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邺山讲堂的随想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邺山讲堂,也称邺山书院,是漳州众多古代书院之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萌芽于唐末、五代,興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延续千年,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自有书院以来,漳州主要书院有93所,其中明代32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据有关专家统计,明代全国书院1200多所,全国140府,平均每府不到9所)。这32所书院中,就有黄道周创建的邺山书院。
  是的,讲邺山讲堂,不能不讲到黄道周。邺山讲堂是黄道周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创建的,距离现在近400年了。
  几百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1月15日,我曾到位于九龙江北溪邺侯山麓的邺山书院探寻当年的书影经声。我们找不到书院,只看到一块龙海县人民政府1982年6月15日立的“邺山讲堂摩崖石刻”碑。我不甘心,和同去的文友一起找,终于找到了几处当年黄道周书写的字,摩崖石刻“道不绝风”(听说原为“鸟道不绝风云通”如今只四字,其余脱落不见)“墨池”“蓬莱峡”,并在那里留了影。书院已在历史的变故与岁月的清洗中荡然无存。而我们所找到的石刻字迹也在风雨的侵蚀中斑驳脱落,模糊不清了。我们的留影留下的只有些许的兴奋与阵阵的凄凉。历史常常在某一个拐点失落。
  2010年1月15日的闽南漳州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站在古老的蓬莱渡口的残石上瞭望江面。江面宽阔,江水滔滔。邺山讲堂至少在100年前已经失落,因为清代光绪年间的《龙溪县志》上是这样描述的:“邺山讲堂在柳营江溯流而北,明黄道周讲学于此。中有蓬莱峡、芙蓉峡、墨池、研山、黄岩洞、石燕、乳泉、游磬诸胜,石壁题刻甚多。”是的,这里曾经热闹过,大师名流,莘莘学子,书声琅琅,极盛一时。
  《龙溪县志》上说:“黄道周讲学江东,每临讲时,堂设先圣位,具琴瑟钟鼓,立监史,读《誓戒》,献酬诗歌,主宾百拜,四方学者环江门而来听者千艘。江东之盛,比之汾河,亦一时盛事云。”又潘思榘《重修邺山讲堂记》云:“讲仪具琴瑟钟鼓,立监史,读誓戒,献酬歌诗,主宾百拜,四方之彦,溯江而会者数百人。盖礼乐彬彬河汾矣,何其盛也。”
  河汾者,隋代大儒王通设教河汾间,千人受业之典故也。
  我的目光在“千艘”与“溯江”上停留了很久。也就是说,当时的听众,除了在江边的讲堂内外,还有坐在船上的。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不要说千艘就是几百条船静静地停在江上,那是怎样的壮观,怎样的气魄。比之“河汾”,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显然不会有扩音器,黄道周的声音一定十分宏亮,十分激扬,鼓舞人心,具有超强的吸引力。他的声音在江面飞扬,他的思想在听众的心中激荡。啊,九龙江,文化的涌流——千古盛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又想到,这里离虎渡桥只有1里,离月港不超过20里。20年前,我和文友们有过一次北溪漂游,从华安上船,顺流而下,到海澄古月港上岸。途经邺山讲堂和江东桥(古之虎渡桥),从江东到月港只用了一个来小时。那时我们乘坐的是机动篷船,顺流,如果是帆船,顺风,即使是逆流而上,也只需两个时辰左右。那时,在这众多的听众之中,是不是有从月港来的听众,而从月港来的听众当中,是不是有几个好奇的外国商人?我想,在那些“环江门”“溯江”而上的“千艘”船中,完全有可能有个把外国船只。那个时候,漳州地面上生活着许多外国人,洋人听经,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一种神秘感,神秘感是最大的吸引力。随着月港的兴盛,留居漳州的外国人不少于千人。月港每年进出商船几百艘,个把西班牙人或日本人等悄悄地跑来听大学者黄道周讲学,是可能的。黄道周讲学仪式的庄严与奇特一定让外国人终生难忘,一定会让他们想起教堂的圣歌和悠远的钟声。个把外国人躲在船上观摩与听讲,不会引起注意,所以史书上没有记载。或许,我们的想象会在将来得到证实。
  我进而又想,黄道周讲学用的是闽南话还是北京官话?从他在北京与皇帝的对话情形看,他的官话讲得不错。但此时,在邺山讲堂,或许他讲的还是闽南话。听说,意大利国家图书馆现在收藏着两本古老的字典,一本是西班牙人1575年编写的《中文西译闽南语西班牙文对译字典》。一本是耶稣会士契林诺1604年在菲律宾编写的《闽南方言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语对照字典》。也许,其中个别有语言天才的外国人不用翻译,也多少能听懂一点黄道周的讲演。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听众大都是中国人——中国的学者。这学者不是我们现在的专家学者的学者,是学习者,是人们常说的“学子”或“士子”,来自四面八方。
  黄道周没想到,他在邺山书院讲学时,大明王朝江山破碎、苟延残喘。漳州当时的情形想来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悄然崛起冲击着传统的农业文明;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以它巨大的惯性席卷着中华帝国的所有角落。古老的中国摇摇晃晃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着,停不下千年的脚步。
  实际上,黄道周想在这里建一座书院,已经有10年了。
  黄道周第一次和他的学生到九龙江北溪江畔卜筑邺山书院,是明崇祯六年(1633)的秋天。当然,那个地方那时不叫邺山书院,邺山书院成为一个地名是以后的事情。那时候,那个地方叫蓬莱峡。
  蓬莱峡位于九龙江北溪边,江东桥西侧。陈天定《北溪纪胜》述:“自柳营江入江,山高水狭,三五里岩壑绝人居,古名蓬莱峡。”陈天定是明崇祯二年(1629)进士,龙溪人,老家就在附近,即《龙溪县志》上说的“古蓬莱渡也”。   这次占卜没有结果。但是,黄道周对那里的风水似乎情有独钟,两年后的秋天,他携弟子再次前往,留下了一组诗《乙亥秋偕诸子卜筑江峡因改称焦桐山四章》。这次占卜有点收获,就是把这个地方蓬莱峡后面的一座山峰命名为焦桐山。
  从焦桐山再到邺侯山,再到邺山书院,那是十年之后的事,“癸未(明崇祯十六年,1643)卜筑时,或云:‘是山,惜但山之骨矣!’门人笑曰:‘其骨似邺侯。’黄子闻之,故复‘邺山’之名。”邺侯就是李泌,是皇帝给李泌的封号,《新唐书?李泌列传》云,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黄道周以邺侯名山,并把書院名为邺山讲堂,说明李泌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明崇祯十六年(1643)农历五月十八日,59岁的黄道周正式启动邺山书院的营建。书院在次年五月五日至八月二十九日之间陆续竣工,并举行过两次数百人的讲问大会。
  当年的书院,是一个建筑群,按黄道周的说法,有“三近堂,当邺山之中。其南,为乐性堂,诸生之所群聚也。其北,为与善堂,先圣先贤之所栖也……”也就是说,邺山书院最少由三座建筑组成,三近堂是上课讲学的地方,乐性堂是学员的宿舍,而与善堂,也就是神堂,是敬奉先贤——历代漳州有影响的理学家,如陈淳、王遇、高登、陈真晟、周瑛、蔡烈等神像的地方。
  黄道周生不逢时,邺山讲堂也生不逢时。
  明崇祯十七年(1644)的春天,漳州地方上刚平定一起小动乱,漳州地方当局邀黄道周一起庆贺,同时请黄道周讲学,热闹非常。应该说,这个春天,黄道周的心情是好的,黄道周在家乡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邺山讲堂人才济济。
  明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的二月初九,黄道周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他万万没有想到, 这一天距离大明王朝的灭亡只有一个月零十天。
  黄道周的好心情一直继续到夏季(五月)的某一天,这一天,“燕都三月十九日之变至”——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自缢煤山的消息传到漳州。
  这一天,对于黄道周来说,天陷地塌。国亡了,对于一个忠臣,有什么比国破君亡更让他悲痛?
  黄道周的学生说洪思说,“先生(黄道周)乃率诸弟子为位于邺园,袒发而哭者三日。”
  哭,哭,哭——“谨率诸孝秀,北望阙下,号泣躃踊,以明臣子之谊,呜呼!”并为我们留下一篇吊文《邺山讲堂哭烈皇帝文》。
  后来,黄道周为了抗清,离开家乡,辗转南京、福州、江西等地,最后抗清失败,就义于南京。
  随着黄道周的离去,邺山讲堂迅速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诚如黄道周的学生洪思在后来的一首诗歌《邺山》所说的:“讲堂孤冷似渔家,月满茅门闭水崖。礼乐既衰人不见,一声清磬在芦花。”
  2017年夏日的一天,我再次来到邺山讲堂遗址,这里似乎比原来更加荒凉,当初那块碑,依然在路边,却已被沙土淹去半截,甚至找不到当年的石刻,只有杂树丛生,荒草凄凄,江风阵阵。
  难道邺山讲堂曾经的辉煌从此淡出人们的视野?
  不,它将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在人们的眼前,慰籍人们的怀古情怀。
  我在漳州市百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漳州东部景观区总体规划》中看到希望——邺山讲堂的恢复建设,将根据相关史料,整治提升讲堂入口通道及周边环境景观,设计论坛广场、仿古建筑,向游人展示朱熹文化、黄道周文化、北溪文化……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坐上游览车,顺着观光大道,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听导游小姐讲解,在清风吹拂中,领略400年前邺山讲堂的风采,体味悠远的漳州文化……
其他文献
就像把最好的一颗葡萄,留到最后吃那样,屡次去故宫,都是把去过N次的珍宝馆,排在最后,打算把所剩的时间,全交给它,直要流连到故宫闭馆时分才罢。不能拥有,让眼睛拥有,也好。  周末的早晨在家品茶,大多上手的是一个路边买来的样式不错,花色也比较养眼的杯子。但老公的一句,“你的圆形的杯子,总是椭圆的口”就让我气短。对于这些买杯失误,我面上虽然淡定辩驳:“一分钱一分货!”心中其实还是希望品茶时,手上拿的是故
期刊
黄澄澄,一大片,满是的油菜花合着风的律动,摇曳身姿,在晴和的日子里,婉约地和春天约会。油然而生一股甜甜的味道,就像阿姆亲手做的甜粿,QQ软软,甘甜可口,这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阿姆是闽南人对母亲的尊称。小时候,每次看到阿姆备下糯米,洗净,叫我去邻居家的屋檐下石磨边上等候帮忙,那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知道,新的一年又要来临了,春节就要到了,阿姆要蒸甜粿啦。  阿姆会拿一个小板凳让我垫脚,帮忙舀上糯米
期刊
漳浦芗江酒店位于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国道324线旁,这里拥有三古生态园,占地400亩,优美的生态环境环抱绿水青山,让这里成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  从国道324线,352公里处右转前行450米,就来到漳浦芗江酒店门口。黛色的古典风格屋顶,简约的大门斜侧在路上,仿佛是在告诉来客,这里是隐逸之所,静谧而清幽,大可放下平日生活之琐事。走进大门,两侧路旁林荫密布,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期刊
人们经常将彩虹比喻为桥。桥的灵感或许也是来自彩虹。不过人类第一座桥的诞生肯定不是为了欣赏,不是为了创造艺术,而是实用,是需要,像江东桥。  江东桥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漳州市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九龙江北溪下游。当年两岸峻岭对峙,万壑并趋,江面宽阔,流水滔滔,进寸退尺,仅靠舟来渡江是非常危险的,需要一座桥来完成两岸的飞渡。江东桥的前身是一座浮桥,那是宋绍熙元年(119
期刊
一  小郭是我小学时门当户对的邻居,算是青梅竹马,我俩同校同段,所叹者乃未同班。  家长总说我俩都是怪人,因而臭味相投:娘起来,抱着布娃娃过家家并对此不以为意,严重处在于不抱无法入睡;闹起来,拿着晾衣杆手电筒两家蹿赶蚊子,殊不知开门关门招致蚊子趁虚而入,翌日浑身酸痒红疤处处;皮起来,上蹿下跳大喊大叫乒乒乓乓,吵得楼下吴奶奶无法休息,無奈地向家长反应;乖起来,阿姨奶奶一口一个叫还自觉打扫楼梯卫生,收
期刊
你相信来生,相信一个人走了之后,她的灵魂还在吗?  给她穿寿衣的姑姑、婶婶们发现,她的身体并不僵硬,而是如活着一般柔软,始终保持着一种安详,仿佛在沉睡当中做着一个地动山摇也不愿醒来的迷梦。她的身边飘过一缕暗香。按佛的说法,她的灵魂已进入了人间道,意味着来世要再投胎做人。这是佛对她今生的肯定和恩赐。  可是,她不是什么佛教徒,也不是居士。一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她,做人,已做得太长太累了。从晚清、民
期刊
【一】  一座城市,如果能在洒满阳光的绿树之下看到自己的身影,能听见生命之花绽放的声音,这样的城市,必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而这一切都要起源于绿色——生命之绿。漳州地处南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花卉品种,素有“花果之乡”的美誉。绿色是漳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漳州市森林覆盖率居福建沿海第一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习近平总书
期刊
黄道周(1585-1646)是明末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儒学大师、书法大家,抗清失败,被俘殉国。他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其作在兵火后散失较多。  黄道周的“高足弟子”洪思忍辱负重,奔走于道周旧友庐舍收辑遗书,隐居苦竹(又称竹川、归德,今华安县高安一带),倾力整理,经50年完成。  如今,在高安镇三洋村遗存佐证洪思活动的“布山功德碑”、“言皇石”、“星宿图”、“九孔星象图”等古石刻;在高安村追源堂(博
期刊
夏末一天,炎炎日头,我来到瑞竹岩。瑞竹岩在阳光下像个巨大的发光体,石头发光,庙顶发光,绿叶也反光。登瑞竹岩有几次,距离上次来已有多年,每次行走的脚步都不同。站在山脚下,我远望仰望,最终要走近它。  瑞竹岩位于福建漳州东大门万松关岐山上,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景观极其丰富。它在高山上,需耗很大的体力才能登顶。它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历代高僧、名人先贤如唐代楚熙禅师、明代林釬、近代弘一法师等在此停
期刊
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南临广阔的南海。它是中国第二大岛,岛上没有重工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  七年前从海岛离开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一是时间的关系,二来是自己总是有一种“近乡情更怯”的心理,想回去又不敢回去。那时的青葱岁月、那简单安逸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那零星的南国的片段记忆总是时不时的出现在梦里……和小杨同学决定南下是很早之前的事,也做了很多的假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