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戏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文化需求多样化选择的满足,使得一些传统艺术昔日的辉煌不再,日渐式微,受众锐减,整体上呈现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颓势,这是不争的事实,譬如说地方戏曲。但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文艺界、戏曲界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仍然在艰难地做着保护、传承、发展的努力,实属难能可贵。这种可贵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敬畏和膜拜,也不仅仅是对戏曲的挚爱与执着,更是一种勇于担当的文化自觉,尤其是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这种文化自觉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佩。
  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传播学界在探讨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文化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理论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并兴起了一场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范式的讨论,因这场讨论持续的时间之久,涉及的理论领域之广,引起了中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且不论“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及理论范式对于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传播现象的概括与阐释是否准确和科学,但这场讨论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问题,却是颇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警醒的。
  众所周知,随着20世纪世界范围内反殖民主义独立运动的开展,原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于是,原来的对殖民国家以军事占领、强制奴役和肉体消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殖民形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实现对世界范围的原材料、市场和资本的控制而实现对其他国家控制的经济霸权的帝国主义形式,尤为可怕的是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诞生的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导致的文化帝国主义。何为文化帝国主义?即强势的欧美文化通过现代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对非欧美文化,尤其是欠发达的第三世界文化实施影响、渗透、改变和支配的帝国主义形式。众所周知,互联网上90%的信息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长此以往,文化上的“马太效应”就会产生,强势文化越来越强,弱势文化越来越弱,最后,就很有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势文化大行其道,弱势文化逐渐衰亡,从而出现世界文化走向单一性、同质化,从多元走向一元的后果,这将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只要我们看看麦当劳、肯德基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圣诞节已成为众多年轻人最为看重的节日,摇滚乐、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就会感到文化帝国主义没有硝烟但势头强劲的渗透多么令人担忧,感到一种深深的压迫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把保护与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放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如果说,20世纪世界各国最为看重的是自己的经济在世界经济范畴中所处的位置,那么,21世纪世界各国将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坐标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呈现,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和创造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因此,除了政府出台保障性的政策、法规、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和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之外,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无疑是必要和明智的选择。作为民族文化中历史悠久、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载体之一的地方戏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这项系统工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与历史遗存和历史文物不一样的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曲既是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客体,又是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主体和动力,因此,活态保护与动态发展是地方戏曲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
  地方戏曲对于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的意识形态特性和审美特性的完美统一上,体现在它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上,还体现在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贴近和亲密的关系上。尤其是当我们把地方戏曲放在全球化语境下来考察,就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于抵御“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遏制文化的单一性和趋同性趋势,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
  首先,地方戏曲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宣传和思想观念的单向灌输的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在非强制性的、受众完全自愿的审美愉悦中实现的,是真正意义的寓教于乐。地方戏曲不仅涵盖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寄寓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而且通过塑造的一系列生动、鲜活、形象的戏曲人物,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艺术欣赏中进行养成教育,在审美认同中实现教育功能。因此,可以说,地方戏曲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非正统的国民教育的独特教材和方式。三代血战、精忠报国的杨家将,舍己救人、慷慨赴义、矢志不渝救孤抚孤的程婴、公孙杵臼,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包拯,替父从军、忠孝两全的花木兰,追求美好爱情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等等,正是这样一些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妇孺皆知的戏曲人物形象,在民间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不仅给了人们以恒久不衰的美的艺术享受,而且,他(她)们身上所焕发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和人性的光彩,会深深地影响人的一生。这种入脑入心的教育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久而久之会沉淀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形成民族文化性格。试想,哪一种其他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是宣传、说教、灌输都很难做到的。我们不能不感叹戏曲的伟大!
  其次,地方戏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吸引力,地方戏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它独特的形式和声腔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并且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听曲看戏,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方式中的一个内容,上自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有文化的也好,目不识丁也罢,都与地方戏曲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入骨髓的亲切感。豪华戏院里,街巷茶肆里,甚至田间地头,听上一曲,喊上一嗓子,都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畅快无比。因此,除了听曲看戏,唱曲演戏也成为百姓精神生活的一大乐事,戏迷票友的文化现象也就成为诸多舞台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地方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地方戏曲所蕴含的丰富的地缘政治、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言、声腔等因素息息相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走得有多远,乡土、乡音、乡情永远都是你文化记忆中最深刻、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   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和需求给了地方戏曲的存在以充足的理由,同时也给了地方戏曲传承和发展巨大的动力。尽管当下戏曲整体上的萎缩态势很不乐观,但是戏曲不死,戏曲仍然有希望,这是一定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人民群众喜欢。只要人民群众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有生命力,因为这种喜欢和需求渗入骨髓,融入血脉,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湖北有个福星楚剧团,是个民营剧团,扎根基层,服务农民,一年演出300多场。仅2013年5月—9月,就演出100多场,日日戏不同,场场都爆满。这种现象暴露出当下地方戏曲演艺市场存在的一个怪异的现象:一方面,城市里的剧院经营惨淡,门可罗雀;另一方面,广大的基层和农村的戏曲演出却火爆异常。每当我们看到剧团到基层演出,尤其是到农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燃放鞭炮、扶老携幼,敲锣鼓、“送腰台”,象过节一样来看戏,我们都会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感动。这个矛盾现象不仅令戏曲界的文艺工作者感到忧心和迷惘,也是摆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其中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恐怕也是我们文化体制改革中所必须要破解的一个难题。
  再次,地方戏曲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印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相互激荡的过程中,既能够兼收并蓄又能够不失自我的综合性艺术。地方戏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仅蕴含着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而且因独特的方言俚语、声腔韵味、民情风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文化的个性。我们知道,自16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范畴一直占据强势地位,这种状况至今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向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他们的文化,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范畴出现了单一性和同质化的端倪,有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甚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基于“国粹”的立场,反对外来文化,相反,我们的对外开放,包括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就是要放眼看世界,学习和借鉴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我们自己。但是,倘若我们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激荡中,完全失却了自己,淹没了自己,导致民族文化受到侵蚀甚至灭亡,那将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文化的活力在于它的个性,单一性和同质化本身就是对文化本质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我认为,地方戏曲这个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印记的综合性艺术,在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这个系统工程中,有很大的空间,有很好的基础,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寄希望于戏曲演艺事业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寄希望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对戏曲艺术管理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中能有一个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联)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法学界对制定中国民法典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也把大力开展民法立法研究摆到了民法立法研究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国政法大
我国民族声乐进步的战略和方式应当从全球文化理念的轮廓角度来对待,应当满足群众的需求、民族的需求和世界多样化的进步需求;为了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活跃、健康的进步,要利用
风景写生是艺术类、绘画类和设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需要根据学生设计、绘画等专业方向的不同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写生训练。到现在为止,风景写生在教
玉米粗缩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近几年来,在山东省春、夏玉米生产上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对山东省玉米单产、总产带来严
玉米地膜覆盖是一项新型玉米生产技术,大面积推广实践证明,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适应范围广,是农业生产上一项新的增产增收措施。
本文首先介绍了长吉图地区的城市发展过程,然后以长吉图地区形象为研究对象,基于艺术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长吉图地区形象定位的诸多因素,探讨如何使本地区的形象资源共享于
连粳6号由江苏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以镇稻88为母本、(京4X109)F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6—2008年在苏北多点试种,一般亩产600kg以上。高产田块在700kg以上,2008年在淮
以往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是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使用的禁忌证[1-3]。但是,近年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
0引言随着现代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办公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旧建筑的空间布局与现代办公的需求已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现代办公的新需求。那些对旧建筑推倒重建的做法不仅是城
为了研究川北丘陵地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在同一品种下对强化栽培、旱育秧、强化栽培+旱育秧、配方施肥、高产组装技术(下称: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