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路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碧窗盈盈,春花满目,把卷沉思,思入故纸,这大概是天下读书人最向往的情境了。
  我之与书,情结深厚,千言万语也不能道尽也。记得孟子说过君子有“ 三乐”。我总结读书也有“三乐”:乐知,乐颜,乐道。
  所谓“乐知”,即以读书求知为乐趣。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凡是建立在乐趣之上的事情必有所成,读书如是。 乐趣是由内心发出,没有任何目的与预期,自得其乐,只觉得好玩有意思。今人凡事功利,做任何事都喜欢“为了什么”,殊不知“不为什么”的好处。“不为什么”完全凭兴趣而来,倒是可以自由不拘,心无挂碍,恰恰可以实现“为了什么”。此谓旁逸斜出,插柳成荫,读书亦是此理。全凭“野性”,正可悟得书中真味。作家张阿泉语云:“即使一个乡野农妇,她在劳作之余,卧于马槽之畔读《红楼梦》,俯仰之间亦可尽得意趣。”
  孔子的性情温和谦逊,唯对于自己在学习、读书上毫不客气地自我肯定:“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一个人一旦专注于某事或发愤学习时,竟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忧愁,最后连自己即将老去也忘却了,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大境界呀。
  “乐颜”者,即读书可以改变心性和气质,美丽容颜。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人读书多了,他的心境和见识自然广阔了,看待事情不会拘泥,与人相处必然为善。或者说,一个读书人也一定是个善良的人,一定是恪守人格底线的人,他肯定不会去害人越货。当然,这里指真正的读书人,而不是指那些只读了些“知识”,就想以此求得功名利禄,或者自我标榜的人。那样的人,根本算不得读书人,充其量只是个伪学人。
  乐道者,大概就是读书读到比较深的境界。你读了书,书升华了你。读到一定时候,书中有你,你中有书。陆九渊说:“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此语甚妙!
  古代有六种典籍,是读书人必读之书,即:《礼记》、《乐记》、《诗经》、《尚书》、《易经》、《春秋》。那时研究经学的学者们一般都学富五车,皓首穷经。为了遍求学问,注解“六经”,耗尽一生心血,即“我注”。这是一种悲壮的类似殉道的精神。
  陆九渊却说“六经注我”,即所学化为己学、融汇贯通、经人合一,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学问。就像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的“时习”,包括经常复习,但最重要的是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时,这个学问才活了。可谓“神游万仞,心骛八极。”这应该是为学、求知、读书、为人做事上日臻化境的时候。
  我的读书之路,大概也是这三个历程。
  少年嗜读,家乡又偏远,所得书籍甚少。手头之书,时或旧柜偶得,或于同学邻里借来,那时就深刻地体会到“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的道理。
  少时,印象深刻的第一本书是《杜甫诗选》,应该是十一岁时所得。这是萧涤非先生校注,中华书局七十年代的出版物。封面底色墨绿,封皮都翻卷了起来。每当朗朗读来,时觉古风浩荡。从那时起,小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诗歌的种子。
  当时电灯还不普及,家里为了省电,多用煤油灯,常于幽幽灯下昏读。尤喜冬日夜读。那时冬日经常下雪,有时积雪数寸,拥门堵路。时有“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之情境。或窗外飞雪,天地一白,屋里炉火正旺。围炉而读,温暖自足。读到兴尽处,就不由自主诵出:“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后来随着年岁更迭,才逐渐懂得《秋兴八首》是老杜最好的诗,才明白杜甫的沉郁孤独。不解“秋兴”,就不解老杜。这些情景,成为少年时代记忆中深刻的画面。这本书也一直保留至今。
  第二本珍贵的书是《红楼梦》,约十三四岁时所得。小时候,母亲常讲的故事是“梁祝”、“宝黛爱情”。这些故事,也是母亲从戏文里看来的,这些都是我诗文的启蒙吧。我得到的这本《红楼梦》是残卷,从旧箧中捡来。等上初中从徐凯峰老师那里才借来全书。这半部残卷却是引我走向了一个奇妙的“红楼世界”。那时,不知道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应该说,“杜诗”和“红楼”奠定了我一生的美学文学基础。
  记得第一次拿到《红楼梦》后,是从黄昏一直读到深夜,第二天早起之后又偷偷继续读。读到“宝黛初见”时,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一时泪下。那时就在心里想,世间竟有这样的爱情故事,有这样的诗歌和文章。一颗懵懂的少年之泪,打湿了青春初开的朝花。
  后来,读到十四回宝玉来到潇湘馆时的文字:“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及至黛玉去世后潇湘馆的寥落冷寂:“叶落萧萧,寒烟漠漠。”不禁大恸而哭。多年后读“脂批本”,看到脂砚斋在此处有回前诗云:“一场幽梦同谁诉?千古情人我独知。”彼时,一些悲情的幽思潜入了心里,影响了一生。
  至于《红楼梦》中那些婉约柔情的诗词,背了一遍又一遍。最爱的是《葬花吟》和《红豆曲》,几十年来背诵了无数遍。
  少年时对于红楼的痴迷,多脱不了幽情闺思。成年之后,每年都要读一遍《红楼梦》。对于“红楼”的认知,从诗歌、文学、曲赋,逐渐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思考。也明白了,最后竟是佛学讲清了“红楼”的整个思想,到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更由衷敬佩曹雪芹先生,在十八世纪,就敢于为女子立传,刻画出那么多女子的形象,写出这样一部悲壮多情的青春史诗。
  至于世界名著,在初中时代就几乎读遍了。这要感谢我的老师徐凯峰。他那时刚从师范毕业,并没有带过我的课。我偶然得知他藏书颇丰,就去向他借书,读完一本借一本。这些书带来的影响巨大,它们照亮了一个少年迷茫的世界。
  那个时候,我开始写诗,不久后就发表诗歌。后来,我又开始写小说,书籍给我思想上的启发和力量正在变成文学作品。就在这时,上初中二年级的我,由于偏科,产生了强大的厌学情绪。常在数学考卷后画画或写诗,我更不忍看到父亲因家庭负担过重而日夜操劳,就想辍学打工,想着走出去早早自立,给他减轻负担。这样,我怀着矛盾而痛苦的心情就离开了学校,也许受三毛(陈平)流浪思想的影响。总之,少年啊,真是对世事懵懂无知,天真幻想,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生活。据此,在百感沉浮,悲欣交集中写完了短篇小说《雨季》。后来,徐老师专门找到我,希望我能继续回学校好好上学。然而,时过境迁,加之种种原因,我再也没有回到学校。开始走上另外一条坎坷的路。
  离开学校之前,徐老师又借给我他大学中文方面的课本笔记,这使我有幸离开了学校也没有离开过学习与求知。这些都是我生命里重要的人与事。如果没有徐老师的关照,也许我的人生会是另一番模样。
  第三本对我影响巨大的书是《平凡的世界》。读这部书时,我十八岁。当时我在县城一个酒厂打工,工作是在一个大水池旁不停地洗瓶子,那时经常要上夜班,从晚上十点一直到凌晨五点。下班时,天还是漆黑的。工作了一晚上,鞋里全是水,回宿舍的路上,脚也快结冰了。由于天气冷睡不着,于是就打着手电看《平凡的世界》。书中少平、少安弟兄自强自立、不懈奋斗的故事,时时激励着我。因为心里有了自立自强的思想,所以在那个穷困窘迫、容易随波逐流的环境里,我依然固守着自己的理想,从没放弃过。
  在那段艰苦清冷的日子里,除了读书外,我又开始学国画和书法。每当我拿起画笔或者捧起书卷时,心中就亮起一盏温暖而明亮的希望之灯。我知道,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让我变得与众不同,才可以让我变得尊贵不俗,才可以让我拥有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境界。
  怀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我坚持不懈地读书和买书。如今家里也有藏书万卷。
  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在后来这十几年的时光里,从打工到创业,沉浮跌宕,如梦如幻,又是一番人生。这个期间,所幸未曾离开书卷。每当迷茫失航,不知所往之时,我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几天,癫狂之心总会渐渐平静。
  时光之河浩浩而逝。回首过往,得失有之,茫然有之,荒谬有之,每当月挂中空,夜静人息,时觉空虚无聊。因此决定离开商业,想在人届中年之际,回归到自我,在余下的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静下心来去读书,学习,真正去深研经、史、子、集。
  在“阴山书院”里,可以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读书写文。教学相长,教孩子们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现在,重新回首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觉得读书的过程真的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圆满的过程。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何其快乐。
其他文献
叶乔泽再次来到这里,距他离开已有6年时间,他在小区里兜兜转转,阳光照在楼顶上,时不时缀上一颗金扣,整齐排列的窗户泛着水色,没有波澜。  八年前叶乔泽站在路边高坡上,一眼望去,这里老旧的平房,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像一块旧抹布,有的地方缝补翻新,红瓦高墙,从视线中凸现出来,有的地方松散年陈,感觉稍一触碰,就会塌陷下去。  作为本市监察大队城市安置动迁小组组长,这里是叶乔泽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最难做的一个
期刊
白皮书诗  无数雨水淹没我的阅读,进而急促,  一点点剧场的荒凉,光艳消失,  那么多人相互阻隔,目睹年华已逝,影响你的一切,  有时,你会想一些问题,  这里就有一个,譬如冷气融入新鲜空气,  由于经验不足,感冒随时发生,  之后一蹶不振。还未被经历过,用白皮书掩盖“域名不存在”,  无法访问,最终归于我自身难保,  对负重累累进行清算,只识得酒中趣味,  惯于秘密旅行,你就会明白这一不争事实。
期刊
十五六岁的年龄,对于爱情的理解,就仿佛春风里含羞的花苞,是一种晨曦中欲语还休的犹豫与懵懂。爸爸说,爱情是责任,是承担,是在寒风冷雨中为你撑起的港湾。妈妈说,爱情是绽放在乡村小径的无名野花,是月下被凉风吹过的誓言,是一个细心的笑容和一片被泪水浸湿的肩膀。  近读《诗经》,三百零五首婉转灵动的诗篇中,我发现了爱情。那是一种纵使跨越千年的长河,还依旧温暖的感情。《诗经》让我对于爱情的理解这样美丽,那些沉
期刊
夤夜的惊雷与闪电  昨夜的雨下得狂乱  我听着没有动身也没有动心  我懂清晨会有洗过的风迎向我  开窗的一刹那  我梦中的野兽  那头不断接近弗朗西斯麦康伯的公牛奔了出去  它越过大唐通易坊  越过大雁塔的尖顶顶  它不停地向西越过  它急于去超度  它没有杀死麦康伯  我的梦方醒  梦中我像海明威笔下玛戈一样绝望和哭泣  只是我憎恨的虚伪的冷酷的蓝眼睛的威尔逊  变成了另一张我见过的脸  我记起
期刊
一  正街上分岔出一个丁字街来。  而这个丁字的竖勾不像我们看到的楷书那样规整,倒像一个比较潦草的书法家,不多弄出一点弯曲来不显示技艺高超。尽管这一笔拖得有点儿长,不过连三岁娃娃也认得出像丁字的街。而我家恰恰住在丁字的勾勾上。此刻,我突然有了一种屈辱的感觉,好像这座城市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屠夫,我像屠宰过的死猪,被挂在丁字街的挂钩上。以前,虽然进进出出、两点成一线,浑然不觉。甚至,把这条丁字街当湖
期刊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带兵从今呼和浩特并银川和兰州,过黄河,直奔河西走廊,在焉支山击败了匈奴右贤王主力部队,并很快深入今敦煌一带。自此,敦煌以南地区,即今河西走廊及兰州、银川、巴彦浩特等地被纳入西汉版图。这是开天辟地的,标志着汉武帝及其臣子们决战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强盛百年、雄踞蒙古高原百年的匈奴大部落联盟由此暗淡,并很快分裂,最终在世界东方历史上慢慢消失。此后,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河西四郡成为了
期刊
阅读的夜晚  旧戏已经落幕,你还等待什么  情节变迁不会再次推向高潮  在这个缺少英雄的年代  铁马金戈,豪唱秋风  不悔的誓言是迟钝的钢刀,步步紧逼  只残留下一座江山的雕塑  没有什么可安慰自己  被往事驱赶的貂蝉,早已睡进  沉寂的书页,想不起  雨夜走散的战争  究竟会在那个山坡失眠  除了青春能让久违的沙漏  慢慢倒回,一个个汉字  就在这样的夜晚被成群结队射杀  这些胚芽健壮的种子  
期刊
知堂先生曾说过“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说起这“无用的装点”,藏书我想也是其中之一吧,但王树田先生大约算得上精炼了。他在上世纪80年代以诗闻名,后来还出版过几部小说集,再后来即专以藏书为乐了,之后还有“青城十大藏书家”之首
期刊
灯光有点儿暗,期间还闪烁了几次,摆在桌上的几样菜失去了色泽,像是炒煳了的一样,这影响到了陆叶吃它们的胃口。  许一舟见陆叶吃得很慢,没吃几口就放了碗,手指在手机上敲个不停。许一舟问她:  “我做的菜不好吃吗?”  “不是,”她抬头看着那根灯管,“就是光线太暗了,菜也跟着变黑了一样。”这句话一说完,灯光又开始抖起来,她打了个冷颤,“可怕,”她说。  这是夏季的六点钟,外面的天色还尚属明亮,但是许一舟
期刊
旅途中读书  比如,在旅行途中  适合读小说,构筑一段段故事  把这些过往的人群  想象成一阵穿堂风  吹散日益枯萎的生活  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通常需要诗集  一个人在酒店,适合用诗意  对抗黑夜中,属于孤寂的部分  那些忧伤的皮肤,会在一夜苏醒  会被诗句治愈,在阳光中  譬如朝露,和异乡的飞蛾一起  构筑起夏天最后的抒情  通常,这是在平淡如尘的生活中  发生的读书事件。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