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六百年前,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路南迁,一路洗去征尘,一路向中原的汉民族和汉文化靠近,最终完全汉化,成为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北魏美丽的太皇太后冯妙莲与年轻的孝文皇帝元宏演绎了辉煌的改革传奇。
西晋王朝的时候,北方地区的鲜卑民族开始强大了。公元310年,西晋王朝作出一个决定,封鲜卑族的拓跋猗卢为代公。4年后,西晋王朝又作出一个决定,晋封其为代王。这就是北魏的前身。
当中原汉室王朝西晋忙于在自己家里杀来杀去的时候,北方的这个民族继续长大。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但是,北魏真正强大并且成为历史上文化灿烂的一个王朝,是从一个美女太后和一个小皇帝开始的。
汉室灭亡之后,天下大乱,先是三国大战,后是西、东两晋,而后是南北朝、十六国。那时的天下,战事连绵。
美女冯妙莲(公元441~490年),曾是皇家之女。她的祖父是北燕昭成帝冯弘,因为北魏太武帝进逼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丽,并最终死在那里。冯弘死后,诸子星散,大部分投降了北魏。冯妙莲也成了北魏人。
后来,父母双亡,才几岁的小姑娘冯妙莲,哭哭啼啼地入宫为奴。
不久,她被带进了皇帝拓跋焘的宠妃左昭仪的宫中。这个左昭仪,正好是冯弘的女儿,也就是冯妙莲的姑妈。当时,姑妈正在得宠。
看到自己的侄女来到宫中,又天生丽质,姑妈喜不自禁。接下来的几年中,北魏,这个没有走上正轨的小王朝,接二连三地发生着宫廷政变。拓跋珪,终于成为让北魏走向强大的第一个皇帝,即文成帝。
当政变不停地发生时,身为先帝妃嫔的冯昭仪只专心地做着一件事情:亲手调教自己的侄女,教她后宫的生存和竞争之道,教她怎样得到男人的欢心和喜爱,教她怎样得到权力和把握权力。总之,姑妈一心一意地对侄女教授着这门特别的后宫政治学。
政变停息之后,经她一手教育出来的冯妙莲,很快得到了拓跋珪的宠爱,被封为贵人。
这一年拓跋珪11岁,冯妙莲11岁。
仅仅3年之后,皇帝决定立皇后,选出5个候选人。冯妙莲就在其中。
《资治通鉴》注中说:“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北魏规矩,宫中嫔妃要想当皇后,必须先要亲手铸成金人。如果铸造成功,就是吉祥如意,有可能成为皇后。如果铸而不成,就别做皇后的美梦了。
还好,冯昭仪有这个本事。早就将铸金人这门必修课教给了她。当她成为皇后的5个候选人之一时,唯有她一人亲手铸成了金人。因此,她成功戴上了后冠。
拓跋珪文武兼备。武功方面,他亲自率兵开疆拓土,从阴山到大漠,所向无敌,征服了不少部落。文治方面,他重用汉臣,兴利除弊。丈夫的政治方向,深深影响了冯后。13年夫妻,13年如影随形,皇帝将许多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教给了冯妙莲。
冯妙莲24岁时,皇帝丈夫因病去世,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冯后被尊为皇太后。
6年后,新皇帝18岁。他不满太后干政,公然挑战却又完全失败。冯太后干脆让刚刚18岁的拓跋弘当太上皇,让年仅5岁的孙子拓跋宏成为新皇帝,30岁的冯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五岁的皇帝元宏,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从此之后,祖孙两人,一个美太后,一个小皇帝,连环出拳,将北魏短暂的历史演绎得无比辉煌。
30岁的冯太后,亲自担任小皇帝的生活保姆和资政导师。小拓跋宏的一切一切,均由冯太后自己亲手安排。每天在朝廷上处理完公务,她都会与小皇帝说说话,或者讲讲童话故事,或者说说治国的道理。果然,拓跋宏对祖母的教诲,从心中佩服,日后真的是又听话又能干,让太皇太后极为称心满意。
《北史》记载了太皇太后冯妙莲的治国本事。她天生聪明练达,能够很利索地处理极为繁杂的国家大事。她严厉而又明察秋毫,能行大事而又恩威并用。她当权时,对有功劳的官吏马上奖励,对有过失的官吏马上处罚。处罚了有过失的人之后,她不会将这些人一棍子打死,第2天仍然会给这些人委以重任。她培养了一支干练的吏治队伍。
《北史》还记载了冯妙莲的品格。冯太后十分俭素,不喜欢华丽的饰物,只穿那些没有绣花的衣服,比一般贵族的衣服还要简约。她更不喜欢山珍海味,每天只吃一般的食物。她还规定自己的饭桌的大小,要求饭桌不过1尺多宽,用这么小的饭桌,就是为了少放些食物,减少国家的支出。她很早就作出政治交代:自己死后,不要搞陪葬品,越简单越好,千万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财!
政治改革,是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北魏建立初期,处于落后的部族状态,它实行的还是奴隶制度,是部落管理。各个部落一切独立行事,只在战争中听命于国王或者后来的皇帝。皇帝,实际上更像是多个部落的酋长联席会议主席。战争,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和全部的政治。战争中征服的所有民族,北魏的做法是,女人全部抢为自己的小老婆,男人全部作为奴隶,或者出卖,或者留用,或者杀而食之。它使用的吏制,还是部落制和酋长制。国家对官员的奖励,就是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
财政管理方面。北魏立国时,它的赋税制度非常落后。国家规定,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但同时,他们可以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30、50石粟。由于官吏没有正式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横行无阻。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每辆车上拉的都是金银财宝和美人。
冯太后执掌国家大权以后,力行改革。她进行的政治改革,内容很多,很务实。
1.首先整顿吏治。公元472年,也就是北魏的延兴2年,政府规定:地方长官政绩好的可以久任,满1年升迁1级;政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政绩决定干部的升迁去留。
2.规范税收办法。公元475年,也就是延兴5年,政府确定,税赋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公元486年,政府又对租调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深化。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8人、耕牛每20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3.推行俸禄制。公元484年,也就是太和8年,政府颁布俸禄制。这一改革,是让北魏政府脱胎换骨的改革。在此之前,北魏的国家公务员是没有工资的,他们的收入,全部来自战争中的掠夺或者贪污。现在,冯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公布,国家给公务员正式发工资了,从这时起,工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4.颁布均田令。公元485年10月,也就是太和9年10月,政府颁布了均田令。这一改革文件,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授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70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需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在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5.推行三长制。公元485年到486年,政府规定,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在此之前,北魏这个来自草原的一朝,采用的是部落酋长的管理办法,酋长就是所有治下之民的主人。这种行政体系,效率低下,也容易让地方豪强长大。冯太后推出的三长制度,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了地方豪强。
西晋王朝的时候,北方地区的鲜卑民族开始强大了。公元310年,西晋王朝作出一个决定,封鲜卑族的拓跋猗卢为代公。4年后,西晋王朝又作出一个决定,晋封其为代王。这就是北魏的前身。
当中原汉室王朝西晋忙于在自己家里杀来杀去的时候,北方的这个民族继续长大。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但是,北魏真正强大并且成为历史上文化灿烂的一个王朝,是从一个美女太后和一个小皇帝开始的。
汉室灭亡之后,天下大乱,先是三国大战,后是西、东两晋,而后是南北朝、十六国。那时的天下,战事连绵。
美女冯妙莲(公元441~490年),曾是皇家之女。她的祖父是北燕昭成帝冯弘,因为北魏太武帝进逼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丽,并最终死在那里。冯弘死后,诸子星散,大部分投降了北魏。冯妙莲也成了北魏人。
后来,父母双亡,才几岁的小姑娘冯妙莲,哭哭啼啼地入宫为奴。
不久,她被带进了皇帝拓跋焘的宠妃左昭仪的宫中。这个左昭仪,正好是冯弘的女儿,也就是冯妙莲的姑妈。当时,姑妈正在得宠。
看到自己的侄女来到宫中,又天生丽质,姑妈喜不自禁。接下来的几年中,北魏,这个没有走上正轨的小王朝,接二连三地发生着宫廷政变。拓跋珪,终于成为让北魏走向强大的第一个皇帝,即文成帝。
当政变不停地发生时,身为先帝妃嫔的冯昭仪只专心地做着一件事情:亲手调教自己的侄女,教她后宫的生存和竞争之道,教她怎样得到男人的欢心和喜爱,教她怎样得到权力和把握权力。总之,姑妈一心一意地对侄女教授着这门特别的后宫政治学。
政变停息之后,经她一手教育出来的冯妙莲,很快得到了拓跋珪的宠爱,被封为贵人。
这一年拓跋珪11岁,冯妙莲11岁。
仅仅3年之后,皇帝决定立皇后,选出5个候选人。冯妙莲就在其中。
《资治通鉴》注中说:“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北魏规矩,宫中嫔妃要想当皇后,必须先要亲手铸成金人。如果铸造成功,就是吉祥如意,有可能成为皇后。如果铸而不成,就别做皇后的美梦了。
还好,冯昭仪有这个本事。早就将铸金人这门必修课教给了她。当她成为皇后的5个候选人之一时,唯有她一人亲手铸成了金人。因此,她成功戴上了后冠。
拓跋珪文武兼备。武功方面,他亲自率兵开疆拓土,从阴山到大漠,所向无敌,征服了不少部落。文治方面,他重用汉臣,兴利除弊。丈夫的政治方向,深深影响了冯后。13年夫妻,13年如影随形,皇帝将许多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教给了冯妙莲。
冯妙莲24岁时,皇帝丈夫因病去世,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冯后被尊为皇太后。
6年后,新皇帝18岁。他不满太后干政,公然挑战却又完全失败。冯太后干脆让刚刚18岁的拓跋弘当太上皇,让年仅5岁的孙子拓跋宏成为新皇帝,30岁的冯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五岁的皇帝元宏,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从此之后,祖孙两人,一个美太后,一个小皇帝,连环出拳,将北魏短暂的历史演绎得无比辉煌。
30岁的冯太后,亲自担任小皇帝的生活保姆和资政导师。小拓跋宏的一切一切,均由冯太后自己亲手安排。每天在朝廷上处理完公务,她都会与小皇帝说说话,或者讲讲童话故事,或者说说治国的道理。果然,拓跋宏对祖母的教诲,从心中佩服,日后真的是又听话又能干,让太皇太后极为称心满意。
《北史》记载了太皇太后冯妙莲的治国本事。她天生聪明练达,能够很利索地处理极为繁杂的国家大事。她严厉而又明察秋毫,能行大事而又恩威并用。她当权时,对有功劳的官吏马上奖励,对有过失的官吏马上处罚。处罚了有过失的人之后,她不会将这些人一棍子打死,第2天仍然会给这些人委以重任。她培养了一支干练的吏治队伍。
《北史》还记载了冯妙莲的品格。冯太后十分俭素,不喜欢华丽的饰物,只穿那些没有绣花的衣服,比一般贵族的衣服还要简约。她更不喜欢山珍海味,每天只吃一般的食物。她还规定自己的饭桌的大小,要求饭桌不过1尺多宽,用这么小的饭桌,就是为了少放些食物,减少国家的支出。她很早就作出政治交代:自己死后,不要搞陪葬品,越简单越好,千万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财!
政治改革,是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北魏建立初期,处于落后的部族状态,它实行的还是奴隶制度,是部落管理。各个部落一切独立行事,只在战争中听命于国王或者后来的皇帝。皇帝,实际上更像是多个部落的酋长联席会议主席。战争,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和全部的政治。战争中征服的所有民族,北魏的做法是,女人全部抢为自己的小老婆,男人全部作为奴隶,或者出卖,或者留用,或者杀而食之。它使用的吏制,还是部落制和酋长制。国家对官员的奖励,就是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
财政管理方面。北魏立国时,它的赋税制度非常落后。国家规定,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但同时,他们可以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30、50石粟。由于官吏没有正式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横行无阻。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每辆车上拉的都是金银财宝和美人。
冯太后执掌国家大权以后,力行改革。她进行的政治改革,内容很多,很务实。
1.首先整顿吏治。公元472年,也就是北魏的延兴2年,政府规定:地方长官政绩好的可以久任,满1年升迁1级;政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政绩决定干部的升迁去留。
2.规范税收办法。公元475年,也就是延兴5年,政府确定,税赋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公元486年,政府又对租调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深化。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8人、耕牛每20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3.推行俸禄制。公元484年,也就是太和8年,政府颁布俸禄制。这一改革,是让北魏政府脱胎换骨的改革。在此之前,北魏的国家公务员是没有工资的,他们的收入,全部来自战争中的掠夺或者贪污。现在,冯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公布,国家给公务员正式发工资了,从这时起,工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4.颁布均田令。公元485年10月,也就是太和9年10月,政府颁布了均田令。这一改革文件,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授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70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需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在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5.推行三长制。公元485年到486年,政府规定,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在此之前,北魏这个来自草原的一朝,采用的是部落酋长的管理办法,酋长就是所有治下之民的主人。这种行政体系,效率低下,也容易让地方豪强长大。冯太后推出的三长制度,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了地方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