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岁这一年,陈友书迎来人生的新“拐点”: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成为父亲的的激动和喜悦;此外,他还从上千名申报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乡村校长计划”名单,成为20位提名校长中唯一的一位 90后。
陈友书的人生好像开了挂,他的故事一时受到不少媒体和外界的关注。
别人让他讲讲自己的经历,这个90后大男孩耿直得有些可爱。“可能要辜负大家了,我觉得我说不出啥子来”。他一直强调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有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当初好不容易走出农村,一心想在城市施展抱负,后来竟然会心甘情愿留在农村。
艰难的选择
2015年的夏天,陈友书在昆明的出租房里,度过了极度“纠结”的三个月。
那个时候,他从云南师范大学刚毕业,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回乡发展还是留在城市的选择。
他的家乡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草皮地村。这是一个坐落于茫茫青山中不起眼的村落,黑瓦土墙的房子,蜿蜒狭窄的山路,构成了村子的面貌——这里距离昆明市区不过260多公里,却和“春城”昆明有天壤之别。
作为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陈友书想要在城市扎下根来,期待人生能够在更大的舞台绽放。那个时候,恰巧昆明一家报社向他伸来橄榄枝,他顺利入职,外人眼里这份工作体面又有前途。
如果一切按照他的规划和设想进行,他会在这座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城市定居生活,开启另一种人生。
但很快父母开始“催”他回家的电话一遍遍打来。当时正好赶上村子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陈友书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他所任教的草皮地小学极为缺乏老师,希望他能回去教书帮忙。而母亲则更希望儿子能留在身边。
陈友书第一反应是排斥,好不容易走出乡村,如今再回去,无论如何心有不甘。但孝顺的他架不住父母反复催促,最终还是参加了考试。“考不上的话,正好可以彻底打消父母让回乡的念头”。
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全家人都很高兴。他考到了县里的前几名,可只有他高兴不起来,“伤心得要死,然后就跟家里吵”。
“每次一跟家里吵,我妈就哭,我心里还是挺难受的。”拗不过家里的陈友书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返乡教书。“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回到城里来”。
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但有些事一旦开始,可能就停不下来。
2015年末,陈友书回到家乡时,草皮地小学刚刚更名为捷豹路虎希望小学。由于原来的校舍在一场6.5级地震中几乎被摧毁,捷豹路虎中国紧急援助,学校的面貌才得以焕然一新。
尽管教学楼是新的,但要从实质上改变草皮地村的教育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师资资源紧缺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学校上课的第一个学期,毫无经验的陈友书就开启了连轴转模式。在这里,他是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也是美术老师、体育老师。
只要是被安排进小学课程的科目,他通通都上,从早到晚没有一节课是空的。一天课程结束之后,他还要安排备课,忙到晚上12时是常事。
不过,相比高强度的教学與授课,真正让他感到疲惫的是“心累”。
他感受过城市教育,所以深知村里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硬软件设施上,还有家长们对教育观念意识淡薄,他想改变,可又觉得无能为力。有的朋友甚至劝他,“赶紧去考个公务员,不要浪费大好的青春”。
他真的动了这个心,但孩子们对这个新来的老师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让他感觉很温暖。校园里,他们追着他一遍遍喊“陈老师,陈老师”。
一开始,他会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你们不要叫我老师,我不是老师,只是暂时来的。”在他看来,如果自己没有留在这里的想法,实在有愧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呼。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如果和他们有感情了,自己将来走了,是不是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理落差。
在学校任教期间,他曾经目睹过村里娶不到老婆,甚至有光棍到学校门口搭讪女孩子聊天,然后和女孩子谈恋爱,最后女生不上学的事情。“之前只是听父母略有说起,亲眼见到的时候我心情很沉重”。
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和这里不是没有关系的,他习惯并接受了“老师”这样的称呼,希望能真正肩负起作为老师的身份职责,保护好村里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能接触更大的世界。“逃”回昆明去的想法渐渐被抛在了脑后,肩上有一种无形的担子变得越来越重。
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还在等着他。
“被迫”成为校长
2016年春季,来到学校不到半年的陈友书就被任命为捷豹路虎希望小学校长。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被“架”上去的,这件事一度让他无比焦灼。
那个时候,学校老校长迫于压力辞职,作为当时学校唯一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年轻教师,陈友书被视为校长最佳人选。
“我怕我当了校长,学生哪天跑完了”,既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也没有行政管理经验,陈友书百般推辞。
但正值春季开学季,学校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没有人去统筹,而当时学校除了他以外,大部分老师年龄都在45岁以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意识到,他没得选,只能顶着巨大压力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学校的事情千头万绪,从教学、到教师组织管理、以及各种事项的协调,对于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年轻人来说,每一件都不是小事。
那段日子,他过得“诚惶诚恐”,更不敢浪费一分一秒时间。不知道怎么去做,就去跟别人学。草皮地村距昆明市区往返500多公里,他每个星期都要往昆明跑一趟,看看市里的学校是什么样,跟人家学办学思想、方法,怎么和老师相处。昆明周边的大部分学校几乎被他跑遍了。有一次假期,他和朋友约好从昆明出发,去大理丽江等地玩,一路下来跑了七八天,看了当地沿线的二十多所学校。
另一面,陈友书也在通过寻求社会资源,解决学校师资严重紧缺的问题。2016年9月,学校获得捷豹路虎“梦想课堂”公益支教项目的帮助,每年将派送8名志愿者教师在小学支教两年。
志愿者教师的到来,为学校带来活力,但也为陈友书带来新的管理方面的考验。
学校老教师大多在45岁以上。志愿者平均年龄24岁,年龄及生活环境的差距,让教学理念的冲突碰撞变得更加深刻。
作为一校之长,陈友书必须站出来,而且还得用巧妙的方法化解这场尴尬。经过认真分析双方优劣势后,陈友书创新性地提出了“结对子”捆绑式教学的方法,让本地老师和志愿者搭班上课、互相听评课。年轻的老师手把手教老教师用电脑做课件,老教师也把多年教学经验倾囊相授。
“志愿者老师的问题在于对学生情况、村里情况不了解,但却有新鲜的观点;老教师擅长教学,但比较保守,对外面的事务观念缺乏了解,如果通过二者互补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志愿者教师和老教师的这种天然矛盾,还有利于把双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老师们变得越来越团结,而陈友书所在的学校也得到了周边学校的效仿和好评。大家都说,“捷豹路虎希望小学是教师最复杂、但是最团结的团队”。
把更多孩子留在课堂
2018年至2019年的这两年,除了教学和学校事务管理,陈友书还忙于另外一件事——上学生家里走访。
在重视教育的城市,一校之长的上门,可能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优待。但是在草皮地村,这可能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陈友书任务很重,他要在走访过程中,把失学的孩子劝返课堂,也要潜移默化影响家长的思想,让他们提升对教育的重视。
草皮地全村有32个村落,在捷豹路虎希望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留守、单亲家庭,村子里“重农轻学”思想严重,导致“学习”这件事在这里看起来像是副业。在陈友书看来,家长观念上对教育的忽视,是导致学生成绩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要干很多农活,没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还有的家长直接找老师请假,让孩子回去放羊。世界很大很精彩,不仅仅是山里的牛和地里的洋芋。作为老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孩子留在学校,帮助他们走出大山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为了对全村孩子负责,确保每个适龄孩子接受应有的教育,陈友书发动了全校老师与学校签订承诺书,由每位老师负责一到两个片区,定期上门走访,“谁家孩子出生了,几岁该上学了,学校的老师都有记录”。
2019年捷豹路虎希望小学共劝返初中辍学生70多名,2020年全村适龄儿童实现零辍学。学校的教学成绩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全镇前五,多门单科成绩甚至排在了全县前列。
陈友书一下子在村里出名了。大家认可这位年轻的校长,不仅仅是因为他和学校努力改善乡村教育的状况,而是他们让每一个人看到教育为孩子们带来的改变和希望。性格方面,孩子们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内向,而是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而在这个过程中,陈友书也得到历练和成长。褪去曾经的稚嫩,他不再是当初急于模仿别人怎么管理学校的年轻人,而对于自身角色定位和学校未来发展,他有了更清晰深刻的思考:
“一味地把城市教育的一整套系统照搬到乡村来是不现实的。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鄉村学校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多,发展更适合乡村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乡村教师发挥的作用要比城镇教师更大”。
人生下一个阶段,对陈友书来说,依旧是一场奔赴,命运把你推到那里,就必须完成“打怪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