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俊秀(1909~2002年),字子英,号若鲁、景迅,山西襄汾人。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山西教育学院名誉教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卫俊秀草书古诗》、《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卫俊秀日记全编》等。
“聊将心事寄丛残,每对高怀强自宽。闻道书乡消息好,但随风月到长安。”
此乃20世纪末陕西《书乡》杂志创刊时,我应邀献丑所作。西安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举世瞩目的书法碑林,有扎根黄土高原、开一方风气的长安画派,还有一位深受秦晋高风熏染,游心翰墨八十秋,默默无闻地秉承中国文化精神,为光大中国书法之文化品格而穷尽心力的布衣书法家、自称教书匠的卫俊秀老人。
我本孤陋,中国书法热之前,并不知卫先生人品书艺俱有高格,亦无缘赏会其人其书风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步入书坛,于国中名宿及各地方家乃渐有所知。许是人生境遇不顺使然,我特别敬重那些厚道古朴、品高学富而不求闻达的遗贤野老。其中,卫俊秀先生一生历经磨难而安贫乐道,尤为我所敬慕不已。然终因天高地远,人生路不熟,且自惭字丑才拙,无由面对大方,故始终未敢登门请益,只在一些报刊及个别藏家手中,偶尔品读其大作,以饱眼福而已。
21世纪开岁,卫老学生中有知我敬佩老人德艺者,自燕京寄来老人书法精品集,我展卷捧读,爱不释手,旬月之间凡三过目,一睹而快慰,再读而感慨,三读而惊奇。快慰者,老人书风如云气氤氲而化,如仙音绕梁不绝;慨叹者,老人一生磨难煎熬,而安贫知命,不改其乐;惊呼者,老人承微继绝之志、抱道孤往之心,诚书坛之真隐与真儒也。
如今老人仙逝多年,然其作人行事、治学为艺的敬谨态度和真醇本色,萦绕我心,不可忘怀。爰撰此稿,寄托追慕之情。
君子正气
艺术为人生涵养所生发,人品即艺品,中国艺术所真切体现的,实乃人生态度与境界。艺术家若不以敬谨之心为人治艺,由蒙养中真修实证,便难以入其玄奥、会其神妙。中国文化故新相生、思行一体、身心不二之真精神,于书艺中体现最著,古不进去便新不出来,少一分工夫便差一分火候,缺一种素养就低一层境界。史上备受推崇的大方之家,莫不是禀赋才学俱佳之士,有宗尚有阅历,有鉴识有涵养,方能有所彻悟而卓然自立。
整个20世纪,这样的书法大家屈指可数,卫俊秀先生是其中之一。
卫俊秀先生,字子英,笔名若鲁、景迅,1909年生于山西襄陵(今襄汾县)景村。据今人张颔先生言“河东卫氏,翰墨渊薮,晋宋称盛,才士辈出,千年后卫俊秀复高出”,知其文脉承传亦源有所自矣。景村北靠姑射山,山上有神仙窟,《庄子·逍遥游》所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盖指此。村南有娥皇泉,传为尧之爱女娥皇汲水处。卫先生有句云:“暂借姑射栖歌凤,聊将娥泉活蛟龙。”山水钟灵,宗门光耀,秦晋文化之高风厚土,俱足以使有志向学、敏悟聪慧的卫俊秀游心其中。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宗门师承,赋予卫先生独特的资质性灵与风骨才情。这种无声无息的熏染涵养,默默伴随着卫先生直至终老。独特的人世际遇与阅历见识,更让这位饱经风霜的有志之士品尝了人生磨难的百般滋味,成就了其人其艺之大愚大智。
人之在世,凡不以际遇为意、不因得失介怀者,自有宠辱不惊、危难无惧的定力与正见,不随时风冷暖、流俗好恶而见异思迁。卫先生志于道而游于艺,精勤不已,决定不移,其人其字皆深具自家之文化涵养与艺术风气。
卫老于书,遵从人正字正的道理。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作字无他诀,不管是起笔、落笔,总须敬谨,不疾不徐,乃可。中间走笔也得恭稳,一笔草率便不足观。”“‘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如此,作字如此,作人亦然。”“字如人,必须写得深宏而雄大,给人以‘大’的感觉,提高意志,端正行为,无有不敢担当之魄力。”由是可知,充养正大之气,发之于为人、行事与治艺,乃为正格。当然,正与奇是互为生发的,卫老于此卓然有见:“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作字先作人,人不正哪会有正字,人不奇,字也不会出色的”。
卫先生古稀之年所作正书大字“西望姑射”,堂然正大,静穆雍容,熔篆意之圆润、隶体之沉浑、魏碑之庄重、颜字之壮伟于一炉,兼具《西峡颂》之宽舒平和及《麻姑仙坛记》之绝尘化气。置诸书史殿堂,其渊源与境界可一目了然。这四个大字所蕴蓄的敦厚品格与浩然气象,充分体现了卫老书法根基之深固与艺术风尚之正派。它如1946年所题“魏大将军元略墓志铭”,1970年所临《刘怀氏墓志》,1980年临《杨公则碑》、《霍阳碑》等,俱为入微入妙、形神兼备之作,与其关于魏墓志“不疾不徐,走笔雍容,心气平和,有谦德”之论,正可相与印证,亦足见此老精研魏碑以固其根基、正其骨体之宗尚。2000年卫老92岁时,所书“弘扬学术”横幅,反虚入浑,敦厚而沉静,温雅而浑成,可谓人书俱老,已至炉火纯青之境。
这一路书风,时间跨度达数十载,足见此老之持正守常,不因时势而易,不为他好所夺。循之有素,躬行不怠,既是为艺,也是作人,要之皆在一个“正”字。人与艺,必先正而后能奇。
学人才气
作一个书画家,应该首先是个文化人。艺事乃文化之体现,若胸无所养,则笔墨无依。昔杨守敬先生论书云:“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学书迩言》)诚为的论。才气乃饱学之士流露毫端的书卷气,属于恒常修持中教养而来的斯文气,其中包涵着,作者感悟人生的见识与境界,以及作人与治艺的风气和品格。为艺之人所学所养的智识才情,自然会充溢于翰墨气息之间,览之如见其心。
卫俊秀先生少小有志于学,年及弱冠便在《国师月刊》第一期发表《屈原的思想及其艺术》、《荀子的教育思想》,吐露文心,阐发识鉴。36岁写成研究专著《庄子与鲁迅》,同时着手《野草》探索。46岁,《鲁迅〈野草〉探索》由上海泥土出版社出版,且因此而以“胡风分子”罪名累及大半生。在其饱经磨难的人生境遇中,卫先生于治学为艺始终坚定不移,未尝稍有懈怠,无论管制、坐牢还是返乡务农,都不曾弃笔废学,而是以坦荡的襟怀面对现实,以达观的心态从容生活,以穷且益坚的精神钻研学术。除饱读诗书及诸子百家外,卫先生尤精于对鲁迅、《庄子》、傅山之研究,其成果至今为学术界所称道。 卫先生读高等小学对写字便有浓厚兴趣,毕业时校长师振堂的一席话—“白话文不可不作,文言文不可不读。不可忘记写字,写字是你的一点长处”,为他指引了一条为文治艺之路。循此而修,他先由何子贞入手,进而习黄山谷、傅青主,年二十五习《张猛龙》、《郑文公》、《爨龙颜》、《爨宝子》及《石门铭》、《石门颂》、《孔庙碑》等,上承篆隶钟王,再追唐宋楷行,历代法书佳构,皆引为典范,悉心追摹,数十年略无间断。对于所临各体各派,卫先生俱能形神毕肖,入微入妙,其才思学力、清识雅尚,亦悉现楮墨之间。
1982年所临《开通褒斜道》,笔触拙朴生辣,开合中犹带康有为纵横驰突风气,而老气横秋有过于南海。1985年临郑板桥横幅,奇姿逸趣一如郑氏,然板桥灵便有余而失之轻巧,卫先生沉稳运笔,于静中取意,以静制动而得安雅之致,诚为善于取舍者也。1977年与2000年所临《兰亭序》,前者骨健神清,字势章法颇合王书机趣;后者意态雍容,然其气韵神会右军。九二老翁,意气平和,脱略形迹而以神遇,与当年上海川沙百岁老人苏局仙书兰亭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又1975年临《圣教序》诚如所鉴,“刚健秀美,干净麻利”,其骨相风致逼肖王书,信手临来,而起止俯仰、顾盼映带无不中节。当今临王书者众,然罕有可与比肩者,何也?学养、才气及习古功力之深固皆不能及也。无文近俗,过文伤朴,无意为文而文在其中,乃佳;文而化之,近于自然,尤为妙不可言。卫先生养文,操存正固,才华卓尔;治艺,入古深厚,鉴识宏博。先生有志报国而怀才不遇,屡遭劫难,游心于艺特其寄托耳,故其染翰弄墨,以澄心养气为旨要,不雕而文,寓谐于庄,匠心独到,才思别具,真可谓以文而化之之才,作大而化之之字。
志士侠气
晋出奇士,风气使然。晋人豪侠仗义、耿直倔犟,为国为民披肝沥胆,风骨凛然,傅青主即为杰出代表。其人其艺,风化一方,三百年后而出卫俊秀。
卫先生平生所景仰崇敬庄子、汲黯、司马迁、王右军、李白、杜甫、黄山谷、陆放翁、傅青主、康有为、鲁迅。获益尤深者,《庄子》、《史记》及杜甫、傅青主、鲁迅之诗文。毕生思慕宗尚者,傅青主一人耳。不特心气与之相近,身世、经历、性格、气节亦颇有相合处。生逢乱世,国难当头,一合也;历尽坎坷,布衣一身,二合也;豪侠任性,傲然脱俗,三合也;嫉恶如仇,剑胆雄心,四合也;同为晋人,泽及家乡,五合也。有是五合,卫先生对青主之人格艺境,如痴如醉般推崇备至,心摹手追,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卫先生日记、课徒讲稿、论坛讲座等资料中,不下数十百次道及傅山,对其人其书洞玄探微,阐发旨要,见识卓拔,赏会精当。
职是之故,卫先生的书风追求,一如其人格宗尚,表现为骨体坚定、神貌奇伟和气象轩昂。就中尤以草书为著,脱胎于傅山,旁参黄山谷、于右任、鲁迅,上溯颜鲁公、王右军,经数十年蒙养含茹,洗尽铅华,而炼就神似傅山风骨、气魄之不凡身手。所不同者,诚如卫先生自家所言:“傅山以鲁公书法为基础作草书,我则拟以魏碑为底子作草书。草以傅山笔致运笔也,当更有一番别致处。”以我浅见,傅书出入于“二王”、鲁公间,笔致圆融灵妙,且精医道、深明脉理,纵使郁勃愤懑、点画狼籍,然其迹画所依托之脉气、脉象犹自绵密有绪,灿然成章;卫书则以魏碑为骨格,笔致劲瘦苍韧,醉心傅山书风数十载,精研其笔势笔意而深得心法,于草书之正奇互生的理与势,自然能随机应变,浑身都是解数,年过古稀更破门而出,一派我行我素的独立风骨。其书论有云:“拗笔、狂笔,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恣肆古朴,高漫愤俗,绝世独立,横空出世,气势磅礴,不可一世,笔墨浓重,支离杈枒,如粗枝大叶,左支右撑,横压斜绞,倒折在一堆者。时有藤络缠绕,高挂其间,一片神态,难见其端倪,气力足断王柱,书中之画也。汪洋辟合,仪态万千,如长川绕梁,瀑布飞倒。”功力既臻化境,鉴识亦超形迹,则其笔致之俯仰起倒、纵横开阖,可谓乘兴生发于意外,穷极变化于毫端,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而出之以大泼大写的豪侠之气。先生所言“当更有一番别致处”,盖谓此也。
先生之人与艺,在正气、才气与侠气之外,还有真隐之士的仙气。观其所作草书对联“怜才有佛眼;儒雅不书生”,以及草书单条“书傅山先生丹枫阁附记”,于苍韧遒劲中饶有几分飘逸仙气,令人从中品味此老之刚健风骨与婀娜气韵的协调统一。线条之净化,喻示着心境之澄定,书艺入得至精至醇、返虚若浑之境,亦有如人之修炼成仙,举止超妙,姿态飘逸,与宇宙大生命精神融为一体,信乎此老已迈入天地自由之境也。
卫先生有诗云:“奇人绝艺最入神,物理事情古犹今。何得浮薄随流水,应似高岳固自尊。”先生以仁心正气而有高风奇骨,兼君子、学人、志士与隐者于一身,对中国书法审美境界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实为中国书法之文化气脉的忠实承继者和践行者,更是一位以赤子品格、学人修为、哲人思辨、布衣心境和豪侠意气来倡扬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国文化人风骨的用心体道者和以艺布道者。
卫翁百年,高山仰止。谨以拙文,恭致敬意与怀思。
责任编辑:宋建华
“聊将心事寄丛残,每对高怀强自宽。闻道书乡消息好,但随风月到长安。”
此乃20世纪末陕西《书乡》杂志创刊时,我应邀献丑所作。西安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举世瞩目的书法碑林,有扎根黄土高原、开一方风气的长安画派,还有一位深受秦晋高风熏染,游心翰墨八十秋,默默无闻地秉承中国文化精神,为光大中国书法之文化品格而穷尽心力的布衣书法家、自称教书匠的卫俊秀老人。
我本孤陋,中国书法热之前,并不知卫先生人品书艺俱有高格,亦无缘赏会其人其书风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步入书坛,于国中名宿及各地方家乃渐有所知。许是人生境遇不顺使然,我特别敬重那些厚道古朴、品高学富而不求闻达的遗贤野老。其中,卫俊秀先生一生历经磨难而安贫乐道,尤为我所敬慕不已。然终因天高地远,人生路不熟,且自惭字丑才拙,无由面对大方,故始终未敢登门请益,只在一些报刊及个别藏家手中,偶尔品读其大作,以饱眼福而已。
21世纪开岁,卫老学生中有知我敬佩老人德艺者,自燕京寄来老人书法精品集,我展卷捧读,爱不释手,旬月之间凡三过目,一睹而快慰,再读而感慨,三读而惊奇。快慰者,老人书风如云气氤氲而化,如仙音绕梁不绝;慨叹者,老人一生磨难煎熬,而安贫知命,不改其乐;惊呼者,老人承微继绝之志、抱道孤往之心,诚书坛之真隐与真儒也。
如今老人仙逝多年,然其作人行事、治学为艺的敬谨态度和真醇本色,萦绕我心,不可忘怀。爰撰此稿,寄托追慕之情。
君子正气
艺术为人生涵养所生发,人品即艺品,中国艺术所真切体现的,实乃人生态度与境界。艺术家若不以敬谨之心为人治艺,由蒙养中真修实证,便难以入其玄奥、会其神妙。中国文化故新相生、思行一体、身心不二之真精神,于书艺中体现最著,古不进去便新不出来,少一分工夫便差一分火候,缺一种素养就低一层境界。史上备受推崇的大方之家,莫不是禀赋才学俱佳之士,有宗尚有阅历,有鉴识有涵养,方能有所彻悟而卓然自立。
整个20世纪,这样的书法大家屈指可数,卫俊秀先生是其中之一。
卫俊秀先生,字子英,笔名若鲁、景迅,1909年生于山西襄陵(今襄汾县)景村。据今人张颔先生言“河东卫氏,翰墨渊薮,晋宋称盛,才士辈出,千年后卫俊秀复高出”,知其文脉承传亦源有所自矣。景村北靠姑射山,山上有神仙窟,《庄子·逍遥游》所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盖指此。村南有娥皇泉,传为尧之爱女娥皇汲水处。卫先生有句云:“暂借姑射栖歌凤,聊将娥泉活蛟龙。”山水钟灵,宗门光耀,秦晋文化之高风厚土,俱足以使有志向学、敏悟聪慧的卫俊秀游心其中。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宗门师承,赋予卫先生独特的资质性灵与风骨才情。这种无声无息的熏染涵养,默默伴随着卫先生直至终老。独特的人世际遇与阅历见识,更让这位饱经风霜的有志之士品尝了人生磨难的百般滋味,成就了其人其艺之大愚大智。
人之在世,凡不以际遇为意、不因得失介怀者,自有宠辱不惊、危难无惧的定力与正见,不随时风冷暖、流俗好恶而见异思迁。卫先生志于道而游于艺,精勤不已,决定不移,其人其字皆深具自家之文化涵养与艺术风气。
卫老于书,遵从人正字正的道理。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作字无他诀,不管是起笔、落笔,总须敬谨,不疾不徐,乃可。中间走笔也得恭稳,一笔草率便不足观。”“‘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如此,作字如此,作人亦然。”“字如人,必须写得深宏而雄大,给人以‘大’的感觉,提高意志,端正行为,无有不敢担当之魄力。”由是可知,充养正大之气,发之于为人、行事与治艺,乃为正格。当然,正与奇是互为生发的,卫老于此卓然有见:“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作字先作人,人不正哪会有正字,人不奇,字也不会出色的”。
卫先生古稀之年所作正书大字“西望姑射”,堂然正大,静穆雍容,熔篆意之圆润、隶体之沉浑、魏碑之庄重、颜字之壮伟于一炉,兼具《西峡颂》之宽舒平和及《麻姑仙坛记》之绝尘化气。置诸书史殿堂,其渊源与境界可一目了然。这四个大字所蕴蓄的敦厚品格与浩然气象,充分体现了卫老书法根基之深固与艺术风尚之正派。它如1946年所题“魏大将军元略墓志铭”,1970年所临《刘怀氏墓志》,1980年临《杨公则碑》、《霍阳碑》等,俱为入微入妙、形神兼备之作,与其关于魏墓志“不疾不徐,走笔雍容,心气平和,有谦德”之论,正可相与印证,亦足见此老精研魏碑以固其根基、正其骨体之宗尚。2000年卫老92岁时,所书“弘扬学术”横幅,反虚入浑,敦厚而沉静,温雅而浑成,可谓人书俱老,已至炉火纯青之境。
这一路书风,时间跨度达数十载,足见此老之持正守常,不因时势而易,不为他好所夺。循之有素,躬行不怠,既是为艺,也是作人,要之皆在一个“正”字。人与艺,必先正而后能奇。
学人才气
作一个书画家,应该首先是个文化人。艺事乃文化之体现,若胸无所养,则笔墨无依。昔杨守敬先生论书云:“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学书迩言》)诚为的论。才气乃饱学之士流露毫端的书卷气,属于恒常修持中教养而来的斯文气,其中包涵着,作者感悟人生的见识与境界,以及作人与治艺的风气和品格。为艺之人所学所养的智识才情,自然会充溢于翰墨气息之间,览之如见其心。
卫俊秀先生少小有志于学,年及弱冠便在《国师月刊》第一期发表《屈原的思想及其艺术》、《荀子的教育思想》,吐露文心,阐发识鉴。36岁写成研究专著《庄子与鲁迅》,同时着手《野草》探索。46岁,《鲁迅〈野草〉探索》由上海泥土出版社出版,且因此而以“胡风分子”罪名累及大半生。在其饱经磨难的人生境遇中,卫先生于治学为艺始终坚定不移,未尝稍有懈怠,无论管制、坐牢还是返乡务农,都不曾弃笔废学,而是以坦荡的襟怀面对现实,以达观的心态从容生活,以穷且益坚的精神钻研学术。除饱读诗书及诸子百家外,卫先生尤精于对鲁迅、《庄子》、傅山之研究,其成果至今为学术界所称道。 卫先生读高等小学对写字便有浓厚兴趣,毕业时校长师振堂的一席话—“白话文不可不作,文言文不可不读。不可忘记写字,写字是你的一点长处”,为他指引了一条为文治艺之路。循此而修,他先由何子贞入手,进而习黄山谷、傅青主,年二十五习《张猛龙》、《郑文公》、《爨龙颜》、《爨宝子》及《石门铭》、《石门颂》、《孔庙碑》等,上承篆隶钟王,再追唐宋楷行,历代法书佳构,皆引为典范,悉心追摹,数十年略无间断。对于所临各体各派,卫先生俱能形神毕肖,入微入妙,其才思学力、清识雅尚,亦悉现楮墨之间。
1982年所临《开通褒斜道》,笔触拙朴生辣,开合中犹带康有为纵横驰突风气,而老气横秋有过于南海。1985年临郑板桥横幅,奇姿逸趣一如郑氏,然板桥灵便有余而失之轻巧,卫先生沉稳运笔,于静中取意,以静制动而得安雅之致,诚为善于取舍者也。1977年与2000年所临《兰亭序》,前者骨健神清,字势章法颇合王书机趣;后者意态雍容,然其气韵神会右军。九二老翁,意气平和,脱略形迹而以神遇,与当年上海川沙百岁老人苏局仙书兰亭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又1975年临《圣教序》诚如所鉴,“刚健秀美,干净麻利”,其骨相风致逼肖王书,信手临来,而起止俯仰、顾盼映带无不中节。当今临王书者众,然罕有可与比肩者,何也?学养、才气及习古功力之深固皆不能及也。无文近俗,过文伤朴,无意为文而文在其中,乃佳;文而化之,近于自然,尤为妙不可言。卫先生养文,操存正固,才华卓尔;治艺,入古深厚,鉴识宏博。先生有志报国而怀才不遇,屡遭劫难,游心于艺特其寄托耳,故其染翰弄墨,以澄心养气为旨要,不雕而文,寓谐于庄,匠心独到,才思别具,真可谓以文而化之之才,作大而化之之字。
志士侠气
晋出奇士,风气使然。晋人豪侠仗义、耿直倔犟,为国为民披肝沥胆,风骨凛然,傅青主即为杰出代表。其人其艺,风化一方,三百年后而出卫俊秀。
卫先生平生所景仰崇敬庄子、汲黯、司马迁、王右军、李白、杜甫、黄山谷、陆放翁、傅青主、康有为、鲁迅。获益尤深者,《庄子》、《史记》及杜甫、傅青主、鲁迅之诗文。毕生思慕宗尚者,傅青主一人耳。不特心气与之相近,身世、经历、性格、气节亦颇有相合处。生逢乱世,国难当头,一合也;历尽坎坷,布衣一身,二合也;豪侠任性,傲然脱俗,三合也;嫉恶如仇,剑胆雄心,四合也;同为晋人,泽及家乡,五合也。有是五合,卫先生对青主之人格艺境,如痴如醉般推崇备至,心摹手追,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卫先生日记、课徒讲稿、论坛讲座等资料中,不下数十百次道及傅山,对其人其书洞玄探微,阐发旨要,见识卓拔,赏会精当。
职是之故,卫先生的书风追求,一如其人格宗尚,表现为骨体坚定、神貌奇伟和气象轩昂。就中尤以草书为著,脱胎于傅山,旁参黄山谷、于右任、鲁迅,上溯颜鲁公、王右军,经数十年蒙养含茹,洗尽铅华,而炼就神似傅山风骨、气魄之不凡身手。所不同者,诚如卫先生自家所言:“傅山以鲁公书法为基础作草书,我则拟以魏碑为底子作草书。草以傅山笔致运笔也,当更有一番别致处。”以我浅见,傅书出入于“二王”、鲁公间,笔致圆融灵妙,且精医道、深明脉理,纵使郁勃愤懑、点画狼籍,然其迹画所依托之脉气、脉象犹自绵密有绪,灿然成章;卫书则以魏碑为骨格,笔致劲瘦苍韧,醉心傅山书风数十载,精研其笔势笔意而深得心法,于草书之正奇互生的理与势,自然能随机应变,浑身都是解数,年过古稀更破门而出,一派我行我素的独立风骨。其书论有云:“拗笔、狂笔,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恣肆古朴,高漫愤俗,绝世独立,横空出世,气势磅礴,不可一世,笔墨浓重,支离杈枒,如粗枝大叶,左支右撑,横压斜绞,倒折在一堆者。时有藤络缠绕,高挂其间,一片神态,难见其端倪,气力足断王柱,书中之画也。汪洋辟合,仪态万千,如长川绕梁,瀑布飞倒。”功力既臻化境,鉴识亦超形迹,则其笔致之俯仰起倒、纵横开阖,可谓乘兴生发于意外,穷极变化于毫端,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而出之以大泼大写的豪侠之气。先生所言“当更有一番别致处”,盖谓此也。
先生之人与艺,在正气、才气与侠气之外,还有真隐之士的仙气。观其所作草书对联“怜才有佛眼;儒雅不书生”,以及草书单条“书傅山先生丹枫阁附记”,于苍韧遒劲中饶有几分飘逸仙气,令人从中品味此老之刚健风骨与婀娜气韵的协调统一。线条之净化,喻示着心境之澄定,书艺入得至精至醇、返虚若浑之境,亦有如人之修炼成仙,举止超妙,姿态飘逸,与宇宙大生命精神融为一体,信乎此老已迈入天地自由之境也。
卫先生有诗云:“奇人绝艺最入神,物理事情古犹今。何得浮薄随流水,应似高岳固自尊。”先生以仁心正气而有高风奇骨,兼君子、学人、志士与隐者于一身,对中国书法审美境界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实为中国书法之文化气脉的忠实承继者和践行者,更是一位以赤子品格、学人修为、哲人思辨、布衣心境和豪侠意气来倡扬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国文化人风骨的用心体道者和以艺布道者。
卫翁百年,高山仰止。谨以拙文,恭致敬意与怀思。
责任编辑: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