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历者说】
李豪,民宿主理人,主创设计师,这两年和其他设计师及团队相继完成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入口装置设计、苏州太湖民宿设计等项目。
『东林渡是苏州太湖畔精品民宿中话题性最强的一个,将艺术品用于民宿的实验性做法,叫好又叫座,在艺术、美学、投资界及高收入人群中影响不小。』
像中国其他民宿集散地一样,苏州太湖民宿群的主理者大多数是外乡人。有别于当年兴师动众的阵势,随着主理人的年轻化与观念的修正,民宿改造越来越注重与当地环境和人文的融合度,这就需要长时间的沟通,花费数倍精力设计与打造。李豪与他的团队与古村东林渡的接触,在旁人看起来显得有点小心翼翼。
出苏州城往南,奔向烟波浩渺的太湖,穿越逶迤的乡间小路,才得见百年古村东林渡。朴拙粗粝的老房子,贴满白瓷砖的二层小楼,参差不齐地展示着古村的生长历程。
梅雨绵绵,李豪与他的团队在这里泡了将近一年,其中与村民的反复沟通就长达半年,他们提的问题直观且细致,类似人类学科的社会心理调查:村委会那道围墙你觉得碍事不?村里哪一户现在还有做船的人?如果我们要建一个停车场你觉得在哪儿最好?
这样的沟通,让李豪拿到了基础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理解了村民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后来团队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处处优先考虑村民的感受——为避免扰民,接待中心的入口被安排在胡同深处;原有的停车场整合并加建影壁墙隔离;征用、改造当地民居破败不堪的厨房,也“没敢连根拔起”,而是改成露天景观内院的一部分,老旧的灶台改成了观景台。
地域特色与文化,是民宿的根基。民宿生活即日常生活,虽然,可能是已经被搁置或者被忽视的那部分生活。
李豪参与设计的民宿,基地原址是几幢破旧的危房。团队尽量保留了那些朴素的结构,再将破旧的老家具翻新,和当地工匠一起亲手制作了香樟木书架、旧瓦片皂台、老门板打造的桌椅,那些束之高阁的过时农具也被安排放在前厅,打造成一面农具墙,餐厅里的地板由回收的老木头制成,细细打磨光滑。产生于苏州、脱胎于中国算筹的“花码”(曾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数字),带着浓郁的浙商意味,现在在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尔可见,花码独特的抽象形式被李豪重新解构,作为铺地的纹样,应用在民宿的院子中。
水泥船,是东林渡当地渔人创造的独属于这个地带的一种渔船,船长可达8米,用铁网做骨架,两边挂上水泥,船身经久耐用,而且运载量惊人。木船轻便但造价昂贵,水泥船的造价仅是木船的1/5甚至1/10,它见证了东林渡几辈人的生活。李豪与团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创造,特意找来一艘水泥船,将民宿大堂中原本东瓶西镜的传统墙面改造为一面以水泥船做成的壁炉墙。苏州湿冷,这个别出心裁的壁炉既保暖除湿,又能带来独特的韵味与视觉震撼。
在人们纷纷讨论民宿出路的时候,李豪考虑得更多的是沉淀与回归,“在整个民宿项目里,我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对‘睡眠’的思考。”“睡眠”是民宿之最经典与最本质,最应该关注但也最不容易出彩,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点包装与仪式感。
这是一场关于睡眠的仪式。“漂浮的庇护所(Floating shelter)”是李豪及团队利用民宿改建后废弃的脚手架在麦田上搭建的一个艺术装置,充满年轻人的创思。
将脚手架从民宿院内搬到田地上,支起四顶帐篷,悬浮在麦田之上,在高度带来的安全感与恐慌感之间摇摆,制造出微妙的平衡;四个小帐篷的“门”开向内庭,获得群居中的安全感,“窗”面向麦田,帐篷仿佛成了麦田中的岛屿;中间的公共区域搭设茶席,茶席之上装置一个集露器,盛集清冽的夜露,用作烹茶之用。
入夜后,“睡眠仪式”开始:从民宿院内走向田野,爬上“悬挂”在麦田上空4米的卧室,夜晚数星,晨起品茗,再迈出田野回到生活中。
东林渡项目自2015年秋季推出以来,询问和要求预订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想来看看这里专属的风景,或者就是想来睡上一觉。
东林渡是毗邻太湖的一个原味小渔村,距离苏州市区近,田园风情浓郁。民宿团队更多的是结合苏州文化与本土特点,打造相应的特色体验。
田园风光
太湖畔独特的油菜花、稻田、麦田风景,让这一带民宿提供的果园采摘、风景骑行都品质上乘。
得月之味
与苏州著名的“得月楼”的师傅合作,开设苏式美食制作与体验课程,亦与周边村落合作推出深度民艺体验等活动,为设计爱好者与手工艺爱好者提供传统文化与民间手艺体验。
接触大师
听苏绣大师梁雪芳作品创作故事,看绣娘生存百态;访中国刺绣艺术馆;体验刺绣手艺。听年轻艺人郝乃强讲述“通经断纬”的年华故事、缂丝手艺,学习、体验缂丝。
艺术成景
通过“漂浮的庇护所”艺术装置,初步组建团队探索利用艺术活化乡村的可行性。2016年,团队开始策划属于东林渡的乡村艺术季以及结合乡村元素的艺术展。消息传出,立即引起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园林
民宿的根基是地域特色与文化,对已有的经典进行理解与消化。通过解构与重组再现活力,本就是苏州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
曲园 一面诗意,一面生活
曲园地处闹市,在吆喝声中,很容易与那一墙之隔的诗意擦身而过。曲园是俞樾故居,是俞樾亲自规划、建造的起居、著述之处。俞樾诙谐,以此园曲尺形的轮廓阐述自己“曲则全”的生活哲学,越是自嘲,倒越是显得清高。关键是墙这边是凛冽情怀,墙外头是烟火生活,两者能神奇地糅合到一处,不得不说是苏州生活的神妙。 听枫园 婆娑往事
听枫园位于苏州金太史巷旁的庆元坊12号。清同治、光绪年间,苏州知府、湖州人吴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而得名。如今听枫园已成为“国画院”和“茶馆”,可绕到右侧敲边门,品茶、吃小点心,也是一乐。
畅园 淋漓之意
畅园是清代宅园,最大的特点是水池面积约占全园的四分之一,面积虽广,却精致玲珑。夏天,挑一个阴天,下一点零星小雨最好,穿梭在畅园的桂树、梧桐之间,别有一番韵味。
师俭园 仲夏夜之梦
位于马大箓巷37号,是苏州古城深藏在小巷里的众多私家宅院中的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主人姓季,园中有漂亮的门楼、花园、亭台楼阁等。现此园已转卖私人。
桃园 传承芬芳
也名陶园,是工商业者陶叔平得于民国年间的一座宅园,园中有一株200年的金桂、100年的黄杨、广玉兰,以及3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弥足珍贵。桃园几经风雨后修缮一新,成为“苏州民间工艺展藏馆”,可以看到刺绣、剪纸、铜雕、泥塑等苏州民间手艺。
老街
老街通常有两种命运,一种是被甲胄加身,面目模糊;一种是被时代碾碎,飘于流光。苏州有很多老街,趁还在的时候,多看一眼。
葑门横街
在江浙地带,精打细算是会过日子的表现,这一技能在小摊、市场得到了集中体现。作为菜市场的葑门横街,白天永远熙熙攘攘,甚至还能听到少有的吆喝叫卖声,老苏州听这些,怕是要掉下泪来。
七里金墅
离市区远了一点,保留得也稍好一点。七里金墅盛于唐朝,如今颓败,延续千年的只剩下市集风俗“轧莲花”。原来的老街上有药材店,银财官桥边上还有一家茶馆,是当时人气聚集的地方,如今药材店早已休业,铺子里空无一物。当地有句老话说“最苦摇船打铁做豆腐”,铁匠陈介泉已经打了40年的铁,家传的手艺,专门加工农具,一天只能打出15把左右,现在后继无人,老手艺怕是要失传了。
观前街
观前街在苏州的地位,单从街上店铺的名字便能估摸一二:“黄天源”的糕点,“乾泰祥”的布匹,“苏州龙凤金店”, “苏州银楼” ……显赫的声名,承载着各种传奇。走进店里,听听店员与顾客的对话,观摩一下“苏氏砍价法”,看看老苏州们会选哪些糕点打包回家……这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风情画。
仓街
仓街就是那种在未被拆修之前平凡而常被忽略的老街,没有景点,没有标志性建筑,但对苏州人来说,它充满了生活与记忆的碎片,也自然投射出一份游客无法真正体会的情感。去仓街走走,市井的真实,与不经雕琢的颗粒感,会让旅途更添一份质感。
李豪,民宿主理人,主创设计师,这两年和其他设计师及团队相继完成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入口装置设计、苏州太湖民宿设计等项目。
『东林渡是苏州太湖畔精品民宿中话题性最强的一个,将艺术品用于民宿的实验性做法,叫好又叫座,在艺术、美学、投资界及高收入人群中影响不小。』
一场小心翼翼的介入
像中国其他民宿集散地一样,苏州太湖民宿群的主理者大多数是外乡人。有别于当年兴师动众的阵势,随着主理人的年轻化与观念的修正,民宿改造越来越注重与当地环境和人文的融合度,这就需要长时间的沟通,花费数倍精力设计与打造。李豪与他的团队与古村东林渡的接触,在旁人看起来显得有点小心翼翼。
出苏州城往南,奔向烟波浩渺的太湖,穿越逶迤的乡间小路,才得见百年古村东林渡。朴拙粗粝的老房子,贴满白瓷砖的二层小楼,参差不齐地展示着古村的生长历程。
梅雨绵绵,李豪与他的团队在这里泡了将近一年,其中与村民的反复沟通就长达半年,他们提的问题直观且细致,类似人类学科的社会心理调查:村委会那道围墙你觉得碍事不?村里哪一户现在还有做船的人?如果我们要建一个停车场你觉得在哪儿最好?
这样的沟通,让李豪拿到了基础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理解了村民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后来团队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处处优先考虑村民的感受——为避免扰民,接待中心的入口被安排在胡同深处;原有的停车场整合并加建影壁墙隔离;征用、改造当地民居破败不堪的厨房,也“没敢连根拔起”,而是改成露天景观内院的一部分,老旧的灶台改成了观景台。
刺激、活化是民宿的责任
地域特色与文化,是民宿的根基。民宿生活即日常生活,虽然,可能是已经被搁置或者被忽视的那部分生活。
李豪参与设计的民宿,基地原址是几幢破旧的危房。团队尽量保留了那些朴素的结构,再将破旧的老家具翻新,和当地工匠一起亲手制作了香樟木书架、旧瓦片皂台、老门板打造的桌椅,那些束之高阁的过时农具也被安排放在前厅,打造成一面农具墙,餐厅里的地板由回收的老木头制成,细细打磨光滑。产生于苏州、脱胎于中国算筹的“花码”(曾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数字),带着浓郁的浙商意味,现在在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尔可见,花码独特的抽象形式被李豪重新解构,作为铺地的纹样,应用在民宿的院子中。
水泥船,是东林渡当地渔人创造的独属于这个地带的一种渔船,船长可达8米,用铁网做骨架,两边挂上水泥,船身经久耐用,而且运载量惊人。木船轻便但造价昂贵,水泥船的造价仅是木船的1/5甚至1/10,它见证了东林渡几辈人的生活。李豪与团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创造,特意找来一艘水泥船,将民宿大堂中原本东瓶西镜的传统墙面改造为一面以水泥船做成的壁炉墙。苏州湿冷,这个别出心裁的壁炉既保暖除湿,又能带来独特的韵味与视觉震撼。
亘古的经典,小众的仪式
在人们纷纷讨论民宿出路的时候,李豪考虑得更多的是沉淀与回归,“在整个民宿项目里,我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对‘睡眠’的思考。”“睡眠”是民宿之最经典与最本质,最应该关注但也最不容易出彩,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点包装与仪式感。
这是一场关于睡眠的仪式。“漂浮的庇护所(Floating shelter)”是李豪及团队利用民宿改建后废弃的脚手架在麦田上搭建的一个艺术装置,充满年轻人的创思。
将脚手架从民宿院内搬到田地上,支起四顶帐篷,悬浮在麦田之上,在高度带来的安全感与恐慌感之间摇摆,制造出微妙的平衡;四个小帐篷的“门”开向内庭,获得群居中的安全感,“窗”面向麦田,帐篷仿佛成了麦田中的岛屿;中间的公共区域搭设茶席,茶席之上装置一个集露器,盛集清冽的夜露,用作烹茶之用。
入夜后,“睡眠仪式”开始:从民宿院内走向田野,爬上“悬挂”在麦田上空4米的卧室,夜晚数星,晨起品茗,再迈出田野回到生活中。
东林渡项目自2015年秋季推出以来,询问和要求预订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想来看看这里专属的风景,或者就是想来睡上一觉。
更多玩法@东林渡
东林渡是毗邻太湖的一个原味小渔村,距离苏州市区近,田园风情浓郁。民宿团队更多的是结合苏州文化与本土特点,打造相应的特色体验。
田园风光
太湖畔独特的油菜花、稻田、麦田风景,让这一带民宿提供的果园采摘、风景骑行都品质上乘。
得月之味
与苏州著名的“得月楼”的师傅合作,开设苏式美食制作与体验课程,亦与周边村落合作推出深度民艺体验等活动,为设计爱好者与手工艺爱好者提供传统文化与民间手艺体验。
接触大师
听苏绣大师梁雪芳作品创作故事,看绣娘生存百态;访中国刺绣艺术馆;体验刺绣手艺。听年轻艺人郝乃强讲述“通经断纬”的年华故事、缂丝手艺,学习、体验缂丝。
艺术成景
通过“漂浮的庇护所”艺术装置,初步组建团队探索利用艺术活化乡村的可行性。2016年,团队开始策划属于东林渡的乡村艺术季以及结合乡村元素的艺术展。消息传出,立即引起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园林
民宿的根基是地域特色与文化,对已有的经典进行理解与消化。通过解构与重组再现活力,本就是苏州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
曲园 一面诗意,一面生活
曲园地处闹市,在吆喝声中,很容易与那一墙之隔的诗意擦身而过。曲园是俞樾故居,是俞樾亲自规划、建造的起居、著述之处。俞樾诙谐,以此园曲尺形的轮廓阐述自己“曲则全”的生活哲学,越是自嘲,倒越是显得清高。关键是墙这边是凛冽情怀,墙外头是烟火生活,两者能神奇地糅合到一处,不得不说是苏州生活的神妙。 听枫园 婆娑往事
听枫园位于苏州金太史巷旁的庆元坊12号。清同治、光绪年间,苏州知府、湖州人吴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而得名。如今听枫园已成为“国画院”和“茶馆”,可绕到右侧敲边门,品茶、吃小点心,也是一乐。
畅园 淋漓之意
畅园是清代宅园,最大的特点是水池面积约占全园的四分之一,面积虽广,却精致玲珑。夏天,挑一个阴天,下一点零星小雨最好,穿梭在畅园的桂树、梧桐之间,别有一番韵味。
师俭园 仲夏夜之梦
位于马大箓巷37号,是苏州古城深藏在小巷里的众多私家宅院中的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主人姓季,园中有漂亮的门楼、花园、亭台楼阁等。现此园已转卖私人。
桃园 传承芬芳
也名陶园,是工商业者陶叔平得于民国年间的一座宅园,园中有一株200年的金桂、100年的黄杨、广玉兰,以及3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弥足珍贵。桃园几经风雨后修缮一新,成为“苏州民间工艺展藏馆”,可以看到刺绣、剪纸、铜雕、泥塑等苏州民间手艺。
经典的视角@苏州
老街
老街通常有两种命运,一种是被甲胄加身,面目模糊;一种是被时代碾碎,飘于流光。苏州有很多老街,趁还在的时候,多看一眼。
葑门横街
在江浙地带,精打细算是会过日子的表现,这一技能在小摊、市场得到了集中体现。作为菜市场的葑门横街,白天永远熙熙攘攘,甚至还能听到少有的吆喝叫卖声,老苏州听这些,怕是要掉下泪来。
七里金墅
离市区远了一点,保留得也稍好一点。七里金墅盛于唐朝,如今颓败,延续千年的只剩下市集风俗“轧莲花”。原来的老街上有药材店,银财官桥边上还有一家茶馆,是当时人气聚集的地方,如今药材店早已休业,铺子里空无一物。当地有句老话说“最苦摇船打铁做豆腐”,铁匠陈介泉已经打了40年的铁,家传的手艺,专门加工农具,一天只能打出15把左右,现在后继无人,老手艺怕是要失传了。
观前街
观前街在苏州的地位,单从街上店铺的名字便能估摸一二:“黄天源”的糕点,“乾泰祥”的布匹,“苏州龙凤金店”, “苏州银楼” ……显赫的声名,承载着各种传奇。走进店里,听听店员与顾客的对话,观摩一下“苏氏砍价法”,看看老苏州们会选哪些糕点打包回家……这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风情画。
仓街
仓街就是那种在未被拆修之前平凡而常被忽略的老街,没有景点,没有标志性建筑,但对苏州人来说,它充满了生活与记忆的碎片,也自然投射出一份游客无法真正体会的情感。去仓街走走,市井的真实,与不经雕琢的颗粒感,会让旅途更添一份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