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珊瑚中学”,很多人都会先被“珊瑚”这个具象的词汇吸引。珊瑚,五彩斑斓。众多的珊瑚绵延成片便构成了水下的“热带雨林”—珊瑚礁群。在这里,自有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态,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每一种栖息于此的生物都能够怡然生长。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珊中”)的发展也恰是在构建一种积极的教育生态。我们致力于创造相互共容、共同生长、各尽精彩的立德树人生态环境,使德育贴近学生,适应学生的多样性,让每一名学生亮彩。
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
德育课程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纸上谈兵的德育工作,并不能够激发现在学生的兴趣,不能使学生受益长远。因此,我校的道德与法治教研组从教学生做题走向教学生做人做事,从教学生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在进行“敬畏规则”的课程内容设计时,用任务去驱动学生发现身边不守规则、不讲规则的现象,再以层层的设问及活动搭建能力支架引导学生去学习规则,树立规则意识。使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自然生成。为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形式更为多样,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老师们还在每堂课前设置了时政播报环节,一组学生播报,其他小组进行时政点评,在对国家大事的了解与探讨中强化家国情怀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仅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方堡垒,要想让德育工作更为有效地推动和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壁垒,由德育课程走向课程德育,让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为此我们组织同课异构,开展德育主题的综合学科“议题式”上课。“议题”就是根据育人目标及学校实际甄选出相关的德育主题。我们会结合相应的学科教学特色,将议题巧妙地融入不同的学科内容、教学构思、课堂模式中去,使相关德育议题内容能够多方位的被学生接触到、学习到。在这其中,我们非常注重个人、家庭、学校、国家等多层面学习目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入。目标的制定皆遵循发展性原则,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孩子—学生—公民”的角色演进式转换。
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之外,学校还设立管弦、阮咸、合唱、篮球、乒乓球、剪纸艺术、心理戏剧、巴渝文化麻辣烫之饮食等近40门特色课程,不断丰富“多彩珊瑚”内涵。
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进入快速发展期,面临诸多的发展困惑与矛盾,比如进入“第二反叛期”,容易同家长、老师产生矛盾;对异性同学抱有好感但又容易害羞、紧张;喜欢与同伴交往,但有时又容易感觉孤独……德育工作仅是走近学生还远远不够,育德先育心,因此我们通过搭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心理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特色心理活动等途径,以心交心,走进学生,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普查制度、重点人群心理筛查制度、“家—校—社”联动制度、班级心育干部心理问题报告及相关保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处置机制的建立,有效预防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关注危机事件,更应将目光投注到学生全员心理素質的提升上。为做到这一点,学校首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表,每周设立一节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再通过选修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以及每两周一次的“心理特色班会课”进行内容补充,使学生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发展矛盾能够较好地得到纾解;其次利用心理云平台,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借力社团,构建“学生自我意识成长系统”,支持学生的长线发展。
之所以特别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因为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恰好进入到第二个飞跃期,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的逐渐成熟,使学生感到不适应,出现了不平衡的感受和困惑。因此,我们借由学生最喜欢的社团形式,构建学生自我意识成长系统的组织体系,以《珊瑚中学成长手册》为蓝本,以满足学生青春成长需求为目的,引导学生从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知三个方面由内而外地认识自我,其中“自我体验”通过成长手册中的“形象大使”“申述制”两课实施落地;“自我调节”通过“自律自信”“履行公约”两课来落实;“自我认知”则通过“生涯规划”“成长手册”来落实。
做心理健康教育从来不是老师们的单项输出,我们也非常注重让学生畅快表达。心理戏剧是我们实践过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心理戏剧社以学生自愿报名为主,不设任何条件限制。孩子们通过编剧、演剧、观剧,充分释放情感,实现疗愈效果。2021届8班的小袁同学就曾是心理剧的受益者。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性格内向、封闭。在心理戏剧社的团队活动中,我们先是让他以“玩”的状态进入,接着慢慢走向表演和表现的领域,拓展他的自信力和表现力。慢慢地,小袁从一言不发到积极排练,从拒绝和家长沟通到敞开心扉,从结结巴巴的表达到在舞台上倾情呐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个拥有自信和力量的阳光男孩。如今心理戏剧已经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孩子们在戏剧中,打开感官,感受情感、感受美、激发同理心,触发深度思考,为成长中的自己寻到一片别样天地,尽情舒展。
从“枯燥乏味”到“生动有趣”
说教、灌输的方式不应该是德育的主流形式。面对当下的孩子,德育更应该贴合他们的兴趣做创新。
我爱你,重庆
我们一直倡导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何培养?爱国首先要引导孩子热爱这一方生养他的故土。我们整合了社区、旅游局、博物馆等资源,形成了学校所特有的游学详案,并在游学中融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手绘地图、微电影拍摄等方式,用自己的视角,去看重庆南岸南滨路。这就是孩子们认识故乡的过程,也是认同故乡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归属感便自然而生。
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最值得被珍视,我们会举办“手绘南岸地图展”展示孩子们的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重庆物种、水文、美食、民俗调查等活动,力主兼顾到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喜欢的方式培养对故乡的爱,对祖国的爱。 珊中有个“奇葩说”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并处于向独立人格探索的阶段,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老师看到大火的节目《奇葩说》,就想到我们为什么不组织个珊中自己的“奇葩说”,给孩子们一个表达的通道,引导他们做思辨性的深度思考。
“奇葩说”的议题由学校辩论社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和学生实际来筛选,并讨论确定,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接着年级复赛,最后进入校级决赛。无论是比赛的过程,还是最后BBKING的诞生对于全校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这個活动,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氛围,使所有学生都关注到了所设计的“议题”。参与活动的学生能通过对辩题的深度思考,临场的挑战、考验,促进自己的成长;没有参与活动的学生,也能够在这场辩论中了解相关辩题的多个面向,启发自己成长。珊中的“奇葩说”如今已经成了贴近学生心灵的舞台和重要的德育阵地。
以上活动仅是珊瑚中学德育活动的两个缩影。我们还结合学生兴趣组织开展了系列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活动。活动场地不囿于重庆这一方天地,也会走出国门参加游学、比赛,让我们的学生与世界对话。
从“班级小生态”到“学校大生态”
珊中倡导多彩的教育生态,这样的生态离不开班级生态的良好构建。一班一生态,正是因为有了班级小生态的勃勃生机,才能支持学校大生态的多样发展;当然也正是由于学校大生态的规范有序,才为班级小生态的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
我们在开展生态型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原则:1.教育性。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符合育人科学规律,体现精神价值守护、生活意义追求,以及尊重包容的教育观念。2.主体性。班级文化建设由学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创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供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建设,自我教育与管理。整体建设过程流程清晰、条理有序、主题明确、全员参与。3.系统性。制定一整套的班级个性化风格,充分发挥个人与小组、个人与班级、小组与班级的行为文化自觉;班级事务、社团、主题活动等分工明细、管理有序;班级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系统优化,班级精神卓然显现。
通过开展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我们已经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舞台的发展格局。学生在“传统诗词班”“快乐劳动班”“光影特色班”等特色班级中实现个性化发展,涌现出了全国美德少年、重庆市市长创新奖获得者、新时代好少年等优秀珊中学子。
学校生态建设层面,首先是建章立制立规范,建立《珊瑚中学学生一日常规行为规范》《三有文明礼仪评比制度》《星级班主任管理方案》等一系列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制度,保障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能够有有序开展。其次引入大数据系统,技术创新促规范。运用大数据系统,搭建平台,凝聚多元育人主体,提升管理效率,推动各项规范的有效实施,比如建立班班通管理机制,由各班管理员定时编写、上传班级动态、文化建设、班级故事等内容,使相关信息随时可查看;情绪管理和亲子关系引入问卷星系统进行分析跟踪;班级常规评价引入大数据分析软件,促进班级常规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将起“示范初中”之作用,为民族复兴夯实教育根基,为国培养栋梁之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以德育为路径,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让每一名学生亮彩。
【林莉,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徐慧,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
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
德育课程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纸上谈兵的德育工作,并不能够激发现在学生的兴趣,不能使学生受益长远。因此,我校的道德与法治教研组从教学生做题走向教学生做人做事,从教学生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在进行“敬畏规则”的课程内容设计时,用任务去驱动学生发现身边不守规则、不讲规则的现象,再以层层的设问及活动搭建能力支架引导学生去学习规则,树立规则意识。使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自然生成。为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形式更为多样,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老师们还在每堂课前设置了时政播报环节,一组学生播报,其他小组进行时政点评,在对国家大事的了解与探讨中强化家国情怀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仅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方堡垒,要想让德育工作更为有效地推动和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壁垒,由德育课程走向课程德育,让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为此我们组织同课异构,开展德育主题的综合学科“议题式”上课。“议题”就是根据育人目标及学校实际甄选出相关的德育主题。我们会结合相应的学科教学特色,将议题巧妙地融入不同的学科内容、教学构思、课堂模式中去,使相关德育议题内容能够多方位的被学生接触到、学习到。在这其中,我们非常注重个人、家庭、学校、国家等多层面学习目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入。目标的制定皆遵循发展性原则,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孩子—学生—公民”的角色演进式转换。
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之外,学校还设立管弦、阮咸、合唱、篮球、乒乓球、剪纸艺术、心理戏剧、巴渝文化麻辣烫之饮食等近40门特色课程,不断丰富“多彩珊瑚”内涵。
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进入快速发展期,面临诸多的发展困惑与矛盾,比如进入“第二反叛期”,容易同家长、老师产生矛盾;对异性同学抱有好感但又容易害羞、紧张;喜欢与同伴交往,但有时又容易感觉孤独……德育工作仅是走近学生还远远不够,育德先育心,因此我们通过搭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心理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特色心理活动等途径,以心交心,走进学生,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普查制度、重点人群心理筛查制度、“家—校—社”联动制度、班级心育干部心理问题报告及相关保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处置机制的建立,有效预防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关注危机事件,更应将目光投注到学生全员心理素質的提升上。为做到这一点,学校首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表,每周设立一节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再通过选修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以及每两周一次的“心理特色班会课”进行内容补充,使学生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发展矛盾能够较好地得到纾解;其次利用心理云平台,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借力社团,构建“学生自我意识成长系统”,支持学生的长线发展。
之所以特别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因为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恰好进入到第二个飞跃期,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的逐渐成熟,使学生感到不适应,出现了不平衡的感受和困惑。因此,我们借由学生最喜欢的社团形式,构建学生自我意识成长系统的组织体系,以《珊瑚中学成长手册》为蓝本,以满足学生青春成长需求为目的,引导学生从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知三个方面由内而外地认识自我,其中“自我体验”通过成长手册中的“形象大使”“申述制”两课实施落地;“自我调节”通过“自律自信”“履行公约”两课来落实;“自我认知”则通过“生涯规划”“成长手册”来落实。
做心理健康教育从来不是老师们的单项输出,我们也非常注重让学生畅快表达。心理戏剧是我们实践过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心理戏剧社以学生自愿报名为主,不设任何条件限制。孩子们通过编剧、演剧、观剧,充分释放情感,实现疗愈效果。2021届8班的小袁同学就曾是心理剧的受益者。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性格内向、封闭。在心理戏剧社的团队活动中,我们先是让他以“玩”的状态进入,接着慢慢走向表演和表现的领域,拓展他的自信力和表现力。慢慢地,小袁从一言不发到积极排练,从拒绝和家长沟通到敞开心扉,从结结巴巴的表达到在舞台上倾情呐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个拥有自信和力量的阳光男孩。如今心理戏剧已经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孩子们在戏剧中,打开感官,感受情感、感受美、激发同理心,触发深度思考,为成长中的自己寻到一片别样天地,尽情舒展。
从“枯燥乏味”到“生动有趣”
说教、灌输的方式不应该是德育的主流形式。面对当下的孩子,德育更应该贴合他们的兴趣做创新。
我爱你,重庆
我们一直倡导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何培养?爱国首先要引导孩子热爱这一方生养他的故土。我们整合了社区、旅游局、博物馆等资源,形成了学校所特有的游学详案,并在游学中融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手绘地图、微电影拍摄等方式,用自己的视角,去看重庆南岸南滨路。这就是孩子们认识故乡的过程,也是认同故乡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归属感便自然而生。
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最值得被珍视,我们会举办“手绘南岸地图展”展示孩子们的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重庆物种、水文、美食、民俗调查等活动,力主兼顾到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喜欢的方式培养对故乡的爱,对祖国的爱。 珊中有个“奇葩说”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并处于向独立人格探索的阶段,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老师看到大火的节目《奇葩说》,就想到我们为什么不组织个珊中自己的“奇葩说”,给孩子们一个表达的通道,引导他们做思辨性的深度思考。
“奇葩说”的议题由学校辩论社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和学生实际来筛选,并讨论确定,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接着年级复赛,最后进入校级决赛。无论是比赛的过程,还是最后BBKING的诞生对于全校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这個活动,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氛围,使所有学生都关注到了所设计的“议题”。参与活动的学生能通过对辩题的深度思考,临场的挑战、考验,促进自己的成长;没有参与活动的学生,也能够在这场辩论中了解相关辩题的多个面向,启发自己成长。珊中的“奇葩说”如今已经成了贴近学生心灵的舞台和重要的德育阵地。
以上活动仅是珊瑚中学德育活动的两个缩影。我们还结合学生兴趣组织开展了系列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活动。活动场地不囿于重庆这一方天地,也会走出国门参加游学、比赛,让我们的学生与世界对话。
从“班级小生态”到“学校大生态”
珊中倡导多彩的教育生态,这样的生态离不开班级生态的良好构建。一班一生态,正是因为有了班级小生态的勃勃生机,才能支持学校大生态的多样发展;当然也正是由于学校大生态的规范有序,才为班级小生态的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
我们在开展生态型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原则:1.教育性。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符合育人科学规律,体现精神价值守护、生活意义追求,以及尊重包容的教育观念。2.主体性。班级文化建设由学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创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供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建设,自我教育与管理。整体建设过程流程清晰、条理有序、主题明确、全员参与。3.系统性。制定一整套的班级个性化风格,充分发挥个人与小组、个人与班级、小组与班级的行为文化自觉;班级事务、社团、主题活动等分工明细、管理有序;班级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系统优化,班级精神卓然显现。
通过开展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我们已经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舞台的发展格局。学生在“传统诗词班”“快乐劳动班”“光影特色班”等特色班级中实现个性化发展,涌现出了全国美德少年、重庆市市长创新奖获得者、新时代好少年等优秀珊中学子。
学校生态建设层面,首先是建章立制立规范,建立《珊瑚中学学生一日常规行为规范》《三有文明礼仪评比制度》《星级班主任管理方案》等一系列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制度,保障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能够有有序开展。其次引入大数据系统,技术创新促规范。运用大数据系统,搭建平台,凝聚多元育人主体,提升管理效率,推动各项规范的有效实施,比如建立班班通管理机制,由各班管理员定时编写、上传班级动态、文化建设、班级故事等内容,使相关信息随时可查看;情绪管理和亲子关系引入问卷星系统进行分析跟踪;班级常规评价引入大数据分析软件,促进班级常规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将起“示范初中”之作用,为民族复兴夯实教育根基,为国培养栋梁之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以德育为路径,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让每一名学生亮彩。
【林莉,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徐慧,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