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效果。
方法全麻下行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57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9):对照组(C组)、头皮神经阻滞组(B组)和切口浸润麻醉组(I组)。静脉注射丙泊酚、舒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后,B组采用0.75%罗哌卡因行双侧眶上神经(2 ml)、滑车上神经(2 ml)、颧颞神经(2 ml)、耳颞神经(2 ml)、枕大神经(3 ml)、枕小神经(3 ml)及第三枕神经(1 ml)阻滞;I组采用0.75%罗哌卡因15 ml行切口浸润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BIS值40~60,MAP和HR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行超前镇痛。术后48 h内若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2 mg行补救镇痛,必要时可重复给予(给药间隔时间>15 min)。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和术后3、12、24、48、72 h时,抽取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记录术后羟考酮首次使用时间和术后48 h内羟考酮用量;记录术后发热、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局麻药中毒、皮下血肿、头皮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尼卡地平使用率降低,术后3 h时血清IL-6浓度降低,术后12 h时血清CRP浓度降低,术后12和24 h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羟考酮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I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与I组比较,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尼卡地平使用率降低,术后3 h时血清IL-6浓度降低,术后12 h时血清CRP浓度降低,术后12和24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羟考酮用量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
结论相对于切口浸润麻醉而言,头皮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更有利于围术期炎症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