涨、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压力下,中国工业产量的增速将会减缓。
2011年,这种迹象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预测报告:随着过去十几年转移到中国的工厂的“回流”,美国在2020年前将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说2000—2010年全球工业总就业人数比例严重失衡,贫穷国家就业率增长而富裕国家就业率下滑的话,那么未来几十年,制造业的就业趋势将会显著不同。随着生产率持续均衡增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资标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将不会继续下滑。
未来,各公司的重心在于改变自己的方法,以适应全球制造业更为广泛的平台。“纯设计”制造商将会成为一个更为重要和动态的群体。这样的公司将主要聚集于高成本地区,会在产品开发方面投入大量的员工,并将产品生产转至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
技术的开发和吸收对制造业的发展方式至关重要,技术思想的转换可能会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全球价值链的重要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将逐渐影响产品使用舒适度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式。同时,技术将直接影响产品生产地的选择,其他有关因素还包括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能否获得技术工人和供应商,以及产品设计为适应最终需求而变化的频繁程度。
无论在高成本国家,还是在低成本国家,制造流程将逐渐呈现出混合制造的特点。“微型跨国公司”的概念将更为人熟知,即模仿大公司从全球角度运营工厂、技术伙伴关系和营销的小公司。高低成本混合运营的战略表明:在新工业革命时代,成功的路径并不唯一。只要发挥智慧、机智和想象力,条条大路通罗马。
由于产品生产的基础性活动在整个制造活动中的重要性变弱,价值链的其他活动将会变得突出。更多的企业会将制造与服务融合,以寻求更具创意的方式迎合客户的需求。渐渐地,制造业务会更像是咨询顾问,在产品生产出来前,企业会花很多时间与客户讨论其需求。
制造业直接就业人数在整个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依然较小。但是,能够迎合新需求或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会增长较快。这些工作的特色就在于其科技含量较高。相应地,工人也将富有能力、拥有专业资质、熟练掌握工程和技术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应对众多挑战。因而,确保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这些制造业人才至关重要,包括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全球化世界所需的既掌握物理、化学和冶金等“硬”知识,同时又拥有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
传统资金很难满足新私营部门的制造业务,因此政府主导的金融支持应成为政府政策中较为有用且合理的一部分。制造商也要发挥自身作用,通过提升自己的名气吸引将成为重要雇员的年轻人。总体来说还是要强调自助,必要时辅以政府温和的干预。
新工业革命中,制造商有很多机会在促进全球经济繁荣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成果就是生产的产品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快乐、健康地生活,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必要的危害。与之前长周期的变化不同,地球上的居民参与新时期制造业的机会将更平等。
(摘自本书第十章)
《新工业革命》
作者:[英] 彼得·马什
译者: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出版:中信出版社
彼得·马什
英国《金融时报》新闻记者,主要报道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2012年,他荣获英国制造业类“年度商业记者奖”。
书架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作者:王玉德 郑清 付玉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140年前,诞生于“洋务运动”的轮船招商局翻开了中国金融业的新一页。本书通过记录招商局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中国近代民族金融业的独特视角。
《跨越S曲线》
作者:[美] 保罗·纽恩斯、
[美] 提姆·布锐恩
译者:崔璐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详述企业成立后,随着产品逐渐大众化,迅速扩张直至步入平稳成熟状态的S曲线过程中,所需掌握的商业元素,避免企业在经济低迷时期陷入增长停滞。
《伦敦商学院至关重要
的管理课》
作者:[英]朱尔斯·戈达德
托尼·埃克尔斯
译者:蒋宗强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伦敦商学院是世界五大商学院之一,本书两位作者都是学院资深教授,他们参照数百名世界级管理人员的成果与教训,揭示企业管理上的偏见和盲点,指出企业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