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皓峰执导过三部电影:《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三部皆为武侠电影。与打打杀杀的普通武打片有别,徐皓峰的武侠电影,展示武功,地道专业,不夸张,不花哨,有板有眼。武功的背后,更展现武林的规矩。规矩,往深处讲,便是礼。孔子说“克己复礼”,礼,表面上是规矩,实际上则是“理”。克己复礼,有自我约束,自我修行之意。徐皓峰的电影,又不仅仅只是武侠电影,除了武林,还有文化。看了徐皓峰的书——《逝去的武林》才知道,原来导演也算是武林中人,怪不得他的武侠电影拍得那么专业。又看了书才知道,为什么武林中人的徐皓峰,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反而是一派文人气象,即如书中说的“武人文相”。
《逝去的武林》记载了民国一代武林高手言行语录,师傅们讲拳法拳理,其中还掺杂着一些武林逸史。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甚至也可以仅仅是欣赏作者的文笔之美。文字的好,华丽有华丽的好,朴素有朴素的好,不见得那种风格更高超。此书的文字,因为是属于口述撰写成文,所以,大体上简洁朴素,真知灼见,一眼见底,但又回味无穷。
功夫是真,武林也是真。那个逝去的武林,真让人怀念。
书摘
1. 唐师维禄喜欢穿白马褂。那天他拿了碗酱面,一边吃一边给我们讲拳。我们几个徒弟都很调皮,一拥而上撞他,想用他手里的酱面弄脏他的白马褂。他不用手也不用脚,走了一圈,把我们都撂倒了。
他说这是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这种打法就是一蹭,而不是像出拳似的打出去,摆胯、凸肩、甩屁股是很难看的,这种近身打法是要蜻蜓点水一般,一闪一闪的。
一天,唐师被辆大马车拦住。马车夫是练拳人,车栏上有一个铁环,马车夫用胳膊在铁环上撞了一下,铁环就歪了。他问:“唐师傅,您能再把铁环撞回去吗?”
唐师说:“你的胳膊比铁环硬,我就不撞铁环撞你的胳膊吧!”一撞,车夫连连叫疼,瞅着唐师的胳膊发呆。唐维禄说:“你胳膊撞过来时,我的胳膊拧了一下,说是咱俩撞胳膊,其实是我打你的胳膊。”
后来唐师又跟弟子们讲,这一拧不但要在胳膊上还要在全身,拧来拧去,就会发力了。形意拳发力不是直的。
唐老师传我拳是按古法,规矩非常大,一定要在四面有墙的院子里,不准被第三双眼看到,而且要在夜里练,除了保密,也为养眼神。我想只有母亲家(王家)的祠堂合适,就约了唐师住在祠堂,有时唐师别的徒弟也来,祠堂里会很热闹。
我也是在这儿结下了生死之交——师弟丁志涛。他食量过人,我叫他“饭桶”。我太不像练武的了,而他是太像了,高个怒眼气势憾人,一天到晚捺不住,有跟人比武的瘾。
但他是个性情中人,待我很真诚。我就和他拜了把兄弟。我推掉了别人给我说合的一门亲,与丁师兄的妹妹结婚了。他性格偏激,后来发生变故而死。
我父亲有名士派,爱组织一伙文人去游山玩水,在南京上海一呆就很久,很少在家。他有一次回家,见到祠堂里生人很多,就落下了脸色,唐师以后就不再来了。
因为我习武,父子俩矛盾很大,有一阵甚至弄得很僵。文人的脾气就是这样,一发作起来非常绝情。我在宁河呆不下去,唐师认为祸从他起,就将我送到北京跟尚云祥学拳,也算有了落脚处。
因为与尚师年岁相差过大,尚师开始是不收我的,说:“老师傅,小徒弟,以后给人当祖宗呀!”唐师一个劲儿地说:“读书人的孩子,不错。”然后把我的情况讲了一遍,尚云祥觉得我有点血性,就收下了我,很快地举行了拜师仪式,让我立下“学成后不收徒”的誓言。
后来我有机会做官,唐师不准,说:“按照古代的规矩,练武之人要有了官府的身份,就不能再入武林了。”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就是只站桩不打拳——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亮丽,就是气的作用,所谓生机勃勃。至於呼吸的气,叫作“息”,劈拳就是炼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开始练劈拳,要找个开阔地带,犹如人登上高山,视野一开,会禁不住地长呼一口气。在开阔地带,气息容易放开。
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
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薛颠说过:“练拳的人要学会体呼吸”,体呼吸的妙处在打劈拳时可以体会到。
许多人身体都有隐疾,以劈拳炼息可以将其灭于无形。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炼息将气补足。
2. 《路加福音》的“钱囊、口袋、刀”章节,被捕前夕,耶稣嘱咐门徒卖衣买刀。五世纪,中东地区的教父将此言解释成弃世求道,衣服是俗世,刀是修行,一个换一个。
放弃生活的教父们都是生活的高手,情智高,妙语连珠,并有传播网,将自己的逸事流传大众。他们有邻居有客人,说:“待客人如待耶稣,会与邻人相处,便会与上帝相处。”
卖衣买刀的实情,不是舍衣得刀,而是衣服里藏把刀。
教父是呆在家里的人,凭个人魅力重建身边世俗。后来,教父的家被教堂取代,教父被神父牧师取代。教父型的人在东方更为悠长,在日本是茶道师,在我小时候,是胡同里的每一位老人。
“人老了,俗气就少了。”是老人们聊天的话,沾沾自喜。那时的老头、老太太长得真好看。
我姥爷李捷轩,旧式的书呆子,不问世事家事,不见得不明白。他有一个自己的尊严体系,每年有几个固定看他一次的人,无礼物,不说什么话,一小时便走,真是来“看”人。 他们是他帮过的人,不让带礼物,不让说感谢话,也不陪说话,因为帮忙时并不想做朋友。他们也适应,年年不落地来,表明不忘恩就好。
姥爷的弟弟李仲轩,家人叫二姥爷,天生有人缘,配得上“和颜悦色”几字——这样的人好找。他有几次突然迁居,我凭个大概地址,附近一问“有没有一个特和气的李老头”便找到了他。
我爷爷十三岁做店铺学徒,两月一次化妆成菜农,背筐上火车,筐里藏银元,走漏消息,随时死。少年历险的好处,是老了反应快,爷爷八十岁仍眼有锐光,洗脸吃饭的动作猫走路一样柔软。
二姥爷的和颜悦色下,藏着历险者痕迹,我童年时便对此好奇。因为姥爷的家教,我四岁会讲半本《儿女英雄传》。小孩见了自己好奇的人,总是兴奋。一次他午睡,我闯进去,说不出自己好奇什么,就给他讲那半本书了。
他靠上被子垛,看着我,时而搭上句话。我声音很大,时间很长,以致一位姨妈赶来把我抱走。此事在家里成了个多年谈资。我小时候很闹,家人说只有二姥爷能应付我。他没被吵,睁着眼睛、嘴里有话地睡觉。
家人知他习性,下棋也能睡觉。他来姥爷家,累了,但不是睡觉时间不往床上躺,便跟姥爷下棋,姥爷见他肩窝一松,便是睡着了,但手上落子不停,正常输赢。
不知道他是时睡时醒,还是分神了,一个自我维持常态运转,另一个自我想干嘛干嘛——长大后,知道这本领的宝贵,可惜学不会,但在囚犯和乐手身上见过,偶尔一现。险境里出来的本领,是体能不衰,窘境里出来的本领,是一心二用。
他一生窘境。
小学五年级,武打片风靡,问爷爷:“你会不会武功?”爷爷:“啊?死个人,不用会什么呀。”我如浇冷水。
初中,二姥爷住姥爷家,我问了同样问题,他:“没练好,会是会。”就此缠上了他,学了一年,他没好好教。
之后他迁居,十年未见。再见,他已现离世之相。命中注定,我给他整理起回忆录,知道了他为何不教。
他属于武行里特殊的一类人,遵师父口唤不能收徒,学的要绝在身上。同意写文,他的心理是为师父扬名,作为一个不能收徒光大门庭的人,辞世前想报一报师恩。
我错过了习武,听他讲武行经历,“望梅止渴”般过瘾,整理文字犹如神助,每每错觉,似不是出自我手。
他那一代人思维,逢当幸运,爱说“祖师给的”。见文章越来越好,他觉得写文报师恩的做法,是对的。难得他欣慰,很长时间,他都有是否泄密的深深顾忌。
他学的是形意拳,师承显赫,三位师父皆是民国超一流武人,唐维禄师父游走乡间,薛颠师父坐镇武馆,尚云祥师父是个呆在家里的人,一呆四十年,慕名来访者不断,从求比武到求赠言。
本书文章在2001至2004年写成,《教父言行录》在2012年国内首次翻译出版。对照之下,民国武人似是五世纪教父集体复活,甚至用语一致,教父的求访者说:“请赠我一言。”武人的求访者说:“给句话。”
教父对《圣经》避而不谈,不用知识和推理,针对来访者状态,一语中的。比如,教父说:“我教不了你什么,我只是看了新约,再看旧约。”求赠言者震撼,觉得得到了最好的教诲。
整理成文字,读者不是当事者,没有设身处地的震撼,但读来回味无穷,误读了也有益,所以言行录能广为流传。
武人授徒言辞也如此,心领神会才是传艺,并在武技之外,还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余音。老辈人说话,是将什么都说到了一起。李仲轩年轻时拒绝做高官保镖,而退出武行,隔绝五十年,不知当世文法,只会讲个人亲历。
人的特立独行,往往是他只会这个。
3. 尚云祥就很喜欢看徒弟练拳,练好练坏无所谓,他也不指点,看一会儿就觉得很高兴。他自己从不在人前练拳,却像京戏票友般,特别爱看人打太极拳、八卦掌。对于八卦掌,他年轻时得过八卦名家程廷华的亲传,可是即便是个刚练八卦的人,他也能一看就看上半天。尚云祥在一次看李仲轩练拳时,兴致很好,忽然说:“其实俗话里就有练武的真诀。”他说武林里有句取笑形意、太极、八卦姿势的话,叫“太极如摸鱼,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虾”——说到这,尚云祥就笑起来了,说我有别的解释:“‘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太极推手正如摸鱼般要用手‘听’,练拳时也要有水中摸鱼的劲,有这么一点意念,就能练出功夫来了;‘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千变万化。”该说形意拳了,尚云祥却不说了。
隔了几天又看李仲轩打拳,李仲轩当时对古拳谱“消息全凭后脚蹬”有了领会,正在揣摩全身整体发力的技巧,打拳频频发力,很是刚猛。尚云祥打断他,说:“动手可以这样,练拳不是这样。”他说练形意拳时,要如捉虾般,出手的时候很轻快,收手的时候,手上要带着“东西”回来,这“轻出重收”四字便是练拳的口诀,千金不易。
有一次尚云祥看人练拳看得高兴,两手抱在额前,浑身左摇右晃,节奏上好像在跟着练拳的人一块比划。李仲轩就问他:“老师您在干嘛?”尚云祥答道:“练练熊形!”形意拳有十二形,从动物动作中象形取意而出的拳法,极为简练,一式也就一两个动作。在十二形外,还有一式为“熊鹰合形”。形意拳的所有招式都起源于它,但传授时往往最后才教,也往往只说将“老鹰俯冲,狗熊人立”一俯一仰两种动态连贯,个别拳师还有独立的“熊形”“鹰形”,其架式与合演中的熊鹰略有不同。李仲轩问:“您这也是熊形?”尚云祥笑了,说:“我这个熊形与众不同,好像狗熊靠在树上蹭痒痒。”见李仲轩一脸诧异,又说:“你不是喜欢发力吗?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与唐维禄一样,尚云祥也是一散步就是一天,喜欢到繁华的地方去。李仲轩说:“唐老师喜欢到有树有草的地方去。”尚云祥说:“我有我的道理呀。”马路上人很多,人人走的方向都不同,正好练‘眼观六路’,而且视线打开了,心态也会随之开阔,尚云祥逛一圈繁华闹市,心情反而会很轻松。”
本栏插图 鲁 璐
责任编辑 张家瑜
《逝去的武林》记载了民国一代武林高手言行语录,师傅们讲拳法拳理,其中还掺杂着一些武林逸史。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甚至也可以仅仅是欣赏作者的文笔之美。文字的好,华丽有华丽的好,朴素有朴素的好,不见得那种风格更高超。此书的文字,因为是属于口述撰写成文,所以,大体上简洁朴素,真知灼见,一眼见底,但又回味无穷。
功夫是真,武林也是真。那个逝去的武林,真让人怀念。
书摘
1. 唐师维禄喜欢穿白马褂。那天他拿了碗酱面,一边吃一边给我们讲拳。我们几个徒弟都很调皮,一拥而上撞他,想用他手里的酱面弄脏他的白马褂。他不用手也不用脚,走了一圈,把我们都撂倒了。
他说这是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这种打法就是一蹭,而不是像出拳似的打出去,摆胯、凸肩、甩屁股是很难看的,这种近身打法是要蜻蜓点水一般,一闪一闪的。
一天,唐师被辆大马车拦住。马车夫是练拳人,车栏上有一个铁环,马车夫用胳膊在铁环上撞了一下,铁环就歪了。他问:“唐师傅,您能再把铁环撞回去吗?”
唐师说:“你的胳膊比铁环硬,我就不撞铁环撞你的胳膊吧!”一撞,车夫连连叫疼,瞅着唐师的胳膊发呆。唐维禄说:“你胳膊撞过来时,我的胳膊拧了一下,说是咱俩撞胳膊,其实是我打你的胳膊。”
后来唐师又跟弟子们讲,这一拧不但要在胳膊上还要在全身,拧来拧去,就会发力了。形意拳发力不是直的。
唐老师传我拳是按古法,规矩非常大,一定要在四面有墙的院子里,不准被第三双眼看到,而且要在夜里练,除了保密,也为养眼神。我想只有母亲家(王家)的祠堂合适,就约了唐师住在祠堂,有时唐师别的徒弟也来,祠堂里会很热闹。
我也是在这儿结下了生死之交——师弟丁志涛。他食量过人,我叫他“饭桶”。我太不像练武的了,而他是太像了,高个怒眼气势憾人,一天到晚捺不住,有跟人比武的瘾。
但他是个性情中人,待我很真诚。我就和他拜了把兄弟。我推掉了别人给我说合的一门亲,与丁师兄的妹妹结婚了。他性格偏激,后来发生变故而死。
我父亲有名士派,爱组织一伙文人去游山玩水,在南京上海一呆就很久,很少在家。他有一次回家,见到祠堂里生人很多,就落下了脸色,唐师以后就不再来了。
因为我习武,父子俩矛盾很大,有一阵甚至弄得很僵。文人的脾气就是这样,一发作起来非常绝情。我在宁河呆不下去,唐师认为祸从他起,就将我送到北京跟尚云祥学拳,也算有了落脚处。
因为与尚师年岁相差过大,尚师开始是不收我的,说:“老师傅,小徒弟,以后给人当祖宗呀!”唐师一个劲儿地说:“读书人的孩子,不错。”然后把我的情况讲了一遍,尚云祥觉得我有点血性,就收下了我,很快地举行了拜师仪式,让我立下“学成后不收徒”的誓言。
后来我有机会做官,唐师不准,说:“按照古代的规矩,练武之人要有了官府的身份,就不能再入武林了。”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就是只站桩不打拳——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亮丽,就是气的作用,所谓生机勃勃。至於呼吸的气,叫作“息”,劈拳就是炼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开始练劈拳,要找个开阔地带,犹如人登上高山,视野一开,会禁不住地长呼一口气。在开阔地带,气息容易放开。
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
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薛颠说过:“练拳的人要学会体呼吸”,体呼吸的妙处在打劈拳时可以体会到。
许多人身体都有隐疾,以劈拳炼息可以将其灭于无形。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炼息将气补足。
2. 《路加福音》的“钱囊、口袋、刀”章节,被捕前夕,耶稣嘱咐门徒卖衣买刀。五世纪,中东地区的教父将此言解释成弃世求道,衣服是俗世,刀是修行,一个换一个。
放弃生活的教父们都是生活的高手,情智高,妙语连珠,并有传播网,将自己的逸事流传大众。他们有邻居有客人,说:“待客人如待耶稣,会与邻人相处,便会与上帝相处。”
卖衣买刀的实情,不是舍衣得刀,而是衣服里藏把刀。
教父是呆在家里的人,凭个人魅力重建身边世俗。后来,教父的家被教堂取代,教父被神父牧师取代。教父型的人在东方更为悠长,在日本是茶道师,在我小时候,是胡同里的每一位老人。
“人老了,俗气就少了。”是老人们聊天的话,沾沾自喜。那时的老头、老太太长得真好看。
我姥爷李捷轩,旧式的书呆子,不问世事家事,不见得不明白。他有一个自己的尊严体系,每年有几个固定看他一次的人,无礼物,不说什么话,一小时便走,真是来“看”人。 他们是他帮过的人,不让带礼物,不让说感谢话,也不陪说话,因为帮忙时并不想做朋友。他们也适应,年年不落地来,表明不忘恩就好。
姥爷的弟弟李仲轩,家人叫二姥爷,天生有人缘,配得上“和颜悦色”几字——这样的人好找。他有几次突然迁居,我凭个大概地址,附近一问“有没有一个特和气的李老头”便找到了他。
我爷爷十三岁做店铺学徒,两月一次化妆成菜农,背筐上火车,筐里藏银元,走漏消息,随时死。少年历险的好处,是老了反应快,爷爷八十岁仍眼有锐光,洗脸吃饭的动作猫走路一样柔软。
二姥爷的和颜悦色下,藏着历险者痕迹,我童年时便对此好奇。因为姥爷的家教,我四岁会讲半本《儿女英雄传》。小孩见了自己好奇的人,总是兴奋。一次他午睡,我闯进去,说不出自己好奇什么,就给他讲那半本书了。
他靠上被子垛,看着我,时而搭上句话。我声音很大,时间很长,以致一位姨妈赶来把我抱走。此事在家里成了个多年谈资。我小时候很闹,家人说只有二姥爷能应付我。他没被吵,睁着眼睛、嘴里有话地睡觉。
家人知他习性,下棋也能睡觉。他来姥爷家,累了,但不是睡觉时间不往床上躺,便跟姥爷下棋,姥爷见他肩窝一松,便是睡着了,但手上落子不停,正常输赢。
不知道他是时睡时醒,还是分神了,一个自我维持常态运转,另一个自我想干嘛干嘛——长大后,知道这本领的宝贵,可惜学不会,但在囚犯和乐手身上见过,偶尔一现。险境里出来的本领,是体能不衰,窘境里出来的本领,是一心二用。
他一生窘境。
小学五年级,武打片风靡,问爷爷:“你会不会武功?”爷爷:“啊?死个人,不用会什么呀。”我如浇冷水。
初中,二姥爷住姥爷家,我问了同样问题,他:“没练好,会是会。”就此缠上了他,学了一年,他没好好教。
之后他迁居,十年未见。再见,他已现离世之相。命中注定,我给他整理起回忆录,知道了他为何不教。
他属于武行里特殊的一类人,遵师父口唤不能收徒,学的要绝在身上。同意写文,他的心理是为师父扬名,作为一个不能收徒光大门庭的人,辞世前想报一报师恩。
我错过了习武,听他讲武行经历,“望梅止渴”般过瘾,整理文字犹如神助,每每错觉,似不是出自我手。
他那一代人思维,逢当幸运,爱说“祖师给的”。见文章越来越好,他觉得写文报师恩的做法,是对的。难得他欣慰,很长时间,他都有是否泄密的深深顾忌。
他学的是形意拳,师承显赫,三位师父皆是民国超一流武人,唐维禄师父游走乡间,薛颠师父坐镇武馆,尚云祥师父是个呆在家里的人,一呆四十年,慕名来访者不断,从求比武到求赠言。
本书文章在2001至2004年写成,《教父言行录》在2012年国内首次翻译出版。对照之下,民国武人似是五世纪教父集体复活,甚至用语一致,教父的求访者说:“请赠我一言。”武人的求访者说:“给句话。”
教父对《圣经》避而不谈,不用知识和推理,针对来访者状态,一语中的。比如,教父说:“我教不了你什么,我只是看了新约,再看旧约。”求赠言者震撼,觉得得到了最好的教诲。
整理成文字,读者不是当事者,没有设身处地的震撼,但读来回味无穷,误读了也有益,所以言行录能广为流传。
武人授徒言辞也如此,心领神会才是传艺,并在武技之外,还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余音。老辈人说话,是将什么都说到了一起。李仲轩年轻时拒绝做高官保镖,而退出武行,隔绝五十年,不知当世文法,只会讲个人亲历。
人的特立独行,往往是他只会这个。
3. 尚云祥就很喜欢看徒弟练拳,练好练坏无所谓,他也不指点,看一会儿就觉得很高兴。他自己从不在人前练拳,却像京戏票友般,特别爱看人打太极拳、八卦掌。对于八卦掌,他年轻时得过八卦名家程廷华的亲传,可是即便是个刚练八卦的人,他也能一看就看上半天。尚云祥在一次看李仲轩练拳时,兴致很好,忽然说:“其实俗话里就有练武的真诀。”他说武林里有句取笑形意、太极、八卦姿势的话,叫“太极如摸鱼,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虾”——说到这,尚云祥就笑起来了,说我有别的解释:“‘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太极推手正如摸鱼般要用手‘听’,练拳时也要有水中摸鱼的劲,有这么一点意念,就能练出功夫来了;‘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千变万化。”该说形意拳了,尚云祥却不说了。
隔了几天又看李仲轩打拳,李仲轩当时对古拳谱“消息全凭后脚蹬”有了领会,正在揣摩全身整体发力的技巧,打拳频频发力,很是刚猛。尚云祥打断他,说:“动手可以这样,练拳不是这样。”他说练形意拳时,要如捉虾般,出手的时候很轻快,收手的时候,手上要带着“东西”回来,这“轻出重收”四字便是练拳的口诀,千金不易。
有一次尚云祥看人练拳看得高兴,两手抱在额前,浑身左摇右晃,节奏上好像在跟着练拳的人一块比划。李仲轩就问他:“老师您在干嘛?”尚云祥答道:“练练熊形!”形意拳有十二形,从动物动作中象形取意而出的拳法,极为简练,一式也就一两个动作。在十二形外,还有一式为“熊鹰合形”。形意拳的所有招式都起源于它,但传授时往往最后才教,也往往只说将“老鹰俯冲,狗熊人立”一俯一仰两种动态连贯,个别拳师还有独立的“熊形”“鹰形”,其架式与合演中的熊鹰略有不同。李仲轩问:“您这也是熊形?”尚云祥笑了,说:“我这个熊形与众不同,好像狗熊靠在树上蹭痒痒。”见李仲轩一脸诧异,又说:“你不是喜欢发力吗?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与唐维禄一样,尚云祥也是一散步就是一天,喜欢到繁华的地方去。李仲轩说:“唐老师喜欢到有树有草的地方去。”尚云祥说:“我有我的道理呀。”马路上人很多,人人走的方向都不同,正好练‘眼观六路’,而且视线打开了,心态也会随之开阔,尚云祥逛一圈繁华闹市,心情反而会很轻松。”
本栏插图 鲁 璐
责任编辑 张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