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无哀乐论”到“乐论”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j0425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活跃,文化艺术绚丽绽放的时期。这一阶段,伴随着儒家统治地位的动摇以及世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在不同哲学思想的指引下,诞生了诸多新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思想颇具代表,同时又存在着差异。本文主要从体现他们音乐美学思想的《声无哀乐论》和《乐论》中,比较二者的音乐思想,研究音乐思想所属的哲学范畴。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乐论》 ;儒道;玄学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8-0076-03
  一、 魏晋时期哲学及音乐思想发展概况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权更迭,中国历史结束了大一统时期,又一次进入了纷争的岁月,成为推动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因素。伴随着汉朝的灭亡,儒家思想的霸主地位随即被冲击,道家思想呈现发展繁荣之势。由道家及黄老学派衍生出的玄学,从人性,天理等方向为儒家和道家无法解释的社会问题打开了新的思想空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在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中,以儒、道、玄学的发展最为兴盛。
  伴随着黄老哲学的发展,道家思想日趋繁荣,成为一股具有时代特性的思潮,与儒家思想共存。一批魏晋文人将自己的新思想写作成籍,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在音乐方面涌现出一批新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在关注于艺术本体自然美的大环境下,走向音乐本体论的发展方向,是魏晋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音乐思想中,嵇康与阮籍成为魏晋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二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颇高价值,集中体现在他们的论著《声无哀乐论》和《乐论》中。
  二、 嵇康与阮籍的音乐思想比较
  (一)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224—263年),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才华横溢,博学多能,既能书善画,又精通于作曲、弹琴,颇具艺术造诣。同时,他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也有着独到见解,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思想论著《声无哀乐论》中。
  嵇康认为 “和声无象”,“声音无常”,“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通过这些理论,作者试图表达这样的观点,音乐只有美的属性,音乐的美可以诱发人的感情,但听音乐的人反应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从音乐中什么都听出来。他认为音乐不存在形象性,不能表达思想感情,也就不存在教育作用,也不能为社会政治服务。《声无哀乐论》这一音乐思想专著的焦点集中在论述声无哀乐这一观点。嵇康将“心”与“声”看作是“二物”,认为二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说明人的外形与声音都具有形而上的感受特性,通过这种形式上的感受并不能足以说明人的内心感情。声音相对于人的内心,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种情感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而同样的曲调又包含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声音与人的情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人的情感对声音不起什么作用,同样,声音也不会作用于人的情感。
  阮籍(210—263年),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同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本有济世之志,希望为维护礼法明教而有所作为,后因势所迫,不得不放弃,成为不拘礼法、放达任性、崇尚自然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魏晋名士。
  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思想专著《乐论》中,书中记载:“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持也。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阮籍认为,大自然的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才能和谐统一,这一标准同样是乐律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谐的音乐顺应了天地之道,与自然的本真相辅相成,令万物更加和谐。阮籍认为平和的感情所演奏出的音乐叫乐(le);而用冲动感情,令“歌之者流涕,闻之者叹息”的音乐只能称作“哀”,“非为善乐者”。由此可知,以和为乐是阮籍“乐”的本体论,体现了阮籍《乐论》的审美理想,而以乐为乐则是阮籍“乐”价值的审美标准。正因于此,阮籍推崇平和恬淡的雅乐,排斥“郑卫之音”。
  (二)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比较
  从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嵇康和阮籍音乐思想的着眼点不同,在音乐的本体论以及音乐作用的认识上均存在着差异。嵇康强调音乐的客观存在,音乐和人心是相互分离的,各自具备独立性。正因如此,人在欣赏音乐时或哀伤或快乐的情绪是来自于人内心情绪的集聚,用已经存在的心情去听并不表现什么的音乐,所以才会产生哀伤快乐之情,与音乐本身无关,音乐并无哀乐之分。在嵇康看来,音乐是没有形象、不能表达情感的,很显然,他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音乐的作用。相对于嵇康,阮籍强调的是音乐的“和谐”,他认为音乐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天地的精神,万物的本性。在音乐的作用认识上,阮籍明确强调了音乐的作用,他认为和谐的音乐能促进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
  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和阮籍,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后,都选择了隐居。在笔者看来,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某些共通之处。从音乐的审美准则上来看,阮籍对于音乐,拥有明确的审美标准,他推崇的是平和恬淡的音乐,在他看来,这样的音乐对自然和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相对于阮籍的观点,嵇康认为声音虽无哀乐之分,却有静躁好坏之别。在嵇康看来,“动听的音乐之美,是会五音之和,五音会和,所以能使人愉快满足。”由此可见,二人均强调了一个好的音乐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和”。即使这个字在二人的观点中有不同的侧重点,阮籍追求的是音乐的和谐恬静,而嵇康所谓声音的“自然之和”更多强调的是“和”为音声的自然属性,动听的音乐需要五音会和,音韵丰满,才能使人愉快满足。
  三、嵇康、阮籍的思想所属哲学范畴比较
  (一)嵇康、阮籍音乐思想哲学范畴比较
  关于嵇康、阮籍的音乐思想是“儒”还是“道”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谈论下笔者的粗浅之见。虽然嵇康和阮籍的思想中的一些观点都可以在儒家思想中找到影子,但从他们思想的主旨来看,都更加像是道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之所以有如此观点,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无论是嵇康还是阮籍,都是在仕途不顺,生活并非理想的情况下选择了归隐,成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雅士,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才能拥有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去体味音乐,体味自然,这样的归隐刚好与道家“出世”的主张不谋而合。其次,包含两位音乐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两本著作,也都是创作于归隐之后。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抛掉原来混迹于官场所带来的抑郁情志。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可以更好的感悟自然,感悟音乐,感悟世间万物的规律,思想上自然会更多身临其境地感悟到道家“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真谛,于是与强调“三纲五常、君臣之道”的儒家思想渐行渐远。然而,毕竟曾经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故音乐思想中依然能寻找到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子,只是影子终究是 影子,无法遮挡住其中所蕴含的明显的道家思想。最后,从音乐思想的内容来看,嵇康的思想可集中概括为“越名教而反自然”的口号。所谓“名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封建伦理纲常,这种所谓的“名教”是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的。这样的口号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却与道家“法天贵真”的思想殊途同归,可见嵇康的思想偏道不偏儒。至于阮籍,他强调音乐的“自然之道”,认为音乐来源于自然,具有天地的精神、万物的本性,推崇与自然和谐的音乐,这明显是道家音乐思想的体现。   当然,作为曾经的封建士大夫,两位音乐家音乐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影子也是随处可见的,只不过在笔者看来,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更偏向于道家音乐思想的延续发展。
  (二)嵇康、阮籍音乐思想中的儒道成分比较
  作为魏晋名士,嵇康拥有“真”、“自然”、“钢肠疾恶”的秉性,故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这样的口号旗帜鲜明地提出除礼法,其目的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性,而这样的思想几乎贯穿了嵇康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始终。可见,这样的思想是与儒家音乐思想针锋相对的,基本可以看作是道家音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在嵇康的《声论》中,却存在一些与儒家思想相一致的观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嵇康承认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故朝宴聘享,嘉乐必存。是以国史采风俗之盛衰,寄之乐工,宣之管弦,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第二,嵇康推崇雅乐,反对“郑声”,这与儒家观点不谋而合。“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阮籍的音乐思想随受道家的影响较深,将着眼点放在音乐与自然的关系上,但在思想上有很大程度的儒家唯心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成分,与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具有较大程度的分歧。阮籍要求音乐内容合乎“先王之志”,歌颂“先王之德”,以及音乐使“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的说法,却与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要音乐摆脱名教束缚的思想相对立。关于崇尚雅乐,古乐,排斥郑声、新乐的一系列说法,也体现了儒家唯心主义音乐美学思想,也与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想恰恰相反。由此可见,阮籍的思想成分相对于嵇康来讲比较复杂。阮籍思想虽从始至终贯穿自然与音乐的关系,却依然遵循儒家思想中的某些礼法纲常,他的音乐思想中残存着大量儒家思想的约束,与嵇康的思想相比起来,缺乏彻底性,革命性。
  结语
  拥有率直个性的嵇康,具有不屈的革命精神,面对死刑,依然泰然演奏琴曲《广陵散》的场景是多么悲壮啊,不禁令人感叹之中肃然起敬。他不仅仅是反抗封建权力机构的压迫与束缚的斗士,更是反异化,追求自由的勇士。
  阮籍虽有“反名教”之心,也深深体会到了音乐与自然之道,但心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令他处世消极圆融,内心难免多几分沉闷、纠结,相较于嵇康,少了些豪迈与洒脱。
  在思想活跃的魏晋时期,嵇康和阮籍的音乐思想因其特有的观点,成为当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他们的音乐思想是道家音乐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部分儒家音乐思想,观点新颖,创新性强,自成体系,成为继先秦的音乐思想以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源头,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宝库中留下了光辉一页。
  [参 考 文 献]
  [1]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思想[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2010
  [2]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3]蔡仲德.阮籍嵇康音乐思想异同论[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04).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徐福清
期刊
李亞娟
期刊
杜仕原
期刊
[摘 要]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进而改编成的古筝乐曲。作品映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囚禁临安既而赴刑的历史场面,展示了民族英雄岳飞的情感历程。本文通过对该曲中三次主题再现不同演奏技法的分析,试图解读主题背后的深刻内涵及情感表达的多层面性,对于更好地理解作品、欣赏作品、演奏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临安遗恨;演奏技法;情感表达;人文关
期刊
[摘要]对于地方高校的音乐工作者而言,如何应对当前学生钢琴学习倦怠情况,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以钢琴学习的倦怠情绪调查为切入点,以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音乐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钢琴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成因,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相应的缓解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钢琴学习;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声乐作品和演唱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两大支柱,两者是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关系。作为演唱者来说,理应从多个角度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以更好的体验和表现作品。鉴于此,本文从两者艺术学、文化学、哲学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声乐作品;演唱;两者关系;认知思考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8-0058-02
期刊
[摘要]音乐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课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些尝试,通过文献分析法,了解目前国际、国内初中音乐创造教学方面的研究状况;以前郭县第一中学为考察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初中学生对音乐及创造学习的真实情况;利用访谈法了解音乐教师创造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原因并提出改善音
期刊
[摘要]歌剧剧情推进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无不是在冲突中得以呈现的。而《弄臣》中利哥莱托的形象塑造也是在这样的冲突中实现的。在他与曼图亚公爵等人的冲突中,他鲜活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人物成为世界歌剧史上的经典形象。  [关键词]歌剧;利哥莱托;弄臣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8-0085-02  戏剧冲突在歌剧《弄臣》中是紧紧围绕着
期刊
葛逊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长篇报告文学《开埠》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大型历史文献片《瞿秋白》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纪实文学《九江狂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作词歌曲《江南雨》、《男儿梦女儿梦》、《相思红豆》、《问江南》、《绝色杭州》、《老兵》、《好兵
期刊
谁会在意谁会珍惜  时光如水匆匆流去  桃花红芳草绿荣枯一岁除[HJ1.6mm]  同学少年几多笑谈成记忆  谁在流连谁在回眸  往日情怀飘飘飞絮  鱼纹生红颜淡人比黄花瘦  秋水伊人霜雪片片染青丝  静水流深目光依然清澈  美丽从来笑傲风雨不曾离弃  才明白青春不在青春期  夜幕散尽又见淡淡晨曦浅浅绿  素年锦时步履依然从容  生命经过时光雕琢更显风姿  才知晓青春不在青春期  曾经沧海又回梦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