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小吃或者说甜点:蓼花糖。中国好几个地方都有,陕西三原县所产,因在庚子年曾经进贡西狩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而最为有名。其他如福建晋江、广东兴宁以及江苏等地都有,有的还传说经别的皇帝如乾隆帝品尝,列为贡品云云,但都不如慈禧太后的影响力大。慈禧犹如陕西三原蓼花糖的形象代言人,影响深远。
这种甜点制作也简单,先用糯米蒸熟,加糖后揉制成条状,再经油炸而膨酥起泡,外裹芝麻。掰开,其芯如蜂窝,状如蓬松如一嘟噜蓼花,故名蓼花糖。这是陕西关中人年节家里常预备的点心,但是,很多陕西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叫蓼花糖,有的人牵强附会说是这种糖入口酥脆香甜,不禁内心赞叹:“嘹得很!”(方言,意思是好得很)所以叫嘹花糖。赞叹固然有意思,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还是因此糖形状如蓼花而得名。
不过这名字要是放在现在,恐怕就取不出来—陕西近些年也发明了一些新点心,有的是对老式点心的升级,取的名字都非常粗鄙无文,有的很直白浅显,皆不及蓼花糖这名字雅致。就像广东早茶的点心“烧麦”,有的地方写:稍麦。您去山西中北部,还能看见人写:肖梅—我觉得这个名字最好!山西、内蒙做羊肉馅儿烧麦,皮儿薄而大,蒸熟后,面褶子如花瓣,肉包子顶上开了一朵粉白的梅花似的,可不就是肖梅吗?这种名字当由文人所取,但民间为书写方便,所以就写自己最熟悉、看字面也最能让顾客理解的字,于是“烧麦”出现了。
蓼有两个读音:读liǎo,则为蓼花的蓼。读lù,形容植物高大茂盛,如《诗经》中的蓼莪。陕西关中,至今以蓼莪表达孝思,如在丧事中,于孝子的斩衣上,书写《蓼莪》的原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不过村民只知这样书写,多数人却不知道出处。乡下粗通文墨的人应该知道,但别人不问也不解说。
将《诗经》的原话写在斩衣上,关中这种做法,未知别处有没有?这倒真是古老的传统文化活在现实生活中了。
蓼莪是长得茂盛的蒿,在还没有称“蓼”之前,即刚刚冒出地面的芽儿,就是中药茵陈。茵陈在正月里发芽,嫩芽灰白色,此时采下来晒干,色尤白,所以也叫白蒿。茵陈全国各地都有,历来认为陕西产的茵陈质量最好,药力最强,所以在茵陈里又有一样“西茵陈”,就专指陕西产的茵陈。茵陈很便宜,你要是现在去药铺买一钱茵陈,你都没办法付钱。为啥?因为一钱干茵陈能抓一把呢,仅卖一毛来钱!
茵陈是治疗黄疸肝炎的好药,所以用茵陈做的菜就应该算是药膳。我们那里用茵陈做麦饭—将茵陈叶子洗干净,拌面粉蒸熟,吃时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味即可。茵陈生长得很快,能吃也就几天的工夫,一般人家勤快的,也就吃两三次而已。上天造物真是有德啊—茵陈吃多了,会中毒,照样对肝不好,所以茵陈的生长状态使不识字的田夫野老也不可能多食,您说奇妙吧?一家人,一年吃上一两次茵陈做的麦饭、茵陈面、菜团子,没什么特别的意外,也就够这一年护肝养肝的功效了。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仔细想想,不能不赞叹造物之伟大。
茵陈长大了,枝叶茂盛地抱根生长,所以又称“抱娘蒿”。所以,见蓼莪而思娘亲,也就很自然了。
不过,我在陕西发现,很多人很多将“蓼莪”这个“蓼”字读liǎo。蓼花我应该是见过的,但不常见。蓼科植物倒是常见,南方公园里,绿化植物有不少蓼科。据说蓼的茎叶味道十分苦辛。但是,有一种虫子却专门吃蓼这种味道极为苦辛的植物,故名蓼虫。古人感叹蓼虫久处辛辣,以苦辛为食,而不知葵藿之甘美,故以“蓼虫”比喻人生之苦窘不悟。
佛家认为,苦辛是生活的常态,而与其对应的甜,不过如刀上的蜜,人贪食其甜,无不冒着截舌之险,尚不能足一食之饱。所以,宋代张良臣有诗:“世味甜如刀上蜜,人心苦似蓼中虫。”
我极喜欢这两句话。
这种甜点制作也简单,先用糯米蒸熟,加糖后揉制成条状,再经油炸而膨酥起泡,外裹芝麻。掰开,其芯如蜂窝,状如蓬松如一嘟噜蓼花,故名蓼花糖。这是陕西关中人年节家里常预备的点心,但是,很多陕西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叫蓼花糖,有的人牵强附会说是这种糖入口酥脆香甜,不禁内心赞叹:“嘹得很!”(方言,意思是好得很)所以叫嘹花糖。赞叹固然有意思,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还是因此糖形状如蓼花而得名。
不过这名字要是放在现在,恐怕就取不出来—陕西近些年也发明了一些新点心,有的是对老式点心的升级,取的名字都非常粗鄙无文,有的很直白浅显,皆不及蓼花糖这名字雅致。就像广东早茶的点心“烧麦”,有的地方写:稍麦。您去山西中北部,还能看见人写:肖梅—我觉得这个名字最好!山西、内蒙做羊肉馅儿烧麦,皮儿薄而大,蒸熟后,面褶子如花瓣,肉包子顶上开了一朵粉白的梅花似的,可不就是肖梅吗?这种名字当由文人所取,但民间为书写方便,所以就写自己最熟悉、看字面也最能让顾客理解的字,于是“烧麦”出现了。
蓼有两个读音:读liǎo,则为蓼花的蓼。读lù,形容植物高大茂盛,如《诗经》中的蓼莪。陕西关中,至今以蓼莪表达孝思,如在丧事中,于孝子的斩衣上,书写《蓼莪》的原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不过村民只知这样书写,多数人却不知道出处。乡下粗通文墨的人应该知道,但别人不问也不解说。
将《诗经》的原话写在斩衣上,关中这种做法,未知别处有没有?这倒真是古老的传统文化活在现实生活中了。
蓼莪是长得茂盛的蒿,在还没有称“蓼”之前,即刚刚冒出地面的芽儿,就是中药茵陈。茵陈在正月里发芽,嫩芽灰白色,此时采下来晒干,色尤白,所以也叫白蒿。茵陈全国各地都有,历来认为陕西产的茵陈质量最好,药力最强,所以在茵陈里又有一样“西茵陈”,就专指陕西产的茵陈。茵陈很便宜,你要是现在去药铺买一钱茵陈,你都没办法付钱。为啥?因为一钱干茵陈能抓一把呢,仅卖一毛来钱!
茵陈是治疗黄疸肝炎的好药,所以用茵陈做的菜就应该算是药膳。我们那里用茵陈做麦饭—将茵陈叶子洗干净,拌面粉蒸熟,吃时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味即可。茵陈生长得很快,能吃也就几天的工夫,一般人家勤快的,也就吃两三次而已。上天造物真是有德啊—茵陈吃多了,会中毒,照样对肝不好,所以茵陈的生长状态使不识字的田夫野老也不可能多食,您说奇妙吧?一家人,一年吃上一两次茵陈做的麦饭、茵陈面、菜团子,没什么特别的意外,也就够这一年护肝养肝的功效了。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仔细想想,不能不赞叹造物之伟大。
茵陈长大了,枝叶茂盛地抱根生长,所以又称“抱娘蒿”。所以,见蓼莪而思娘亲,也就很自然了。
不过,我在陕西发现,很多人很多将“蓼莪”这个“蓼”字读liǎo。蓼花我应该是见过的,但不常见。蓼科植物倒是常见,南方公园里,绿化植物有不少蓼科。据说蓼的茎叶味道十分苦辛。但是,有一种虫子却专门吃蓼这种味道极为苦辛的植物,故名蓼虫。古人感叹蓼虫久处辛辣,以苦辛为食,而不知葵藿之甘美,故以“蓼虫”比喻人生之苦窘不悟。
佛家认为,苦辛是生活的常态,而与其对应的甜,不过如刀上的蜜,人贪食其甜,无不冒着截舌之险,尚不能足一食之饱。所以,宋代张良臣有诗:“世味甜如刀上蜜,人心苦似蓼中虫。”
我极喜欢这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