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能减排的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mi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量化德州市农村居民的直接、间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及其变化,得出德州市农村居民直接碳排放量为 0.643 t CO2/人;间接碳排放量与其相当,为0.558 t CO2/人,呈增加的趋势,其中食品、居住、交通是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农村;德州市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207-02
  基金项目德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YD17)。
  作者简介李栋(1992- ),男,山东济阳人,本科生,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Email:973166763@qq.com。
  收稿日期20131209近年来,由居民消费导致的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的增长成为国家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新的主要增长点,也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1-4]。目前,国内主要从区域或国家层面上对城市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研究[5-6],区域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研究较少。笔者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对区域农村居民的直接、间接能耗及碳排放进行调查研究,从居民生活消费方面来探讨低碳农村策略问题,以期为区域农村低碳研究提供决策。
  1研究区概况
  德州市(36°24′~38°0′ N,115°45′~117°24′ E),地处鲁西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201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 23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22.74%,农民人均纯收入9 602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51.43%,德州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为98.8 kW·h/人,农村生活用电量为222.9 kW·h/人,远低于全国与山东省平均水平。
  2资料与方法
  2.1数据来源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将农村居民消费按生活能源消费与日常生活消费设计调查问卷,对2011年德州市11县市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情况进行实地抽样调查,结合《德州市统计年鉴-2012》及相关文献,统计整理农村家庭消费情况,作为研究区农村居民碳排放研究的基本数据。
  2.2研究方法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情况,建立德州市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评价指标体系(表1),运用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德州市农村居民的直接、间接碳排放,并分析影响德州市农村居民碳排放的因素。
  2.2.1直接生活碳排放量的计算。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排放系数(表2),计算直接生活碳排放量:
  2.2.2间接生活碳排放量的计算。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非能源消费活动分为 8 类(表3),并采用这8类消费项产生的能耗与碳排放量来代表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的间接能耗与碳排放[6],计算公式为:
  3结果与分析
  3.1居民直接碳排放分析由表4、3可知,2011年德州市农村家庭人均生活直接碳排放量为643.22 kgCO2/人,低于同期我国人均碳排放量(4 650 kg CO2/人)[8],反映区域农村经济能源消费较低。家庭生活直接碳排放以煤炭消费排放最高,占59.45%;其次为电力消费碳排放,占29.45%,柴油消费碳排放占7.06%(表3),说明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以
  3.2居民间接碳排放分析2011年德州市农村居民的人均家庭间接碳排放量为558.88 kg CO2/人(表4),低于同时期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人均间接碳排放量(0.753 t CO2/人),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山东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各县市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是齐河县(5 280.00元/人),人均家庭生活碳排放最高,为0.731 t CO2/人(表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庆云县最低(2 381.00元/人),人均家庭生活碳排放为0.302 t CO2/人,家庭消费碳排放与消费支出呈正相关。随着德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支出增加,近10年农村居民人均间接碳排放量也有所增加。2002年德州市居民消费支出1 256元/人,2011年增至4 142元/人,增长了229.8%;人均间接碳排放量从2002年164.5 kg CO2/人,增至2011年558.9 kg CO2/人,增长了240%(图1)。表42011年德州各县市农村居民间接碳排放量kg CO2/人
  4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区位于黄河下游,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且具有不稳定性。冬季气温一般在0 ℃以下,采暖期一般为2~3个月,取暖期产生的碳排放是家庭直接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春天天气干燥,“春旱”缺水,用小型水泵等设备进行农田灌溉时消耗柴油和电力,碳排放量较大。
其他文献
摘要设计陆稻种植试验获取陆稻苗期植株的几何构型参数和生长参数,构造出陆稻地上部分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机与可视化模型。基于模型,在Linux操作系统下,利用C++以及Mesa图形库开发出陆稻苗期三维可视化动态模拟仿真系统,并对可视化系统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仿真三维实体模型在形态特征上与实际陆稻植株相似,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相对误差较小,均在10%以内。  关键词陆稻;生长机;可视化; 动态仿真  中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任重道远。以田丰传习馆和刘晓津源生坊为例,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方法、传承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未来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融合创新,求真存变,从而使少数民族音乐精髓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得以传承。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丰传习馆;刘晓津源生坊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从古罗马到近现代欧洲和中国,立法上或多或少对于结婚形式进行一定的調整和规范。罗马法的历史传统主要从家庭的视角出发,婚姻之外的两性生活方式也被认可,并形成了完整的“姘合同居”制度;近现代的欧洲国家继受罗马法传统,对于非婚同居的立法态度呈现出一定的包容性。我国法律规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婚姻制度,对于非婚两性关系至今仍实行严格的有限承认。对罗马法姘合制度和近现代各国非婚同居法律规制进行再审视,可
期刊
摘 要:校史记录着一个学校产生、发展及壮大的历史,具有传承性、丰富性、开放性、教化性的特征。校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与课程思政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主要表现为目标一致、路径融合、内容互补,因此校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能够增强课程思政的主体性,建构课程思政的环境,优化课程思政的运行并完善课程思政的载体。  关键词:校史;课程思政;内在一致性;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合欢皮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悬尾试验、强迫游泳试验以及利血平所致小鼠抑郁模型试验观察合欢皮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结果]给小鼠灌胃给予浓度100和300 mg/kg的合欢皮提取物均能缩短小鼠悬尾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累计不动时间,并能对抗利血平所致小鼠体温下降和眼睑下垂。[结论]合欢皮提取物对小鼠悬尾模型、强迫游泳模型和利血平所致抑郁模型表现出抗抑郁的作用。  关键词 合欢
期刊
摘要[目的]明确20%上格千金(氰氟草脂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直播水稻田禾本科杂草的效果和使用剂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6组处理,每组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20%上格千金对水稻直播田稗草、千金子的防效试验。[结果]20%上格千金对稗草和千金子为主的水稻直播田禾本科杂草防除效果良好。当用量为375~525 ml/hm2时,药后25 d平均株防效为89.3%~99.0%,4
期刊
摘要大麻是重要的纤维、油料以及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更加重视环保和健康等理念,对工业大麻的特性有了深入的了解,世界各国对工业大麻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越来越重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种植工业大麻的国家有27个。随着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大麻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大麻育种工作中,文中主要简述工业大麻(汉麻)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培育优良的大麻新品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业大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浓度对甜瓜“南海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无土栽培模式下,设计4个氮肥浓度处理(7、10、13、16 mmol/L)。[结果]在幼苗期,氮肥水平低的甜瓜较氮肥水平高的的叶面积大;在伸蔓期,中等氮肥水平的甜瓜叶面积最大;在授粉期后,氮肥水平高的甜瓜叶面积最大。随着氮肥的增加,甜瓜结果中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而过多的氮肥对结果后期和收获期时甜瓜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原位沙培内生根的根呼吸测定方法,并同离体测定方法相结合观测成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果树的细根呼吸。[方法]将枇杷细根放入装有洗脱了有机质河沙的根室内培养11 d后,分别在5个时间点每隔2 h用Li8100 CO2测定系统(Licor,USA)测定内生根的CO2排放量。[结果]所有内生根样品直径范围在0.69~2.15 m
期刊
摘要以宜宾市玉和苗族乡的乡村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的联动效应,提出玉和苗族乡乡村旅游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发展模式,以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  关键词产业联动;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生态农业;玉和苗族乡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162-02  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