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背后的悲凉人生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聂鑫森作为新时期小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人视角书写小城市中生活的文人故事,简洁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对聂鑫森短篇小说集《湘潭故事》中的《圆月桌》看似圆满,实则不满;悲凉中的一抹温情;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质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达到更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圆满 悲凉 艺术特质 《圆月桌》
  论及新时期以来的小小说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的聂鑫森绝对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他由写诗发轫,进而创作小说,将他的“诗情”及其深厚的文化功底融入了小说创作之中,其中在小小说创作方面成就颇高。段崇轩曾经指出:“聂鑫森却凭借他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凭借他敏锐的艺术悟性和刻苦的创作实践,在短篇小说的方寸土地上,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来。” 《圆月桌》是聂鑫森众多小小说中一篇,作者在延续以往文人小说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书写着古城湘潭普通小人物和乐明的故事,在清淡雅致的从容叙述中表达出作者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忧虑,读来耐人寻味。
  一、看似圆满,实则不满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文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聂鑫森将他创作的目光时时刻刻投射在小人物的普通生活上面。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作者将创作目光投射到了老年人群体,书写关于老年人的故事。聂鑫森的作品中关注更多的则是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在其短篇小说《老鼠》中,具体描绘了一个退休学者的孤寂和失落的生活状态。而在《圆月桌》 中作者将这一视角从著名学者身上转移到了平常小人物身上。
  小说中和乐明将博物馆馆长宗学对于圆月桌的鉴定一事告诉了儿子们,果不其然家里面渐渐热闹了起来,正如小说结尾处“和家庭院盈满了脚步声、说话声、笑声”。作品在这看似圆满的结局中悄然结束,但实际上却埋下了许多不圆满的因素在其中。如果说《老鼠》中退休学者感到生活孤寂、苦闷的根本原因是人生信念的失落,那《圆月桌》中导致和乐明孤寂之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家人陪伴的缺失和内心对于团圆的热切渴望。随着大和二和的成家立业,搬离老家后,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与家庭,只有在节假日时才会偶尔回家和父亲吃团圆饭,相聚的时间太过短暂,更是来去匆匆。这里更多体现的是对于现实的无奈以及亲人之间的疏离。而当和月明将圆月桌的鉴定结果告诉儿子们后,他们相继搬回了老家并且打算长久地住下来。与儿子们有所不同的是,和乐明在听到宗学的鉴定结果后的反应却是十分耐人寻味,他的“眼睛发直了,然后长长地‘呵’了一声”。儿子们相继搬回来是因为挂念独居在家的老父亲还是为那被视为“古董”的圆月桌,倘若没有这所谓的古董,那么和乐明是否还能享受到阖家团圆的幸福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却没有残忍地直接挑明,仿佛和乐明的那一声“呵”早已包含了所有的回答。和乐明那看似圆满,实则充斥着不圆满的生活状态更是当下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老年群体中的一个缩影。聂鑫森用他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这一点,他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因子去描写,去叙述,但却并不张扬、躁动,不是直接将这一残酷的社会问题撕裂开来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选择将其蕴含在平静、淡雅的文字叙述之中,使读者在阅读之后,细细品味,更能引发万千的思绪。
  二、悲凉中的一抹温情
  作为文人小说的典型代表,聂鑫森频频将目光投射到生活在古城湘潭的知识分子、才士艺匠。如《秋疯子》中的大学教授秋丰子,《凌风阁》中书法家顾子风,《遗作》中的画家一未,《砒霜》中的中医于济之,《剪婆婆》中的剪纸能手剪婆婆,《护桥碑》中的退休石匠等。他们才华出众,技艺超群,修身养性,志行高洁,但却并不孤芳自赏,脱离群众,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人物。吴惠颖在《读聂鑫森描写才士艺匠的小说》中形象地将聂鑫森笔下的这类人物概括为“凤凰”家族。而《圆月桌》中的宗学就是属于“凤凰”家族中的一员。
  宗学年近六十,是博物馆馆长,与和乐明既是邻居又有业务上的往来,因为“和师傅的技艺炉火纯青”。和乐明常年独居,倍感孤独,宗学经常去和他闲聊,排解他苦闷的情绪。在得知和乐明因不得团圆愁绪万千之时,宗学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帮助和乐明摆脱了困境。“圆月桌”当真是价值连城的古董吗?其实并不尽然。作为一个博物馆馆长,宗学不可能辨别不出古董的真伪。那他为何又要将本不是古董的圆月桌说成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呢?显然,宗学是想帮助这位老邻居重获团圆的喜悦。小说结尾处写道:“宗学每当吃饭的时候,望着桌子边的家人,总会想到邻居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于是,欣然举筷。”
  宗学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对于邻居的关怀总是润物细无声的。不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提供给别人的帮助总是悄然进行,让人毫无察觉。用屈原《离骚》里的一句话来评价宗学这一人物形象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而在《圆月桌》这篇略显人情悲凉的小说中,宗学的存在恰似悲凉中的一抹温情,带给人丝丝暖意。他将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投射在对于邻居生活及精神状态的关注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默默地帮助他人,能够真真切切地与他人产生共情,这正是知识分子内心的济世情怀。
  聂鑫森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用顶礼深情崇敬的目光,频频注视着中国知识分子技艺人才的优美情操、高尚道德和雍容风度。他们大都有着我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某种类型化的性格特征,即不倦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内心生活,重视创造的价值,自尊而又尊重他人,富于同情心,总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外在修养和内在品格,但又时时刻刻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用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文情怀去观察、感悟,甚至是改變这个世界。
  三、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质
  《圆月桌》收录在其短篇小说集《湘潭故事》中,短短千言的小说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辞藻繁复的语句,文本周身却散发着寓于平凡生活中的情思与具有质感的审美意蕴。在这篇仅仅千言的短篇作品中,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些许的单薄与匮乏,而是注入了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的密切关注与深切思考,使这小小的文本展现出厚重的力度,更暗含着一位知识分子浓重的人文情怀。   《圆月桌》以古城湘潭退休老人和乐明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展开全文的结构叙述。一张陈旧的圆月桌引出了和乐明孤单寂寞的老年生活以及其对于团圆和美生活的向往。整个文章叙述一气呵成,简洁明了,过渡自然。正如米兰·昆德拉在 《小说的艺术》中所言:“使小说摆脱小说技巧的规则和拘泥文字,使其言简意赅。” 《圆月桌》就非常巧妙地做到了这点。小说开篇写道:“七十岁的和乐明,一到吃饭的时候,望着餐厅里的这张圆月桌,就愁得眉毛打结。”圆月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美满团圆的象征,而“圆月桌”的设计更是取自此意。正如文中所说:“ ‘圆月桌’,‘圆’者,和谐、快乐;‘月’者,圆满、明亮。”因此这饶有意味的开头不免引人遐想。然而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并不着急写出人物因何产生愁绪,而是从容地介绍起和乐明的家庭背景及庭院布局,继而引出和乐明独居的寂寞与苦闷。和乐明并非孤寡老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和二和,儿子成家之后相继搬了出去,小院里就只剩下了和乐明夫妇,老伴去世后,并不太大的房子就更显得空荡荡的。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许多细节来营造氛围,如和家门前的两棵老桂树、两个卧室、两个儿子等,皆取自象征圆满之意的双数,无不暗含和乐明对于团圆美满的看重。但正是独自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和乐明的孤寂之感才会更加强烈,尤其是当他在餐厅独自面对那醒目的圆月桌时则愁绪更甚。
  因而自然地引出之后的情节发展,邻居宗学是博物馆馆长,在得知和乐明因老年独居感到万分愁闷时,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帮助老邻居重新获得了团圆的生活,小说也在此结尾。但是“圆月桌”是否真是古董?和乐明是否真的可以享受团圆的喜悦,小说虽没有继续讲述,但却意味深长,引入深思。
  《圆月桌》同聂鑫森的其他小小说创作一样,正如冯峰在其论文《人文精神的承诺和坚守——聂鑫森文化小说创作解读》中所说:“面对庞大而芜杂的外部世界,他用自己的眼光予以冷静的审视,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坍塌与重建,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扬弃……所有这一切,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参考文献:
  [1]聂鑫森.湘潭故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 段崇轩.方寸之间的雕刻──評聂鑫森的短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9.
  [3]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 冯峰.人文精神的承诺和坚守——聂鑫森文化小说创作解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 张春.器道相谐的书写与超越——聂鑫森小小说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作 者: 张建茹,,湖南科技大学2018级中国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跨入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权力书写持续升温。乡村权力的博弈和追逐,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权力书写的兴奋点,特别是对权力争夺中的乡村选举闹剧的描述较为突出。当代乡土作家以文学姿态介入现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乡村社会的视角。它对我们认识国情,巩固农村基层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对乡村选举书写的研究可为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人物塑造、权力叙事和乡村风貌的描述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世
摘 要:《中国诗词大会》 是由央视推出的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类文化电视节目。通过对近三年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比较,在现有文献探讨节目的成功原因、传播效果分析、创新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讨论,比如,关于研究重心转向对于节目制作完成之后的传播路径研究是否更有价值?如何在主流研究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定量 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尝试使用访谈法以及结构分析法、趋
摘 要:在当代中国作家中,王蒙也许是最擅长在作品中表现音乐的,他的作品仅是标题与音乐有关的就有很多。生活中离不开歌声和音乐,王蒙善于用歌声和音乐来表现生活;音乐还经常能成为王蒙创作的灵感触发点;王蒙通过欣赏音乐,体会其内涵和旋律的内在规律,用来借鉴、帮助其营造小说的结构。  关键词:王蒙 音乐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王蒙也许是最擅长在作品中表现音乐的,他的作品仅是标题与音乐有关的就有很多,散文如《音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阳明心学在浙江的一些中小学教育、高职教育以及本科教育,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小学教育方面,阳明心学或被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或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高职教育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被运用于培养善于实操,且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优秀技术型人才。在本科教育方面,阳明心学不仅是师生共同的学术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第一第二课堂育人活动中的重要
摘 要: 赵德发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非虚构作品《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讲述作者1970年代如何从一名“知仨教俩”的语文“小老师”成为正式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再到机关干部,最终成为作家的奋斗经历,透露出作家对沂蒙山乡土大地的挚爱。作为一份非虚构的个人回忆录,记录并见证了1970年代新中国乡村社会的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的生发过程,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赵德发 1970年代 乡村教
推 介 语  为了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计划在今天剧社基础上成立阳明剧社(阳明文化研究社),并以此为平台带动全校的大学生开展阳明文化研究与阳明文化传播实践。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三位同学在暑假期间开展学习和研究王阳明传记、王阳明题材小说的论文三篇。(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 要: 《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是南京师
【摘 要】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于学生知识的消化、学习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就趣味性实验来说,它是将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基点,响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既是化学教学的创新尝试,也能够较好地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实效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趣味性实验;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清末士绅黄庆澄于1893赴日考察,参观各地设施,考察民情风俗,并接触各界学者名流与他们讨论时事、汉学、算学等问题。归国后将考察所见所闻记录整理成《东游日记》,黄氏认为当前中国必须“取泰西格致之学,兵家之学,天文地理之学,及彼一切政治足以矫吾弊者,及早毅然行之”。他归乡后创办《算学报》,开数学教育先河,近百年间温州出了这么多的数学家,与黄庆澄积极传播数学教育有直接关系;著书十余种,普及科学知识
上周五早上,我从梦中醒来,感到有点不对劲——妈妈今天居然没有过来掀我的被子!迷迷糊糊地扭过头来:糟了,闹铃已经响了20分钟了!今天怎么了?   这时,我才想起前一天跟爸妈打赌的事。   以往每天早晨上学,妈妈总要几次三番地到我床边催促,有时甚至要动手掀开被子,我才肯起身。因为这懒床的毛病,我被爸妈批评了无数次。时间一长,难免发生口角:他们嫌我懒惰,我嫌他们唠叨,双方各执一词。昨天妈妈又
摘 要:《北上》 是“70后”作家徐则臣最新推出的以大运河为书写空间的文学作品。描写了大运河的百年沧桑史与若干个家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北上》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河,它还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历史的再现,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通过《北上》这部作品,可以看到徐则臣对大运河这一意象的全新诠释,进而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大运河文学。  关键词:徐则臣 《北上》 大运河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历时四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