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是天生的?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in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狗狗会为了得到一块饼干的奖赏而不厌其烦地配合主人做任何事。有时,人们会因此笑话它们“贪吃”。其实,人类也不例外,尤其是当面对甜食诱惑的时候,人类的自控能力简直瞬间沦为负值。大多数人“嗜糖”,是因为当我们的味蕾感受到“甜”的时候,大脑的部分区域也会随之兴奋。
  甜不甜,问大脑
  但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糖在人们大脑中的反应也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糖”而感到“甜”。比如,患有进食障碍的人对糖的反应就与健康人有所不同。对此,科学家们猜测,这有可能是因为厌食症和暴食症患者大脑的某些区域与一般人有所差异。
  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加州的精神病医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找来已治愈的前厌食症女性患者、前暴食症女性患者以及健康女性各14名。
  实验开始。首先,她们在头一天晚餐过后被要求不得吃任何食物。到了第二天早晨,研究者给她们提供了一顿不算丰盛、但基本上可以填饱肚子的早餐。随后,研究人员每隔20秒钟给被测者注射一次小剂量的“甜味素”,并同时对她们的大脑的多个区域进行扫描观察。
  结果显示,那些前厌食症患者在尝到“甜味素”后,其大脑中的奖励中枢(主要的味觉感受皮层)活跃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女性。而暴食症患者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她们大脑的奖励中枢在接受甜味素的刺激后比健康女性更加活跃。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异常与我们大脑内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有很大关系,它就是多巴胺。通常,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能促使大脑迅速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影响人们情绪的化学物质,一般来说,多巴胺的增加能让人兴奋,但在前厌食症患者的大脑中,这些多巴胺却让她们出现了焦虑不安的情绪。相反,暴食症患者对多巴胺的兴奋反应则比健康女性更强烈。所以,研究者认为,大脑对多巴胺的异常反应很可能是导致饮食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饱不饱,问基因
  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进食障碍主要还是由审美眼光和社会压力造成的——以瘦为美的“风气”才是导致厌食症和暴食症的罪魁祸首。
  对此,神经系统科学家称,虽然流行趋势及世俗文化等非生物因素对进食障碍患者有一定影响,但其根源还是在于基因和遗传等生物因素。否则,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患厌食症的女性数量应该呈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但据统计,美国患厌食症的人数仅仅只有0.5%,而且这个数据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十分稳定。
  此外,研究者还在那14名前暴食症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一些与常人不同的反射。通常,当我们吃饱后,大脑会降低食欲,给我们发送“停止进食”的指示。但在暴食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响应”机制很不活跃。他们很容易对自己吃了多少或该吃多少失去意识,即使胃已经被撑得满满的,但大脑却无法给出及时准确的回馈和指示,而这使得他们比一般人吃得更多,也更容易患上暴食症。
  看来,基因和遗传还在进食行为方面埋伏着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吃货”真是天生的。
  小 贴 士
  ① 脑岛——负责感受饥饿,以及处理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
  与一般人相比,厌食症患者此区域欠活跃,暴食症患者则相反。
  ② 前扣带皮层——涉及对食物的决策及期待
  与一般人相比,厌食症患者此区域欠活跃,暴食症患者相反。
  ③ 背外侧前额皮质——与自控能力相关
  与一般人相比,厌食症患者此区域更活跃,暴食症患者相反。
  小 贴 士
  进食障碍:近年来在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它的显著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进食行为异常,患者难以自主控制自己的进食量,主要包括厌食症和暴食症。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只进食极少量食物,其体重严重低于正常标准;而暴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暴饮暴食(发作时一次性能吃掉正常食量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食物),并在暴食后出现催吐、吃泻药等抵消行为。
其他文献
空地上的奶牛  在开始今天的头脑风暴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镇上要举行“奶牛之星”的评选,刚好,一个农场主养的奶牛在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产奶之星”的荣誉称号。在回农场的路上,这个农场主应邀到一个朋友家吃饭,就把奶牛栓在了附近一片空地的大树上。但是,在和朋友叙旧的过程中,他总是担心奶牛跑了。于是,在午饭开始前,他忍不住赶去远远地看了一眼,看到了奶牛身上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还好,奶牛还
期刊
虽然我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但如果能通过对一些“外来细菌”的控制让我们变得更健康,何不妨试试呢?  如果要给地球人口分类,你能想到几种方式?通常,按性别、大洲、民族、肤色、星座等分类方式是比较常见的。然而,还有一种方式更另类也更简便——按肠道类型。  “人以肠分”,这靠谱吗?科学家们发现,就如同血型一样,A型、B型、O型每一种都界定得清清楚楚,人们的肠道其实也是可以进行分类的。那么,要了解血型可以验
期刊
从背“黑锅”这点来说,猪是悲哀的动物。首先,猪不笨,科学家已经有证据证明,它们智商正常,且比有些动物还聪明些,但却总被人骂作“笨猪”。其次,猪不胖,但却总被人称作“胖猪”。关于猪智商的事情,科学家已经举出了很多例证,比如它们学东西学得很快,也能领会人的意思,这里就不多说了。现在,我们要好好研究下猪到底胖不胖。  评判猪胖不胖的标准和判断人的标准的没什么区别,都是看体内脂肪量是否堆积过多,超没超过正
期刊
有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除了能从土壤里吸收养分,还能捕捉并吞食昆虫,它就是自然界的肉食植物——捕蝇草。捕蝇草最初被发现于在美国繁茂亚热带湿地,当时,它的这种能力足够异乎寻常、令人惊奇。不过,历史研究者发现,捕蝇草的故事可能更为奇特。  粮食歉收和不公平的税收等,被广泛认为是引发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原因。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捕蝇草可能也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产生了微妙影响。  18世纪60年代,捕蝇
期刊
如果一个人犯了罪,那么,根据罪行的不同,依照国家的法律条文,他或她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再正常不过。不过如果有人依照人类的法律,来评判动物的“罪行”,那就有些奇怪了。这种不合理的荒谬行为让人很难理解,但早在824年开始,在欧洲,动物就与人类一样,受着相同道德标准的约束,承受着死刑和“坐牢”等刑罚,一直到18世纪中期。  864年,一窝蜂因为蛰死了一个男人,而被判被烟熏死。而在11世纪,一群苍蝇闯
期刊
伟大的科学包罗万象,其中宏伟的理论更是让人们感到惊叹。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到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这些精彩的宏论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美妙的感受,只是……它们似乎太脱离日常生活了。相比之下,另外还有一些不那么引人关注的科学道理,它们很少成为媒体和大众的焦点话题,但比较实用,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导航。  比如,下边的5个科学道理,如果能够对其加以了解或者运用,我们就可以活得更聪明、更健康、更快乐。  识别
期刊
北京与河北的雾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国内新闻的头版头条,甚至还经常成为一些国外媒体的热点新闻。那么,北京与河北真是世界上雾霾最严重的地方吗?  事实上,雾霾在国外的一些城市也有,并且有些城市的情况比北京更糟,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就是其中之一。在新德里,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雾霾的高发季,在这期间,新德里时常会被雾霾笼罩。  从美国宇航局的卫星获得的数据显示,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新德里的PM2
期刊
由于捕猎的需要,动物的眼睛进化得十分敏锐。一些动物能从1000米开外识别出一只小老鼠,一些可以开启完美的夜视模式。现在就随着我们的摄像机镜头,一起探索世界上这些奇特的视力高手吧。  北极海鹦:我有内置的潜水眼镜  北极海鹦是栖息于北大西洋海岸的一种海鸟,它的海下视力极好。除了常规的上下眼睑外,北极海鹦还有第三只眼睑。当海鹦潜入水下猎食时,这个透明的眼睑会覆盖住眼角膜,就像戴着一个潜水眼镜一样,使得
期刊
公鸡打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科学家早就发现,公鸡打鸣是由其内在的生物钟决定的,并且一窝鸡里,总是一只公鸡先打鸣,其他的公鸡一呼百应。那么一窝鸡里到底是哪一只鸡先开始打鸣的?日本的科学家发现,鸡打鸣也不能乱来,它们也讲辈分、地位尊卑。  如果我们有机会观察,就会发现一窝鸡里总有一只公鸡像老大一样,它走到哪里,其他的公鸡都要稍稍回避。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科学家发现,鸡窝里确实遵循着一套严格的等级制
期刊
“吃”,陪我们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每一天。除了维持生命外,食物也是人们生活乐趣的一个来源。但“吃”的科学,你了解多少呢?为什么有人总“食之无味”,为什么“零食爱好者”有时也会突然对零食失去兴趣?  零食“克星”  对很多人来说,吃零食是一种人生乐趣。即使肚子不饿,也总会有在没事儿的时候吃点零食的习惯。许多超重者就是因为对零食太过“热爱”而不小心摄入了过多热量。  但据学者近期研究发现,这种“热爱”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