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思考的是农村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问题。农村隔代教育子女普遍存在人格发展有障碍、行为习惯有偏差,生活自理有难度、学习平庸有困难的特点,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本文从农村初中隔代教育子女的生活现状、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建立人文关怀机制、整合家校资源,全面加强隔代教育子女的教育力度,帮助隔代教育子女健康成长,从而达到家校结合共同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农村中学; 隔代教育; 现状思考; 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77-01
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影响下,不发达地区的农村, 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村家庭谋生和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学生家长日趋增多,家长谋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无力照顾子女,从而将学龄孩子留給在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代管,形成所谓的留守学生。本文主要探讨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在农村家中的老人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
1 农村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状况不尽人意
据本人所在农村初中调查,父母双方在外或一方在外打工的比例占56.6%左右,隔代教育的比例高达62%左右。隔代教育孩子们的受教育状况呈现出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教育不相和谐的状况,令人担忧。
1.1 监管人教育不力:(1)留守学生中有60%左右是由爷爷奶奶或隔代亲人照看;30%左右由亲戚代管;10%左右是自己照顾自己。(2)隔代亲人乐于短期照顾隔代教育学生,但是由于还要劳动、年老体弱、自身素质等原因,普遍感到“照看孩子很吃力”。(3)85%的隔代监管人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管不了,不生灾害病就可以了”。
1.2 监管人难以教育:(1)监管人和被教育人之间由于是间接血缘关系,关系有别,亲情相对淡漠。(2)监管人和被教育人之间沟通少、放手多;过问少、放任多;严管少、放纵多,呈现出溺爱迁就性。
2 农村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客观上存在先天不足
2.1 亲情缺失,致使隔代教育子女凸现性格缺陷多。 农村隔代教育子女,客观上产生了“亲情缺失”。长期缺乏与父母一起生活,使“隔代教育学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隔代教育学生”缺少父母亲情,缺少父母正面的教育与引导,性格多表现为任性、冷漠、孤僻、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压力,做事往往依自己好恶与自己的价值标准,我行我素,极易走向极端。
2.2 生活少关怀,致使农村隔代教育学生凸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多。 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状况不同,加之对孩子消费缺少必要的引导,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孩子生活状况不同,消费观念各异。有些隔代教育孩子长期得不到费用,生活困难,影响正常学习;与之相反的是,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收入高,生活富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他们有钱时,花钱如流水,无钱时,极易发生小偷小摸和敲诈同学的现象;留恋网吧、结交不良同伴现象多,并且容易和同伴产生冲突、早恋,从而成为一个问题学生。
2.3 学习有困难,致使农村隔代教育学生凸现厌学情绪多。 由于“农村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人往往是年老体弱者,文化水平低,学历在小学文化及以下的占60%以上,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使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此,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上课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课后尽情玩耍;作业马虎,甚至不做,成绩下滑;缺、旷课常有,甚至旷课外出,双休日夜不归宿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
3 农村隔代教育学生教育转化的策略
针对隔代教育子女普遍存在的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如何落实好“隔代教育孩子”教育管理措施,成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高质轻负学校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按照人文关怀的思路,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等方面入手,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整合家校教育合力等一系列措施,是全面加强隔代教育孩子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建设高质轻负学校的重要手段。
3.1 加强人文关怀,用师情弥补亲情。 农村隔代教育子女最缺少的是亲情,用师情弥补亲情,是教育转化的关键。班主任、科任老师与隔代教育学生“结对子”,当起隔代教育学生的“代管家长”。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①落实“三知”信息:对“隔代教育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做到 “三知”:知“隔代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知监管人的基本情况、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建立亲情电话联系网。
②实行“结对托管”:要求每个“隔代教育学生”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委托管理,该学生的生活问题由结对托管老师负责指导或安排,另外每周该学生必须与托管老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隔代教育学生的生活无条理、思想易困惑、行为易出轨的问题。③做好人文关怀:如我校实行的隔代教育学生和教师“一对一”结对后,安排隔代教育学生到结对教师家做客,这一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部分隔代教育学生的生活无人照应、学习无人辅导的问题。这部分隔代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较稳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受到了部分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3.2 注重心理疏导,用爱心抚慰伤痕。 ①构建师生爱心平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时时留意倾听隔代教育学生的心声,把隔代教育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关注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思想活动。每周定期和隔代教育学生交流一次,有针对性对隔代教育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②建立“隔代教育学生”档案,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全面了解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个性、爱好等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建立隔代教育学生成长记录袋,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或监管人。3、坚持生活指导,用活动规范行为。①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主题班会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极好形式。根据隔代教育孩子的情况,让学生在班会中互相倾诉自己的苦闷烦恼,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行角色模拟训练。以此矫正他们的认识偏差,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②开展文体活动,增强班集体凝聚力。集体活动是创建班集体的血液,是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的摇篮,也可以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4、增强学业辅导,用进步激励上进。① 激发特长,培养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隔代教育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长处,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通过课外文体活动,组织排球、篮球、乒乓球等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爱好,引导他们融入班集体,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后,才能安心学习。② 激励进步,促其上进。大部分隔代教育学生学习习惯差,抄袭他人作业和不做作业现象多,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隔代教育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在通过兴趣激发的基础上,重视隔代教育学生的点滴进步。我校组织开展“不比基础,比进步”的活动,对基础薄弱的隔代教育学生实行进步表彰制,具体做法如下:每次质量检测,以该生上次成绩除以班级平均所得基数为参数,下次质量检测时,如上述参数提高,则该生成绩进步,学校将给予表彰和激励,鼓励他们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进步快”的活动。以进步激励他们逐步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
以上所述,是我在家校结合共同育人,对隔代教育学生教育、转化的一些做法和本人的一些思考。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隔代教育子女的关心呵护,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教育,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2000年
[2]方天培:《班主任工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关键词】 农村中学; 隔代教育; 现状思考; 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77-01
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影响下,不发达地区的农村, 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村家庭谋生和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学生家长日趋增多,家长谋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无力照顾子女,从而将学龄孩子留給在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代管,形成所谓的留守学生。本文主要探讨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在农村家中的老人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
1 农村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状况不尽人意
据本人所在农村初中调查,父母双方在外或一方在外打工的比例占56.6%左右,隔代教育的比例高达62%左右。隔代教育孩子们的受教育状况呈现出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教育不相和谐的状况,令人担忧。
1.1 监管人教育不力:(1)留守学生中有60%左右是由爷爷奶奶或隔代亲人照看;30%左右由亲戚代管;10%左右是自己照顾自己。(2)隔代亲人乐于短期照顾隔代教育学生,但是由于还要劳动、年老体弱、自身素质等原因,普遍感到“照看孩子很吃力”。(3)85%的隔代监管人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管不了,不生灾害病就可以了”。
1.2 监管人难以教育:(1)监管人和被教育人之间由于是间接血缘关系,关系有别,亲情相对淡漠。(2)监管人和被教育人之间沟通少、放手多;过问少、放任多;严管少、放纵多,呈现出溺爱迁就性。
2 农村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客观上存在先天不足
2.1 亲情缺失,致使隔代教育子女凸现性格缺陷多。 农村隔代教育子女,客观上产生了“亲情缺失”。长期缺乏与父母一起生活,使“隔代教育学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隔代教育学生”缺少父母亲情,缺少父母正面的教育与引导,性格多表现为任性、冷漠、孤僻、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压力,做事往往依自己好恶与自己的价值标准,我行我素,极易走向极端。
2.2 生活少关怀,致使农村隔代教育学生凸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多。 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状况不同,加之对孩子消费缺少必要的引导,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孩子生活状况不同,消费观念各异。有些隔代教育孩子长期得不到费用,生活困难,影响正常学习;与之相反的是,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收入高,生活富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他们有钱时,花钱如流水,无钱时,极易发生小偷小摸和敲诈同学的现象;留恋网吧、结交不良同伴现象多,并且容易和同伴产生冲突、早恋,从而成为一个问题学生。
2.3 学习有困难,致使农村隔代教育学生凸现厌学情绪多。 由于“农村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人往往是年老体弱者,文化水平低,学历在小学文化及以下的占60%以上,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使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此,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上课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课后尽情玩耍;作业马虎,甚至不做,成绩下滑;缺、旷课常有,甚至旷课外出,双休日夜不归宿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
3 农村隔代教育学生教育转化的策略
针对隔代教育子女普遍存在的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如何落实好“隔代教育孩子”教育管理措施,成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高质轻负学校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按照人文关怀的思路,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等方面入手,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整合家校教育合力等一系列措施,是全面加强隔代教育孩子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建设高质轻负学校的重要手段。
3.1 加强人文关怀,用师情弥补亲情。 农村隔代教育子女最缺少的是亲情,用师情弥补亲情,是教育转化的关键。班主任、科任老师与隔代教育学生“结对子”,当起隔代教育学生的“代管家长”。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①落实“三知”信息:对“隔代教育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做到 “三知”:知“隔代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知监管人的基本情况、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建立亲情电话联系网。
②实行“结对托管”:要求每个“隔代教育学生”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委托管理,该学生的生活问题由结对托管老师负责指导或安排,另外每周该学生必须与托管老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隔代教育学生的生活无条理、思想易困惑、行为易出轨的问题。③做好人文关怀:如我校实行的隔代教育学生和教师“一对一”结对后,安排隔代教育学生到结对教师家做客,这一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部分隔代教育学生的生活无人照应、学习无人辅导的问题。这部分隔代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较稳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受到了部分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3.2 注重心理疏导,用爱心抚慰伤痕。 ①构建师生爱心平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时时留意倾听隔代教育学生的心声,把隔代教育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关注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思想活动。每周定期和隔代教育学生交流一次,有针对性对隔代教育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②建立“隔代教育学生”档案,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全面了解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个性、爱好等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建立隔代教育学生成长记录袋,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或监管人。3、坚持生活指导,用活动规范行为。①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主题班会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极好形式。根据隔代教育孩子的情况,让学生在班会中互相倾诉自己的苦闷烦恼,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行角色模拟训练。以此矫正他们的认识偏差,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②开展文体活动,增强班集体凝聚力。集体活动是创建班集体的血液,是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的摇篮,也可以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4、增强学业辅导,用进步激励上进。① 激发特长,培养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隔代教育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长处,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通过课外文体活动,组织排球、篮球、乒乓球等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爱好,引导他们融入班集体,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后,才能安心学习。② 激励进步,促其上进。大部分隔代教育学生学习习惯差,抄袭他人作业和不做作业现象多,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隔代教育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在通过兴趣激发的基础上,重视隔代教育学生的点滴进步。我校组织开展“不比基础,比进步”的活动,对基础薄弱的隔代教育学生实行进步表彰制,具体做法如下:每次质量检测,以该生上次成绩除以班级平均所得基数为参数,下次质量检测时,如上述参数提高,则该生成绩进步,学校将给予表彰和激励,鼓励他们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进步快”的活动。以进步激励他们逐步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
以上所述,是我在家校结合共同育人,对隔代教育学生教育、转化的一些做法和本人的一些思考。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隔代教育子女的关心呵护,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教育,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2000年
[2]方天培:《班主任工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