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展业是以会议和展览为载体,能有效集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经济活动或产业。会展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经过多年发展,北京会展业取得显著成就,然而与国内外会展中心城市以及首都发展的新战略要求相比,也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北京应继续加快会展业的高端化发展,为首都城市功能建设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从发展现状看,首先会展经济发展快速,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北京市会展业实现年收入226亿元,与2004年相比,10年间年均增速达18.04%。其次,国际化和品牌化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日渐增强。2013年,北京市接待并举办国际会展7283个,收入达59.27亿元,国际会展收入占比达47.8%。近10年来,大型国际会展赛事活动的举办使北京市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第三,会展设施不断完善,空间集聚日趋明显。2013年,北京市拥有规模超过500座席的大型会议室204个,占全部相关功能会议室总比重也由2004年的2.33%上升到3.64%。展览场馆室内使用面积近30万平方米,约为2004年展览场馆面积的两倍。第四,北京市在组织领导机制建设、社会动员、规划体系建设、监测安保服务、区际联防联控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层次、同参与、跨部门、跨区域的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大型会展活动的整体组织协调能力显著增强。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北京在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影响力,会展设施,国际化与专业化的会展机构、专业人才及管理服务体制等诸多方面与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目前在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背景下,北京市会展业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会展业面临的机遇
其一,北京大国首都优势将进一步强化。首先,北京是国际化、高端化会展活动潜在的主办主体最多、最密集的城市;其次,首都的国际国内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增强;第三,古都风貌与文化遗产为北京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吸引物优势。
其二,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促进了三地会展业产业的对接和资源整合,从而缓解了北京市会展场馆设施、交通、生态环境及会展成本等因素对会展业发展的制约,促进首都会展业的高端转型升级。
其三,会展业政策利好仍将持续。从国家层面看,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展览业促进市场体系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功能,把展览业提高到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北京会展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其一,国内外竞争更为激烈。从国际上看,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美等传统会展强国和亚太新兴会展国家将更加重视会展业发展,亚太地区将不断催生出新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由此,北京不仅担负着追赶传统会展中心城市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首尔、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亚太地区城市的强烈竞争。从国内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会展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和发展,受制于场馆和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先于全国发展起来的会展业优势正在被削弱。
其二,城市品质与治理水平的提升压力较大。从城市品质上来看,交通与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与目前公认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相比,北京市在基础设施配套、国际化的软硬环境和城市治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应对举措
针对北京会展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新形势,未来北京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继续提升北京市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在继续办好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做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冬奥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的承办工作;充分利用已有国际活动对接平台,加强与世界各国各类组织机构广泛交流与合作,引进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会展活动;自主创办一批定时定址的主题论坛,积极培育与居民生活关联密切、影响力大的商贸服务型品牌展会及专业品牌展会;以教育和培训类、文化创意类、科技创新类、新兴产业类、国际间政府和非政府会议类、高端消费品类、医疗类、生态环保类等为重点,重点发展高精尖端的会展项目。
其二,加快会展机构与专业人才集聚。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重大会议、展览、赛事等国际性活动的专业机构,不断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鼓励本市大型会展企业通过市场化模式兼并重组、合作办展等形式,打造会展业航母企业,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本土品牌会展企业;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专业平台的自律作用,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和会员认定工作,营造公平有序的行业环境。
其三,消除会展设施瓶颈,推进会展设施空间优化布局。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功能性设施;引导中心城区老场馆原地改造或易地重建,在促进设施品质提升的同时,推动若干展览功能外移;根据会展设施承载人口数量,在周边区域配建国际性饭店、国际商务酒店、经济型酒店等商务设施;着力培育和建设“四核六板块”会展产业集聚区。
其四,积极推进会展业的科技化与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会展业的科技化发展,推进新材料和新技术在会展业中的应用水平;大力推进会展的绿色化发展,以“3R”即“Reduce、Reuse、Recycle”为原则,多途径实现绿色会展。
最后,进一步优化会展行业的发展环境。设立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完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会展业与多行业融合发展;推进国际会展便利化措施落实,巩固并扩大会展便利化实施效果;探索场馆建设新模式,优化运营管理体制。
从发展现状看,首先会展经济发展快速,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北京市会展业实现年收入226亿元,与2004年相比,10年间年均增速达18.04%。其次,国际化和品牌化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日渐增强。2013年,北京市接待并举办国际会展7283个,收入达59.27亿元,国际会展收入占比达47.8%。近10年来,大型国际会展赛事活动的举办使北京市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显著提升。第三,会展设施不断完善,空间集聚日趋明显。2013年,北京市拥有规模超过500座席的大型会议室204个,占全部相关功能会议室总比重也由2004年的2.33%上升到3.64%。展览场馆室内使用面积近30万平方米,约为2004年展览场馆面积的两倍。第四,北京市在组织领导机制建设、社会动员、规划体系建设、监测安保服务、区际联防联控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层次、同参与、跨部门、跨区域的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大型会展活动的整体组织协调能力显著增强。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北京在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影响力,会展设施,国际化与专业化的会展机构、专业人才及管理服务体制等诸多方面与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目前在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背景下,北京市会展业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会展业面临的机遇
其一,北京大国首都优势将进一步强化。首先,北京是国际化、高端化会展活动潜在的主办主体最多、最密集的城市;其次,首都的国际国内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增强;第三,古都风貌与文化遗产为北京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吸引物优势。
其二,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促进了三地会展业产业的对接和资源整合,从而缓解了北京市会展场馆设施、交通、生态环境及会展成本等因素对会展业发展的制约,促进首都会展业的高端转型升级。
其三,会展业政策利好仍将持续。从国家层面看,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展览业促进市场体系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功能,把展览业提高到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北京会展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其一,国内外竞争更为激烈。从国际上看,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美等传统会展强国和亚太新兴会展国家将更加重视会展业发展,亚太地区将不断催生出新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由此,北京不仅担负着追赶传统会展中心城市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首尔、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亚太地区城市的强烈竞争。从国内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会展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和发展,受制于场馆和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先于全国发展起来的会展业优势正在被削弱。
其二,城市品质与治理水平的提升压力较大。从城市品质上来看,交通与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与目前公认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相比,北京市在基础设施配套、国际化的软硬环境和城市治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应对举措
针对北京会展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新形势,未来北京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继续提升北京市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在继续办好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做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冬奥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的承办工作;充分利用已有国际活动对接平台,加强与世界各国各类组织机构广泛交流与合作,引进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会展活动;自主创办一批定时定址的主题论坛,积极培育与居民生活关联密切、影响力大的商贸服务型品牌展会及专业品牌展会;以教育和培训类、文化创意类、科技创新类、新兴产业类、国际间政府和非政府会议类、高端消费品类、医疗类、生态环保类等为重点,重点发展高精尖端的会展项目。
其二,加快会展机构与专业人才集聚。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重大会议、展览、赛事等国际性活动的专业机构,不断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鼓励本市大型会展企业通过市场化模式兼并重组、合作办展等形式,打造会展业航母企业,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本土品牌会展企业;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专业平台的自律作用,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和会员认定工作,营造公平有序的行业环境。
其三,消除会展设施瓶颈,推进会展设施空间优化布局。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功能性设施;引导中心城区老场馆原地改造或易地重建,在促进设施品质提升的同时,推动若干展览功能外移;根据会展设施承载人口数量,在周边区域配建国际性饭店、国际商务酒店、经济型酒店等商务设施;着力培育和建设“四核六板块”会展产业集聚区。
其四,积极推进会展业的科技化与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会展业的科技化发展,推进新材料和新技术在会展业中的应用水平;大力推进会展的绿色化发展,以“3R”即“Reduce、Reuse、Recycle”为原则,多途径实现绿色会展。
最后,进一步优化会展行业的发展环境。设立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完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会展业与多行业融合发展;推进国际会展便利化措施落实,巩固并扩大会展便利化实施效果;探索场馆建设新模式,优化运营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