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案情况
小尹,高一女生,一直以来都是个开朗、勤奋、有正义感的女孩。可是到了初三,她母亲总是对她说“好好读书,不要胡思乱想”那些话,而且随着学习负担加重、中考压力加大,她说她的意志开始模糊、学习兴趣丧失、情绪长时间低落。这时,出现了最令她感到头痛的并且从初三到现在一直都在困扰着她的“问题”——她一看到男生就感到心慌意乱。一年多来,她一直想着要读好书,要提高上课效率,要在各方面做得最好,然而她真的感觉无法自控。她也想过许多办法,如以写文章的方式来自我宣泄,以“艰苦奋斗”来要求自己,以马克思、毛泽东的事迹来激励自己,还打过自己、骂过自己,然而这往往只使自己感到一瞬的放松,继而陷入更深的困扰当中,甚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她说:“我觉得自己老是想一个男生的事很可笑。这也算不上想,只是无意识地不能自控地出现在我脑海中而已,而我又对他没有好感,说不上喜欢,只是一种习惯性思维罢了。每堂课我都设法控制自己,但是我想要的只是使我自己全身紧张,有时心悸,有时又不知将腿怎样放才好……。现在,我不敢说‘竞争’、‘我要赢’,每当我回忆起快乐充实的自我时,便有一丝喜悦,可是毕竟美好不重来。老师,你能拉我一把,帮我逃出这个心理漩涡吗?”
诊断分析
听了小尹的诉说,我觉得她的情绪困扰与苦恼主要来自于两个原因:
一、自我的异化。根据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当个体在其日日不息、持续不断的经验之流中,发生了一个经验,而且该经验与当事人的自我结构(以及与该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价值条件)不相一致,这时候,透过潜知觉过程,个体会在下意识中感到这一经验具有威胁性。罗杰斯认为,这一经验会使个体的自我结构维持的协调一致的格式塔以及与之相结合的价值条件遭到冒犯,使得它们的真实性、合理性或者合法性受到挑战,从而引起自我关注发生动摇。
正如小尹,她的自我结构中有“我是一个正经的、开朗的、勤奋的、有正义感的好学生”(自我结构成分)的认识,而这种自我认识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好女生是不可以对男生想入非非的”等。而现在,她的真实体验是“一看到男生就感到心慌意乱,如果某个帅一点的男生,看他一眼就会老是将他的影子浮现在脑海中,并且胡思乱想,连上课时都分心”(自我经验)。于是,她的自我经验与原有的价值观念(好女孩不可以对男生想入非非)产生了矛盾,从而威胁到她的自我认识(我是个好女孩)。感受到威胁的直接表现是焦虑,也就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紧张、心神不安状态,小尹的烦恼正源于此。
二、非理性的信念。理性—情绪疗法(RET)的倡导者艾里斯认为,人不但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而且人天生就有发展出一种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發展的生活态度的倾向。他说:“在许多时候,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倾向于自毁前程;倾向于过于易受暗示影响和过分概括化;倾向于无端的焦虑不安和生气,并且持续不断地让焦虑和敌意侵害自己。不管他们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他们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在艾里斯看来,正是这种先天倾向,容易使人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出非理性的生活态度,造成心理失调。
古代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泰德曾说过:“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而是起于人对事的看法。”据此,小尹的心理烦恼、情绪困扰其实主要都在于她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与体验的一些非理性的认识与信念,以及在她母亲“好好读书,不要思乱想”的暗示影响下的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
因此,我觉得本次辅导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小尹正确认识自己的真实体验,矫正非理性的思想与信念,从而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向,获得适宜的情感体验与行为。
辅导过程
一、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小尹的诉说,我每次都耐心倾听,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帮她理清需表达的内容与想法;对于她的情感体验给予适当的同情,以增加其认同感;对于她的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与行为,给予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因此,我们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接下去的辅导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小尹运用森田疗法的理论,正视、接纳自己的情绪困扰。森田疗法的核心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我向小尹建议:1.宽容地接受自己一看到男生就感到心慌意乱胡思乱想这一现实,不强迫自己不想,就是顺其自然。应该认识到并接受“人非圣贤”这个事实,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是一个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的。如果你采取抗拒的态度,一定要保持自己心理的绝对清净,结果必然适得其反。2.不要刻意地想其他法子(特别是打骂自己等方式)以图改变这一现实,而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正常上课正常生活,就是为所当为。不然,正如你自己所说,会陷入恶性循环,反而强化了原有的情绪冲动。另外,我还鼓励小尹在此基础上,确立森田式的生活态度,如端正仪表、正视现实、不做完美主义者、不急于求成、勇于自信、使生活充实丰富等。
三、运用ABC理论,帮助小尹矫正非理性信念,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
1.在倾听与交流中,有目的地向小尹阐述ABC理论模式,让她明白,不是个人遭遇的事件A(activating events),而是个人的非理性信念B(beliefs)造成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C(consequences)。如小尹,不是她“对男生想入非非”引起她的心理困扰,而是她对这一自我经验的不合理的信念与看法(自己老是想一个男生的事很可笑等)造成了其情绪困扰(感觉生活毫无充实感,异常痛苦,全身紧张,有时心悸等)。
2.检查非理性信念。通过一次次谈话,帮助小尹找出自己的一些非理性思维与信念。(1)我必须读好书,提高上课效率,在各方面做得最好。(2)我居然会老是想一个男生的事,实在太可笑了。这样的我真是太糟糕了,简直是一具行尸走肉。(3)我已经不敢说“竞争”、“我要赢” 了,现在的我简直一无是处。
3.引导小尹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主要通过质疑、辨析等方式帮助小尹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问难,证明它们的不现实、不合理之处,认识它们的危害,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如: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各方面都做得最好;想男生只是习惯性思维而已,并不是我真的那么糟糕,无可救药;其实我还行,老师、同学对我的评价都不错等。
4.帮助她得出合理信念,学会理性思维。歌德曾说:“哪个少男不动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其实,青春期的女孩对男生有特别的感觉是很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为什么要刻意去压抑、控制这种发自真心的、真实而又纯洁的感觉呢?因此,通过几次交谈,我们达成了共识:好学生也可以有精彩的人生,却不一定要是一个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木偶或老太太!
但愿小尹能够找回快乐充实的自我,拥有一个精彩丰富的人生!
点 评
李铭老师的辅导个案,在诊断分析阶段,能针对来访者具体的情绪困扰与苦恼,寻找理论依据,从理论上理顺头绪:是“自我的异化”对自我关注发生动摇,因此表现出焦虑,产生原因不明的紧张和心神不安,进而发展成“非理性信念”,造成心理失衡的生活态度。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和中小学生(咨询对象)共情同感,是获得来访者信任的关键。李老师对小尹同学的诉说,每次都能耐心倾听,让其打开心扉主动地把心里话掏出来,并适时地给予鼓励诱导,帮助其理清需表述的内容与想法,这就是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这样做“信任”就会油然而生。
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助人自助,调动起来访者的内在动力。李铭老师的心理辅导过程是清晰的、渐进的,特别是运用ABC理论,帮助小尹同学矫正非理性信念,确立起积极的价值取向。并且指导小尹同学宽容地接纳自我,进而调适自我,顺其自然,树立自信,再进而设计自我、发展自我。
当然,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活动,很重要的是需要参加到群团体的活动中去适应。因此,辅导教师还应该鼓励小尹同学敢于勇于接近男生,投身到男女生的正常交往活动中,让浓缩的情绪到广泛中去稀释、缓解、淡化。
点评人:沈彪,浙江省嵊州市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站心理指导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电邮:szyzxlfd@163.com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
小尹,高一女生,一直以来都是个开朗、勤奋、有正义感的女孩。可是到了初三,她母亲总是对她说“好好读书,不要胡思乱想”那些话,而且随着学习负担加重、中考压力加大,她说她的意志开始模糊、学习兴趣丧失、情绪长时间低落。这时,出现了最令她感到头痛的并且从初三到现在一直都在困扰着她的“问题”——她一看到男生就感到心慌意乱。一年多来,她一直想着要读好书,要提高上课效率,要在各方面做得最好,然而她真的感觉无法自控。她也想过许多办法,如以写文章的方式来自我宣泄,以“艰苦奋斗”来要求自己,以马克思、毛泽东的事迹来激励自己,还打过自己、骂过自己,然而这往往只使自己感到一瞬的放松,继而陷入更深的困扰当中,甚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她说:“我觉得自己老是想一个男生的事很可笑。这也算不上想,只是无意识地不能自控地出现在我脑海中而已,而我又对他没有好感,说不上喜欢,只是一种习惯性思维罢了。每堂课我都设法控制自己,但是我想要的只是使我自己全身紧张,有时心悸,有时又不知将腿怎样放才好……。现在,我不敢说‘竞争’、‘我要赢’,每当我回忆起快乐充实的自我时,便有一丝喜悦,可是毕竟美好不重来。老师,你能拉我一把,帮我逃出这个心理漩涡吗?”
诊断分析
听了小尹的诉说,我觉得她的情绪困扰与苦恼主要来自于两个原因:
一、自我的异化。根据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当个体在其日日不息、持续不断的经验之流中,发生了一个经验,而且该经验与当事人的自我结构(以及与该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价值条件)不相一致,这时候,透过潜知觉过程,个体会在下意识中感到这一经验具有威胁性。罗杰斯认为,这一经验会使个体的自我结构维持的协调一致的格式塔以及与之相结合的价值条件遭到冒犯,使得它们的真实性、合理性或者合法性受到挑战,从而引起自我关注发生动摇。
正如小尹,她的自我结构中有“我是一个正经的、开朗的、勤奋的、有正义感的好学生”(自我结构成分)的认识,而这种自我认识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好女生是不可以对男生想入非非的”等。而现在,她的真实体验是“一看到男生就感到心慌意乱,如果某个帅一点的男生,看他一眼就会老是将他的影子浮现在脑海中,并且胡思乱想,连上课时都分心”(自我经验)。于是,她的自我经验与原有的价值观念(好女孩不可以对男生想入非非)产生了矛盾,从而威胁到她的自我认识(我是个好女孩)。感受到威胁的直接表现是焦虑,也就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紧张、心神不安状态,小尹的烦恼正源于此。
二、非理性的信念。理性—情绪疗法(RET)的倡导者艾里斯认为,人不但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而且人天生就有发展出一种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發展的生活态度的倾向。他说:“在许多时候,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倾向于自毁前程;倾向于过于易受暗示影响和过分概括化;倾向于无端的焦虑不安和生气,并且持续不断地让焦虑和敌意侵害自己。不管他们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他们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在艾里斯看来,正是这种先天倾向,容易使人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出非理性的生活态度,造成心理失调。
古代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泰德曾说过:“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而是起于人对事的看法。”据此,小尹的心理烦恼、情绪困扰其实主要都在于她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与体验的一些非理性的认识与信念,以及在她母亲“好好读书,不要思乱想”的暗示影响下的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
因此,我觉得本次辅导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小尹正确认识自己的真实体验,矫正非理性的思想与信念,从而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向,获得适宜的情感体验与行为。
辅导过程
一、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小尹的诉说,我每次都耐心倾听,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帮她理清需表达的内容与想法;对于她的情感体验给予适当的同情,以增加其认同感;对于她的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与行为,给予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因此,我们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接下去的辅导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小尹运用森田疗法的理论,正视、接纳自己的情绪困扰。森田疗法的核心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我向小尹建议:1.宽容地接受自己一看到男生就感到心慌意乱胡思乱想这一现实,不强迫自己不想,就是顺其自然。应该认识到并接受“人非圣贤”这个事实,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是一个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的。如果你采取抗拒的态度,一定要保持自己心理的绝对清净,结果必然适得其反。2.不要刻意地想其他法子(特别是打骂自己等方式)以图改变这一现实,而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正常上课正常生活,就是为所当为。不然,正如你自己所说,会陷入恶性循环,反而强化了原有的情绪冲动。另外,我还鼓励小尹在此基础上,确立森田式的生活态度,如端正仪表、正视现实、不做完美主义者、不急于求成、勇于自信、使生活充实丰富等。
三、运用ABC理论,帮助小尹矫正非理性信念,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
1.在倾听与交流中,有目的地向小尹阐述ABC理论模式,让她明白,不是个人遭遇的事件A(activating events),而是个人的非理性信念B(beliefs)造成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C(consequences)。如小尹,不是她“对男生想入非非”引起她的心理困扰,而是她对这一自我经验的不合理的信念与看法(自己老是想一个男生的事很可笑等)造成了其情绪困扰(感觉生活毫无充实感,异常痛苦,全身紧张,有时心悸等)。
2.检查非理性信念。通过一次次谈话,帮助小尹找出自己的一些非理性思维与信念。(1)我必须读好书,提高上课效率,在各方面做得最好。(2)我居然会老是想一个男生的事,实在太可笑了。这样的我真是太糟糕了,简直是一具行尸走肉。(3)我已经不敢说“竞争”、“我要赢” 了,现在的我简直一无是处。
3.引导小尹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主要通过质疑、辨析等方式帮助小尹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问难,证明它们的不现实、不合理之处,认识它们的危害,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如: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各方面都做得最好;想男生只是习惯性思维而已,并不是我真的那么糟糕,无可救药;其实我还行,老师、同学对我的评价都不错等。
4.帮助她得出合理信念,学会理性思维。歌德曾说:“哪个少男不动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其实,青春期的女孩对男生有特别的感觉是很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为什么要刻意去压抑、控制这种发自真心的、真实而又纯洁的感觉呢?因此,通过几次交谈,我们达成了共识:好学生也可以有精彩的人生,却不一定要是一个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木偶或老太太!
但愿小尹能够找回快乐充实的自我,拥有一个精彩丰富的人生!
点 评
李铭老师的辅导个案,在诊断分析阶段,能针对来访者具体的情绪困扰与苦恼,寻找理论依据,从理论上理顺头绪:是“自我的异化”对自我关注发生动摇,因此表现出焦虑,产生原因不明的紧张和心神不安,进而发展成“非理性信念”,造成心理失衡的生活态度。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和中小学生(咨询对象)共情同感,是获得来访者信任的关键。李老师对小尹同学的诉说,每次都能耐心倾听,让其打开心扉主动地把心里话掏出来,并适时地给予鼓励诱导,帮助其理清需表述的内容与想法,这就是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这样做“信任”就会油然而生。
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助人自助,调动起来访者的内在动力。李铭老师的心理辅导过程是清晰的、渐进的,特别是运用ABC理论,帮助小尹同学矫正非理性信念,确立起积极的价值取向。并且指导小尹同学宽容地接纳自我,进而调适自我,顺其自然,树立自信,再进而设计自我、发展自我。
当然,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活动,很重要的是需要参加到群团体的活动中去适应。因此,辅导教师还应该鼓励小尹同学敢于勇于接近男生,投身到男女生的正常交往活动中,让浓缩的情绪到广泛中去稀释、缓解、淡化。
点评人:沈彪,浙江省嵊州市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站心理指导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电邮:szyzxlfd@163.com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