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气井投产时,选择尺寸合适的油管对气井稳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龙凤山气田初期投产时,部分井采用压裂管柱生产,生产一段时间后井底积液严重,最终导致井淹停产。本文基于国内常用的气井携液临界流量模型-李闽模型,计算了生产管柱的尺寸,分析了小油管技术在气井排液采气上的优势,并在龙凤山气田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小油管技术具有延长气井稳定生产时间的作用。
关键词:小油管;排液采气;龙凤山气田
龙凤山气田位于长岭断陷南部,主要含气层段为营城组Ⅲ砂组、Ⅳ砂组、Ⅵ砂组,气藏埋深3200m。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5%~15.9%,平均8.7%,渗透率分布范围0.01~7.07mD,平均0.56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气藏压力系数0.96~1.02,地温梯度3.11~3.31℃/100m,属于正常压力温度系统。根据气藏流体特征分析,Ⅳ砂组和Ⅵ砂组气藏类型为凝析气藏,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79.9%,CO2含量较少,不含H2S,天然气相对密度0.7,平均地面原油密度0.7652-0.8282g/cm3。营城组计算控制储量天然气107亿方,凝析油363.9万吨[1]。
1.前期采气工艺分析
龙凤山气田开发初期,气井产能较高,为了减少生产时的气体摩擦阻力,油管直径要尽量大。因此在初期气井投产时,采用31/2压裂管柱进行投产。投产后,由于凝析气田地露压差小,仅为1.1.MPa,气井投产初期压力即低于露点压力生产,因此凝析油析出,部分气井由于管柱尺寸大无法将井底凝析油排出导致停产。
根据2017年底生产数据,龙凤山气田北201井区有5口井采用31/2管柱生产,根据李闽模型计算结果表明,5口井日产气量均低于携液临界流量,井底判断有积液。另外根据动态监测报告显示,该5口井均有不同程度的井底积液,且有3口井已停产。
根据前期生产情况统计,大直径油管在龙凤山气田开发上并不适用,需要投产时及时将压裂管柱更换为小直径油管,增大气体的携液能力。
2.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优势
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是通过调整气井管柱直径,提高气液在油管中的过流速度,减少气液的滑脱损失或摩阻损失,以充分利用气自身能量来排液采气。
目前采气工艺技术上普遍的认识是气田开发初期,气井产能较高,为了减少摩擦阻力,油管直径要尽量大。气田开发后期,气井产能降低,为了提高流速,防止井底积液,根据气井临界携液理论,油管内径越小,越能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延长气井稳产时间,因而采取更换成较小直径管柱的方法以提高排液采气效率。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在气田开发中后期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但针对龙凤山气田来说,由于该气田是凝析气藏,且地露压差小,气井投产之初便有大量凝析油析出,因此,需要投产时及时更换为小油管生产。
3.龙凤山气田油管尺寸计算
目前,常用的预测直井的携液临界流量模型有Turner模型,李闽模型和王毅忠模型,目前国内气田应用最广泛的是李闽模型,故以下计算采用的是李闽模型。
李闽认为液滴在高速气流作用下会由圆球形变成一个椭球形,推导出携液临界流量计算模型。
临界流速为:
(1)
相应的携液临界流量:
(2)
式中, —气井临界流速,m/s; , —液相、气相密度,Kg/m3; —气液界面张力,N/m; —气井携液临界流量,m3/d; —油管横截面积,m2; —压力,MPa; —温度,K; —气体压缩因子,无因次。
应用以上公式计算计算龙凤山气田气井携液临界流量如图1:
开发方案设计龙凤山气田气井初期产能2万方/天,根据图1不同直径油管临界携液流量计算结果,为保证气井稳定携液生产,宜选择Φ60.3mm直径管柱。
又根据PEOFFICE软件中的ProdDesignforGas模块计算龙凤山气田气井摩阻损失,计算采取的参数如下:井深3200m,套管外径139.7mm,天然气相对密度0.7,井底温度100℃,井底流压28MPa,日产气2万方/天。对不同管径油管计算摩阻损失结果如下。Φ89mm管柱摩阻损失0.003MPa,Φ73mm管柱摩阻损失0.008MPa,Φ60.3mm管柱摩阻损失0.022MPa。根据计算结果,龙凤山气田采用不同直径管柱生产时,气体摩阻损失都不是很大,因此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在投产时,应及时将管柱更换为Φ60.3mm直径管柱生产。
4.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在龙凤山气田的应用
在取得以上认识后,后期气井投产时普遍采用了Φ60.3mm直径油管,截止到2017年底,有9口井采用60.3mm管柱生产,有6口井产气量高于临界携液流量,判断井底未积液,3口井低于携液临界流量,判断井底有积液。且根据动态监测报告显示,判断结果都正确。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小直径油管生产时,其携液生产状况明显好于大直径油管。对于已经积液的气井,应采用抗凝析油系列泡排剂或在原油管中下入连续油管,增加气体携液能力,保持气井稳定生产。
5.结论
(1)对于龙凤山凝析气藏来说,应在投产初期即考虑采用小直径油管生产,以增加气体携液能力;
(2)通过携液临界流量与气体摩阻计算,龙凤山气田投产应采用60.3mm直径油管,通过现场试验证明,效果优于大直径油管。
参考文献
[1]李永刚,钟高明.关于龙凤山气田凝析气藏开发方式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12):50-51.
作者简介:石延辉(1985—),男,山东德州人,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现从事采油工艺研究工作。
(作者單位: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环保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小油管;排液采气;龙凤山气田
龙凤山气田位于长岭断陷南部,主要含气层段为营城组Ⅲ砂组、Ⅳ砂组、Ⅵ砂组,气藏埋深3200m。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5%~15.9%,平均8.7%,渗透率分布范围0.01~7.07mD,平均0.56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气藏压力系数0.96~1.02,地温梯度3.11~3.31℃/100m,属于正常压力温度系统。根据气藏流体特征分析,Ⅳ砂组和Ⅵ砂组气藏类型为凝析气藏,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79.9%,CO2含量较少,不含H2S,天然气相对密度0.7,平均地面原油密度0.7652-0.8282g/cm3。营城组计算控制储量天然气107亿方,凝析油363.9万吨[1]。
1.前期采气工艺分析
龙凤山气田开发初期,气井产能较高,为了减少生产时的气体摩擦阻力,油管直径要尽量大。因此在初期气井投产时,采用31/2压裂管柱进行投产。投产后,由于凝析气田地露压差小,仅为1.1.MPa,气井投产初期压力即低于露点压力生产,因此凝析油析出,部分气井由于管柱尺寸大无法将井底凝析油排出导致停产。
根据2017年底生产数据,龙凤山气田北201井区有5口井采用31/2管柱生产,根据李闽模型计算结果表明,5口井日产气量均低于携液临界流量,井底判断有积液。另外根据动态监测报告显示,该5口井均有不同程度的井底积液,且有3口井已停产。
根据前期生产情况统计,大直径油管在龙凤山气田开发上并不适用,需要投产时及时将压裂管柱更换为小直径油管,增大气体的携液能力。
2.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优势
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是通过调整气井管柱直径,提高气液在油管中的过流速度,减少气液的滑脱损失或摩阻损失,以充分利用气自身能量来排液采气。
目前采气工艺技术上普遍的认识是气田开发初期,气井产能较高,为了减少摩擦阻力,油管直径要尽量大。气田开发后期,气井产能降低,为了提高流速,防止井底积液,根据气井临界携液理论,油管内径越小,越能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延长气井稳产时间,因而采取更换成较小直径管柱的方法以提高排液采气效率。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在气田开发中后期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但针对龙凤山气田来说,由于该气田是凝析气藏,且地露压差小,气井投产之初便有大量凝析油析出,因此,需要投产时及时更换为小油管生产。
3.龙凤山气田油管尺寸计算
目前,常用的预测直井的携液临界流量模型有Turner模型,李闽模型和王毅忠模型,目前国内气田应用最广泛的是李闽模型,故以下计算采用的是李闽模型。
李闽认为液滴在高速气流作用下会由圆球形变成一个椭球形,推导出携液临界流量计算模型。
临界流速为:
(1)
相应的携液临界流量:
(2)
式中, —气井临界流速,m/s; , —液相、气相密度,Kg/m3; —气液界面张力,N/m; —气井携液临界流量,m3/d; —油管横截面积,m2; —压力,MPa; —温度,K; —气体压缩因子,无因次。
应用以上公式计算计算龙凤山气田气井携液临界流量如图1:
开发方案设计龙凤山气田气井初期产能2万方/天,根据图1不同直径油管临界携液流量计算结果,为保证气井稳定携液生产,宜选择Φ60.3mm直径管柱。
又根据PEOFFICE软件中的ProdDesignforGas模块计算龙凤山气田气井摩阻损失,计算采取的参数如下:井深3200m,套管外径139.7mm,天然气相对密度0.7,井底温度100℃,井底流压28MPa,日产气2万方/天。对不同管径油管计算摩阻损失结果如下。Φ89mm管柱摩阻损失0.003MPa,Φ73mm管柱摩阻损失0.008MPa,Φ60.3mm管柱摩阻损失0.022MPa。根据计算结果,龙凤山气田采用不同直径管柱生产时,气体摩阻损失都不是很大,因此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在投产时,应及时将管柱更换为Φ60.3mm直径管柱生产。
4.小油管排液采气技术在龙凤山气田的应用
在取得以上认识后,后期气井投产时普遍采用了Φ60.3mm直径油管,截止到2017年底,有9口井采用60.3mm管柱生产,有6口井产气量高于临界携液流量,判断井底未积液,3口井低于携液临界流量,判断井底有积液。且根据动态监测报告显示,判断结果都正确。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小直径油管生产时,其携液生产状况明显好于大直径油管。对于已经积液的气井,应采用抗凝析油系列泡排剂或在原油管中下入连续油管,增加气体携液能力,保持气井稳定生产。
5.结论
(1)对于龙凤山凝析气藏来说,应在投产初期即考虑采用小直径油管生产,以增加气体携液能力;
(2)通过携液临界流量与气体摩阻计算,龙凤山气田投产应采用60.3mm直径油管,通过现场试验证明,效果优于大直径油管。
参考文献
[1]李永刚,钟高明.关于龙凤山气田凝析气藏开发方式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12):50-51.
作者简介:石延辉(1985—),男,山东德州人,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现从事采油工艺研究工作。
(作者單位: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环保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