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新英雄人物最忌从概念出发,从抽象的条条出发,从凭空理想出发;或是只模仿别人怎么写,学时髦,依样画葫芦地照搬,只怕“歪曲英雄形象”,不敢创造。我们必须从具体人物出发,加以综合提高,加以理想化,大胆想象,大胆创造,但又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关键词:现代剧 新英雄 人物 塑造
一、剧本里英雄人物语言描述
正确的话当然也能表达有正确思想的人物性格,但话无论讲得如何精辟,必须伴随着正确的行动,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才能感动人。问题在于,英雄人物或党委书记更需有具体行动。剧作者必须善于选择有性格特征的行动或细节来作为描绘英雄人物或党委书记的主要手段。例如《枯木逢春》的作者选择罗舜德(防疫站长和党的领导干部)挑担上场、下场这一行动来表达他的性格,是非常成功的。这一行动看来非常平凡和简单,但富于性格特征,观众一见,就了解这位党的领导干部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在全剧中,这行动重复了三次,但给观众留下一次比一次更深的印象。
二、新英雄人物形象的突出需要党和群众的关系来衬托
他是群众中的一员,是群众的代表,绝不是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的英雄好汉。他在群众中当然比较突出,走在群众前面,领导群众,为群众所拥护、推崇和作为榜样来看待。他之所以比一般群众高出一头,主要由于他时时刻刻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吸取群众的智慧,再综合分析群众的智慧,根据群众的利益办事,忠心耿耿地为群众工作。他如果脱离了群众,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自恃聪明,独断独行,就不再是当代的新英雄人物和群众的领导者了。还有,他也一时一刻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他是党的政策、方针和措施的执行者,他在群众中最先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党的意图,宣传党的政策,维护党的利益,而党的利益就是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在一切损害党和反对党的人和事面前,他永远是党最勇敢、最坚强的战士。当然,单单写好新英雄人物同党和群众的关系是不够的,还须写好他性格中的其他方面,但至少寫好了这一面,就写好了新英雄人物形象极其重要的一面。《槐树庄》里的郭大娘、《万水千山》里的李有国、《烈火红心》里的许国清、《敢想敢做的人》里的张英杰、《英雄万岁》里的曾国光、《红色宣传员》里的李善子、《远方青年》里的沙特克、《降龙伏虎》里的邢书记、《第二个春天》里的冯涛等新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写好了他同党和群众的关系。
三、突出新英雄人物高于实际生活的技巧
新英雄人物必须符合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实际凭空理想化,但又要比实际存在的更高一些,更理想一些。实际与理想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最光辉的新英雄形象。有一位作家谈到他和农民一道看了两部农村影片,其中之一是《李双双》。看完之后,农民说这两部影片农民都愿意看,但是更喜爱《李双双》。为什么呢?农民说:“后一部影片(指另一部农村片)中的人物,他们天天在村里头见到,但又没啥子新鲜,所以,看起来就没有啥子味道了;像李双双这样的人物,他们在村子里头虽然见过,但是比他们周围那些妇女硬是要强一手,农民从李双双身上看到了新鲜的东西,因此看起来就有味道了嘛!”这些话虽然很朴素、简单,但却深刻地表明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正确要求。这“硬强一手”是比实际生活中所有的更理想,是目前还在萌芽状态中的新鲜的事物。李双双这个人物是农村中可以找到的,但又比一般农村妇女更高些,更理想些,她的性格中具有共产主义萌芽状态的高贵品质,因此人们觉得她又真实又新鲜。
四、剧本中人物多少问题探讨
还有一个问题,即一个剧本中人物的多少问题。有经验的剧作者往往写得人物过多,甚至于有时满台都是人。人物的多少当然应当根据剧情的需要来规定,写帝王将相的历史剧,人物必然较多;写家庭琐事的剧本,人物必然较少。但总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剧中人物的“编制”,宁少毋多。人物集中,则戏也集中深入,人物性格也可以刻画得更细致周密。
戏曲由于写意,上场人物一般比话剧要少,除了必要的两三个主要角色外,不允许有闲人上场,与戏无关的群众一概不出场。
一般而论,目前创作的剧本,其上场人物总是太多,不是太少。贝克说过:“剧本重写常常是,并且应当是,无用人物的屠杀,不需要的人别让他们出场。”因为一出场,你就得让他讲话,讲话就占夺了主要人物的时间和注意。多余的人物最容易出现于戏的开场说明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物出现在第一幕里,说明作用完成之后,从此就不见了。出场的人物,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人物,最好能贯穿到底,有始有终,但也不能勉强,该退场的应该让他退场。人物出场、退场,主要服从两个原则:一是要自然,一是要起作用。很晚才出场的比较重要的人物总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才增加进去的,这样可能损坏戏的完整性,也增加了剧情发展的人为的痕迹。
参考文献:
[1]张滢莹.流潋紫:做编剧,要学会平衡和坚持[N].文学报,2012-04-19(003).
[2]王昊.麦基:编剧才是电影的王牌竞争力[N].北京商报, 2012-09-21(B04).
(作者简介:朱天娇,女,本科,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文艺系列编剧)
关键词:现代剧 新英雄 人物 塑造
一、剧本里英雄人物语言描述
正确的话当然也能表达有正确思想的人物性格,但话无论讲得如何精辟,必须伴随着正确的行动,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才能感动人。问题在于,英雄人物或党委书记更需有具体行动。剧作者必须善于选择有性格特征的行动或细节来作为描绘英雄人物或党委书记的主要手段。例如《枯木逢春》的作者选择罗舜德(防疫站长和党的领导干部)挑担上场、下场这一行动来表达他的性格,是非常成功的。这一行动看来非常平凡和简单,但富于性格特征,观众一见,就了解这位党的领导干部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在全剧中,这行动重复了三次,但给观众留下一次比一次更深的印象。
二、新英雄人物形象的突出需要党和群众的关系来衬托
他是群众中的一员,是群众的代表,绝不是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的英雄好汉。他在群众中当然比较突出,走在群众前面,领导群众,为群众所拥护、推崇和作为榜样来看待。他之所以比一般群众高出一头,主要由于他时时刻刻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吸取群众的智慧,再综合分析群众的智慧,根据群众的利益办事,忠心耿耿地为群众工作。他如果脱离了群众,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自恃聪明,独断独行,就不再是当代的新英雄人物和群众的领导者了。还有,他也一时一刻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他是党的政策、方针和措施的执行者,他在群众中最先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党的意图,宣传党的政策,维护党的利益,而党的利益就是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在一切损害党和反对党的人和事面前,他永远是党最勇敢、最坚强的战士。当然,单单写好新英雄人物同党和群众的关系是不够的,还须写好他性格中的其他方面,但至少寫好了这一面,就写好了新英雄人物形象极其重要的一面。《槐树庄》里的郭大娘、《万水千山》里的李有国、《烈火红心》里的许国清、《敢想敢做的人》里的张英杰、《英雄万岁》里的曾国光、《红色宣传员》里的李善子、《远方青年》里的沙特克、《降龙伏虎》里的邢书记、《第二个春天》里的冯涛等新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写好了他同党和群众的关系。
三、突出新英雄人物高于实际生活的技巧
新英雄人物必须符合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实际凭空理想化,但又要比实际存在的更高一些,更理想一些。实际与理想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最光辉的新英雄形象。有一位作家谈到他和农民一道看了两部农村影片,其中之一是《李双双》。看完之后,农民说这两部影片农民都愿意看,但是更喜爱《李双双》。为什么呢?农民说:“后一部影片(指另一部农村片)中的人物,他们天天在村里头见到,但又没啥子新鲜,所以,看起来就没有啥子味道了;像李双双这样的人物,他们在村子里头虽然见过,但是比他们周围那些妇女硬是要强一手,农民从李双双身上看到了新鲜的东西,因此看起来就有味道了嘛!”这些话虽然很朴素、简单,但却深刻地表明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正确要求。这“硬强一手”是比实际生活中所有的更理想,是目前还在萌芽状态中的新鲜的事物。李双双这个人物是农村中可以找到的,但又比一般农村妇女更高些,更理想些,她的性格中具有共产主义萌芽状态的高贵品质,因此人们觉得她又真实又新鲜。
四、剧本中人物多少问题探讨
还有一个问题,即一个剧本中人物的多少问题。有经验的剧作者往往写得人物过多,甚至于有时满台都是人。人物的多少当然应当根据剧情的需要来规定,写帝王将相的历史剧,人物必然较多;写家庭琐事的剧本,人物必然较少。但总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剧中人物的“编制”,宁少毋多。人物集中,则戏也集中深入,人物性格也可以刻画得更细致周密。
戏曲由于写意,上场人物一般比话剧要少,除了必要的两三个主要角色外,不允许有闲人上场,与戏无关的群众一概不出场。
一般而论,目前创作的剧本,其上场人物总是太多,不是太少。贝克说过:“剧本重写常常是,并且应当是,无用人物的屠杀,不需要的人别让他们出场。”因为一出场,你就得让他讲话,讲话就占夺了主要人物的时间和注意。多余的人物最容易出现于戏的开场说明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物出现在第一幕里,说明作用完成之后,从此就不见了。出场的人物,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人物,最好能贯穿到底,有始有终,但也不能勉强,该退场的应该让他退场。人物出场、退场,主要服从两个原则:一是要自然,一是要起作用。很晚才出场的比较重要的人物总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才增加进去的,这样可能损坏戏的完整性,也增加了剧情发展的人为的痕迹。
参考文献:
[1]张滢莹.流潋紫:做编剧,要学会平衡和坚持[N].文学报,2012-04-19(003).
[2]王昊.麦基:编剧才是电影的王牌竞争力[N].北京商报, 2012-09-21(B04).
(作者简介:朱天娇,女,本科,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文艺系列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