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一位乡村语文教师的“全能探索”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赵德发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非虚构作品《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讲述作者1970年代如何从一名“知仨教俩”的语文“小老师”成为正式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再到机关干部,最终成为作家的奋斗经历,透露出作家对沂蒙山乡土大地的挚爱。作为一份非虚构的个人回忆录,记录并见证了1970年代新中国乡村社会的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的生发过程,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赵德发 1970年代 乡村教师
  赵德发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出版了《通腿儿》 《闲肉》 《窖》 《缱绻与决绝》 《双手合十》《人类世》《白老虎》《经山海》等长短篇小说,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民间视角和乡土特质。身为作家的赵德发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到自己的乡村教师经历,可见乡村教师经历在作家生命中的重要性。作家米兰·昆德拉也曾说过:我们注定是扎根于前半生的,即使后半生充满了强烈的和令人感动的经历。的确,人的青年时期在认知、处世态度、思维方式、情感寄托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初露端倪并发展定型。2019年9月赵德发出版了非虚构作品《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讲述了自己1970年的乡村教师经历,作家自言再不写下来,恐怕就要被遗忘了。这部非虚构作品记录了赵德发1970年代如何从一名“知仨教俩”的语文“小老师”成为正式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再到机关干部,最终成为作家的奋斗经历,透露出作家对沂蒙山乡土大地的挚爱,同时作为一份非虚构的个人回忆录,记录并见证了1970年代新中国乡村社会的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的生发过程,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史研究价值。
  一、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这一称呼延续至今,但已与赵德发笔下的乡村教师含义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乡村教师主要是以教师所执教的乡村空间区域去命名,在乡村执教的老师就被称为是乡村教师,但城市中的教师一般不被称为城市教师,可见强调的是乡村教师所在区域地区的独特性。乡村教师在乡村空间地域中从事教育工作,教育对象是农村学生,服务于中国最基层的教育组织。在赵德发笔下的乡村教师除了这层含义之外更重要的一层就是乡村教师=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对位。在书中,乡村教师包含了三种身份,并且中间存在层级的过度: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这三种称呼极具时代感和政治性,这是当时教育体制性差异所造成的时代称呼。在那个特殊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普及文化教育事业之初,乡村教育最为困难,当时政府派驻过很多受过正规教育“科班”出身的老师,但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乡村的需要,于是在乡村社会中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也加入到了教师队伍,他们通过基层政府组织部门的审查和考核等途径进入到教师行业,补齐乡村教育的师资缺口,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教育重任。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小学有民办教师10.5万人,占小学教师的12.6%,中学有民办教师2.8万人,占中学教师总体的42.4%,1977年我国民办教师数达到峰值的471.2万人,占当时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6%,正是这些乡村教师大大缓解了乡村教育的師资压力。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逐渐取消了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师资结构,将民办教师吸纳提升到教师系统之中,实行了全部国家财政收支管理。赵德发的《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回忆了自己作为乡村教师的经历,通过个人鲜活生动的记忆复原了1970年代乡村教师群体的产生和他们对乡村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村世界发生的巨变。
  二、“知仨教俩”的语文“小老师”
  在序言中作者写到本来这本书的书名是“小老师”,出版时出版社用了“1970年代我的教师生涯”。通读全书,读者会发现,1970年代作者开始当老师时年龄的确很小,只有十五岁。那时作者初中才上了一年就因政治运动辍学在家,在村里做了一个小会计,负责村里粉条作坊的记账。后来乡村教育普及,要建设小学,有过初中教育经历的他便成为小学语文老师。这个“小老师”不仅年龄小,在乡村中的辈分还小。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从乡土中走来的他与他的学生们往往存在血缘、亲缘或地缘的关系。在当时的中国乡村,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宗法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尊敬长辈也成了赵德发的天性,那时他上课毕恭毕敬,因为“学生中,有我叔,有我舅,有我姨,有我姥爷,有我姨姥娘,还有几个老姥爷”这段话让人忍俊不禁。“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民办教师是乡村礼俗的维持者和乡村文化的代言人”a。站在长辈们面前的小老师自然露怯,“上学五六年,教过我的老师没有一个用普通话讲课”,当“小老师”用方言上语文课的时候引起了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这让作家本人遗憾并内疚了许久,甚至直到如今,他还是惭愧自己的“莒普”(山东莒南县普通话)。但这也为本书中有趣的方言提供了语境。书中的保留了许多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群众性的方言语料,例如“喘气”叫作“喘长长气”,“真好”叫作“真管”,鲁南人对游手好闲者的蔑称叫“闲肉”,“果子米”就是花生米,“蛙子汪”(蛙在这里读Wái),则是指青蛙聒噪的池塘,“咸糊涂”是当地一种糊粥的叫法,至今沿用。这个小语文老师简直是在毫无准备之下匆忙地站到了三尺讲台上,而他凭借自身不懈的奋斗和努力终于将讲台站稳,并且走得更远。
  三、语文“小老师”的成长
  1970年代乡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扫盲和普及知识,教育学生认字、识字、写字,还有面向村民的识字班,还有夜校等形式,扫盲的基本要求是人均识字1500字以上,主力是语文教师。乡村语文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语文教师能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但是也有一些着实让人担忧。书中写到同为乡村语文教师的同事,把“教育”二字写成“叫玉”,这位同事指导的学生造句,有些“创意”作品,现在读来让人哭笑不得:“光辉——我们到西岭上光辉了一次”,“团结——你看我造的这个句团结不团结?”“偶尔——我下地拾了个小偶尔”等。在检查组发现后,这位老师被公社除名,并作为不合格教师的典型例子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宣传,让教师们引以为戒。这样的反面教材更是让这位语文“小老师”警醒,他自己也遭遇到了一次令他终身难忘的“耻辱”,在中师函授的小学教师面授中,他作为主讲语文老师将“狭义”说成了“窄义”,这让“小老师”更加努力为自己充电。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太阳照常升起》入手,以分析弗朗西丝的人物形象为引子,结合另一部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的另一人物玛格丽特的形象分析,探究在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下作者对于强势型女性的思考,并分析对比二者,从而探寻此类女性人物形象出现的必然性,最终落脚于海明威对于女性的思考,寻找《太阳照常升起》的新价值和当下启示。  关键词:海明威 《太阳照常升起》 玛格丽特 弗朗西丝 女性  一
摘要:“选曲”即学音乐时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这是学音乐专业的人经常会遇到的一件事,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其实“选曲”对音乐人来说就好比建筑师在选建筑材料。“选曲”是任务、是责任、是经验、是学问,更是艺术,而“选曲”的艺术实则在于教师的态度与水平。教师为学生“选曲”时态度是基础,水平是保证,这样“选曲”才能对症下药。本文就是从这两大方面分别论述了“选曲”的艺术性,同时也是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与“
摘 要: 趣头条是一个以网赚模式直接向用户购买流量的新闻资讯APP。这种流量变现模式主要针对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迅速打开了互联网下沉市场,引起了大量APP对其模式的复制。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趣头条的运营模式,分析该营销模式带来的社会效应并进行反思。尽管,趣头条APP的营销模式很成功,但其边赚钱边看新闻的功利化阅读造成了文化价值的缺失,消解了用户的理性思考,并不是一个良性的运营机制。一个优质的APP应
摘 要: 文章讨论了沈从文的《萧萧》和马金莲的《绣鸳鸯》,指出这两篇小说均具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更多的是试图揭示一种现代生活的路径和可能性,尤其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女性的生存困境,其中两个女性人物萧萧和拜拜姑姑命运相同,时代背景、地域和文化却相去甚远。鲁迅感叹的“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在沈从文和马金莲笔下,带出了更多的本能,更多的人情,更多的文化可能性。“娜拉”走后不知道怎么样了,萧萧
【摘 要】在科技与教育互动逐步频繁的形势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起来,对于轻松教学氛围的构建、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化都有着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以下首先分析了现代教育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要性,随后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展开探讨,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教育;小学数学;信息
摘 要:本文分析《那年花开月正圆》的人物与叙事模式,探讨“大女主”电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心理与艺术可能性。“大女主”的本质是灰姑娘原型,尽管具有觉醒的女性意识,却因过度净化的手法损伤了女性形象的艺术性。“大女主”电视剧应重视女巫原型在角色塑造中的作用,创造荧幕多样女性形象。  关键词:灰姑娘 女巫 原型叙事  《那年花开月正圆》是一部以传奇性、情节性取胜的通俗电视剧,讲述晚清女子周莹成长为女首
摘要:跨入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权力书写持续升温。乡村权力的博弈和追逐,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权力书写的兴奋点,特别是对权力争夺中的乡村选举闹剧的描述较为突出。当代乡土作家以文学姿态介入现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乡村社会的视角。它对我们认识国情,巩固农村基层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对乡村选举书写的研究可为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人物塑造、权力叙事和乡村风貌的描述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世
摘 要:《中国诗词大会》 是由央视推出的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类文化电视节目。通过对近三年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比较,在现有文献探讨节目的成功原因、传播效果分析、创新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讨论,比如,关于研究重心转向对于节目制作完成之后的传播路径研究是否更有价值?如何在主流研究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定量 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尝试使用访谈法以及结构分析法、趋
摘 要:在当代中国作家中,王蒙也许是最擅长在作品中表现音乐的,他的作品仅是标题与音乐有关的就有很多。生活中离不开歌声和音乐,王蒙善于用歌声和音乐来表现生活;音乐还经常能成为王蒙创作的灵感触发点;王蒙通过欣赏音乐,体会其内涵和旋律的内在规律,用来借鉴、帮助其营造小说的结构。  关键词:王蒙 音乐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王蒙也许是最擅长在作品中表现音乐的,他的作品仅是标题与音乐有关的就有很多,散文如《音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阳明心学在浙江的一些中小学教育、高职教育以及本科教育,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小学教育方面,阳明心学或被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或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高职教育方面,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被运用于培养善于实操,且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优秀技术型人才。在本科教育方面,阳明心学不仅是师生共同的学术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第一第二课堂育人活动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