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源书画:中高段中国书画融通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中国书画是发展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的。在梳理基于书画融通的小学生中国书画路径的基础上,整理出中国书画教学的四个方面的十二条指导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中国书画学习兴趣及效果,提升学生书画能力,发展综合艺术素养。
  [关键词]物源书画;书画融通;学习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93-02
  中国书画学习是发展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纵观现状,学生学习中国书画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提高学生的中国书画学习兴趣及效果,提升学生书画能力,发展综合艺术素养是小学书画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书画教学新路径设计
  物源书画:是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自然与生活中的事物,感悟内在生命力,体验笔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同源的书画笔法练习及迁移运用,形成书画表达意象的基本能力。将以笔法的探讨为起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探求书画笔墨技法的本源及生命的本源,形成大观念审美思维,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生命底色。
  基于书画融通的中国书画教学,其中笔法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建立的学习路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四个基本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笔墨体验、笔法提炼、书画表达”,建立书画教学新路径,探求书画学习的本源。通过书画练习引导学生理解笔法背后的文化成因,感悟书画同源、气韵生动、节奏韵律等大观念,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
  二、中高段中国书画融通教学的策略
  1.观察感受策略:整体观察,取景观察,对比观察
  (1)整体观察:整体观察在于初步感知事物的整体形象特征,为国画表现提供基本表达的内容、素材。视觉的表达信息是其中重要的来源,而整体观察是基于观察者本身的初步感知以及整体观察的能力。观察者本身的内在涵养不一样,他整体观察后的感知的基础高低也不一样,那么观察感知的结果也不一样。
  比如说,一般的孩子看到的松树就认为是一棵弯曲或直立的松树,但读过相关诗句或文章的孩子,他就可以说出挺立、不屈、坚强一类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形容。
  (2)取景观察:按需要就像照相机寻找拍摄的对象,进行提取性观察。取景观察不一定是局部观察,而是有目的性、有意识的观察。
  例如,执教《松树与竖折的写法》一课时,学生在整体观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交叉特征比较明显的枝条。
  师:请观察这棵松树的枝条哪些地方交叉了?交叉点角度怎样?
  生:交叉点很多。基本上都在90度左右。
  從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已经对松枝有了特征上的认识。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松树实体枝干。要求学生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粗糙的。像爷爷的手。
  经过这种有目的的取景式观察,促进了学生们对松树的进一步认识,为毛笔折笔笔法及干枯的墨法打下认知上的基础。
  (3)对比观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性的对比,以便更清晰事物的结构特征。这种对比的观察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例如,教学《水的波纹与捺的写法》一课时,教师投影钱塘江与西湖水面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微风拂过西湖与钱塘江水面的区别,感受水面波纹。学生:“钱塘江大潮可以说是大浪滔天,而西湖的微风拂过水面微波荡漾,犹如一条条舞动的飘带。”教师邀请学生以体态表现水波,感受大自然的活力。学生与教师手拉手一起舞动模拟水的涌动形态,展现大自然的生命力量。
  这种对比式的观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与整体观察及取景观察结合运用。观察感受这一环节旨在为下一笔墨体验环节打下形象表达的基础。
  2.笔墨体验策略:传移模写,强化特征,创造变形
  (1)传移模写:出自古代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六法之一,“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联系生活,准确清晰地观察到事物的外形特征,并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基本形与观察者的第一感知以水墨的形式进行表达。
  (2)强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外形的基础上,以笔墨形式把其主要特征强化表达。
  例如,在继续学习《水的波纹与捺的写法》一课时,在初步感受线条画水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分析,强化转笔表现水纹。
  学生上前演示水纹画法,学生交流表达,讲述运笔经验。学生强化感受以毛笔连环的转笔画水面波纹的形态。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线条作品,分析运笔原理。进而教师讲道:“刚才这位同学用的这种形式在古代的画家也用过。”教师投影马远网巾水的表现形式,并讲解示范。
  学生国画体验一根线条表现水纹到多根曲线表现宽阔的水面。教师讲述再多都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强化水纹的特征,同时还要强化练习成为学生的能力呢?只有让学生自主性地练习。
  (3)创造变形:观察者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以笔墨形式把其对事物的主观感受予以夸张变形,创造性地表达。这种创造性地变形,更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表现动机,从而使体验更加充分。
  笔墨体验环节,从易到难三种不同层次的策略激发了不同学生对同一观察对象的不同表现方式。
  3.笔法提炼指导策略:分类,概括,叠加
  (1)分类:学生在进行笔墨体验后,并不能马上提炼出笔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学生作品的基础上,把适合笔法分析的作品选出来。其实分类的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初步概括的过程。
  例如,在执教《物源书画:风过水草到撇的写法》一课时,在学生练习了水草后,教师选出一部分运笔连环的作品进行评价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2)概括:概括这一步骤是笔法提炼策略的关键所在。通过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引导他们说说运笔的感受及方法,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学生部分作品运笔与书法、国画在笔画形态、笔法上的共同规律。   例如,我在教學《物源书画:书画篇——风过撇聚神》一课时,重难点就是:理解并掌握撇的笔势,体会笔势的气韵。
  教师投影学生第一次水草作品,引入主题——撇的写法,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把练习的水草作品转向欣赏,让学生看看水草与书画的撇有什么联系?
  学生:“老师,这样看水草像我们刚才写过的撇。”
  教师投影学生的风过水草作品,师生互动,一起分析提炼回环运笔形态。
  教师示范讲解笔势回环的气韵,书写例字“夕”。
  学生在练习“夕”字的基础上,练习“多”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字帖上选择斜撇相关字练习。
  在撇的初步练习的基础上,把水草的练习作品转向,这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笔势上都能让学生马上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会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样的概括提炼,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就形成了学科的大观念。
  (3)叠加:初步提炼出运笔规律后,为了更好地与笔画衔接,需要进一步提炼更为精确的笔法。
  例如,在教学《竖折与竖弯》一课时,在学习斜撇的字的基础上教师以手比画“竖撇”应该怎样写,学生表达交流,师生书空,补充分析。学生尝试书写竖撇。学生练习后,教师以“竹条”讲解笔画。教师以竹条弯曲,形象生动地表示出了竖撇的形态及弹性。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对竖撇有了一定的理解,再通过竹条形象生动的示范,理解层次进一步叠加。
  引导学生在国画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笔法提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4.书画表达指导策略:动态模拟,笔法生发,笔墨游戏
  (1)动态模拟:概括出基本笔法并不代表着学生马上会写基本笔画及汉字或用笔法进行国画物像进行表达,这还需要进一步精准、形象生动地分析及练习。在研究过程中我总结了形象生动地让学生通过走路、打太极等放大的动态模拟笔法,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笔法的轨迹,并对物象进行生动的表达。
  (2)笔法生发:单纯重复的练习笔法,会让学生觉得书画很枯燥,这时教师可以进行笔法生发的国画练习。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入笔有进一步的理解,我让他们观察竹枝、竹叶,学生们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到竹子的形态与风姿,这时教师顺手画出生动形象的竹子,学生赞叹不已,我进而提出要求:练习不同方向的菊花形竹叶。学生练习非常投入,效果明显。学生们观察竹枝、竹叶的形象,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自然生发,思想开悟,别有生趣。
  (3)笔墨游戏:融合笔法及墨法的笔墨游戏,既降低了书画的难度,又能够比较有趣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书画。
  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生活与自然,观察植物的枝条、器皿、雕塑、建筑美,以书空、锥画沙等形式感悟执笔与运笔的方法,通过笔墨游戏等趣味性的练习,促进小学生笔法能力的提升,同时提高学生国画的表现力及审美水平。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引领学生们感受自然,了解书画发展的基本过程,培养其兴趣与持久力,在教学中浸润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感悟书画无穷魅力!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高阶思维能力是指一种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相对较高的,可以综合理解、分析、运用思维的能力。科学素养包含各个方面,其中一项即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冷热与温度》为例,谈如何从“优化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串”“抓住错误时机”这三个教学策略出发,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高阶思维;科学教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小学科学实验组织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实验实际做出积极探索,精选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优化实验组织、处理实验结果,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并在具体操作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科学学科中的实验内容比较多,教师要珍视难得教学契机,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实验操作机会,以有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组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唯有自身具备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构建高效优质课堂的目的。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可以轻松学习,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动机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摘 要]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核心环节,教师应构建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客观、综合、定量地进行教学评价,从而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巩固教学效果,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客观评价;综合评价;定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85-01  每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
打造文化品质学校,可以有效改善一个学校的校风,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南宁市亭洪学校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开展特色课程等研究开展雅行教育,逐步改善了学校校风,从而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探究式学习,符合学生学科认知的需求。教师要做出针对性研究,如精心制定探究性学习目标、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延伸探究性学习训练等,为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引入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在多重探索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探究式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在“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上,一直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江浦实验小学的广大同仁经历了迷茫期、探索期、深化期.大家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让儿童获取学科课堂教学缺失的能力素养外,更应该成为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这个时代重要的教育场域和课程情境.
[摘 要]微课教学采取线上视频教学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线,便于学生在多种情况下进行学习,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新方向。但一线教师在微课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立足小学科学学科,从影响微课质量的原因、微课教学的设计要素和组织策略三个维度,论述了制作高质量微课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微课教学;影响因子;设计要素;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科学学科作业或练习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但也有相当部分的书面考察的内容,对这些作业的讲评以往只注重订正的效果,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及作业习惯的改良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尝试让学生作为课堂讲评的主角,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改变,更是促进学生正确面对作业的问题,从而自觉去纠正,同时也给教师改善平时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科学作业;学生讲评;作业习惯与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
2018年丹阳市实验小学积极开展“小幼衔接”的实践与研究,“365小幼衔接”课程基地建设,就是将一年分“顺应期、导应期、呼应期”三个阶段,围绕“小幼衔接存在断层、教师理念与行动不足、课程的内容和实施不够完善”这三大现实问题,从“教学环境、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师生评价”等方面实施衔接,让传统的“硬对接”变成“软对接”,解决新生入学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不拘一格的生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