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退缩行为的矫治
一、故事情境
小C,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个头小,黑黑瘦瘦,与父母同住。在学校里,小C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课间经常一人站在走廊发呆,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一个铅笔头、一块橡皮、一把小尺是他最好的玩伴。课堂上,他要么看窗外摇曳的树枝,要么钻桌底找东西,几乎不听课,课堂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業常常被罚重写,考试经常不及格;与科任老师关系紧张。
小C在家里比较听话,由于家长工作较忙,亲子之间很少沟通、交流,他最好的朋友是玩具。母亲了解一些亲子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教育比较理想化,可现实中常常碰壁;父亲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出现问题就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解决。父母一个打、一个护,教养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经常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闷闷不乐。
二、咨询视角分析
小C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玩具感兴趣,对人避而远之,与人相处格格不入;遇到困难、挫折不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选择生闷气甚至逃避。以上种种现象,符合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小C为什么会退缩呢?
其一,父母教养方式对他的影响。母亲试图用书本上学到的经验、方法来科学育儿,可生搬硬套不奏效。母亲的溺爱把孩子牢牢地拴住,形成孩子对母亲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回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精神上被母亲牢牢控制;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打。父亲打、母亲护,让小C变得很迷茫,不知父母到底谁说得对,严重影响了他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只好选择逃避。
其二,同伴交往对他的影响。由于小C缺乏社交技能,没有朋友,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饱尝孤独之感,产生交往退缩行为,只好跟铅笔、小尺、橡皮做朋友。
其三,师生关系对他的影响。小C课堂上钻桌底、玩玩具不听课,当堂作业因不会做而完不成,因老师催要作业而对老师产生怨气,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家庭作业不整洁,常被老师要求重写,考试几乎门门不及格。学习困难,加剧小C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矛盾,出现师生关系紧张、不适应学校环境的症状,具有退缩行为。
三、咨询过程
对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学生及家长来说,咨询的第一阶段非常重要,是辅导能否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本阶段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其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取得小C及其母亲的信任;其二,减少小C的退缩行为,将他和咨询师建立起的良好关系,正向迁移到课堂上与科任老师的关系之中,多与老师目光交流,少玩玩具,尽量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第一次到咨询室(心晴小屋),我问他叫什么名字、几年级、几岁,全是小C的母亲代为回答,而小C最感兴趣的事是看沙盘、玩沙具。我从他最感兴趣的沙盘入手,问他想玩沙盘游戏吗,为什么,他能清楚明了地回答问话。得到玩沙盘的允许后,他乐此不疲,有问必答。通过理解、无条件地接纳、耐心地陪伴,我取得了小C及其母亲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第二次到心晴小屋,我开门见山,问他最喜欢上谁的课,课上都做些什么,他能一一作答。问他当老师夸你课堂作业做得棒时,心里什么感受,他觉得特别高兴,巴望着下节课还上这个老师的课。咨询结束奖励他再去玩15分钟的沙盘游戏。通过跟小C妈妈交流,得知小C最近在数学老师课上表现不错,虽然还有开小差现象,但大部分时间能听课了,眼睛能看着老师,思维能跟着老师转,偶尔还能在嘴里小声嘀咕答案,作业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基本完成。沙盘游戏结束,小C心情大好,我趁势给他布置“作业”——能不能在语文课上表现得跟数学课上一样,认真听课,按规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小C欣然接受。
第三次来访,小C的语文课堂表现没有多大起色,我和他一起探讨原因。小C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看到他钻在桌底找东西,很生气,还大声训斥他。小C说语文老师很凶,不如数学老师温柔、有耐心,他不喜欢语文老师,所以也不想听他的课。我告诉小C,你的感受很深刻,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老师,那我们要想办法改变自己:课堂上坐正、眼睛看着老师、认真听课,当忍不住的时候,就攥紧拳头,控制自己的双手。小C接受了我的建议,高兴地去玩沙盘游戏了。第三次辅导结束后,我请小C妈妈主动去跟语文老师交流,恳请老师配合咨询师的治疗方案,在课堂上尽量给予小C多一些鼓励与关爱,看到小C有进步,就给他一定的表扬。
第四次辅导,小C高兴地诉说他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心情大好。
在辅导大有起色的情况下,我对小C不间断地约谈跟进,帮助其适应学校的环境,改善师生关系,消除烦躁心理,充满信心地学习与生活。同时,经常与小C母亲联系,让她不断鼓励、表扬小C,增加其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与小C父亲沟通,让他少用暴力解决问题,多一些正面交流与沟通;请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对小C多些耐心、多些表扬,在课堂上给予小C温暖的关怀。
一个月辅导下来,小C的课堂表现有明显进步,但我做好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此后又坚持辅导一个月,巩固辅导成果。经过两个月的坚持训练,小C在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帮助下,课堂上基本能坐定并完成当堂作业,玩铅笔、橡皮等行为逐渐减少,能与老师简单交流,与同桌互动较频繁。
四、咨询师的反思
英国夏山学校创办人尼尔说:“每一个问题儿童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甚至问题成人。”那么在本个案中,小C身边的成人有没有问题呢?父母对孩子养育意见不一致,教育出来的儿童敏感、被动、退缩。“所有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都是源于爱的缺失”,所以,父母对待孩子,就是要在大爱的基础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教师是学生除父母之外的重要他人,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改善学生的退缩行为。同时,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学生之间互帮互促的良好风气。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符月梅) 案例二 小叶子的“疯狂”
一、小叶子“发疯”了
小叶子,5岁,上中班全托,曾经是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较强,只是偶尔会表现出任性。可这段时间小叶子的攻击性行为突然明显增多,包括骂人、打人、当别人摔倒时故意压在别人身上等等。当别人因此而哭起来时,她会在一边偷偷地笑;当同伴向老师报告时,她就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是他(她)不好……”然而,在午睡或吃饭时,她经常会偷偷地哭,问她原因,她总说想妈妈,还经常会说肚子疼。
二、咨询视角看“疯狂”
从家庭环境看:父母离异,小叶子归父亲抚养。父亲很溺爱她,但经常会把对其母亲的不满以发脾气或恐吓的形式发泄在她身上。其母因其父不允,几乎不过问小叶子的生活。
从班级环境看:小朋友们都开始疏远小叶子,她的同伴关系日趋恶劣。老师也产生了“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就是多”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到小叶子的生存环境。
可见,小叶子的“疯狂”表现,是典型的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的以攻击性行为为表象的问题行为,对她辅导的关键在于重塑温暖宽松的支持性生存环境。
三、制定辅导目标
本次辅导以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理念及短程游戏治疗理论为依据,调动小叶子生活系统中每个重要“客体”的资源,在充分理解小叶子内在冲突、焦虑、紧张的前提之下,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激活她成长的内在资源和能量,并对小叶子的需要进行即时反应,使小叶子从父母的冲突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逐步学会正确管理愤怒的情绪,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
四、辅导过程
本次辅导分两个阶段进行:
1.八周的游戏辅导。
本阶段的辅导主要采用美国Heidi Gerard Kaduson博士、Charles E. Schaefer博士等人在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短程游戏治疗方法,激活小叶子在成长及发展方面的内在资源,帮助她学会对愤怒情绪的管理,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第一次游戏:小叶子进入游戏室,表现出高强度的戒备状态。我告诉她只是让她来玩,并且想玩什么就可以玩什么。小叶子有些疑惑地看着我,我对她微笑着点点头,再次明确我的要求,并告诉她如果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会事先告诉她。在这次游戏中,我和小叶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时观察到小叶子已经把在家庭中产生的不安全感迁移到了班级环境中,造成她伙伴关系、师生关系都非常紧张。为此,辅导结束后我和班级老师探讨了正确的教育观以及如何在班级中配合治疗。
第二次游戏:这一次,小叶子主要用娃娃家的“妈妈”创编了一个故事。从这次游戏中,我感受到小叶子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以及她把妈妈的离开归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恰当。结束后,我和小叶子父亲谈话,建议他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让小叶子的妈妈定期来看望小叶子。
第三次游戏:这次小叶子不断地把玩具“妈妈”埋进沙子里,说“再也不要看到她”,然后又把她拿出来,很难过地替她把衣服上的沙子弄干净。重复三次后我提供了干预,小叶子则把玩具“妈妈”放在了另一个远一些的娃娃家房子里。这次游戏反映出来的小叶子的矛盾心理,与其父亲的教养方式密不可分。结束后,我把这些情况反馈给小叶子的父亲,建议他能在周末小叶子回去时,安排一个时间,把一周内高兴的事说出来与小叶子分享。
前三次的游戏重点在于让小叶子体验到我对她的尊重与理解,最大可能地释放自己,把被父母忽视的委屈、无法阻止父母争吵的无能感,及失去母亲的担忧等困扰都表达了出来,获得处理内在冲突与挑战的机会,重新联接到自己的情感反应,从而学习解决困扰,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接下来的游戏我先后邀请小叶子的父母探讨了“愤怒”“悲伤”等话题,使两人同意不互相说坏话了,并与班级老师设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家”主题活动。
2.三个月的随访。
在对幼儿园和家庭的持续随访中,我尽力促使小叶子生活中的重要客体(包括父母、教师等)对小叶子的需要进行即时反应,共同为小叶子创造一片虽不完整但同样温暖湛蓝的天空。
五、辅导后的反思
正确理解攻击性行为是有效矫治幼儿行为的前提。一般說来,攻击性行为源于内心冲突或紧张,这在小叶子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方面,父母在离异前后相互之间的激烈冲突,给幼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失去一方的照顾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是造成其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忙于自己的感情纠纷,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关爱与教育,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企图得到关注的表现。
家庭方面,以父母行为失范为关键点,父母的冲突性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直接影响了幼儿,使幼儿把攻击性行为当作一种正常的应对策略来模仿获得。
学校人际方面,教师戴着“离异家庭幼儿就是问题多”的有色眼镜看幼儿,是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隐性原因;同伴的不理解也是激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总之,矫治离异家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幼儿生活系统中每个成员,如治疗师、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
(南京小天鹅幼儿园 成 静)
案例三 优化关系疗愈伤痛
一、故事情境
小姚,女,初二年级学生,身体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母亲病故,父亲又娶妻建立新的家庭。父亲工作很忙,在物质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当发现孩子在校出现问题时,有时能与孩子谈心,有时处理问题态度粗暴甚至打骂孩子。该生与后母关系紧张,甚至有敌对态度。小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表面无所谓,内心苦恼,学习时不能集中精力,成绩由原来的中上等水平下降到下等水平,常常称病逃课,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面对女儿不愿上学和不断下降的学习成绩,父亲很着急,感到无能为力,不得已求助学校咨询老师。 二、咨询视角分析
从小姚的成长经历来看,小姚上中学之前由于生母健在、家庭健全、亲子关系和谐,是个很阳光很快乐的孩子,各科成绩也较好。上了初中,生母去世后,父亲又组建新的家庭。父亲只能满足她物质上的需要,但缺乏亲情的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小姚情绪压抑,无心学习,又因为想念生母,对后母一直没有接纳,有一种孤独感和压抑感,感到今后没有人疼爱自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父亲的打骂责备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因此,解决小姚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要引导孩子学会接受现实,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指导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父母看到孩子内心的情感缺失,给予更多的爱与关心,促进亲子关系由疏离走向和谐。
三、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
首先让小姚做了一个沙盘,通过沙盘了解她内心的一些冲突。在沙盘中有兵器、堡垒、士兵、桥、房子、树、人。通过她对沙画的解读,可见其与继母的对立、对父亲的不满意、对生母的怀念、对过去那个家的怀念,展现孤独、渴望沟通的内心世界。咨询师没有过多地询问,而是倾听其讲述,让小姚的情绪充分宣泄。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整个身心状态进行观察:从神情看,低头、无奈烦躁的样子,显示她处于一种无力无助的状态;在言语表达上存在很多消极的词汇,如“很难”“没办法”“不行”等,显示她处于一种消极无所谓的情绪中。
第一次咨询主要是了解小姚的基本情况,排除精神性疾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来访者亲子关系的实际情况及问题由来,确定问题根源,探询改变方法。
2.第二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小姚是在父亲的陪同下一起来的,父女两人都面带微笑,小姚有点不好意思。咨询中请她讲述一周以来的生活、学习情况,她描述了在家庭生活中与父亲、继母互动关系的一些细节。比第一次咨询时话多了,精神状态也比第一次好。父亲也表扬她有进步,感谢咨询老师的帮助。咨询师指导小姚学会接纳一切,接纳生母的去世,接纳父亲又娶了继母,接纳自己目前成绩有所下降,帮其一起分析产生以上情况的原因,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影响自己的不是外在因素,而是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次咨询结束时,小姚表示是怀念生母、不满意继母、对生活失去信心导致目前的状况,也表示父亲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她应尊重父亲的选择。最后还表示,其实继母挺好的,是自己不愿意接纳。
这次咨询主要是融洽亲子关系,通过引导来访者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改变对父亲的看法,重新建立与父亲的亲密联接。第二次咨询后给小姚布置了作业:每天试着与继母交流两分钟,帮着洗碗、抹桌子;每天也与父亲聊两句,谈谈学校的学习生活。小姚愉快地离开咨询室。
3.第三次咨询。
这次小姚是在一个女生的陪同下来到咨询室的,看起来她挺开心的,也有了一个好朋友。她反馈了上一周的作业情况,感觉很好。在交流中她讲了与父母互动的生活片断,感到家里挺温暖的,并表示过去是自己太敏感,让继母也不自在。目前她能安心学习,各科成绩有所提高;和同学关系改变,已经结交了两个要好的小姐妹,有较强的班级荣誉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色;同时能够体谅父亲在外工作的辛苦,能跟父亲沟通,不再那么莽撞了,说到这些,小姚两眼放光,自我价值感提升的快乐让她从消极状态中渐渐走出来,一副轻松开心的样子。可见她已从忧郁、懈怠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中走出来了,有信心走向新的生活。
第三次咨询,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聚焦于当下的心境感受,与前两次咨询状态进行对比,看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引导来访者自我体验与觉察和父母关系的改变,并对自己目前的情绪特点进行概括。咨询师对来访者经过自己的努力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在后来的初二小中考中,小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校园里,小姚同学见到咨询师时十分亲热,及时汇报自己的点滴进步,咨询师也很关心她,常给予积极的鼓励。中考时她考取了一所四星级高中。
四、咨询师的反思
重组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精神压力大。亲子关系比较疏离,有的还有敌视心理,造成有些孩子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对人有很强的防御心理,所以咨询师要特别注意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他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咨询中要挖掘其自身资源,注意正向导向,幫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
重组家庭的亲子关系普遍较复杂,处理不好最受伤害的就是孩子,因为他们年纪小,少了父母一方的关心,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而一些父母由于自己也处在分离的痛苦之中,根本体察不到孩子受伤的心灵,有时会简单粗暴地应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造成与孩子的冲突与敌对。为此,咨询重点应放在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上,在本案中,将咨询重点放在改变小姚对父母的不恰当认知上,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在认知上帮助小姚厘清思想和情感上的错误观念,使她能够理解父母,活在当下,提升自我疗伤能力,学会接纳、学会选择、学会放下对父母的期待。咨询师包容的姿态让来访者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从而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南京市第54中学 曹苏芳)
案例四 在爱中自愈
一、一般资料
小明(化名),男,11岁,独生子,健全家庭。小明是班主任转介过来的,据班主任介绍,这个孩子非常聪明,数学成绩优异。但除了数学课外,上所有的课这个学生都会在班级中捣乱,让老师和其他学生无法正常上课。下课时小明也不能和其他学生正常交往,不是打架就是吵架。班主任出面处理,如果他认为处理得不公平,就和老师斗嘴,甚至辱骂老师。
小明幼年有一段特殊的经历:他开口说话很迟,一开始父母没有放在心上,3岁后他还不讲话,把家人急坏了,带到医院去查,没有器官上的毛病。父母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于是爸爸对他采取了暴力手段,狠揍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他说话,最后他终于开口了。小明的妈妈很反对他爸爸这样做,家庭中不时有争吵。但另一方面,爸爸又很放纵小明,除了因为说话的事情揍他,其他什么事都不管教他,小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二、咨询师观察
第一次见到小明是班主任送他过来的。我向他做了自我介绍,同时欢迎他来到我这里。从神情来看他非常高兴,也很放松,很乐意到我这里来。这个孩子给我的初次印象有两个很特别的地方:一是思维非常严谨,智商很高;二是话特别多,多得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说好几遍,而且几乎都在说别人的坏话,尤其对他的父亲很仇视。
三、问题分析
根据直接和间接的资料收集,来访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外向,属一般心理问题。但幼年时期的经验对其人格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小明幼年时因为不说话而被爸爸狠揍,造成了他现在病态的话唠性格。在家庭中爸爸处于强势地位,妈妈的话在家中不算数。爸爸从小在农村长大,按照爸爸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我就是这么野大的,现在不也是好好的吗?为什么要约束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呢?”所以这个孩子在行为习惯上自由惯了,在课堂上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他的爸爸从小给他树立的榜样就是暴力,所以他总是以一种负面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认为人人都在针对他。
四、咨询过程
沙盘游戏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夫在分析心理学基础上,融合了世界技法和东方道家、佛学思想创建的心理治疗技术。在这个技术中,来访者利用沙子、玩具在沙箱中制作一个场景,以呈现其无意识内容,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沟通,促进集体潜意识中原型的发展,实现对来访者心理疾病的治疗。我采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小明,按照小明的特性给他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自己去疗伤、去自愈。
1.初始沙盘。
我请他用喜欢的方式开始抚沙。我观察到他用整个手掌轻轻地触摸沙子,完全接触但不往下按,一边触碰一边说:“好舒服啊!”在往上摆沙具的过程中,反复地挑选、拿起、观察又放下,放在沙盘上的沙具也在不停地挪动位置。我注意到在他拿的沙具中,以栅栏为主,很多很多的栅栏。最后的沙画是一座城市,有护城河、桥梁,最大的特点是,在城市的四周全是栅栏或城墙,围得死死的。
初始沙盘过后我有这样几点感受:一是小明还是愿意触碰自己的。二是沙画中那么多的栅栏说明他在生活中是被限制的,防备心很重。三是他在整个沙盘过程中不停地挪动、变化沙具,嘴里不停病态地念叨,我感受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烦躁。我觉得这个孩子非常需要一片宁静、有爱、自由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中进行自我修复。
2.自我修复。
随后我们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沙盘治疗,小明每次来都很准时,而我也给他创设了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无条件地接受他、呵护他、抱持他,对他的沙画不做任何评论。在前六盘沙画中出现最多的沙具是眺望台、栅栏,说明他在不断地进行防备和观察。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公园,都没有出路,小明在沙画的过程中总是在病态地念叨。后来,他的沙画中逐渐开始给自己留出一条出路,出路越来越多,栅栏越来越少,直至没有;五颜六色的石头越来越多,寻宝成了沙画的主题;抚沙变得很深入、很有力量,是典型的外倾型抚沙方式,我的耳边也没有再响起病态的念叨声。最后几次治疗时,小明突然要求使用湿沙沙盘,我觉得这是小明整合和自愈的开始。
3.寻求家长支持。
六次沙盘过后,我约见了他的父母,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至關重要,只有这样小明才能获得一片适合他生长的天空。他的父母一同来到了咨询室,我们一起讨论了孩子的现状。父母认为是孩子语言上的病态造成了现在大家都不喜欢他,出现了社交问题。而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孩子不遵守规则,造成了他现在没法融入这个社会,自由和规则并不矛盾。最后他的父母也接受了我的观点,承诺在家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五、反思
这个个案进行了大半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完结,从班主任、父母那里得到的反馈及小明自己的状态来看,属于一个成功案例。在做这个个案的过程中,有这样几点很重要:一是在沙盘游戏中,我和孩子建立了非常好的咨访关系,我对他进行了无条件的呵护和抱持,他在我这里寻找到了在母亲那里缺失的有爱的、针对社交能力的训练。二是和父母的沟通很重要,这能让孩子在家中同样能获得适合他生长的天空。他的父母愿意为他而改变,这是小明的幸运。
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能力,但这一能力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发挥作用。而沙盘能创造出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当咨询师和孩子关系足够好时,咨询师就可以开展工作,激发他的自愈能力。这就是沙盘的神奇之处,似乎咨询师什么都没有做,但只要给孩子一片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自愈就开始发生了。
(南京市樱花小学 李 敏)
一、故事情境
小C,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个头小,黑黑瘦瘦,与父母同住。在学校里,小C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课间经常一人站在走廊发呆,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一个铅笔头、一块橡皮、一把小尺是他最好的玩伴。课堂上,他要么看窗外摇曳的树枝,要么钻桌底找东西,几乎不听课,课堂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業常常被罚重写,考试经常不及格;与科任老师关系紧张。
小C在家里比较听话,由于家长工作较忙,亲子之间很少沟通、交流,他最好的朋友是玩具。母亲了解一些亲子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教育比较理想化,可现实中常常碰壁;父亲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出现问题就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解决。父母一个打、一个护,教养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经常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闷闷不乐。
二、咨询视角分析
小C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玩具感兴趣,对人避而远之,与人相处格格不入;遇到困难、挫折不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选择生闷气甚至逃避。以上种种现象,符合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小C为什么会退缩呢?
其一,父母教养方式对他的影响。母亲试图用书本上学到的经验、方法来科学育儿,可生搬硬套不奏效。母亲的溺爱把孩子牢牢地拴住,形成孩子对母亲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回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精神上被母亲牢牢控制;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打。父亲打、母亲护,让小C变得很迷茫,不知父母到底谁说得对,严重影响了他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只好选择逃避。
其二,同伴交往对他的影响。由于小C缺乏社交技能,没有朋友,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饱尝孤独之感,产生交往退缩行为,只好跟铅笔、小尺、橡皮做朋友。
其三,师生关系对他的影响。小C课堂上钻桌底、玩玩具不听课,当堂作业因不会做而完不成,因老师催要作业而对老师产生怨气,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家庭作业不整洁,常被老师要求重写,考试几乎门门不及格。学习困难,加剧小C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矛盾,出现师生关系紧张、不适应学校环境的症状,具有退缩行为。
三、咨询过程
对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学生及家长来说,咨询的第一阶段非常重要,是辅导能否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本阶段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其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取得小C及其母亲的信任;其二,减少小C的退缩行为,将他和咨询师建立起的良好关系,正向迁移到课堂上与科任老师的关系之中,多与老师目光交流,少玩玩具,尽量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第一次到咨询室(心晴小屋),我问他叫什么名字、几年级、几岁,全是小C的母亲代为回答,而小C最感兴趣的事是看沙盘、玩沙具。我从他最感兴趣的沙盘入手,问他想玩沙盘游戏吗,为什么,他能清楚明了地回答问话。得到玩沙盘的允许后,他乐此不疲,有问必答。通过理解、无条件地接纳、耐心地陪伴,我取得了小C及其母亲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第二次到心晴小屋,我开门见山,问他最喜欢上谁的课,课上都做些什么,他能一一作答。问他当老师夸你课堂作业做得棒时,心里什么感受,他觉得特别高兴,巴望着下节课还上这个老师的课。咨询结束奖励他再去玩15分钟的沙盘游戏。通过跟小C妈妈交流,得知小C最近在数学老师课上表现不错,虽然还有开小差现象,但大部分时间能听课了,眼睛能看着老师,思维能跟着老师转,偶尔还能在嘴里小声嘀咕答案,作业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基本完成。沙盘游戏结束,小C心情大好,我趁势给他布置“作业”——能不能在语文课上表现得跟数学课上一样,认真听课,按规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小C欣然接受。
第三次来访,小C的语文课堂表现没有多大起色,我和他一起探讨原因。小C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看到他钻在桌底找东西,很生气,还大声训斥他。小C说语文老师很凶,不如数学老师温柔、有耐心,他不喜欢语文老师,所以也不想听他的课。我告诉小C,你的感受很深刻,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老师,那我们要想办法改变自己:课堂上坐正、眼睛看着老师、认真听课,当忍不住的时候,就攥紧拳头,控制自己的双手。小C接受了我的建议,高兴地去玩沙盘游戏了。第三次辅导结束后,我请小C妈妈主动去跟语文老师交流,恳请老师配合咨询师的治疗方案,在课堂上尽量给予小C多一些鼓励与关爱,看到小C有进步,就给他一定的表扬。
第四次辅导,小C高兴地诉说他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心情大好。
在辅导大有起色的情况下,我对小C不间断地约谈跟进,帮助其适应学校的环境,改善师生关系,消除烦躁心理,充满信心地学习与生活。同时,经常与小C母亲联系,让她不断鼓励、表扬小C,增加其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与小C父亲沟通,让他少用暴力解决问题,多一些正面交流与沟通;请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对小C多些耐心、多些表扬,在课堂上给予小C温暖的关怀。
一个月辅导下来,小C的课堂表现有明显进步,但我做好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此后又坚持辅导一个月,巩固辅导成果。经过两个月的坚持训练,小C在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帮助下,课堂上基本能坐定并完成当堂作业,玩铅笔、橡皮等行为逐渐减少,能与老师简单交流,与同桌互动较频繁。
四、咨询师的反思
英国夏山学校创办人尼尔说:“每一个问题儿童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甚至问题成人。”那么在本个案中,小C身边的成人有没有问题呢?父母对孩子养育意见不一致,教育出来的儿童敏感、被动、退缩。“所有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都是源于爱的缺失”,所以,父母对待孩子,就是要在大爱的基础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教师是学生除父母之外的重要他人,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改善学生的退缩行为。同时,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学生之间互帮互促的良好风气。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符月梅) 案例二 小叶子的“疯狂”
一、小叶子“发疯”了
小叶子,5岁,上中班全托,曾经是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较强,只是偶尔会表现出任性。可这段时间小叶子的攻击性行为突然明显增多,包括骂人、打人、当别人摔倒时故意压在别人身上等等。当别人因此而哭起来时,她会在一边偷偷地笑;当同伴向老师报告时,她就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是他(她)不好……”然而,在午睡或吃饭时,她经常会偷偷地哭,问她原因,她总说想妈妈,还经常会说肚子疼。
二、咨询视角看“疯狂”
从家庭环境看:父母离异,小叶子归父亲抚养。父亲很溺爱她,但经常会把对其母亲的不满以发脾气或恐吓的形式发泄在她身上。其母因其父不允,几乎不过问小叶子的生活。
从班级环境看:小朋友们都开始疏远小叶子,她的同伴关系日趋恶劣。老师也产生了“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就是多”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到小叶子的生存环境。
可见,小叶子的“疯狂”表现,是典型的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的以攻击性行为为表象的问题行为,对她辅导的关键在于重塑温暖宽松的支持性生存环境。
三、制定辅导目标
本次辅导以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理念及短程游戏治疗理论为依据,调动小叶子生活系统中每个重要“客体”的资源,在充分理解小叶子内在冲突、焦虑、紧张的前提之下,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激活她成长的内在资源和能量,并对小叶子的需要进行即时反应,使小叶子从父母的冲突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逐步学会正确管理愤怒的情绪,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
四、辅导过程
本次辅导分两个阶段进行:
1.八周的游戏辅导。
本阶段的辅导主要采用美国Heidi Gerard Kaduson博士、Charles E. Schaefer博士等人在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短程游戏治疗方法,激活小叶子在成长及发展方面的内在资源,帮助她学会对愤怒情绪的管理,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第一次游戏:小叶子进入游戏室,表现出高强度的戒备状态。我告诉她只是让她来玩,并且想玩什么就可以玩什么。小叶子有些疑惑地看着我,我对她微笑着点点头,再次明确我的要求,并告诉她如果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会事先告诉她。在这次游戏中,我和小叶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时观察到小叶子已经把在家庭中产生的不安全感迁移到了班级环境中,造成她伙伴关系、师生关系都非常紧张。为此,辅导结束后我和班级老师探讨了正确的教育观以及如何在班级中配合治疗。
第二次游戏:这一次,小叶子主要用娃娃家的“妈妈”创编了一个故事。从这次游戏中,我感受到小叶子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以及她把妈妈的离开归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恰当。结束后,我和小叶子父亲谈话,建议他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让小叶子的妈妈定期来看望小叶子。
第三次游戏:这次小叶子不断地把玩具“妈妈”埋进沙子里,说“再也不要看到她”,然后又把她拿出来,很难过地替她把衣服上的沙子弄干净。重复三次后我提供了干预,小叶子则把玩具“妈妈”放在了另一个远一些的娃娃家房子里。这次游戏反映出来的小叶子的矛盾心理,与其父亲的教养方式密不可分。结束后,我把这些情况反馈给小叶子的父亲,建议他能在周末小叶子回去时,安排一个时间,把一周内高兴的事说出来与小叶子分享。
前三次的游戏重点在于让小叶子体验到我对她的尊重与理解,最大可能地释放自己,把被父母忽视的委屈、无法阻止父母争吵的无能感,及失去母亲的担忧等困扰都表达了出来,获得处理内在冲突与挑战的机会,重新联接到自己的情感反应,从而学习解决困扰,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接下来的游戏我先后邀请小叶子的父母探讨了“愤怒”“悲伤”等话题,使两人同意不互相说坏话了,并与班级老师设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家”主题活动。
2.三个月的随访。
在对幼儿园和家庭的持续随访中,我尽力促使小叶子生活中的重要客体(包括父母、教师等)对小叶子的需要进行即时反应,共同为小叶子创造一片虽不完整但同样温暖湛蓝的天空。
五、辅导后的反思
正确理解攻击性行为是有效矫治幼儿行为的前提。一般說来,攻击性行为源于内心冲突或紧张,这在小叶子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方面,父母在离异前后相互之间的激烈冲突,给幼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失去一方的照顾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是造成其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忙于自己的感情纠纷,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关爱与教育,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企图得到关注的表现。
家庭方面,以父母行为失范为关键点,父母的冲突性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直接影响了幼儿,使幼儿把攻击性行为当作一种正常的应对策略来模仿获得。
学校人际方面,教师戴着“离异家庭幼儿就是问题多”的有色眼镜看幼儿,是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隐性原因;同伴的不理解也是激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总之,矫治离异家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幼儿生活系统中每个成员,如治疗师、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参与。■
(南京小天鹅幼儿园 成 静)
案例三 优化关系疗愈伤痛
一、故事情境
小姚,女,初二年级学生,身体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母亲病故,父亲又娶妻建立新的家庭。父亲工作很忙,在物质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当发现孩子在校出现问题时,有时能与孩子谈心,有时处理问题态度粗暴甚至打骂孩子。该生与后母关系紧张,甚至有敌对态度。小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表面无所谓,内心苦恼,学习时不能集中精力,成绩由原来的中上等水平下降到下等水平,常常称病逃课,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面对女儿不愿上学和不断下降的学习成绩,父亲很着急,感到无能为力,不得已求助学校咨询老师。 二、咨询视角分析
从小姚的成长经历来看,小姚上中学之前由于生母健在、家庭健全、亲子关系和谐,是个很阳光很快乐的孩子,各科成绩也较好。上了初中,生母去世后,父亲又组建新的家庭。父亲只能满足她物质上的需要,但缺乏亲情的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小姚情绪压抑,无心学习,又因为想念生母,对后母一直没有接纳,有一种孤独感和压抑感,感到今后没有人疼爱自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父亲的打骂责备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因此,解决小姚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要引导孩子学会接受现实,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指导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父母看到孩子内心的情感缺失,给予更多的爱与关心,促进亲子关系由疏离走向和谐。
三、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
首先让小姚做了一个沙盘,通过沙盘了解她内心的一些冲突。在沙盘中有兵器、堡垒、士兵、桥、房子、树、人。通过她对沙画的解读,可见其与继母的对立、对父亲的不满意、对生母的怀念、对过去那个家的怀念,展现孤独、渴望沟通的内心世界。咨询师没有过多地询问,而是倾听其讲述,让小姚的情绪充分宣泄。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整个身心状态进行观察:从神情看,低头、无奈烦躁的样子,显示她处于一种无力无助的状态;在言语表达上存在很多消极的词汇,如“很难”“没办法”“不行”等,显示她处于一种消极无所谓的情绪中。
第一次咨询主要是了解小姚的基本情况,排除精神性疾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来访者亲子关系的实际情况及问题由来,确定问题根源,探询改变方法。
2.第二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小姚是在父亲的陪同下一起来的,父女两人都面带微笑,小姚有点不好意思。咨询中请她讲述一周以来的生活、学习情况,她描述了在家庭生活中与父亲、继母互动关系的一些细节。比第一次咨询时话多了,精神状态也比第一次好。父亲也表扬她有进步,感谢咨询老师的帮助。咨询师指导小姚学会接纳一切,接纳生母的去世,接纳父亲又娶了继母,接纳自己目前成绩有所下降,帮其一起分析产生以上情况的原因,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影响自己的不是外在因素,而是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次咨询结束时,小姚表示是怀念生母、不满意继母、对生活失去信心导致目前的状况,也表示父亲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她应尊重父亲的选择。最后还表示,其实继母挺好的,是自己不愿意接纳。
这次咨询主要是融洽亲子关系,通过引导来访者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改变对父亲的看法,重新建立与父亲的亲密联接。第二次咨询后给小姚布置了作业:每天试着与继母交流两分钟,帮着洗碗、抹桌子;每天也与父亲聊两句,谈谈学校的学习生活。小姚愉快地离开咨询室。
3.第三次咨询。
这次小姚是在一个女生的陪同下来到咨询室的,看起来她挺开心的,也有了一个好朋友。她反馈了上一周的作业情况,感觉很好。在交流中她讲了与父母互动的生活片断,感到家里挺温暖的,并表示过去是自己太敏感,让继母也不自在。目前她能安心学习,各科成绩有所提高;和同学关系改变,已经结交了两个要好的小姐妹,有较强的班级荣誉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色;同时能够体谅父亲在外工作的辛苦,能跟父亲沟通,不再那么莽撞了,说到这些,小姚两眼放光,自我价值感提升的快乐让她从消极状态中渐渐走出来,一副轻松开心的样子。可见她已从忧郁、懈怠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中走出来了,有信心走向新的生活。
第三次咨询,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聚焦于当下的心境感受,与前两次咨询状态进行对比,看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引导来访者自我体验与觉察和父母关系的改变,并对自己目前的情绪特点进行概括。咨询师对来访者经过自己的努力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在后来的初二小中考中,小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校园里,小姚同学见到咨询师时十分亲热,及时汇报自己的点滴进步,咨询师也很关心她,常给予积极的鼓励。中考时她考取了一所四星级高中。
四、咨询师的反思
重组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精神压力大。亲子关系比较疏离,有的还有敌视心理,造成有些孩子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对人有很强的防御心理,所以咨询师要特别注意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他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咨询中要挖掘其自身资源,注意正向导向,幫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
重组家庭的亲子关系普遍较复杂,处理不好最受伤害的就是孩子,因为他们年纪小,少了父母一方的关心,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而一些父母由于自己也处在分离的痛苦之中,根本体察不到孩子受伤的心灵,有时会简单粗暴地应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造成与孩子的冲突与敌对。为此,咨询重点应放在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上,在本案中,将咨询重点放在改变小姚对父母的不恰当认知上,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在认知上帮助小姚厘清思想和情感上的错误观念,使她能够理解父母,活在当下,提升自我疗伤能力,学会接纳、学会选择、学会放下对父母的期待。咨询师包容的姿态让来访者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从而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南京市第54中学 曹苏芳)
案例四 在爱中自愈
一、一般资料
小明(化名),男,11岁,独生子,健全家庭。小明是班主任转介过来的,据班主任介绍,这个孩子非常聪明,数学成绩优异。但除了数学课外,上所有的课这个学生都会在班级中捣乱,让老师和其他学生无法正常上课。下课时小明也不能和其他学生正常交往,不是打架就是吵架。班主任出面处理,如果他认为处理得不公平,就和老师斗嘴,甚至辱骂老师。
小明幼年有一段特殊的经历:他开口说话很迟,一开始父母没有放在心上,3岁后他还不讲话,把家人急坏了,带到医院去查,没有器官上的毛病。父母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于是爸爸对他采取了暴力手段,狠揍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他说话,最后他终于开口了。小明的妈妈很反对他爸爸这样做,家庭中不时有争吵。但另一方面,爸爸又很放纵小明,除了因为说话的事情揍他,其他什么事都不管教他,小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二、咨询师观察
第一次见到小明是班主任送他过来的。我向他做了自我介绍,同时欢迎他来到我这里。从神情来看他非常高兴,也很放松,很乐意到我这里来。这个孩子给我的初次印象有两个很特别的地方:一是思维非常严谨,智商很高;二是话特别多,多得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说好几遍,而且几乎都在说别人的坏话,尤其对他的父亲很仇视。
三、问题分析
根据直接和间接的资料收集,来访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外向,属一般心理问题。但幼年时期的经验对其人格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小明幼年时因为不说话而被爸爸狠揍,造成了他现在病态的话唠性格。在家庭中爸爸处于强势地位,妈妈的话在家中不算数。爸爸从小在农村长大,按照爸爸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我就是这么野大的,现在不也是好好的吗?为什么要约束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呢?”所以这个孩子在行为习惯上自由惯了,在课堂上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他的爸爸从小给他树立的榜样就是暴力,所以他总是以一种负面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认为人人都在针对他。
四、咨询过程
沙盘游戏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夫在分析心理学基础上,融合了世界技法和东方道家、佛学思想创建的心理治疗技术。在这个技术中,来访者利用沙子、玩具在沙箱中制作一个场景,以呈现其无意识内容,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沟通,促进集体潜意识中原型的发展,实现对来访者心理疾病的治疗。我采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小明,按照小明的特性给他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自己去疗伤、去自愈。
1.初始沙盘。
我请他用喜欢的方式开始抚沙。我观察到他用整个手掌轻轻地触摸沙子,完全接触但不往下按,一边触碰一边说:“好舒服啊!”在往上摆沙具的过程中,反复地挑选、拿起、观察又放下,放在沙盘上的沙具也在不停地挪动位置。我注意到在他拿的沙具中,以栅栏为主,很多很多的栅栏。最后的沙画是一座城市,有护城河、桥梁,最大的特点是,在城市的四周全是栅栏或城墙,围得死死的。
初始沙盘过后我有这样几点感受:一是小明还是愿意触碰自己的。二是沙画中那么多的栅栏说明他在生活中是被限制的,防备心很重。三是他在整个沙盘过程中不停地挪动、变化沙具,嘴里不停病态地念叨,我感受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烦躁。我觉得这个孩子非常需要一片宁静、有爱、自由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中进行自我修复。
2.自我修复。
随后我们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沙盘治疗,小明每次来都很准时,而我也给他创设了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无条件地接受他、呵护他、抱持他,对他的沙画不做任何评论。在前六盘沙画中出现最多的沙具是眺望台、栅栏,说明他在不断地进行防备和观察。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公园,都没有出路,小明在沙画的过程中总是在病态地念叨。后来,他的沙画中逐渐开始给自己留出一条出路,出路越来越多,栅栏越来越少,直至没有;五颜六色的石头越来越多,寻宝成了沙画的主题;抚沙变得很深入、很有力量,是典型的外倾型抚沙方式,我的耳边也没有再响起病态的念叨声。最后几次治疗时,小明突然要求使用湿沙沙盘,我觉得这是小明整合和自愈的开始。
3.寻求家长支持。
六次沙盘过后,我约见了他的父母,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至關重要,只有这样小明才能获得一片适合他生长的天空。他的父母一同来到了咨询室,我们一起讨论了孩子的现状。父母认为是孩子语言上的病态造成了现在大家都不喜欢他,出现了社交问题。而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孩子不遵守规则,造成了他现在没法融入这个社会,自由和规则并不矛盾。最后他的父母也接受了我的观点,承诺在家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五、反思
这个个案进行了大半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完结,从班主任、父母那里得到的反馈及小明自己的状态来看,属于一个成功案例。在做这个个案的过程中,有这样几点很重要:一是在沙盘游戏中,我和孩子建立了非常好的咨访关系,我对他进行了无条件的呵护和抱持,他在我这里寻找到了在母亲那里缺失的有爱的、针对社交能力的训练。二是和父母的沟通很重要,这能让孩子在家中同样能获得适合他生长的天空。他的父母愿意为他而改变,这是小明的幸运。
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能力,但这一能力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发挥作用。而沙盘能创造出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当咨询师和孩子关系足够好时,咨询师就可以开展工作,激发他的自愈能力。这就是沙盘的神奇之处,似乎咨询师什么都没有做,但只要给孩子一片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自愈就开始发生了。
(南京市樱花小学 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