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旁逸”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能使课堂教学更丰满,使学生在自然圆融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借助汉字字理、文学作品、时代背景、社会生活 “旁逸”,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旁逸;字理;背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36-02
“旁逸”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它通过“绕弯子”把教师课前着意安排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溶入课堂中,让教学含蓄自然、了然无痕,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感悟生活、陶冶情操,从而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个性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借用“旁逸”的艺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厚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借助字理 “旁逸”
章太炎曾说:“国学者,一国固有之学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借用汉字字理“旁逸”,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搭石》一文,在描写青年人与老年人走搭石时写道:“假如有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学时,我适时地“旁伸枝节”,对“伏”字进行解析,让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家乡人敬老爱老的美好品质。首先,我请学生认读“伏”字。接着,我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并思考:“你觉得哪个词让你的心微微地颤动,再轻声地读一读。”此时,“伏”字被学生找了出来。然后,我追问道:“‘伏’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弯。”最后,我播放 “伏” 字从甲骨文—篆书—楷书的字理演变过程的幻灯片,并告诉学生:“在甲骨文的那个时代,‘犬’是我们中华民族崇拜的对象。因此,人们才弯得如此的恭敬,弯得如此的心甘情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努力挖掘出汉字的蕴藏的文化智慧,并借助“旁逸”艺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就能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借助文学作品 “旁逸”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宽度、广度,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生正处于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开启学生的阅读之旅,还能丰厚学生的文学修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如,教学《武松打虎》一文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水浒传》一书中有几个打虎英雄,他们分别是谁?”于是,我就借此机会“旁逸”:“《水浒传》中的108位梁山好汉,他们都是让人敬佩的侠肝义胆英雄。那你知道‘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分别是谁?你最喜欢谁或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请大家去阅读《水浒传》原著吧。我们将进行一次‘《水浒传》——侠肝义胆英雄会’的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综合性阅读活动分五个环节进行。一是再读原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二是追根溯源,上网查找《水浒传》的史实及成书经过;三是才美外现:阅读精彩片段,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四是见仁见智:谈谈你最欣赏书中的哪个英雄人物或最讨厌哪个人物,为什么;五是小试牛刀:写成不少于200字的人物评价,工整地写在作文本上。在写这一环节,我提醒学生:“在梁山108位英雄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你最不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写的时候,要把你的想法写清楚。”这里,借课文中的人物,以“《水浒传》——侠肝义胆英雄会”的语文综合性閱读活动来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不仅丰厚了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借文学作品之“旁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不仅开启他们的阅读之旅,丰厚他们的文学修养,还让学生从这些名著中汲取其优的秀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既滋润心田,又培育学生的素养。
三、借助时代背景 “旁逸”
叶圣陶曾说:“文学作品运用语言文字中直接说出来的往往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则是需要我们去细细品,才能够领悟的,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旁逸”的艺术,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抓住 “黑洞洞”和“碰壁”两个关键词语,适时地运用“旁逸”的艺术,通过幻灯片和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鲁迅的生活和思想现状,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读并思考:“‘黑洞洞’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何觉得‘黑洞洞’?”此刻,学生已能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当时政府对鲁迅先生的迫害,水到渠成地理解“碰壁”一词的含义,体会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借助时代背景 “旁逸”,引导和启发学生读出文章背后的意思,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领悟文本的内涵、主旨的阅读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尚品质,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借助社会生活 “旁逸”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使他们了解社会生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概况,就能使他们对文本产生深刻的理解。借社会生活 “旁逸”,能培养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情感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发现生活中的智慧。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保护家园”这一内容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保护母亲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切地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给母亲河打捞污染物,为母亲河更美丽献言献策。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相当高。他们积极参与,积累了活生生的素材。因此,他们写出来的文章真切感人:有为母亲河尽心、尽力的喜悦,有为母亲河受到污染的担忧,有为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而感到羞愧。同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借用社会生活“旁逸”,能引导和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地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能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能培育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
俄国画家勃留洛夫在图画上稍微点几笔,就能把拙劣的图画变得生动起来。他认为“艺术就是从这‘稍微’这两个字的地方开始的”。他虽说的是作画,实则道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只要我们在课堂中稍微地、智慧地借用“旁逸”的艺术,创设出给人以深刻启迪与美感享受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浪花,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获得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人文素养;旁逸;字理;背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36-02
“旁逸”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它通过“绕弯子”把教师课前着意安排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溶入课堂中,让教学含蓄自然、了然无痕,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感悟生活、陶冶情操,从而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个性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借用“旁逸”的艺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厚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借助字理 “旁逸”
章太炎曾说:“国学者,一国固有之学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借用汉字字理“旁逸”,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搭石》一文,在描写青年人与老年人走搭石时写道:“假如有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学时,我适时地“旁伸枝节”,对“伏”字进行解析,让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家乡人敬老爱老的美好品质。首先,我请学生认读“伏”字。接着,我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并思考:“你觉得哪个词让你的心微微地颤动,再轻声地读一读。”此时,“伏”字被学生找了出来。然后,我追问道:“‘伏’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弯。”最后,我播放 “伏” 字从甲骨文—篆书—楷书的字理演变过程的幻灯片,并告诉学生:“在甲骨文的那个时代,‘犬’是我们中华民族崇拜的对象。因此,人们才弯得如此的恭敬,弯得如此的心甘情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努力挖掘出汉字的蕴藏的文化智慧,并借助“旁逸”艺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就能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借助文学作品 “旁逸”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宽度、广度,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生正处于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开启学生的阅读之旅,还能丰厚学生的文学修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如,教学《武松打虎》一文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水浒传》一书中有几个打虎英雄,他们分别是谁?”于是,我就借此机会“旁逸”:“《水浒传》中的108位梁山好汉,他们都是让人敬佩的侠肝义胆英雄。那你知道‘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分别是谁?你最喜欢谁或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请大家去阅读《水浒传》原著吧。我们将进行一次‘《水浒传》——侠肝义胆英雄会’的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综合性阅读活动分五个环节进行。一是再读原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二是追根溯源,上网查找《水浒传》的史实及成书经过;三是才美外现:阅读精彩片段,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四是见仁见智:谈谈你最欣赏书中的哪个英雄人物或最讨厌哪个人物,为什么;五是小试牛刀:写成不少于200字的人物评价,工整地写在作文本上。在写这一环节,我提醒学生:“在梁山108位英雄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你最不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写的时候,要把你的想法写清楚。”这里,借课文中的人物,以“《水浒传》——侠肝义胆英雄会”的语文综合性閱读活动来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不仅丰厚了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借文学作品之“旁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不仅开启他们的阅读之旅,丰厚他们的文学修养,还让学生从这些名著中汲取其优的秀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既滋润心田,又培育学生的素养。
三、借助时代背景 “旁逸”
叶圣陶曾说:“文学作品运用语言文字中直接说出来的往往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则是需要我们去细细品,才能够领悟的,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旁逸”的艺术,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抓住 “黑洞洞”和“碰壁”两个关键词语,适时地运用“旁逸”的艺术,通过幻灯片和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鲁迅的生活和思想现状,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读并思考:“‘黑洞洞’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何觉得‘黑洞洞’?”此刻,学生已能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当时政府对鲁迅先生的迫害,水到渠成地理解“碰壁”一词的含义,体会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借助时代背景 “旁逸”,引导和启发学生读出文章背后的意思,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领悟文本的内涵、主旨的阅读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尚品质,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借助社会生活 “旁逸”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使他们了解社会生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概况,就能使他们对文本产生深刻的理解。借社会生活 “旁逸”,能培养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情感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发现生活中的智慧。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保护家园”这一内容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保护母亲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切地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给母亲河打捞污染物,为母亲河更美丽献言献策。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相当高。他们积极参与,积累了活生生的素材。因此,他们写出来的文章真切感人:有为母亲河尽心、尽力的喜悦,有为母亲河受到污染的担忧,有为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而感到羞愧。同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借用社会生活“旁逸”,能引导和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地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能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能培育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
俄国画家勃留洛夫在图画上稍微点几笔,就能把拙劣的图画变得生动起来。他认为“艺术就是从这‘稍微’这两个字的地方开始的”。他虽说的是作画,实则道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只要我们在课堂中稍微地、智慧地借用“旁逸”的艺术,创设出给人以深刻启迪与美感享受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浪花,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获得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