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zx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其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缺乏不竭的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独特的有利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熏陶和不懈奋斗的经历,造就了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追求光明、奋勇前进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但只要我们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把我国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人才强国之路是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途径---逐步由物质资源的优先开发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先开发
  
   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区别于以往科技革命的根本标志。与之相应的是,人类逐渐意识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对物质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联合国曾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在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间,获得体能、技能、智能社会所需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社会得到的收益分别为1∶10∶100。这就是说,一个仅具有体能的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只能维持其本人的生存;如果同时具有技能,创造的财富则高出仅具有体能的人10倍,能够养活10个人;再具有智能,创造的财富又提高10倍,可以养活100个人。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虽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智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优先开发物质资源还是优先开发人才资源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做法:一是实施物质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即国家对于物质资源开发的投资20倍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二是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即国家对于物质资源开发的投资仅7倍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两种不同战略带来的结果是,后者的优势明显地大于前者。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物质资源并不丰富,只能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之路。我国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目前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0%,今后还可能进一步上升。而目前我国主要用能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至9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左右。面对如此严重的能源和其他资源的短缺,我们除了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之路,别无他途。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方向---努力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看,存在着这样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即人力资源依次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再转移到第三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的实质,是用机器减轻或替代农民的体力劳动,把大多数农民转变为工人,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其关键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信息化的实质,是人脑的解放,是体力劳动的减少和脑力劳动的增加,其关键是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换,把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
   先搞工业化,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再搞信息化,把体力劳动者变成脑力劳动者,这本来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事情,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把这两个阶段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按照这样的方向进行:紧紧围绕我国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换,努力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层次的;人才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需要造就的人才也是包括老、中、青在内的人才。在对人才队伍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中,特别要重视培养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一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关键是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优秀领导人才队伍。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使他们不仅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成为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高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这是关系党和国家盛衰兴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二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职业化是企业家的基础,现代化、国际化是对企业家的更高要求。在职业化方面,应把创办和发展企业作为终身职业,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毕生的奋斗目标,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很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现代化方面,应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善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善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企业发展;在国际化方面,应具有国际化经营理念,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善于运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创立国际知名品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中的原始性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飞跃,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一大批在世界范围能引领学科发展,进行原始性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突破性、全局性变化,占领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拔尖科技人才及其团队。这些高级专家应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觉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合作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良好的科学道德素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手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实现
  
   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大学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优胜劣汰、开拓创新、注重实绩等市场经济意识,为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机会平等、公平竞争、契约化管理等市场机制,为领导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三是人才市场为各类人才的流动和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努力培育一个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应加快人才市场发展的步伐,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人才的自主择业权,推动人才市场的主体到位;发挥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的作用,维护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消除分割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因素,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打通地区、行业间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的渠道,鼓励跨区域服务,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交易行为和实施宏观调控。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在两个方面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一是保证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切实有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利于形成各方面的共识,从而使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富有成效。要制定政策和法律,积极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和西部地区流动;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科研院所和人才匮乏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鼓励农业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开发创业,逐步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缺乏并存的矛盾。二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和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工程项目,集中优秀人才,协同攻关,力求有所突破。从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无不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19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等七人到浙江海宁盐官镇中午时分,孙中山来到“三到亭”候潮少顷,潮汹涌而至.孙中山从潮涌联想到革命洪流,感叹万分地说道:“
领导干部培育优秀的人格必须涵养五气。  一是底气。这是讲底蕴。合格的领导者要具备三条要素: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创新,作风上过得硬。缺乏底气,或者底气不足,便不可能有很高的威信,影响力也无从谈起。  二是正气。这是讲情怀。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就是一股正气:昂扬向上,大义凛然,以民为本,心忧兴亡,志存高远,舍身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人们追求
笔者综述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研究成果,回顾了前人关于存在于第10染色体上的恢复基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并结合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特点及分子机理
四川南缘,长江与沱江交汇之滨,雄踞着古称“江阳”的历史文化名城———泸州。  拥有1224万平方公里土地、460多万人口的泸州,山水环抱,物产丰饶,水陆通达,商贾云集。西汉置郡两千多年来,她一直是四川的粮、猪、烟、果、茶、药材基地,全国最大的酿酒制曲基地,也是川滇黔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  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泸州与时俱进,脱颖而出,奏出了一支自然美与心灵美、传统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关口,一是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解决过去想解决而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即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变
今天,高层检视中国未来发展全局,已经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节约所针对的显然是浪费,但值得探讨的是:如今的中国究竟是哪些人在肆意铺张浪费?不回答这个问题,为之制定的方针政策就会本末倒置,无的放矢。  节约或浪费既与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有关,又与支付能力相联系。领低保的下岗工人不能不节约,“一
为研究磷素的缺乏对橡胶树氮、钾吸收利用分配特性的影响,利用橡胶树PRIM600号实生无性系幼苗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磷水平(P2O5浓度为31、10、5、1、0mg/L)下橡胶树氮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
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官员大都注重“官德”,他们往往通过立言为箴的方法,规劝约束自己,激励警戒后人。   马融的“清、平、明”。东汉马融,字季长,先后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职。他在总结为人处事、居官从政之道时说:“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则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在马融看来,做官先做人,只有做到了“清”、“平”、“明”,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称得上是一位好官,
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武汉,春潮滚滚,红旗漫卷!中共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驻湖北联络组领导,传来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殷殷期盼:在改革开放中,要有人致力于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研究和宣传,避免决策失误的惨痛悲剧在中国重演!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强力支持;科研、新闻战线一批“志愿者”请缨出战。一份以宣传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宗旨的大型综合性月刊——《决策与信息》杂志,12月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