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误区探讨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e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国情怀作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地”,已经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崭新命题。但从教育实践看,家国情怀在“落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应对策略,求教于万家。
  一、家国情怀培养中存在的误区
  南京市每周一次市级历史教研活动,每次观摩3-4节课堂教学,从已观摩的课例看,一些教师在“家国情怀”培养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
  1.认识上的“以偏概全”。一些历史教师把家国情怀单一地归结为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其实,家国情怀还应包含“国际视野”。如一位教师展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一目时,把家国情怀仅归结为“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毋庸置疑,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的确是爱国的体现,但如果把“洋务运动”的家国情怀仅仅局限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则有“一叶障目”的倾向。家国情怀至少包括三层内涵:一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即“爱国主义”;二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三是国际视野。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比较全面地彰显了家国情怀的三层要义。
  2.路径上的“简单灌输”。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家国情怀培养教学中,存在简单灌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史料支撑,简单地得出了一些结论,违背了“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缺乏史料实证精神。其实,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的最高目标,我们在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同样也有利于家国情怀的培养;二是没有关注家国情怀培养的关键,家国情怀终究是“人”的情怀,培养家国情怀要从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单一地从历史事件出发难以给学生更感性的认识;三是对家国情怀缺乏理性的分析,没有形成真正的“逻辑链”,难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世界观。
  二、运用“共情”策略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一般说来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1]可见,家国情怀本质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而情感的培养,需要通过情感的渗透、培育才能实现,简单的灌输则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曾提出共情(empathy)的概念,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被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在笔者看来,家国情怀的培养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人类之爱的同理心,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共情”策略。
  策略一:与“境”共情,渗透家国情怀
  限于篇幅的原因,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往往都是以“结论性”的概述为主。如果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结论性”的概括,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的大爱,就需要我们遴选出一定数量的史料,营造有效的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
  以高三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潮流”为例,教材上只有一句“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的评价,很难让学生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也很难理解中国为什么会从维新变法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两则史料,让学生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辛丑条约》所规定的赔款多达白银4.5亿两,加上39年期限中应付的年息,总数在9.82231两以上。……每年赔款均分摊入省,各省又分摊入州县,州县复分摊于各色人等。最后的结果是丁粮加派和旧税愈重、新税愈多,以致“凡肩挑背负、日用寻常饮食之物,莫不有捐”。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庚子赔款之苦。
  材料二:对于列强来说,驻兵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一个西方的历史学家说:到了这个时候,“它已经到达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
  从史料情境看,材料一说明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庚子赔款之苦”,材料二说明了“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这两则材料,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对家国的认同感、对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用来佐证此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从问题情境看,我们也可以设计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比较性的题目”、“反向性的题目”、“追问性的题目”、“假设性的题目”、“辩论性的题目”最容易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基于这个认识,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辛亥革命的爆发到底是“早产儿”还是“顺产儿”?为什么?
  通过赔款数量、国人负担、驻军危害等史料,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让中国国家性质发生了更深入的变化,“国将不国”的特征更加明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同時,通过“比较性的题目”—“早产儿”还是“顺产儿”的设置,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从改良之路走向革命之路的必然性,通过革命手段救民于水火,同样也是“家国情怀”的彰显。
  策略二:与“人”共情,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成的,如果说历史事件是历史的“骨架”,历史人物就是历史的“血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与历史人物共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家国之情。
  以《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为例,人教版教材只在“历史纵横”栏目里用小字介绍了“黄花岗起义”,由于内容偏少,史料不完整,很难让学生理解黄花岗烈士的报国志、爱国情。在教学中,笔者引用了黄花岗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意映卿卿如晤: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在学生阅读上述材料之后,笔者与学生交流以下问题:为什么林觉民会“泪珠和笔墨齐下”?为什么林觉民说“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从“为天下人谋永福”可以看到他怎样的“家国情怀”?
  这段文字相对浅显,情感却非常真挚:对妻子、对家庭、对国家,林觉民都怀有深深的不舍。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有利于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天下为公”的概念,去理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所闪烁的家国情怀的光辉。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仅具有时代价值,更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
  策略三:与“理”共情,渗透家国情怀
  作为情感的培养目标,家国情怀的渗透,靠简单的说教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我们给学生讲明道理:为什么要有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是说理的学科,说明道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同你的说理,从而实现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有这样一道选择题: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其他文献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2]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离不开历史概念的教学,新高考、新材料、新情境下,学生对材料读不透,审题出现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对概念不理解。本文尝试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尽管辖区没有贫困村,但贫困人口量少分散、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这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经开区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区情。  2020年,张家口市经开区剩余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3.1 %,年平均增长51.2%。  伴随乡村振兴大幕的拉开,张家口市经开区抓住“两区建设”和“与北京同城化”有利时机,按照“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
一、写作指导    书信一直是考试的热点。书信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有邀请信、感谢信、道歉信、祝贺信、投诉信、求职信、推荐信、亲友之间的私人信件,等等。写英文书信要掌握以下几点:  1. 信封的写法注意两点:一是收信人姓名、地址写在右下角,寄信人的姓名、地址写在左上角; 二是姓名、地址的顺序是先写姓名,然后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地址。  2. 书信内容的基本要素:  (1)信头。包括写信人的地址和写信
1990年出生的郭春阳,正值而立之年。初见郭春阳的时候,好像很难将眼前这个中等个头儿,有着健康的小麦肤色,书生气质十足的年轻小伙儿与扶贫干部联系到一起。但当他一开口,说起自己的帮扶工作,聊到自己的贫困户,眼里熠熠闪烁的星光,任谁都不会怀疑这个外表看起来稍显稚气的“90后”,是一位“老练”的扶贫干部。  心向朝阳,他本就是春阳。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春阳和煦,他正脚踏实地,用勤勤恳恳的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
近年来,我省全民健身工作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工作部署,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为统领,以群众健身需求为导向,以体育供给侧改革为动力,重点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培育体育消费市场,拉动体育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为贯彻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在中学各类基础学科中,历史学科的故事性、趣味性應是最丰富的。历史教材的专题本身也是有吸引力的,但教材囿于篇幅,将历史抽干成高度概括的学科表述用语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在一线实践中,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历史课堂是万马齐喑,了无生趣的。为还原历史课堂的生动性,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中应根据课标、教材来组织“叙事塑人”,这是历史教师的“天职”,也是历史教学富有温情魅力的表现
一、什么是“反事实推理”  在日常交流和课堂讨论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假设的方法,这在学术上被称为“反事实推理”。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对于这种方法有较为客观和系统的概括:“通过精心假设与事实相反的条件来想象出某种情势的思维实验。它们经常以‘假如……那么会怎么样’的问话形式加以表述,被运用来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以便探询因果关系。”[1]《历史教学》等刊物上也发表过多篇讨论反事实推理运用于历史课堂
2018年8月25日,扬州市历史“文心”读书会百余位书友围绕“价值判断与家国情怀培育”主题,进行了阅读分享活动。此前约半年时间,书友们较为集中地阅读了许纪霖《家国天下》、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秦晖《传统十论》、费孝通《乡土中国》、林语堂《苏东坡传》等著作,以此为基础,书友们开展了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其中十四位书友提交了相对成型的文稿,分享了自己的閱读与研究心得。  徐凤文老师主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归结起来就四个字:史学素养,即学习、研究历史应具备的基本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史学素养?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尤其是在大家熟悉的易忽略之处要有疑。下面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例,谈谈史学素养的培养。  1.活字印刷发明后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了吗?  一般而言,四大发明是学生最易说出的古代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也为他
从2004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新课标以来,作文教学与训练一直是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新教材以“写作活动”作为依托的作文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作文教学“短平快”的备考缺陷。但是,学生生活体验的观照与生发,内心世界的体认与演绎,写作个性的彰显,依然抵挡不住“杀鸡取卵”式的应试洪流,在最近的2010年、2011年广东高考的评分标准附则中,一句要特别关注考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的响亮呼吁,表达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