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比父母好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当我们和朋友吃着精致的法式菜肴的时候,父母却吃着馒头,喝着稀饭,就着咸菜。
  当我们在KTV,不计价钱地点着啤酒、果盘、零食的时候,父母可能为了几毛钱和小贩讨价还价。
  当我们因为不想走几步路,而拦下一辆出租车的时候,父母可能为了特价菜,一大早就在超市门口排队,就为了省一两块钱。
  父母,无疑是我们这一生最亲的人。当我们发现,比父母过得好时,除了心生亏欠,心怀愧疚,我们应该怎么办?
  2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农民,是一个朴实和坚强的女人。
  小时候,我们家住的是那种土坯房,可能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没见过,就是那种用泥巴夯起来的房子,里面要加上麦秸秆。
  那个时候,我们家是很穷的,虽然不至于是村里最贫困的,但也算得上是倒数的了。其实我们家是有钱修葺房子的,可是母亲都把钱攒了起来,这是我后来知道的。
  父亲,为了生计,在外面做工。
  家里只有我、母亲和姐姐。那时候,母亲最怕下雨,尤其怕那种连阴雨,就是连续下好几天的雨。
  一旦下雨时间长,我们家的房子就开始漏水,到处是盆盆罐罐,都是用来接水的。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一天夜里,下雨,雨水顺着墙壁滑到了炕上,母亲就用被子裹起我,看着湿漉漉的墙壁,还有到处都漏水的墙角,我记得母亲眼里的无助。
  小时候的我,身体弱,怕我着凉,母亲只好抱着我,敲开邻居的门,将我塞给了邻居,自己则带着姐姐收拾被雨水弄湿的被褥。
  我小时候,一直缺少一种安全感,因为,睡觉的时候房子会经常漏水,所以一直盼着有个不漏雨的房子。
  渐渐地,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理解了父亲,知道他们那么努力拼命地攒钱,而不修葺房子的原因了。
  因为他们攒够了供我们姐弟上学的钱,可以一直供到我们姐弟上大学。
  3
  上学的这几年,我不曾过度浪费过,没去过高档的餐厅,也没穿过什么奢侈的衣服。
  尽管如此,我感觉我还是比父母过得好太多太多。
  周末我和同学可以去市区玩耍,逛故宫、爬长城、游颐和园……
  北京的角角落落转遍了,也吃了好多的小吃。
  后来,借着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出国又玩了一圈。
  然而,这一切,父母都没有经历过。
  心中,总有一种失落感,一种对父母的亏欠感。
  对父母的亏欠感,有时候会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4
  现在,我已经有了工资,赚了钱,当我试图让父母体验一下我体验过的生活时,父母却是不大愿意的。
  父母老了,他们在自己的圈子生活久了,他们也习惯了粗茶淡饭。
  他们可能也不再去追求诗和远方了,他们习惯了和老邻居拉拉家常,晒晒太阳。
  他们经不住长途飞机和火车,身体已经吃不消了,习惯了在附近的田里、附近的山头、附近的公园转转。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回家的时候,带父母下一次馆子,改善一次生活,时常打打电话。
  给父母钱,父母是不要的,即便是硬给,他们也给我存下了。
  除了这些,我似乎也找不到别的方法,来弥补这种亏欠感。
  5
  我去和身边的人交流这种感觉,发现大家的内心都存在这种感觉。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开导,也渐渐地明白了。
  活得比父母好,是一种优秀,但是这种优秀一定要让父母过上不奢侈但至少温馨的生活。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最大的孝道,也无需对父母有亏欠感。
  比父母过得好,不用心生亏欠,只要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拼来的,并且已经按照父母认为舒服的方式回馈了他们,就无需心生不安,就无需有亏欠感。
  因为,我们现在所享受的这种生活,是我们奋斗得来的结果,问心无愧。
  更何况,我们有我们的幸福,父母有他们的幸福,而大多数时候,父母活得也很好,只是我们不理解而已。
  父母所谓活得好,更多的时候是源于我们活得好。
  如果做子女的没有父母活得好,是子女的失败,恐怕父母也难心安。
  我们都要以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
  父母,子女,各有各的幸福,只要彼此牵挂,在爱的面前,不存在谁欠谁。
  摘自《今日头条》
其他文献
地处多瑙河和萨瓦河交汇处的贝尔格莱德,在历史上就是南部欧洲的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贝尔格莱德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每次争夺战都进行得极其惨烈。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贝尔格莱德却被区区7名德国士兵轻而易举地占领了。  1941年春,纳粹德国准备用大兵团会战的方式占领贝尔格莱德。党卫军“帝国”师,冲在了最前面。  4月11日,“帝国”师上尉弗里兹·克林根贝格奉命带领一个摩托化侦察小分队,冲在主力部队前面,
期刊
如果说,所有的非英美藉外国人讲英语,都多少有些口音,那么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中国人的“洋泾浜”英语也有自己的口音,俄罗斯人、阿拉伯人的英语也都各自带有母语的味道。但是,印度人的强大在于,他们偏偏认为,自己说英语是没有任何口音的!  有一位印度学者,很严肃地对我说,英国人和美国人的英语口音太重,只能算地方英语,而印度英语才最纯正,没有口音,才称得上是“国际英语”!  正因为印度人不认为自己英语有
期刊
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每天头发总是梳得顺顺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衣裳也非常整洁,大部分时间他穿的是西装,还要打上领带。  但他是中国一个农民,家里有十多亩地,一个小型的养猪场,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在田里干活的时候,他当然不会穿西装,是一身淡军绿的棉布衣。别的农民干活累了,会坐在田埂上,点上烟。而他坐在一张休闲凳上,慢慢地喝茶。那神态像是坐在茶馆里,在欣赏江南丝竹。  一个农民能这样优雅,显然已是“
期刊
芬兰学生不必学习手写体  “你上一次用纸和笔‘写’信是什么时候?”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问道。他至今仍然手写所有感谢信和悼念信。“我们都是印刷时代的奴隶,只有手写才能传达真正的美丽。”  但他也表示,自己的速记能力几乎已经消失了,他无法想象自己用纸笔完成一篇论文--持续的手写看起来像一场灾难。  从2016年秋天起,芬兰的学生不必学习手写体和连体字,而是学习打字。芬兰教育部门的理由是,
期刊
儿子为老子铺路  唐朝王锷历任岭南、河中、河东节度使,后来登上宰相高位。他在地方任职时,交给儿子王稷一项任务:充当“驻京办主任”,用银子为自己铺路。  当时节度使是统辖一个较大地区军、民、财政的官员,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王锷任岭南节度使时,坐镇广州,管辖着今天广东、广西大部,云南的一部分,海南及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王锷收的租税,除上交朝廷外,截留的部分数额巨大。作为封疆大吏,他还私自经营海外贸
期刊
如何才能抓住报纸读者的注意力,不管是印刷的还是在线的?  当最古老的营销媒介之一经历了一场新时代的变革,情况会怎样?企业家发现了一种影响目标客户的全新方式。全美国的主要报纸并不仅仅简单地将他们的内容转换到网上——许多家报纸成为了各自市场上最大的网络门户。广告客户也通过在相关网页上投放在线广告,获得了额外收益。  在本地的报纸及其网站上做广告能产生极其有利的市场渗透影响。例如,根据“媒体审计机构”的
期刊
楚汉相争的人物画廊中,魏豹大人是不应该被人遗忘的。这倒不是说他有什么翻云覆雨的本领,但他人生之剧的悲情谢幕却别有一番趣味。有人说这是性格缺陷使然,反复无常才让他不得善终。其实,那是政治投机,投机的结局,可能就是两手空空。  魏豹是魏国王族后裔,秦王嬴政灭了六国后,魏豹就被贬为庶民。陈胜起义之后,倾覆之国又纷纷借尸还魂。于是,魏豹的机会也来了。其实,命运之神最先眷顾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兄长魏咎。可惜的
期刊
方圆在五十岁的时候接到一份快件,里面有一封信,告诉他十天后当年红星中学初三二班要举行一场聚会,地点是学校对面新建的酒店大厅。还附带一个规则:与会者进门不能通报姓名,只对大家描述当年的自己。同学们根据描述叫出聚会者名字,他才算通过身份验证。  这封信让方圆很激动,要知道他已经很久不激动了。  方圆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单位做着一份很不起眼的工作,常常被忽略。那一次单位好不容易从外地拉来一车江米,一人一袋,
期刊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邮局。不知为什么,总局三番五次想关闭这个邮局。每次透出风声以后,就有人写了抗议信贴在门口,让大家签名。签来签去,这个邮局就保留下来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因此非常感谢周围的群众,所以跟群众心连着心。这心连起来以后带来一个问题,每次我去寄快件的时候,就像到领导那里去批钱,要经过层层审核。能不多花钱的地方,他们坚决不让多花。  “亲近母语”让我快件寄一本“小王子”原版书过去。为了节约寄费,我
期刊
萧伯纳说过,让想结婚的结婚,想单身的单身吧,反正最后都会后悔的。这话听着貌似有些刻薄,却也不无道理。结婚还不到三年,我就后悔了。  我属鸟,是那种一睁眼就叽叽喳喳的人。老公与我相反,属于沉默寡言型。这正是我喜欢的菜,男人嘛,一天到晚嘴不停地说,多招人烦。结婚前我觉得老公好酷啊,任凭我怎么唠叨,他都一言不发。  可是,这婚前的“优点”,到了婚后就让我崩溃了。一件事我总要问好几遍,才能听到他“嗯”一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