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与美育之道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a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象艺术绽放在复旦
  2009年,抽象艺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次走进中国大学校园。
  在去复旦大学光华楼的路上,微电子专业大三学生刘洋无意中瞥见了幽暗的车库里渗漏出的一线斑斓的色彩,这里正举行学生抽象艺术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与朋友进去浏览。率先闯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眼睛”,在淡黄色的背景下呈现出各种姿态,此幅画作下标注着“一等奖”的字样。
  “这也能得一等奖?这就是抽象?”一串问号在刘洋脑海中升起。
  “你说那张画想表现什么?为什么得一等奖?”走在光华楼的楼梯上,刘洋忍不住问朋友。“不知道,大概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吧。”朋友回答。为了解开这个疑团,刘洋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中选修了《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与来自数学、新闻、信息与计算科学、哲学、中文、飞行器设计、临床医学、法学等各专业的学生成为了同学。从第一堂课起,他们就充分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与众不同。每次上课考勤,缺一次就无A,三次以上无成绩;除理论课外,另加三次课外艺术创作,一次讨论会,一次展览会;课程考试包括抽象摄影和抽象画创作、一篇论文写作,一次笔试,当主讲老师许德民宣布这门课的“规矩”时,学生们不由得暗叹一口气,这可算是复旦最苛刻的选修课了,一些只想混学分的学生赶紧“开溜”,然而大部分学生迎接了这个“挑战”。
  “抽象艺术与生命的本质相关,它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形态。”“抽象艺术是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如同抽象文化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抽象艺术也是人类最重要的艺术。”……课堂上,一个个理念被抛掷出来,发着铮亮的思维之光,不时搅动着学生们的思维之潭。在这些关于“抽象艺术”的本质和独特标准等理念的指引下,学生们绕过了传统中临摹、写生的漫长训练,直接拿起相机、画笔去追寻抽象之美。很多曾自称为“艺术白痴”而对艺术敬而远之的学生开始自信满满,因为许德民老师告诉他们:“欣赏抽象画和会画抽象画是每个人的天赋,是人天生就有的能力。”
  “原来的我只接受那些整齐的、对称的线条,只接受那些有主题的、具象的美丽,然而自从接触了抽象艺术以后,我觉得我的视野更开阔了,心态更加包容了。可能有些随性的线条、偶发与上帝之手创造的图案、色彩更能吸引我的目光。卷着的窗帘从下往上看的褶皱,羽毛深处的纹理,破碎的墙上的裂纹……身边无时无刻都充满着美丽,我曾经也是一个懂得发觉身边美丽的人,但自从学习了抽象艺术,我才发现曾经的我的寻找居然那样狭隘。”社会学专业的衣然同学柔声细语地谈起了体悟,说到细节处不禁莞尔。
  国际政治专业的孙晨迪谈到,她会在看到任何画作的时候花费哪怕一秒去想想它的肌理、色彩、线条、意境。“我不常带着相机,却会在行走的沿途捕捉美的景象,想象定格下来的影像该有怎样的抽象之美。这种改变是触摸到抽象艺术以后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了我去审美。”如同获悉了自然界语言的密码,学生们忽然发现那些平日里被漠视而显得呆板苍白的平常景物忽然变得有声有色,这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惊喜。
  要说最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创作抽象画的那个午后,蜗在车库,趴在灰暗又有些冰冷的水泥地上,就着天窗打下来的阳光,任由心神支起画笔驰骋,让色彩、线条在画纸上恣意流淌,他们不必背负深刻主题的压力,只需倾听来自内心的涓涓流水。这时的他们不再是远离艺术作品的观者,或者是对艺术的仰慕者,而是走进作品,以创作者的视角来看作品,转而感受到抽象艺术与生活的粘连关系。历史系学生李甜形容抽象艺术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总是能够轻轻拨动你的心弦,让你心琴一点一点汇聚成梦的音符,带你畅游你心中最纯粹的梦幻世界。”
  在随后举行的复旦大学第三届学生抽象艺术展上,有喜也有忧,忧的是三幅画被偷窃,让人欣喜的是七幅画被买家以千元每幅的价格收藏,其中衣然同学的一幅画通过竞拍的形式以1500元售出。此画的获得者非复旦师生,他只是偶尔路过车库,突然从画中感受到了宁静,特地请假来课堂参加竞拍。“其实我自己也觉得颇不可思议,因为许多赫赫有名的画家在他们的时代也很少能获得认同,况且我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素描等一些训练,只是喜欢去原创一些自己的画法,喜欢用自己的画风绘画,我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画作居然能被别人认同,想不到自己的情绪居然可以通过这幅画传递给其他人。”衣然回忆道。在与抽象艺术的近距离接触中,很多学生表示自身的改变不止于审美。“这门课程改变的更多的是我的思维方式。我一直希望自己是个理性的人,甚至视自己非理性的一些想法、行为为可恶的缺点,想要摒弃,然而现在我明白了,那些缺点非但是正常的,而且让我的生活有了动力和快乐。生命中的非理性给予了我充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真实而有意义。”孙晨迪说。
  “我们跟着理性思维、逻辑推断的笛声走了太久太久,追随着社会环境中愈发繁复的价值认定,看到越来越多的岔路,从混沌初开的空茫一直走进由层叠的‘目的’、‘方法’构筑起的森林,逐渐迷失了身为‘自己’意义。而抽象艺术和这种思维方式,给我们最大的收获便是教我们抛开岔路,循着‘自我’的树爬到最顶端,看到这一整个熙熙攘攘的森林,和那条简单的路,然后坚定地让我们走下去。”郑小希很感性地描述道。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很多学生感觉自己“被梦想”了,在周围人的赞许、社会的现实逼迫下,他们走着所谓“好学生”的中规中矩的道路,但是内心深处他们有不甘、有迷茫,他们不想只是为了别人而活,想找到真正的自我,而艺术唤醒了他们内心的渴望。他们找到了复旦精神之一的“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实体,在“经世致用”现实的围攻下,给了自己一个释放的空间。“我幸庆许德民老师所告诉我的道理与我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从而更加坚定了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决心。”刘洋说。
  
  我寻找的不是职业是事业
  ——对话抽象画家许德民
  
  许德民,职业艺术家(诗人、画家、艺术评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抽象艺术文化的倡导者。2000年,创办中国第一家以抽象艺术学术交流为宗旨的角度抽象画廊;2006年,创办中国第一本抽象艺术刊物《中国抽象艺术》,任主编;2009年,出版《中国抽象艺术学》专著;2009年9月,在复旦大学开设《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许老师真是全身心扑在这门课上面,为了宣传我们的抽象展览,他凌晨三点钟还在论坛发帖子宣传;布展时,他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11点钟。许老师总是那么充满激情,非常自信,我们学生无疑会受到感染。”新闻系的杨韵琦同学说。但是许德民的行为也让一些人不解,因为是外聘的教师,即便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报评优秀课程,同时他费时费力上一个学期课每月只拿课时费760块钱,可以说他是贴钱带助教上课。不少人质疑,在这里上课没名又没利,到底有什么动机?“我不是来寻找职业的,我是来寻找事业的。”许德民强调。
  
  记者:许老师,我知道你一直很忙,忙创作,忙抽象画廊的经营,忙抽象艺术的理论研究,怎么想到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到复旦开这门课?
  许德民:这些年来,在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一直在致力于抽象艺术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三十年前抽象艺术还是一个被批判的“腐朽艺术文化”,发展至今,我们的意识形态中部分接受了它,允许它自生自灭,但是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可见我们的文化对抽象艺术有隔阂,甚至潜意识里对它依然存在着偏见。目前中国人对抽象艺术的“认识”率只有千分之几。几乎100%的人“不懂”抽象艺术。然而抽象艺术又是一个如此重要的生命文化。抽象艺术是人的非理性、非功利的生命方式,是人的生命天性和本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必然应该重视抽象艺术文化。但是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都盛行实用主义、物质功利主义,社会处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生命价值低端。社会要发展,功利与非功利两种文化要和谐、要兼容,而我们现在功利文化“一股独大”,给人的生命价值观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生命需要物质,生命更需要精神,而抽象艺术文化就是生命的精神文化,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这么重要的生命文化竟然处在社会边缘,并且被我们误解。所以,推广抽象艺术文化成为当务之急,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抽象艺术,了解这个生命文化。正好有机会可以回到母校开课,我也希望通过教学来检验抽象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探讨它的现实意义。两年来,我与四期学生共同完成了抽象艺术文化的教学实验,200多个复旦学生证明了这门课的价值。
  
  记者:具体而言是怎样的价值呢?
  许德民:通过课程追踪调查,“抽象艺术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认识”有三个方面:首先,开阔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完成这门课后,所有的学生都“懂”了抽象艺术,并且对各类当代艺术有了全面的了解。他们能够时时刻刻处于对抽象艺术的审美享受中。其次,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抽象艺术是非理性思维、人本思维、形式思维、创新思维。平时我们习惯用社会性思维来看社会,看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矛盾纠集,难理头绪。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用抽象思维分析矛盾,更可看清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生命、社会与宇宙。第三,改变了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念。抽象艺术是非功利的艺术,追求非功利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抽象艺术是生命的本体艺术,生命本体的价值是非功利的。当今“财富至上”的社会价值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甚嚣尘上,这也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好大学、好专业、好工作、好薪水”的发展模式似乎成为每个大学生的生命路线,这种将生命“低俗化”“手段化”的价值理念极大地损害了人类的道德形象和精神尊严。抽象艺术的非功利价值追求,纯审美的艺术境界,庄严地提醒学生认识生命的本体意义,认识到精神的生命高于一切,物质只是人类生命的手段,而非生命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是让生命始终处在“幸福与快乐”中,而物质往往给人带来更多的苦恼。具有独立、自由、审美、创新思维的“精神”,才是生命的快乐之源。这就是“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课程给复旦学生的意味深长的思考。
  
  记者:多接触艺术,一般都能提高审美能力,而你所说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生命价值观的改变非一朝一夕,如何能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通过抽象艺术达到这点呢?
  许德民:抽象艺术的艺术生命就是创新,抽象艺术的审美、创造与价值体系,都是以创新作为精神坐标的。艺术原创是抽象艺术最本质的属性。抽象艺术是一门不守规矩的艺术,也是一门特别讲究个性、拒绝雷同性的艺术,抽象艺术奉行的是“似我者死”,因此怎样与众不同就成为创作宗旨。在原创的价值驱使下,每一个抽象画家都在进行独创,临摹就是失败,所以始终让人处在探求的兴奋之中,必须调动所有的神经官能,这比临摹一幅石膏像、人物写生难度要高得多,但是快乐也多得多。独立的自由的创造,这是抽象艺术最基本的核心价值。所以抽象艺术的创作培训、审美培训,就是训练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如果习惯了抽象艺术的创新方式,创新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到生活、工作中,对一件事、一个人的评价中。因此,理解、掌握了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就掌握了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本学期期末考卷中,我出了这么个论述题:“结合抽象艺术审美创造谈谈如何做一个不一样的、有创意的人”,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抽象艺术的学习认真思考创新这个问题。
  
  记者:在一个普遍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抽象艺术如何能让学生做到保持非功利之心呢?
  许德民:具象画创作的时候,大都是主题创作,而有主题的都是社会化创作,都带有功利性,即便不完全功利化,也容易社会化、道德化。而抽象画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客观形象,也不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没有绘画主题,无逻辑故事和理想诠释,只在乎一种形式上的美感、精神上的愉悦。简单说,这就跟化妆、买衣服是一样的,不会考虑这妆容、衣服背后有什么故事,考虑的是是否与自己的理念符合、肤色般配。这也就是意味着学生在创作时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性,只是思考颜色与颜色、点线面之间的形式上的关系,并由这种关系构成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由此可以撇开社会的浮躁,进入宁静而忘我的状态,表达自己的兴奋、满足或者愤怒的情绪,或进行心灵的修复,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通过这种创作实践也让学生意识到,精神的满足才是生命的真谛,而精神的满足是可以不通过忙忙碌碌对物质金钱的追逐就可以达到的。在世事浮华中保持着生命的清醒,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心理素质。
  
  触发对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反思
  “事实证明,从课程内容上来看,这是目前我所见到的非常好地体现美育特色,最能快速见效的一种艺术教育方式。”原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王世靖说道。作为复旦抽象艺术课的主要推动者,这门课的反响甚至超过了他预期。而他对这门课的大力支持也与他近几年一直对艺术教育进行反思密切相关。“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事实上美育这方面重视不够,成为了一块短板。美育应该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一步无法做到的情况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成为了当前最能推进美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即以艺术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如今艺术教育已经发展二十多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能否承担美育的重任?”王世靖忧心忡忡地感慨道,“现在不少艺术教育课都变成应试教育了,光删繁就简,有什么教什么,有些青年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忽视审美感受的培养,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特别是对普通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把知识重新编排,并触类旁通,且理解学生的需求,但能做到这点的教师不多。”
  “很多艺术教师是被社会环境束缚住了,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本身也越来越功利化,很多孩子学钢琴是为了考级,考级是为了多一个通向社会的证书。很少有人对艺术有真诚的喜爱,也就很难近观艺术,无法得到真正审美的把握和人生体验上的愉悦。”复旦高教研究所所长熊庆年叹息着说,“要全面地认识、理解丰富的社会,人类的复杂发展,应该学习体验多种把握客观世界的方式,艺术的、审美的角度看问题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然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过于功利,没有工具性作用和功利价值的东西往往受冷落,甚至被抛弃。但是,如果一个人认识主客观世界的方式过于偏颇,那么他对世界的理解是残缺、畸形的,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如今人文精神的丧失跟这也有关系。”王世靖和熊庆年一直在探究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发展之道,幸而,抽象艺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2009年,王世靖参加了许德民举办的一些抽象艺术活动,忽然受到启发。他发现以往印象中的前卫、另类甚至有些畸形的抽象艺术原来那么贴近生活,同时学抽象艺术更看重人的综合文化基础。许德民自身就是一个例子,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的他没有受过传统的美术培训,却自学成才,成为了颇有成就的抽象艺术家。“倘若设一门抽象艺术的公共选修课的话,学生能充分投入到艺术创作体验中去,并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这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能做到的。”于是,王世靖盛邀许德民回母校开课。在抽象艺术自身的魅力以及许德民独具一格的“启发式”教育下,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情欢迎。有同学称,这是“上复旦以来最值得一上的课程”。很多学生表示,这里收获的东西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一生。
  “这些稚嫩的、拙笨的、草根的、简陋的、粗糙的抽象艺术作品,流淌的是青春的生命跃动,是心灵自由的渴望,是美感体验的惊喜,是人生智慧的悟见,是未来追求的升华。读了这些作品,你不能不为之惊讶,平平常常的大学生居然有这样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如果再读读作者们的创作感想,你不能不为之欣喜,一门通识教育课居然有这样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在参观了学生的展览后,熊庆年兴奋而激动。
  复旦党委宣传部部长萧思建也充分肯定了这门课的价值,“在一个人的思维训练方面,有时抽象思维不仅仅是具象思维的补充,而是一种拓展,让你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想得更多一点,而且对增加原创力很有帮助。学一门艺术课,不光是拿学分,也不仅仅是接受一种基本培训,而是养成一种艺术的习惯。”同时他认为:“现在学生的发展不全面,恰恰是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比较少。”此话道出了学生们的心声。一位数学系同学感言:“中国学生事实上不缺乏创造力,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些展现创造力的自信心而已”。问题是,除了那些光喊崇高理念的“口号者”外,又有多少院校、教师在竭尽全力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全国范围内,只有复旦大学将尚未被社会普遍认同的抽象艺术引入课程,这跟复旦通识教育的理念有关。从2005年开始,复旦就打破专业,展开了强调学生学习精神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在内的六大模块,每个复旦学生都会接受这些模块的学习。
  然而,即便学校给了开课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许德民依然感到举步维艰。因为,作为一个新学科的开创,抽象艺术目前依然处在襁褓中,它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识。学校里缺少最基本的教学设施,没有学生创作室也没有展示厅,对这个课程的今后命运,依然无人关心。许德民告诉记者,如果只是到课程为止,那么他在课在,他一旦不开课,课程就消失了,这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结局。他希望这个课程能够在复旦扎根、开花,在全国大学结果。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和谐社会”非常需要的艺术文化、生命文化。从第三期近80个学生对这门课程100%的满意率和100%的收益率来看,“抽象艺术文化”对全国大学生甚至是全社会来讲都是亟待补课的。许德民已经连续开课四个学期,今后几年,他每年都会坚持在复旦开课。同时,他打算去全国各著名大学作巡回演讲,推广抽象艺术文化美育。然而“光杆司令”一个的他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社会对抽象艺术还是雾里看花的情况下,本应专注于创作、研究、教学的他,还得率先去做义务“宣传员”,甚至还冒着被人质疑动机的风险。
  “这门课是一种有前景的通识教育的补充,所以我们不一定理解它,但是要支持它。”萧思建说。“从教育角度,我很赞同许德民的观点,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抽象艺术教育,这可能是奢想。但至少应该在‘美育’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熊庆年进一步感叹道,“学生的抽象艺术展是在自行车库中‘蜗居’的。虽然艺术没有因为‘蜗居’而掩没其魅力,但是我更期待它登上‘大雅之堂’。珍重学生的艺术,就是珍重学生。什么叫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处处事事替学生着想,把学生的成长需要摆在第一位。以学生为本需要切实的举措,需要具体的行动,最重要的是需要真诚。”
  上世纪,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复旦抽象艺术课的实践再一次证实了这句话的分量,这门课程也是艺术教育范畴的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范本。前不久,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开创三个学期以来的学生,发出在全国大学开展抽象艺术美育的倡议书。这可能是中国大学第一个由学生自愿发起推荐一门艺术美育课的倡议书。如今,复旦的这门抽象艺术课可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否能“接天莲叶无穷碧”,需不断地培育、养护,给予优良的养分。当然,美育包括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冒出更多的“小荷”,成片“接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会仰望星空的人。
  
  
其他文献
前不久,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钟山》杂志社、江苏文艺出版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在南京举行。这次论坛对当代文学,尤其是21世纪当代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探讨与展望,与会专家学者对当前文学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的批评家从21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来考量,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并对中国文学对社会
期刊
看严歌苓的《霜降》有点像看李娜在法网打球,大力挥拍,每一下都往对方深处送,直打得底线一带的那片红土弹痕累累。够狠,也够精准。  如果说李娜的赢球意味着体制外的胜利,《霜降》的写作和出版,大概也只有体制外的旅美作家严歌苓才有这么独到的眼光和魄力了。  《霜降》说的是一个名叫霜降的农村女孩来到长征老红军程将军家当保姆的故事。别以为这又是一部《黄山来的姑娘》(曾经的电影)的翻版、姊妹篇——不外乎先是小保
期刊
在咖啡厅,杨威略施粉黛,优雅地坐在那里。因为从事舞蹈行业的缘故,即便已近八十高龄,身体依然挺拔舒展;而大两岁的搭档袁水海笑吟吟地坐在一旁,不时颔首,绅士味十足。因为有过小中风,袁水海现在说起话来语速比较慢,有时发音会有些困难,这时杨威都会立即接过话头流畅地讲下去,哪怕是袁水海的个人舞蹈经历,她也如数家珍。  袁水海和杨威,一位是中国芭蕾舞界元老级人物,另一位是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方面的权威,与此
期刊
两年前已经有英国人马丁·雅克思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风靡一时,最近张维为教授的畅销书《中国震撼》也就不那么令人震撼了。作者的贡献在于全面总结“中国模式”,也没有刻意回避其问题。全书的基调是乐观自信的,并将“摆脱西方”的主题推向了新高潮。当然,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论者诲人不倦地告诫国人:不要迷信西方模式。这番告诫原则上并不错,但究竟是谁那么在乎西方模式?  大概有两类论者最关心。一种是惟西是从,主张只
期刊
我是严歌苓的书迷。  第一次听到这名字是读高中,寝室里有一个我挺喜欢的姑娘,叫海宁,海宁常跟我提她的一个女同学,这女同学很帅,体育很好又漂亮,后来考上北航,海宁的偶像对她说了,严歌苓写得特别好,于是我就上图书馆借了《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以及《绿血》,抄了很多美丽的句子到本子上——在我的印象里,严笔下的故事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神情严肃极端紧张的大脑门姑娘无望地爱上一个神情严肃不知他心里想什么的男人,然后
期刊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名著名家灿若群星,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不同时期,众多时代特色鲜明、真切感人至深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大批艺术造诣精湛、睿智高远练达的优秀作家向广大读者传递着思想和智慧,促进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虽然中国文学作品目前已达到相当高度,但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海外市场开拓不力等原因,外国读者一直无法领略中国当代文学的风采。近年来,虽然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步伐有所加快,但仅限于古籍经典
期刊
2011年5月29日,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第十届百家电视台优秀电视文艺节目颁奖典礼上,由中国MV第一人王国平执导的音乐电视《红旗颂》和《诗韵松江》双双夺得一等奖,另一部城市形象片《上海世博旅游片》和旅游MV《无锡是个好地方》也同时获三等奖,王国平因此成为本届中国电视“百家奖”评选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从25年前成为电视人,处女作即一鸣惊人获全国金奖,到去年被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评为“60年新
期刊
“想问,是这一百多位导演的面子太薄?还是明星们太现实?”近日,冯小刚在微博上抱怨道。这位平日里众星拥簇、不时与名演员们齐心合力上演着票房喜剧的大导演,忽然悲剧起来,揭开了公开场合导演与明星如影随形、交相吹捧背后的冷酷现实。  抱怨始于年初在三亚召开的第11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两岸三地电影导演协会的168位导演们齐聚一堂,探讨电影发展问题,同时希望明星们来共襄盛举,不料在关键时刻明星
期刊
复兴公园建园至今已经100多年了。我们小时候去复兴公园玩时,还听得老人们习惯延称之“法国花园”。那是过去法租界时代法国人开辟建造的公园,一直至今还保留着法式的园林特色,大草坪,沉床式艺术花坛,无数法国梧桐。上海几乎所有的名胜都会有中西融合的景致,还是法国花园时,就有着局部曲径假山亭台流水太湖石……  我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坐在下沉花坛的石级上拍的,那年是1946年,才一岁半;到2006年一个甲子过去我
期刊
一批被岁月湮没百年之久的清末“时新小说”手稿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被发现,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终于回归中国。记者日前获悉,取名为《清末时新小说集》(全14册)的这批“时新小说”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现代小说起源的“新小说”肇始于梁启超1902年在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梁氏在此杂志上连载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被公认为导发中国小说从古体迈向现代的首部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