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与温带地区相比,人们对在热带山脉中,尤其是热带针叶林中,沿海拔梯度的个体树种生长减少的原因知之甚少.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检验气候或土壤条件是否会导致在高海拔分布的卡西亚松(Pinus kesiya,一种在南亚和东南亚广泛分布的松树)的生长减少.我们对越南中南部山脉中沿海拔梯度约在900~2000米之间的卡西亚松的树干直径增量和其年轮中13C(△13C)的同位素判别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其生长与△13C、气候和土壤变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树木的断面积生长量(BAI)与温度或降水之间没有一致的相关关系.相反,沿海拔梯度
【机 构】
:
Department of Geobotany,University of Trier,Faculty of Region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hringst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温带地区相比,人们对在热带山脉中,尤其是热带针叶林中,沿海拔梯度的个体树种生长减少的原因知之甚少.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检验气候或土壤条件是否会导致在高海拔分布的卡西亚松(Pinus kesiya,一种在南亚和东南亚广泛分布的松树)的生长减少.我们对越南中南部山脉中沿海拔梯度约在900~2000米之间的卡西亚松的树干直径增量和其年轮中13C(△13C)的同位素判别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其生长与△13C、气候和土壤变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树木的断面积生长量(BAI)与温度或降水之间没有一致的相关关系.相反,沿海拔梯度,我们发现BAI与△13C以及与上层矿质土壤的C/N比和δ15N特征呈显著负相关.BAI与土壤中有效磷(Pa)和“碱性”阳离子(钙、镁、钾)的浓度呈正相关.我们的结论是,较高海拔下的较低温度会对树木生长产生间接影响,主要通过产生较高的C/N比并降低氮(N)和P矿化率而产生作用,而这些影响因其他负面反馈而进一步受到阻碍.主要包括:降水增加的淋溶作用而导致较低浓度的“碱性”阳离子以及较高海拔土壤矿化的N和P的有效性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解释卡西亚松的最高生长极限以及该物种在其他山区出现的情况.“,”Aims In contrast to temperate regions,the reasons for growth reductions of individual tree species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 in tropical mountain ranges are poorly known,especially for tropical conifers.We aimed at testing whether climatic or edaphic condition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educed growth of Pinus kesiya,a widely distributed pine species of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Asia,at higher elevations.Methods We analysed the stem diameter increment and the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13C(△13C)in tree rings of P.kesiya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of~900 to~2000 m a.s.l.in the mountain ranges of South-Central Vietnam,and related growth to △13C and to climatic and edaphic variables.Important findings We found no consistent correlation patterns between the basal area increment(BAI)of the trees and temperature or precipitation.In contrast,across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we obtain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of BAI with △13C and with the C/N ratios and the δ15N signature of the upper mineral soil.BAI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plant-available phosphorus(Pa)and of“base”cations(calcium,magnesium,potassium)in the soil.We conclude that lower temperatures at higher elevations exert an indirect effect on tree growth by inducing higher C/N ratios and by reducing the rate of nitrogen(N)and P mineralization,which may be further hampered by lower concentrations of“base”cations(upon enhanced leaching by precipitation)and a negative feedback from low availability of mineralized N and P at higher elevations.Our results may be transferable to the uppermost growth limit of P kesiya and to other montane regions of the species\'occurrence.
其他文献
波斯胡桃(Juglans regia L.)是用于装饰工业的一种森林物种,需要适当的管理才能生产出经济效益好的高质量原木.由于种间关联和管理水平可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因此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评估波斯胡桃在不同混合种植中以及在适度的管理强度的纯人工林中的表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案下种植纯林和混交林后,连续7年每年对波斯胡桃的生长、直度和存活率进行测定.在第7年时,记录所有人工林中病害情况.在每种管理强度下,除纯林外,检验三种混交林:仅与主要森林物种混交、主要森林物种和黑桤木(Alnus glutinosa
果实颜色的多态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但是其维持机制尚不清楚.一些假说认为扩散者会偏好一些果色形态,但也有其它假说认为不同的果色形态具有各异的前扩散或后扩散适合度.我们比较分析了中国中南部野生二倍体五叶草莓(Fragaria pentaphylla)红白果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交配系统、与抗冻性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子代的萌发、存活和种子产量等特征.五叶草莓红果型远远多于白果型,但基于观察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香农信息指数、预期或观察到的杂合度数量等指标,红果型并未表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
生境丧失和破碎化是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遮荫的可可种植园(SCP)等农业生态系统为热带森林生物群提供了庇护.然而,在这些转化后的生境中是否还维持种间生态的相互作用,目前尚鲜为人知.我们评定附生兰花群落的多样性、繁殖状态和光合代谢(CAM或C3),以及与热带雨林(TRF)相比,它们与SCP中寄主树种(附生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墨西哥东南部,对TRF和SCP中各三个采样地点进行研究.每个采样地点建立了4个400平方米的样地,调查记录所有兰花及其附生植物.我们依据花/果实(或残体)是否存在来确定每个兰
植物凋落物分解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生态系统过程.作为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纤维素是与凋落物分解相关的微生物的重要能量来源.纤维素酶在凋落物纤维素降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纤维素降解的季节模式、累积酶活性和凋落物质量是否能预测高寒草甸的纤维素降解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这限制了我们对草本植物凋落物纤维素降解的认识.为了探究纤维素降解的季节性模式以及累积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和凋落叶初始质量对纤维素降解的影响,我们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草甸选取了三种优势种[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
很多入侵植物的种子比原产地植物的种子萌发的更快,这可能有利于它们成功入侵.为了理解生物入侵过程,对入侵植物的入侵种群和原产地种群的种子特性和萌发特征同时进行评估极为必要.本研究中,我们以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探究种子萌发和种子特征的种内差异.我们利用采于2017年的乌桕种子,来自中国的12个原产地种群和美国的12个引入地种群,测定种子的物理性状(体积、重量、种皮硬度和种皮厚度)和化学特性[种仁的粗脂肪、可溶性蛋白质、糖、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l,并在中国的温室中测定
叶片的形态变异是研究植物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叶片大小与形状影响着植物与外界环境的碳、水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然而,叶片大小与形状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仍缺乏研究.此外,大多研究忽略了叶大小与形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种内变异,而只关注种间变异.我们收集了中国98年(1910-2008年)7个代表性双子叶植物的植物标本馆标本6000多份,并测量了它们叶片的叶长和宽度.我们探索了叶片大小(叶长、叶宽和长×宽乘积)的地理模式和时间趋势,(即研究了降水量和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叶片大小和形状变化的影响.在控制了标本
青蒿素是从中国传统药物青蒿(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全新化学结构的抗疟药物.目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特别是与中国科学家化学合成的抗疟新药伍用复方已成为全球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为全球疟疾耐药性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青蒿素类复方药物的应用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伟大成就之一的遏止疟疾行动作出巨大贡献之时,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屠呦呦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青蒿素的发现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基于中医药文献深入挖掘和现代药学研究手段相结合而完成的,是一个任务(“52
本研究在中国云杉林的全部自然分布范围内(23°-53°N,75°-134°E,海拔250-4300 m),采样调查了172个样方,收集其群落的物种组成、地理坐标、地形信息和样地的气候数据.这16个自然分布的云杉类群,被分为不同形态学组和系统发育进化枝.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包括双向指标物种分析、主成分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典型对应分析(CCA)和部分典型对应分析,对中国云杉林地理分布、云杉属形态分化和系统发育分异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揭示中国云杉林的地理分布规律,阐明各群系建群种的形态分化和系统发育分
植物抗旱性机制包括耐旱性和避旱性.耐旱性的特征主要是木质部易栓塞性和膨压损失点,而避旱性的特征则是叶片脱落和落叶性.虽然这些机制可以权衡物种连续性,但对于干旱引发的叶片脱落和持续时间的变化如何影响木质部和叶片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却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两种具有不同叶片脱落叶行为的橡树(栎属)的耐旱性程度差异.我们预测了Quercus deserticola在旱季结束时落叶(晚落叶)而面临更大的空化风险,导致其比Q.laeta更耐旱,对水分的利用也更加保守.Q.laeta只在旱季中期很短的时间内落叶(短
理解叶片化学计量的区域模式及其贡献变量对于预测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反应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养分通量建模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在中国典型干旱地区河西走廊采样的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并试图探究沿地理、气候和土壤梯度对叶片化学计量的贡献变量.2012年8月,对河西走廊的70个站点进行调查.在每个站点的五个等效样地中,对植物叶片和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叶片和土壤的C、N和P含量.与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叶片N和P含量相比,河西走廊的叶片N含量与之接近,为20.19 mg g-1,而叶片P含量则低于其值,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