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言技能、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帮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把握文章结构、领悟文章情感,对文本实现由表象向内在的理解与认识,促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G633.3
文本是由信息符号和语言符号构成的文字材料,人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主观性和差异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如何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本大意
每篇文本材料都有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分布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从整体把握文本大意。例如,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中,课文标题就阐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开展的;同时,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学生通过对于本文标题和关键句的解读,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基调,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文本解读的效率。
二、把握文章细节,体会文本情感
文本中有一些词语,能够精准而细腻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对于这些细节词语的深入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感情,使文本解读透过表象直达本质。例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缩”、“攀”、“倾”几个细小的动作,不仅传神而直观的表达了父亲行动不便、动作迟缓的状态,也含蓄的表达了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并侧面表现了作者对于日渐年迈的父亲的怜惜和依恋之情。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字眼进行认真的品味和反复的琢磨,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环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字、逐句、逐层的加深对于这些细节的理解,使学生最终透过文字表象发现潜在的内涵和情感。在《背影》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了“缩”、“攀”、“倾”几个动词来形容父亲的动作?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感和想法?作者看到这一幕的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啟发下,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透彻领悟。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本
每篇文本材料都是由字、词、句、章构成的一个整体,字里行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从而更加清晰的掌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语言逻辑。例如,《济南的冬天》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对于文本有更加深入而透彻的理解。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按照文章的逻辑关系给文章分段和分层,并概括每段和每层的主要意思,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激发文本解读的兴趣,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四、联系生活背景,领会文本内涵
文本解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上的。文本解读如果脱离了生活實践,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使之为文本解读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例如,《羚羊木雕》讲述的是两个女孩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引发冲突,并最终和好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与初中生年龄相仿,所讲的故事也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个人演讲或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讲述或表演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使抽象刻板的文本资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在面对父母质疑时候的错愕、委屈的心理,在面对朋友时为难、羞愧的情感和重归于好之后仍然失落、愧疚、伤心的情绪,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透彻的解读。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文本解读方法和理念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的技巧和效率,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阳.有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文教资料,2015.
作者简介:
陈必龙,1977年10月出生,男,汉族,籍贯: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2006年12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管前中学任教,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G633.3
文本是由信息符号和语言符号构成的文字材料,人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主观性和差异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如何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本大意
每篇文本材料都有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分布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从整体把握文本大意。例如,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中,课文标题就阐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开展的;同时,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学生通过对于本文标题和关键句的解读,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基调,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文本解读的效率。
二、把握文章细节,体会文本情感
文本中有一些词语,能够精准而细腻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对于这些细节词语的深入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感情,使文本解读透过表象直达本质。例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缩”、“攀”、“倾”几个细小的动作,不仅传神而直观的表达了父亲行动不便、动作迟缓的状态,也含蓄的表达了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并侧面表现了作者对于日渐年迈的父亲的怜惜和依恋之情。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字眼进行认真的品味和反复的琢磨,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环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字、逐句、逐层的加深对于这些细节的理解,使学生最终透过文字表象发现潜在的内涵和情感。在《背影》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了“缩”、“攀”、“倾”几个动词来形容父亲的动作?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感和想法?作者看到这一幕的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啟发下,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透彻领悟。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本
每篇文本材料都是由字、词、句、章构成的一个整体,字里行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从而更加清晰的掌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语言逻辑。例如,《济南的冬天》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对于文本有更加深入而透彻的理解。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按照文章的逻辑关系给文章分段和分层,并概括每段和每层的主要意思,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激发文本解读的兴趣,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四、联系生活背景,领会文本内涵
文本解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上的。文本解读如果脱离了生活實践,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使之为文本解读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例如,《羚羊木雕》讲述的是两个女孩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引发冲突,并最终和好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与初中生年龄相仿,所讲的故事也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个人演讲或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讲述或表演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使抽象刻板的文本资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在面对父母质疑时候的错愕、委屈的心理,在面对朋友时为难、羞愧的情感和重归于好之后仍然失落、愧疚、伤心的情绪,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透彻的解读。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文本解读方法和理念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的技巧和效率,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阳.有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文教资料,2015.
作者简介:
陈必龙,1977年10月出生,男,汉族,籍贯: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2006年12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管前中学任教,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