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机械专业对课程的基本要求,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校企一体化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操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校企一体化;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2008年初学校与制造业全球性行业集团--台湾友嘉实业集团进行了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索。合作双方于2008年4月22日正式成立“友嘉机电学院”。友嘉机电学院被列入友嘉实业集团职工人才培养基地和下属企业运作,成为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友嘉实业集团联合创建“友嘉机电学院”,将联手培养一批最优秀的“灰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共同办学,而是校企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学院与企业的真正融合。在此基础上,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课程的重组,课程的改革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现状
“互换性”的概念多、符号多、叙述性内容多,“测量技术”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量具种类等相对来说都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内容也较多,为了满足高职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相对都比较少。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要使学生具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看懂图样并熟悉图样上的各种技术要求、符号、代号,还要懂得常规的检测技术不太现实。
目前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受教师操作技能和实验设备的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提高。由于实验设备缺乏、教师和实验员操作水平不够,而无法开设综合型的实验,只能在学院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自从学院与友嘉集团实现校企一体化之后,有了友嘉集团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实践就有了根本的保证。在此基础之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精选授课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目标
随着机电行业的发展,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也转变为培养主要承担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加工和一般机加工工艺编制与操作的技术工人。从培养目标来考虑《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方面:①能正确标注、识读图纸上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②能正确选择和使用计量器具,对产品进行检测,并评定是否合格。因此,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四个部分: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测量。这四部分中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既是标注、理解图纸上形位公差的关键,又是工艺、工装设计的基础,需要理解掌握,但基本概念抽象枯燥很难理解,因此掌握形位公差是学好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关键。针对这些情况,高职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职业需求,理论知识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实训内容紧跟本学科发展方向,强调学生的实际读图能力、动手能力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实际应用的锻炼。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今后从事机械行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需要能快速胜任工作,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本课程必须很好的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友嘉实业集团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对该课程进行分析,打破现行课程内容存在的学科体系的烙印,结合项目化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做法,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内容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课程中都有涉及,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而在目前高职院校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把《机械制图》里的零件测绘和机加工实习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整合为一体。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特点,采用项目化教学,把理论教学穿插在机加工实习和零件测绘环节来完成,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合而为一。项目化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既能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要求按照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来组织课程内容。该课程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关系,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项目的关系,如何合理设计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真正达到高职教育地培养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这种教学方法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也能增加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同轴度公差时,以轴类零件为例,让学生先测绘轴类零件,画出相应的图纸,教师根据零件的要求,讲解该零件的尺寸标注、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各种技术要求的标注。在讲解的过程中把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及术语贯穿在其中。最后再根据图纸要求加工零件,加工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在车削时怎样保证同轴度公差。零件加工好之后要进行检测,在检测之前教师把相关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再让学生根据该零件的图纸要求进行成品检验。这样不但将公差配合中的许多概念联系起来,而且将“机械制图”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基础”、“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迁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跟友嘉实业集团合作之后,友嘉实业集团名下的企业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顶岗实习的岗位。根据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学完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厂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也使学生毕业之后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并且要求教师的知识能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跟友嘉实业集团合作之后,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的下厂实习提供了场所。在培养双师结构人才的过程中,友嘉实业集团选派优秀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全程介入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友嘉机电学院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带职锻炼,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因此以现场操作代替传统的笔试。现场操作是根据教师给的部件作为考核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测量,组内学生团结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及所确定的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的准确性作为评分标准。通过实践,考试方法的改变,使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理解,总体效果有所进步。
四、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面对新世纪职业教育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需要,唯有不断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机械专业对课程的要求。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桂云.在测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期刊论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7).
[2] 贾健明、陈黎明.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论文]-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9).
[3] 徐年富、肖向东.《公差》课程改革的探讨 [期刊论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6).
[4] 宫波.谈公差课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期刊论文]-机械职业教育 2000(1).
[5] 张秀枝.《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实践 [期刊论文]- 机械职业教育 2003(10).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教改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
陈苏秧女(1973-),籍贯:浙江东阳,高校讲师,1997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长期从事机电一体化教学、科研工作。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校企一体化;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2008年初学校与制造业全球性行业集团--台湾友嘉实业集团进行了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索。合作双方于2008年4月22日正式成立“友嘉机电学院”。友嘉机电学院被列入友嘉实业集团职工人才培养基地和下属企业运作,成为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友嘉实业集团联合创建“友嘉机电学院”,将联手培养一批最优秀的“灰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共同办学,而是校企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学院与企业的真正融合。在此基础上,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课程的重组,课程的改革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现状
“互换性”的概念多、符号多、叙述性内容多,“测量技术”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量具种类等相对来说都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内容也较多,为了满足高职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相对都比较少。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要使学生具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看懂图样并熟悉图样上的各种技术要求、符号、代号,还要懂得常规的检测技术不太现实。
目前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受教师操作技能和实验设备的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提高。由于实验设备缺乏、教师和实验员操作水平不够,而无法开设综合型的实验,只能在学院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自从学院与友嘉集团实现校企一体化之后,有了友嘉集团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实践就有了根本的保证。在此基础之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精选授课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目标
随着机电行业的发展,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也转变为培养主要承担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加工和一般机加工工艺编制与操作的技术工人。从培养目标来考虑《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方面:①能正确标注、识读图纸上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②能正确选择和使用计量器具,对产品进行检测,并评定是否合格。因此,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四个部分: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测量。这四部分中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既是标注、理解图纸上形位公差的关键,又是工艺、工装设计的基础,需要理解掌握,但基本概念抽象枯燥很难理解,因此掌握形位公差是学好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关键。针对这些情况,高职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职业需求,理论知识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实训内容紧跟本学科发展方向,强调学生的实际读图能力、动手能力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实际应用的锻炼。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今后从事机械行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需要能快速胜任工作,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本课程必须很好的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友嘉实业集团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对该课程进行分析,打破现行课程内容存在的学科体系的烙印,结合项目化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做法,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内容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课程中都有涉及,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而在目前高职院校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把《机械制图》里的零件测绘和机加工实习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整合为一体。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特点,采用项目化教学,把理论教学穿插在机加工实习和零件测绘环节来完成,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合而为一。项目化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既能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要求按照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来组织课程内容。该课程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关系,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项目的关系,如何合理设计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真正达到高职教育地培养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这种教学方法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也能增加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同轴度公差时,以轴类零件为例,让学生先测绘轴类零件,画出相应的图纸,教师根据零件的要求,讲解该零件的尺寸标注、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各种技术要求的标注。在讲解的过程中把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及术语贯穿在其中。最后再根据图纸要求加工零件,加工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在车削时怎样保证同轴度公差。零件加工好之后要进行检测,在检测之前教师把相关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再让学生根据该零件的图纸要求进行成品检验。这样不但将公差配合中的许多概念联系起来,而且将“机械制图”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基础”、“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迁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跟友嘉实业集团合作之后,友嘉实业集团名下的企业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顶岗实习的岗位。根据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学完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厂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也使学生毕业之后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并且要求教师的知识能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跟友嘉实业集团合作之后,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的下厂实习提供了场所。在培养双师结构人才的过程中,友嘉实业集团选派优秀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全程介入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友嘉机电学院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带职锻炼,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因此以现场操作代替传统的笔试。现场操作是根据教师给的部件作为考核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测量,组内学生团结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及所确定的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的准确性作为评分标准。通过实践,考试方法的改变,使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理解,总体效果有所进步。
四、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面对新世纪职业教育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需要,唯有不断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机械专业对课程的要求。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桂云.在测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期刊论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7).
[2] 贾健明、陈黎明.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论文]-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9).
[3] 徐年富、肖向东.《公差》课程改革的探讨 [期刊论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6).
[4] 宫波.谈公差课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期刊论文]-机械职业教育 2000(1).
[5] 张秀枝.《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实践 [期刊论文]- 机械职业教育 2003(10).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教改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
陈苏秧女(1973-),籍贯:浙江东阳,高校讲师,1997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长期从事机电一体化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