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的轮回:圆明园复活了吗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cm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8日,那应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纪念日,当年曾向法国上尉写信要求那帮匪徒把抢夺来的东方珠宝还回中国的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会第一次来参加纪念会——有人用1:1比例制作了一尊雨果像,然后会在那几天纪念活动期间赠送给圆明园。
  雨果来,似乎比英法政要来更受中国网民的欢迎,即便巴夏礼式的际遇不会再发生。在圆明周半年之内就修复150件文物的背景下,雨果曾念兹在兹的那些真品,现在身落何处,已经不大重要了,甚至在纪念会前一个月从英国传出有人准备在¨月伦敦拍卖行上拍卖乾隆皇帝“自强不息”玉玺的消息,也没有如一年前数尊“兽首”被法国拍卖一样,在中国民众中引发波澜。“园首”不敌“兽首”,究竟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在寂默嬗变?
  唯有雨果,他说过的话,还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1860:圆明园大劫难》作者贝尔纳·布里泽也明确说道:“英法联军当年的行为是对中国和全人类犯下的一桩罪行,”可现在,纪念会的主题已经置换成学术研讨和科技展览会,地方官员已经出来澄清,“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150年了,圆明园只能在影像、考据、纪念会里“复活”,作为艺术宝库的圆明园再也回不来了。那些新老居民的集体搬来迁往,沸反盈天的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不啻从文化记忆层面一次次地割裂圆明园的环境历史;从实体破坏到精神破坏的轮回,在以生存和发展的名义高歌猛进,笑逐颜开。
  
  奥尔末影像中的历史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主帅额尔金下令烧毁清朝历代皇帝营造了150年的圆明园,而在此前的10来天时间里,攻入北京的英法联军打败了大清圆明园守军,已经在圆明园公然抢劫珠宝文物数日。借口替一个不速之客巴夏礼讨回公道,并以焚烧圆明园为讲和先决条件,这样的强盗逻辑的“理性”,不可能在即将到来的研讨会上重现,人们更多关注于皇家贵胄建造圆明同的动机和目的,并试图把“恶政”作为圆明园倒下的必然逻辑。
  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据称拍到了大火前后的圆明同,100多年后,后人反复论证才发现,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只拍了建筑完好的颐和园,并不是罹难后的圆明园。
  倒是一个在英法列强把持的大清海关任职的德国雇员,一个名叫奥尔末的摄影爱好者,在大火之后12年来到圆明园。这座光华不再的荒园给他极大的震撼,奥尔末拍摄了多张照片,并保留了12帧珍贵的玻璃底片。奥尔末日记中这样描述在大火中因山环水绕和地处偏僻而幸存下來的西洋楼:“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
  随着奥尔末告老返回德国老家,这批珍贵的玻璃底片电被带到了德国。之后10几年里,曾有一个中国留德学生把这批底片借来,带回中国展出,并出了本《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一书。后这批底片的下落就成了谜。那次短暂的回归,与圆明园大火之后同治皇帝短暂修复的尝试一样,出现时光差错般的契合。150年之后,一名台湾收藏家意外买到了这批底片,这回这批应属于中国的文物真正同到了家,这也才有了今年8月份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而这个时间也与大清营造圆明同整整150年的时间错位契合。
  而对这些残影,多年研究圆明园历史建筑的徐家宁这样写道:“当人们面对这12张玻璃底片,仿佛还能感觉石墙上烈火灸烤的余温,光影中散落人们对那些消失细节的追寻,对那段历史的哀思,对那些不复存在的美景的纪念。”
  奥尔末遗留下来的影像的价值,不在于它们属于最早的圆明园摄影,而在于这些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遭兵燹所体现的悲剧意义。奥尔末拍下的残影是如此直白地提醒人们,把圆明园说成皇子阿哥们寻欢的离宫别院,是对这座世界级艺术建筑的亵渎,没有人会因凡尔赛宫挤满了皇帝的奢淫而为毁灭它寻找正当理由。
  
  历史碎片能拼合吗
  
  在圆明同被焚烧之前一个月,咸丰帝颁渝曰:无论员弁兵民人等,如能斩夷首,均有50到500不等赏银,号召地方团练乡兵,阻击英法侵略者。受此鼓舞,民间武装勃兴,为此后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设置了“合法性基础”。然而,中式的刀枪土炮,毕竟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终于让英法联军闯进了北京,紫禁城危矣。
  但结果紫禁城没事,而皇家同林却有事。恭亲王奕訢奏称:“据探报宫门内庭宇间被毁坏,陈设等物抢掠一空。”在太平天国“割据”南方的现实背景下,英法联军与清帝之间事实上展开了有节制的反制战,没有准备捣毁代表王权正统的紫禁城。这也促成了焚园之后,外国列强与清王朝合力剿灭太平天国的后续故事。本是抗战却成了内战。等把天平天国灭了,原有的默契基础不再存在,从英法联军焚园变成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同治皇帝本想重建的圆明园再遭羞辱,从此这一片土地就成了荒同,最后的数个守兵都不见踪影。
  当年额尔金为何下令火烧圆明园,这个“确切原因”的探微没有引起太多当代学者的关注,流传于坊问的理由,则基本上是额尔金的版本,这电符合东方处世哲学的“成王败寇”说,毕竟额尔金掌握了话语权。
  不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王开玺教授今年4月刊载在《化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学术文章则指出,额尔金以圆明园为囚禁英法使者和近20名被俘虏欧洲人遭迫害致死的地方作为捣毁圆明园的“正当理由”,是不成立的。王开玺遍查清廷编纂的《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刑部尚书赵光的《自订年潜》、刘毓楠的《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特别是贡围使臣巴夏礼的川忆文章等后发现,巴夏礼等人先被关押于刑部监狱,后转移至高庙,其他人员则分别羁押于昌平、密云、房山等州县监狱。
  然而,即使圆明园并非虐囚所在地,虐因一事的确发生,而且,被虐人员中有别国的使臣,这也与自己的“不斩来使”理念有冲突。圆明同被焚之后,咸丰数度下令尽斩夷囚,包括巴夏礼,但命令已经被重臣“有所不受”,巴夏礼得以秘密释放。在失去圆明园之后一年,咸丰恶疾攻身而驾崩。
  
  150年的轮回
  
  圆明同的开篇是部辉煌史,但结尾却是部悲剧,“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今天的圆明园又将如何起笔?是续写还是重写?
  如果要续写,我们不能绕过皇家园林变成生产大队驻地的历史。王道成在《南方周末》所刊《圆明同的劫难》中披露,1980年有一个统计,就是当时圆明园有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2000多人,有将近20个居民点,后又有外来人口近6000人迁入,曾经的皇家花同成了百姓的养鸡养鸭场,里面有豆腐坊,有蘑菇种植场,还有建筑公司的仓库,西边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再后来出现一批坟墓,沦为坟场。
  已经荒芜成废园的皇家后花同沦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家周,在人的活动意义上说,并没有太多大喜大悲的价值存在。在我们又来续写圆明同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曾经以这片土地为家同的万名百姓已经迁到何处,今可安否?
  如果我们要重写,那就忘记历史,让圆明园彻底变为一座能赚钱的游乐场和房地产开发宝地。从近几年的新闻上看,这已经不是“让”与“不让”的问题,而是转变到何种程度的问题。
  《1860:圆明同大劫难》作者法国人布里泽承认:“网明同被浩劫,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心灵创伤,就同1871年普鲁士军队入侵法国,将卢浮宫和凡尔赛宫一并摧毁那般无法愈合。”不过,法同早已修复了卢浮宫和凡尔赛宫,而同治皇帝重建圆明同的梦想,终因时光跌宕,已随风而逝。在150年周年日子里,人们千万不要为用年纪念突出科技成果展览而惊讶。
其他文献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愈显突出。财富的分配不公、征地拆迁、城市管理中的暴力执法、对某些群体有形的制度歧视和无形的观念歧视,等等,在某个具体事件的点燃下,都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社会稳定面临的这种严峻局面,意味着既往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及建构了不平等的利益结构、导致某些基层权力失控的制度安排等有严重缺陷,已经不能持续,需要扬弃、纠正或创新。  今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
自古以来苏杭有天堂之称。7月19日,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苏州原副市长姜人杰被同时执行死刑。“天堂死刑”一词一时风行网络。   许迈永、姜人杰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包括都是草根出身,都是贪腐数额十分巨大。其中许迈永号称“许三多”,指“钱多房子多女人多”。在一次涉及土地开发的项目中,姜人杰创下了单笔一次受贿8000多万的纪录。许迈永本人的受贿侵占数额最终被认定为1.9亿余元。  两人更相像的是,都是沿海
从历史的轨迹看,必要时宁肯以财政收支的不平衡来换取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在财政政策选择问题上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调整的那一天算起,一年多来,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相机调整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频繁变化如影随形,亦步亦趋。高培勇认为,在20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将在延续过去一年多来的扩张取向并与时俱进的进行相机调整的同时,
在五部委清理公路不合理收费专项行动的同时,对《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呼声也很高。早在去年年底,交通部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就提出要加快推进《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研究工作。今年6月,交通部长李盛霖再一次强调修改条例的紧迫性,统筹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体现政府普遍服务的非收费公路体系。《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自2004年开始施行,原本是为收费公路设限,却日益成为“拦路虎”
巴勒斯坦人和其他许多穆斯林民众,将很快知道奥巴马的戏不是给他们唱的,要大声喝倒彩,反美情绪不会平息;而美国将继续把维护安全利益的主攻矛头,向伊斯兰激进势力挥舞,而不是转向俄罗斯或者中国。  贝拉克·奥巴马当选总统,世人看的多是“黑人第一次唱主角”的戏台,研究者则需要分析编导的意图和广大观众的期待,看他所唱的戏是否真能推陈出新。  这台戏的编导,就是把奥巴马推到前台的美国政治精英。其实,奥巴马的肤色
按照文学史的通行说法,《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善良然而软弱和无能”的结论大致不错,但细读文本之后,却发现这个结论显得轻飘和模糊了一些。   “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大概是准备在此过年的,却在
新疆朋友的心态让我想起美国人对9·11的反应,也就是一种心理转折,尽管看起来正常,但事实上一切都改变了。9·11后,每次遇到另一个美国人我们都会分享当天的经验,我们当然会谈到恐怖主义,最初从憎恨的感觉说起,几个星期和几个月以后从永不褪色的不安全感说起。我们感到愤慨时,这个恶劣的行为一方面非常简单,一方面又难以理解。    “脚前的光,路前的灯”    1月15日。早,北京-乌鲁木齐的飞机上,我是今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政治改革或革命,从根本上说,皆因分配问题而起,并以创立新的政治体制而终。中国如果不能解决分配问题,不断坐大的特权利益和日益恶化的贫富差距,必将迅速侵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最终导致爆炸性的政治动荡。因此,通过政治改革在制度上确保分配的公正,从而完成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转型,势在必行。    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三代领导人,以“
近30几年来,“速度”,或前缀于“中国”,或后缀于“中国”,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依赖于速度,痴迷于速度。尤其是当全世界都惊讶于这种“中国速度”的时候,我们就似乎在那些羡慕与嫉妒的复杂目光中,为速度寻到了正当的根据。   也正是这种速度,让我们的发展屡现奇迹。其实,常态的发展并无什么奇迹可言。跨越式的发展,超常规的发展,是奇迹屡现的前因。常识伴随着常规,特色尾随着奇迹。习惯于奇迹的人们,喜欢用
—就乡村环保议题对谈杨紫烨、刘立灿    “刚收到消息,仇岗当地政府准备投入2亿元,治理工厂遗留下来的污染。请转告各环保朋友。”3月中,杨紫烨给我回复电邮。当时我在北京,正在主持《绿色领导力》培训最后一期工作坊,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环保工作者济济一堂,学习交流,前晚才一起观看紫烨导演的《仇岗卫士》,并就水污染、民间NGO角色和行动讨论至夜深。  紫烨2007年凭《颍州的孩子》赢得了奥斯卡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