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政治现有必修教材中,“综合探究”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应考压力大、课时有限,它们的价值普遍被忽视,应该结合新高考形势,将16个“综合探究”分为“热点理论探究型”“主题活动体验型”“价值观引导型”三种基本类型,并为每种类型设计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综合探究;基本类型;实施策略
本文所涉及的“综合探究”,专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④教材每个单元之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如《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每个必修模块各有4个“综合探究”,共16个。“综合探究”具有很强的单元综合性,同时又非常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具有其他教学内容所没有的价值,是很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多年来,根据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相关要求[1],省内多数高中对4本必修教材的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两学年。其中,《指导意见》建议每个“综合探究”的“课时分配”为1课时。但是,考虑到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应考压力大,绝大多数教师均不愿挤出专门课时完成“综合探究”的内容,导致“综合探究”多年来普遍被“打入冷宫”。
自2017届高中学生实施高考选考新方案后,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已从2015年10月起由原来的每学期期末调整为每年的4月、10月。查看浙江省2014年版《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跟以往相比,4本必修教材考核内容并未明显减少[2]。这意味着大多数教师必须在高二下学期的4月份就完成4本必修教材的教学任务,学时比以往至少缩短了2个月。从2015年的实际教学来看,各校赶进度现象比往年更加厉害,“综合探究”被“打入冷宫”的现象亦显得愈加严重。
为此,我们希冀找到一个办法,即能在不影响应考的前提下完成“综合探究”的教学任务,真正帮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们主张对“综合探究”进行适当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
二、“综合探究”的基本类型
在方军、苏铁梅两位教师2012年发表的《高中政治单元综合探究教学策略探析》一文中,16个“综合探究”被大致划分为:热点理论探究型、主题活动体验型、价值观引导型三大类型[3] 。该种分类法主要的依据是教材编者对16个“综合探究”内容本身的设计思路。这样划分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已是迄今在“中国知网”可查阅的同类文献中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它不仅首次非常明确地将“综合探究”分成三大类型并指出每种类型的特点,而且详细论述了“课题写作式”“web交互式”“角色模拟体验式”“社会实践体验式”“批判性阅读”“辩论式”6种教学策略。
几年过去了,方军老师又有一些更加深入的发现,觉得原作主要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对三种类型的划分只列了14个“综合探究”,并未完全涵盖16个内容;二是只采用了文字描述,没有很直观地反映出这些“综合探究”在每个模块的分布。现在,我们在吸取原作精华的基础上编制了以下表格(见表1),以弥补这两个不足。
三、“综合探究”的实施策略
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综合探究”,我们建议分别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
(一)热点理论探究型“综合探究”,适合安排专门课时
该类型6种“综合探究”所涉及的热点问题有“效率与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自信”“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终身学习、全民学习”。
上述内容既体现很强的生活逻辑,又蕴含很强的理论逻辑,利用价值最大,适宜安排专门课时予以完成。我们建议采取“课前分组、自主探究、课堂展示、师生合作”的办法。具体解释如下。
“课前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不同小组设置好不同的探究问题,明确分工。比如,某班有36个学生,可以分成4~5个小组,每组只负责完成一个问题。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协调、统筹成员进行学习。
“自主探究”:每位学生自主开展资料收集、整理思路等工作,由组长汇总。可充分运用互联网,也可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由于学生的其他科目学习任务很重,自主探究过程应力求一周时间内完成。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可适当增加。
“课堂展示”:利用1课时,各组派代表就该小组相应的学习情况进行成果分享,每组的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简明扼要亮出要点。如有需要,可安排学生提问的环节。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根据需要予以点评。
“师生合作”:在前3个环节中,均要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师生合作”应贯穿于综合探究的全过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展开学习,师生配合,完成探究。教师应引领、帮助学生,但不能越俎代庖。
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为例,我们的教学思路如下。
第一阶段是教师课前分组,布置任务,学生自主探究。它包括:既要让学生复习书本,切实掌握“效率”“公平”两大概念,明了“如何提高效率”“怎样促进公平”的理论与措施,又要让学生各自寻找到一个源于当代中国的某个企业分配改革的典型案例。复习书本理论有助于理解该企业为何要这样改革,体现的是理论逻辑为生活逻辑服务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利用1课时安排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交流看法。课堂展示的所有案例必须真实可信,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适度加以点评。
需要强调的是,采取课时教学策略,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课前有充分的自主准备,不能课堂即兴发挥。二是课堂展示要以学生展示成果为主,教师的引导、点评为辅。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体现出综合探究的特色。
(二)主题活动体验型“综合探究”,适合组织课外活动 该类型5个“综合探究”涉及内容有“怎样为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准备”“怎样适应经济全球化”“怎样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怎样认识政府的权威”“怎样看待哲学的作用”。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理解难度相对较小。
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在生活中的运用,强调在生活逻辑中验证理论逻辑,不妨组织他们以课外活动的方式予以完成,以节约本就有限的课时。建议按照“选择方式”“布置任务”“落实活动”3个步骤来展开。具体解释如下。
“选择方式”:教师针对5个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适合组织一次主题演讲;“走进哲学,问辩人生”,适合出班刊或板报;“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可组织学生组成课外时政兴趣小组,研讨国内某个典型政治事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可组织就当地所存在的外国品牌店做1个课外调查。
“布置任务”:教师利用平时上课时间,布置要完成的探究任务,明确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落实活动”:教师负责检查和督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任务,避免活动被拖延或者被搁置。
以“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为例,可参考以下思路完成探究。
首先,根据时间选择合理方式。时间紧张,可选择板报;时间充分,则可选择制作班刊。板报要求材料较少,班刊则要求占有大量素材再合理组合。
其次,布置任务。教师可提示学生围绕以下内容搜索资料:哲学、西方哲学、科学发展观、规律、钱学森、爱因斯坦、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田忌赛马等。
最后,活动落实,这是重中之重。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必须上交自主收集的资料,并提出字数要求。所有资料收集完成后,由教师删除雷同的材料,并对素材进行筛选、分类、组合。再指派几名同学完成班刊或板报的排版和美化工作,完成制作。
总之,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开展综合探究,既有利于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筛选出那些可以指导日常生活的实用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根据生活的需要去重视理论、重视理论逻辑,并努力在生活中运用理论、验证理论。这虽然不占用课时,但是效果同样不错。
(三)价值观引导型“综合探究”,适合融入日常教学
该类型5个“综合探究”的共同点是“澄清是非、指引方向”,对高中生“三观”的教育意图很明显。它涉及的价值取向包括“学会正当赚钱与合理花钱”“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学会实事求是”“坚持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人生理想”。
它们偏向于理论逻辑,与必修教材其他内容的联系更为紧密,甚至会直接出现在考试当中,可以考虑适当融入日常教学以完成探究,强化学生的理论功底。建议大致采取“分析探究内容”“找准融入对象”两个步骤,具体解释如下。
“分析探究内容”:仔细研读“综合探究”,理解该内容是对必修教材哪一块相关内容的深化或者拓展。这个过程主要依赖教师自身对教材文本的研读。
“找准融入对象”:考虑如何将“综合探究”的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分别合理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这个过程,主要依赖教师对必修教材其他内容的深入把握以及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
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这一“综合探究”,教材在“探究活动目标”中明示:“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
上述3个目标中,第一个目标显然是对哲学第三单元第七、八、九、十课“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点的复习;第二个目标的落实,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第七、八、九、十课的新授课当中,无需再专门安排课时,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为了讲清楚“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点的正确性,往往会列出“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常常会设计正反案例进行对比;第三个目标“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已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出现过,属于核心知识,再次出现在《生活与哲学》中,不会令学生陌生或糊涂,其哲学依据也容易融入第八课“发展观”一并完成。
同理,该类型的其他“综合探究”也可以参照此法予以处理。如:“正确对待金钱”可融入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可融入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有关内容可分别融入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六课“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教学中;“坚定理想,铸就辉煌”可融入第十二课“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教学中。
这里需要指出,将价值观引导型“综合探究”融入日常教学,虽然可以起到强化理论逻辑、强化理论知识的明显效果,一直以来比较受师生欢迎。但是,这只能作为当前课时非常紧张条件下的应对办法。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它的最大弊端在于,容易被师生误以为“综合探究”与必修教材其他内容没啥区别,容易使“综合探究”丧失本该具有的“综合探究”色彩和独立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以上就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的教学,提出了我们的设想和具体操作方法。毋庸讳言,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但我们希望借此文引发广大同行对“综合探究”教学的关注和探讨,以期对现状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参考文献:
[1][2]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J].浙江考试(增刊),2015(2):31-45.
[3] 方军,苏铁梅. 高中政治单元综合探究教学策略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4-26.
关键词:综合探究;基本类型;实施策略
本文所涉及的“综合探究”,专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④教材每个单元之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如《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每个必修模块各有4个“综合探究”,共16个。“综合探究”具有很强的单元综合性,同时又非常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具有其他教学内容所没有的价值,是很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多年来,根据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相关要求[1],省内多数高中对4本必修教材的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两学年。其中,《指导意见》建议每个“综合探究”的“课时分配”为1课时。但是,考虑到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应考压力大,绝大多数教师均不愿挤出专门课时完成“综合探究”的内容,导致“综合探究”多年来普遍被“打入冷宫”。
自2017届高中学生实施高考选考新方案后,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已从2015年10月起由原来的每学期期末调整为每年的4月、10月。查看浙江省2014年版《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跟以往相比,4本必修教材考核内容并未明显减少[2]。这意味着大多数教师必须在高二下学期的4月份就完成4本必修教材的教学任务,学时比以往至少缩短了2个月。从2015年的实际教学来看,各校赶进度现象比往年更加厉害,“综合探究”被“打入冷宫”的现象亦显得愈加严重。
为此,我们希冀找到一个办法,即能在不影响应考的前提下完成“综合探究”的教学任务,真正帮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们主张对“综合探究”进行适当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
二、“综合探究”的基本类型
在方军、苏铁梅两位教师2012年发表的《高中政治单元综合探究教学策略探析》一文中,16个“综合探究”被大致划分为:热点理论探究型、主题活动体验型、价值观引导型三大类型[3] 。该种分类法主要的依据是教材编者对16个“综合探究”内容本身的设计思路。这样划分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已是迄今在“中国知网”可查阅的同类文献中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它不仅首次非常明确地将“综合探究”分成三大类型并指出每种类型的特点,而且详细论述了“课题写作式”“web交互式”“角色模拟体验式”“社会实践体验式”“批判性阅读”“辩论式”6种教学策略。
几年过去了,方军老师又有一些更加深入的发现,觉得原作主要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对三种类型的划分只列了14个“综合探究”,并未完全涵盖16个内容;二是只采用了文字描述,没有很直观地反映出这些“综合探究”在每个模块的分布。现在,我们在吸取原作精华的基础上编制了以下表格(见表1),以弥补这两个不足。
三、“综合探究”的实施策略
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综合探究”,我们建议分别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
(一)热点理论探究型“综合探究”,适合安排专门课时
该类型6种“综合探究”所涉及的热点问题有“效率与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自信”“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终身学习、全民学习”。
上述内容既体现很强的生活逻辑,又蕴含很强的理论逻辑,利用价值最大,适宜安排专门课时予以完成。我们建议采取“课前分组、自主探究、课堂展示、师生合作”的办法。具体解释如下。
“课前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不同小组设置好不同的探究问题,明确分工。比如,某班有36个学生,可以分成4~5个小组,每组只负责完成一个问题。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协调、统筹成员进行学习。
“自主探究”:每位学生自主开展资料收集、整理思路等工作,由组长汇总。可充分运用互联网,也可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由于学生的其他科目学习任务很重,自主探究过程应力求一周时间内完成。如果条件允许,时间可适当增加。
“课堂展示”:利用1课时,各组派代表就该小组相应的学习情况进行成果分享,每组的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简明扼要亮出要点。如有需要,可安排学生提问的环节。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根据需要予以点评。
“师生合作”:在前3个环节中,均要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师生合作”应贯穿于综合探究的全过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展开学习,师生配合,完成探究。教师应引领、帮助学生,但不能越俎代庖。
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为例,我们的教学思路如下。
第一阶段是教师课前分组,布置任务,学生自主探究。它包括:既要让学生复习书本,切实掌握“效率”“公平”两大概念,明了“如何提高效率”“怎样促进公平”的理论与措施,又要让学生各自寻找到一个源于当代中国的某个企业分配改革的典型案例。复习书本理论有助于理解该企业为何要这样改革,体现的是理论逻辑为生活逻辑服务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利用1课时安排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交流看法。课堂展示的所有案例必须真实可信,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适度加以点评。
需要强调的是,采取课时教学策略,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课前有充分的自主准备,不能课堂即兴发挥。二是课堂展示要以学生展示成果为主,教师的引导、点评为辅。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体现出综合探究的特色。
(二)主题活动体验型“综合探究”,适合组织课外活动 该类型5个“综合探究”涉及内容有“怎样为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准备”“怎样适应经济全球化”“怎样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怎样认识政府的权威”“怎样看待哲学的作用”。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理解难度相对较小。
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在生活中的运用,强调在生活逻辑中验证理论逻辑,不妨组织他们以课外活动的方式予以完成,以节约本就有限的课时。建议按照“选择方式”“布置任务”“落实活动”3个步骤来展开。具体解释如下。
“选择方式”:教师针对5个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适合组织一次主题演讲;“走进哲学,问辩人生”,适合出班刊或板报;“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可组织学生组成课外时政兴趣小组,研讨国内某个典型政治事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可组织就当地所存在的外国品牌店做1个课外调查。
“布置任务”:教师利用平时上课时间,布置要完成的探究任务,明确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落实活动”:教师负责检查和督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任务,避免活动被拖延或者被搁置。
以“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为例,可参考以下思路完成探究。
首先,根据时间选择合理方式。时间紧张,可选择板报;时间充分,则可选择制作班刊。板报要求材料较少,班刊则要求占有大量素材再合理组合。
其次,布置任务。教师可提示学生围绕以下内容搜索资料:哲学、西方哲学、科学发展观、规律、钱学森、爱因斯坦、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田忌赛马等。
最后,活动落实,这是重中之重。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必须上交自主收集的资料,并提出字数要求。所有资料收集完成后,由教师删除雷同的材料,并对素材进行筛选、分类、组合。再指派几名同学完成班刊或板报的排版和美化工作,完成制作。
总之,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开展综合探究,既有利于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筛选出那些可以指导日常生活的实用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根据生活的需要去重视理论、重视理论逻辑,并努力在生活中运用理论、验证理论。这虽然不占用课时,但是效果同样不错。
(三)价值观引导型“综合探究”,适合融入日常教学
该类型5个“综合探究”的共同点是“澄清是非、指引方向”,对高中生“三观”的教育意图很明显。它涉及的价值取向包括“学会正当赚钱与合理花钱”“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学会实事求是”“坚持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人生理想”。
它们偏向于理论逻辑,与必修教材其他内容的联系更为紧密,甚至会直接出现在考试当中,可以考虑适当融入日常教学以完成探究,强化学生的理论功底。建议大致采取“分析探究内容”“找准融入对象”两个步骤,具体解释如下。
“分析探究内容”:仔细研读“综合探究”,理解该内容是对必修教材哪一块相关内容的深化或者拓展。这个过程主要依赖教师自身对教材文本的研读。
“找准融入对象”:考虑如何将“综合探究”的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分别合理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这个过程,主要依赖教师对必修教材其他内容的深入把握以及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
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这一“综合探究”,教材在“探究活动目标”中明示:“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
上述3个目标中,第一个目标显然是对哲学第三单元第七、八、九、十课“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点的复习;第二个目标的落实,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第七、八、九、十课的新授课当中,无需再专门安排课时,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为了讲清楚“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点的正确性,往往会列出“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常常会设计正反案例进行对比;第三个目标“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已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出现过,属于核心知识,再次出现在《生活与哲学》中,不会令学生陌生或糊涂,其哲学依据也容易融入第八课“发展观”一并完成。
同理,该类型的其他“综合探究”也可以参照此法予以处理。如:“正确对待金钱”可融入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可融入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有关内容可分别融入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六课“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教学中;“坚定理想,铸就辉煌”可融入第十二课“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教学中。
这里需要指出,将价值观引导型“综合探究”融入日常教学,虽然可以起到强化理论逻辑、强化理论知识的明显效果,一直以来比较受师生欢迎。但是,这只能作为当前课时非常紧张条件下的应对办法。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它的最大弊端在于,容易被师生误以为“综合探究”与必修教材其他内容没啥区别,容易使“综合探究”丧失本该具有的“综合探究”色彩和独立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以上就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的教学,提出了我们的设想和具体操作方法。毋庸讳言,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但我们希望借此文引发广大同行对“综合探究”教学的关注和探讨,以期对现状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参考文献:
[1][2]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J].浙江考试(增刊),2015(2):31-45.
[3] 方军,苏铁梅. 高中政治单元综合探究教学策略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