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专业发展方向、学生及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结合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探讨课程设置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数字媒体;课程设置;创意设计;动态调整
一、数字媒体课程设置应加大设计力度,深度挖掘学生的创意能力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重心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对于其他理工类专业无疑是正确的。数字媒体有其独特的专业特征,学生的设计作品应富有新意、富有创造性。在专业成立之初,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软件的使用上。如:矢量图型软件Illustrator、位图图像软件Photoshop、排版软件Indesign、三维软件3Dmax等。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采用案例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软件的使用,通过相应的作业和实训环节进一步掌握软件的使用技巧。软件学了很多,作品也做了很多,但大部分是照猫画虎式的模仿和套用。毕业之后面对实际的企业背景和企业需求,学生的创造力就显现的尤为尴尬,不得不借于网络上现成的图形图图像形进行简单的拼凑,甚至是照搬。所谓的设计与制作演化成模板的重复套用。在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设计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讲成了一个软肋。学生的作品同化性严重,很难有新意,创造力更是无从谈起。解决方法就是要加大创意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课程,加入手绘课程,把直接用电脑成图改成先手绘成图,手绘的过程就是创意的感情投入,就是美感的基本确认。加入图形的创意与表現课程,强调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的训练。加入展示设计课程,从系统角度强调设计作品的可视化程度。适度引入文学修养类的选修课程,强调学生的内涵培养。把这些课程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学生能持久处于一种美感氛围之中,这种创意性的课程设置,会大大带动学生的设计冲动和设计层面,会让学生走得更远更深。
二、课程设置要贴近一线生产,培养学生的流程设计能力
媒体专业的设计终端是电脑,但往往成型之后需要实际的材质来支撑。比如我们的标志、标准字设计出来之后,最后要出现在各式各样的材质之上,如纸张、PVC、塑料、帆布、车体等。我们的课程体系里面往往对这些材质的使用很少涉及,即使涉及到了,也不可能有相应的设备来把学生的作品产品化。对于设备的操作、使用更是遥不可及。比如印刷的流程是什么?用什么样的设备?如何装订?如何裁剪?如何安装等。走向工作岗位后,学生们会发现电脑成图和实际的排版印刷会出现脱节,设计出来的东西在不同的材质上其展示效果可能差别很大,经济成本也会有较大差异,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不能一味的纸上谈兵,我们要引入一线的生产流程,让学生明白最后的作品要怎么生产出来,要依赖于什么样的材质之上。课程设置引入印刷类课程、材质类课程、制作工艺类课程,甚至是一些传统的生产工艺流程。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实训环节,直接带领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实地了解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专业体系建设更加系统化,学生的设计作品实用性和可操控性会更好。
三、课程设置要首尾衔接,切忌跨度过大
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这样的模式,大一的课程重点放在平面设计方向,要求学生掌握矢量图形软件和位图软件的使用,这部分知识上手比较快,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大二的课程重点放在二维和三维动画设计方向,要求学生掌握Flash、3Dmax软件的使用,这部分知识难度偏大,涉及的专业范围比较宽泛,特别是一些交互式脚本的编写对学生的要求偏高。大三也就是第五学期,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视频剪辑和影视特效制作方向,要求学生掌握Premiere、After effect 软件的使用,这部分知识按照目前的就业层次,地域经济的发展,属于偏高的就业方向,每年走这个方向的学生偏少,但就业质量很好,所以课程体系里面也就有了它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课程体系看起来似乎也很规范,方向性也很明确。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课程的首尾没有衔接,跨度偏大。大一学过的软件到了大二就有些生疏,到了大三基本忘得差不多,到了就业岗位面对当初学过的软件,上手就有些力不从心,技巧和高级应用也就无从谈起,有种卷土重来的感觉,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每学期都要安排一些稍大一些的综合实训类课程,让学生在实训环节对所学过的软件有适度的手感保持和热度支撑。第五学期,安排4-5周的多媒体设计实务实训,找大项目、大案例进行设计和制作。相当于对学生做了一个略有深度的岗前培训,学生做出来的东西可以装订成册,自然也就成了学生面试、找工作的佐证材料。
四、课程设置必须要动态调整,不断变化
每年在新生还没有入学之前,学校就要求专业带头人撰写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课程设置都是六个学期的教学安排。这样的培养方案,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学情的变化,过度依赖现有的专业基础,势必然一出生就先天不足,课程设计带有传统性和重复性。未来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哪里?方向如何?那些是必需的?那些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应该考虑,但往往更多依赖经验和熟知的课程体系。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时间上是提前了,但课程体系、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结构是滞后的,也是极为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研究教材内容、研究那些课程要保留,研究那些课程该删掉,那些课程应该弱化理论,那些课程应加大学时,那些课程要加大实训环节。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动态、适时的调整课程体系,切忌一成不变。
五、结语
在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会直接影响专业的走向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讨科学、可行、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贺雪晨.数字媒体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绯.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数字媒体;课程设置;创意设计;动态调整
一、数字媒体课程设置应加大设计力度,深度挖掘学生的创意能力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重心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对于其他理工类专业无疑是正确的。数字媒体有其独特的专业特征,学生的设计作品应富有新意、富有创造性。在专业成立之初,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软件的使用上。如:矢量图型软件Illustrator、位图图像软件Photoshop、排版软件Indesign、三维软件3Dmax等。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采用案例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软件的使用,通过相应的作业和实训环节进一步掌握软件的使用技巧。软件学了很多,作品也做了很多,但大部分是照猫画虎式的模仿和套用。毕业之后面对实际的企业背景和企业需求,学生的创造力就显现的尤为尴尬,不得不借于网络上现成的图形图图像形进行简单的拼凑,甚至是照搬。所谓的设计与制作演化成模板的重复套用。在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设计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讲成了一个软肋。学生的作品同化性严重,很难有新意,创造力更是无从谈起。解决方法就是要加大创意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课程,加入手绘课程,把直接用电脑成图改成先手绘成图,手绘的过程就是创意的感情投入,就是美感的基本确认。加入图形的创意与表現课程,强调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的训练。加入展示设计课程,从系统角度强调设计作品的可视化程度。适度引入文学修养类的选修课程,强调学生的内涵培养。把这些课程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学生能持久处于一种美感氛围之中,这种创意性的课程设置,会大大带动学生的设计冲动和设计层面,会让学生走得更远更深。
二、课程设置要贴近一线生产,培养学生的流程设计能力
媒体专业的设计终端是电脑,但往往成型之后需要实际的材质来支撑。比如我们的标志、标准字设计出来之后,最后要出现在各式各样的材质之上,如纸张、PVC、塑料、帆布、车体等。我们的课程体系里面往往对这些材质的使用很少涉及,即使涉及到了,也不可能有相应的设备来把学生的作品产品化。对于设备的操作、使用更是遥不可及。比如印刷的流程是什么?用什么样的设备?如何装订?如何裁剪?如何安装等。走向工作岗位后,学生们会发现电脑成图和实际的排版印刷会出现脱节,设计出来的东西在不同的材质上其展示效果可能差别很大,经济成本也会有较大差异,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不能一味的纸上谈兵,我们要引入一线的生产流程,让学生明白最后的作品要怎么生产出来,要依赖于什么样的材质之上。课程设置引入印刷类课程、材质类课程、制作工艺类课程,甚至是一些传统的生产工艺流程。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实训环节,直接带领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实地了解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专业体系建设更加系统化,学生的设计作品实用性和可操控性会更好。
三、课程设置要首尾衔接,切忌跨度过大
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这样的模式,大一的课程重点放在平面设计方向,要求学生掌握矢量图形软件和位图软件的使用,这部分知识上手比较快,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大二的课程重点放在二维和三维动画设计方向,要求学生掌握Flash、3Dmax软件的使用,这部分知识难度偏大,涉及的专业范围比较宽泛,特别是一些交互式脚本的编写对学生的要求偏高。大三也就是第五学期,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视频剪辑和影视特效制作方向,要求学生掌握Premiere、After effect 软件的使用,这部分知识按照目前的就业层次,地域经济的发展,属于偏高的就业方向,每年走这个方向的学生偏少,但就业质量很好,所以课程体系里面也就有了它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课程体系看起来似乎也很规范,方向性也很明确。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课程的首尾没有衔接,跨度偏大。大一学过的软件到了大二就有些生疏,到了大三基本忘得差不多,到了就业岗位面对当初学过的软件,上手就有些力不从心,技巧和高级应用也就无从谈起,有种卷土重来的感觉,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每学期都要安排一些稍大一些的综合实训类课程,让学生在实训环节对所学过的软件有适度的手感保持和热度支撑。第五学期,安排4-5周的多媒体设计实务实训,找大项目、大案例进行设计和制作。相当于对学生做了一个略有深度的岗前培训,学生做出来的东西可以装订成册,自然也就成了学生面试、找工作的佐证材料。
四、课程设置必须要动态调整,不断变化
每年在新生还没有入学之前,学校就要求专业带头人撰写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课程设置都是六个学期的教学安排。这样的培养方案,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学情的变化,过度依赖现有的专业基础,势必然一出生就先天不足,课程设计带有传统性和重复性。未来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哪里?方向如何?那些是必需的?那些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应该考虑,但往往更多依赖经验和熟知的课程体系。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时间上是提前了,但课程体系、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结构是滞后的,也是极为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研究教材内容、研究那些课程要保留,研究那些课程该删掉,那些课程应该弱化理论,那些课程应加大学时,那些课程要加大实训环节。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动态、适时的调整课程体系,切忌一成不变。
五、结语
在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会直接影响专业的走向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讨科学、可行、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贺雪晨.数字媒体技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绯.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