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为学生创设有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气氛,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课文感知,铺垫探究
语文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要想真正展开探究活动,必须要求学生对相应的语言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所以教师课上不能忽视“感知”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要依据语言材料的特点,通过适当途径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
例如,在教学《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个哲理性语句,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从而把握了课文内容,再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堕落”、“忧愁”的含义,教学便显得得心应手。整体感知课文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等活动,教师应依据文章的体裁、语言、意境、长短和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体裁、主旨、语言、风格、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铺展道路。
二、课文品读,展开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生己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
1.品味感悟语言,营造探究氛围。传统的语文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缺少主动的认知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依据一定语言材料,以探究為主的学习方式,却使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例如,在进行《春》的语言品味时,营造了学生思索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景,教师把句子改成“小草慢慢地从土里长出来”,学生在反复比较推敲后,得出结论:“偷偷地”和“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语文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都是学生在思考,在品析,在探究,在进步,学生从语言实践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神妙,从语言实践中学习了语文。
2.积累运用语言,巩固探究成果。《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要求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并要求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模仿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写作。
3.倡导自主探究,实现语文学习个性化。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1)给学生自主探讨的空间。课堂上只有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相互探讨的机会,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智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多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就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文延伸,体验探究
“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课堂教学延伸于是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空间,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用生活学语文,回归真实,返朴归真,学生就会真正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创设开放的课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向课外开放。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感知、搜集有关课文这个“例子”。尽力扩展,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二是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渠道,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享受开放式学习的乐趣。
四、相信学生,体验成功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的去学习。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是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语文教学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文感知,铺垫探究
语文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要想真正展开探究活动,必须要求学生对相应的语言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所以教师课上不能忽视“感知”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要依据语言材料的特点,通过适当途径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
例如,在教学《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个哲理性语句,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从而把握了课文内容,再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堕落”、“忧愁”的含义,教学便显得得心应手。整体感知课文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等活动,教师应依据文章的体裁、语言、意境、长短和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体裁、主旨、语言、风格、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铺展道路。
二、课文品读,展开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生己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
1.品味感悟语言,营造探究氛围。传统的语文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缺少主动的认知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依据一定语言材料,以探究為主的学习方式,却使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例如,在进行《春》的语言品味时,营造了学生思索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景,教师把句子改成“小草慢慢地从土里长出来”,学生在反复比较推敲后,得出结论:“偷偷地”和“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语文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都是学生在思考,在品析,在探究,在进步,学生从语言实践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神妙,从语言实践中学习了语文。
2.积累运用语言,巩固探究成果。《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要求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并要求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模仿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写作。
3.倡导自主探究,实现语文学习个性化。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1)给学生自主探讨的空间。课堂上只有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相互探讨的机会,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智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多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就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文延伸,体验探究
“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课堂教学延伸于是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空间,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用生活学语文,回归真实,返朴归真,学生就会真正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创设开放的课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向课外开放。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感知、搜集有关课文这个“例子”。尽力扩展,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二是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渠道,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享受开放式学习的乐趣。
四、相信学生,体验成功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的去学习。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是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语文教学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