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发展看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ilan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梳理总结了当代中国艺术与乡村融合的五种表现形态:艺术园区的形成、社会实验的艺术介入活动、艺术节与特色小镇运营、基于乡村文化需求的艺术供给、多主体融合的艺术乡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表现形态所体现的艺术、艺术家与乡村之间不同的关系结构.在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的时代背景下,艺术乡建的意义需要被放置在社会整体发展的结构框架之中,明确艺术乡建的价值逻辑、艺术家的身份定位、对乡村传统的立场以及与农村的融合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实现艺术社会功能的多元价值形式.
其他文献
以布迪厄场域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为切入点,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方面对湘西苗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理论逻辑、场域特征与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湘西苗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理论逻辑遵循场域交互、资本创造、惯习形成的理论范畴;从体育与阶层的主体视角分析湘西苗族传统体育的场域特征,在自主性与同构性的场域逻辑中探究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域特征与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教育场域、旅游场域的关系。基于此,以场域特征为视角构建多维“场域”空间、重视丰富“资本”模式、变革传统“惯习”思想等机制,为湘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保护创
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祭亡、悼亡的仪式舞蹈,其形态、意义和价值因丧葬礼俗而存在并被传承.武陵山脉和清江水系构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撒叶儿嗬舞蹈传统存续的土壤.撒叶儿嗬丰富的舞蹈套路及其多样组合,身姿、步伐和手势的完美配合,凝结并汇聚成鲜活而深刻的身体语言及其地方知识生产体系,反映了清江土家人的生活史和生命观.撒叶儿嗬的生成和发展源于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活的地域环境和所创造的历史传统.作为区域社会的仪式舞蹈,撒叶儿嗬拥有土家族高度成熟的舞蹈术语系统,体现了中国民俗舞蹈达到的实践高度,也彰显了中国特色舞蹈话语
大型原创舞剧《霸王别姬》在音乐叙事上颇具特色,成为叙事类舞剧音乐的典范.这里从音乐叙事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舞剧音乐叙事的倒叙、奏鸣曲式、三部性结构,音乐叙事的“主导者”,音乐符号叙事、音色叙事等辅助手段,来探讨舞剧音乐叙事艺术之魅力,兼谈舞剧音乐在叙事上是如何体现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创作技法的追求和探索.
汉代经学传统中,祭祀、宾客之礼所用雅舞带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味,而非仅仅一种艺术形式.文武二舞所象征之“德”,最初指的是王朝由武力征伐或由禅让取得天下的区别,但是从魏晋开始,对“尚德”的理解渐渐转化为对帝王个人功德的颂扬,“德”之内涵趋向于文武合一.这一时期雅舞体系的演变存在一种共通模式:立国初期,一般会先建立一种类似古礼的文、武性质区别较为明显的体系,随后这种体系又被歌颂帝王功德,弱化文、武之别的体系所取代,乐辞书写模式也存在相应变化.
芭蕾舞经过漫长的发展,在基础舞姿的限定下形成芭蕾训练的方法.芭蕾舞动作形态的延伸感不仅体现芭蕾训练的规范,也凸显着芭蕾舞的审美气质,使外形样态与艺术内涵的视觉融合,形成训练形式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文章基于芭蕾舞姿训练的视角,以舞姿的延伸意识为出发点,对芭蕾舞中不同类型舞姿的延伸感进行细化剖析,分析外在要素对其延伸性的作用,以期建构以审美带动身体训练效果的教学理念.
乡村振兴是乡产兴旺、乡居美丽、乡风文明、乡村和谐、乡民富足的全面治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引领是文化振兴.作为文化创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文创是文化创意的战略思维与实施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创新适用.四川宣汉白马花田等地的艺术乡建代表了现阶段激活乡村经济的乡创实践.艺术介入乡村文创的行动框架包括故事驱动、IP授权、创新协同和价值共生等创意营造的综合手段,通过搭建智库平台、培养乡创人才、打造乡创论坛等治理手段的具体路径,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经济的新业态,塑造人类乡土文明的新形态.
乾隆皇帝一生写下了四万多首御制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社会风情、宫廷生活、民族关系方方面面,其中大量的诗涉及清代的舞蹈,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这些诗歌对民间乐舞的发展,少数民族乐舞的情况,宫廷燕乐舞蹈以及乐舞机构的记载,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清代舞蹈的更多面向,更深入研究清代舞蹈史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高成明舞蹈作品《命运》《守望》和《滑》为例,观察“光影”在舞蹈作品中所建构的形式、功能及其意义.在这三个作品中,“光影”的显现不是企图脱离身体,而是作为参与到作品中的一个要素,形成了别样的视觉样态,且与身体共同构成了审美上的折叠形式.由这种折叠方式让观众体验到一种差异经验,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化效果.分析光影的舞台运用,将对当下及未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当下我国儿童舞蹈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身体规训,忽视儿童主体性存在,造成舞蹈教育中理性与感性、具象与抽象、内在与外在的不平衡及割裂等现象,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文章认为,“具身认知”理论秉承“身心一体”哲学观,有助于反思儿童舞蹈教育的各个面向,包括内在情感经验与外在动作形式的关联,不同思维方式的整合及平衡发展.文章认为应以具身化的心智认知方式作为学习途径,以促进儿童身心平衡发展,让儿童舞蹈教育回归身体、回归生活.
肖苏华本是一位优秀的芭蕾教授,后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苏联研修舞蹈编导.在苏联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从关注“像交响乐那样”的编舞,到认同“喜欢情节芭蕾”的格里戈罗维奇,开始奠定自己舞蹈创作思想的基础,并提出了对于我们今日的舞剧创作也具有相当启示意义的“开拓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加强作品的现代感”的创作主张.回国后,肖苏华主要传授“交响编舞法”,他认为应对“技法海洋”需要确立“形象思维”,要通过编舞技法的传授解决舞蹈编导培养的问题;而后,他开始系统建构“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既追求“直面现实”的表达,也探索“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