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历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以及解题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整合,采用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融入到历史事件、知识点中,将有着很大的现实指导作用。本文将在阐述多元历史观的概念基础上,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更好的促进历史教学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解读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历史观;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重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知识体系的融入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命题中也更高突出历史知识的整合运用,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历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深入研究,都将能收到更好的运用效果。
  一、简述多元历史观的相关概念
  1、整体概念分析
  多元历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方法,主要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来诠释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等不同综合,并通过唯物历史、辩证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历史教学中的特定环境与整个教学相融合,尤其是将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形成整体的融入、贯穿,构建知识体系的全盘运用,让学生在历史角度下审视知识的全面效果,进而促进整个教学的整体发展。譬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中,可以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情节,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等进行深入阐述,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2、不同分类的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标体现了“一元多样”的史学观念,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通观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重要的史观: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二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
  1、运用漫画进行情景教学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幽默性的图画,在历史教学插图中,漫画最具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那蕴藏在笔墨深处的寓意往往给人无尽的历史韵味,令人过目难忘,那画中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时代、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反映,正是这特定的内容及魅力,使它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从实践来看,漫画有多种用处,创设历史情景是其中之一,它可激发学生兴趣,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向学生展示《小个子击倒了大个子》一幅漫画。画中是一个小个子日本人击倒了大个子中国人,较形象地说明了大清王朝这个宠然大物竟会败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手里,这铁的事实震惊了中国人,也震惊了世界。从这幅漫画的寓意中可让学生充分体验清王朝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史实,明白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却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一个强国。
  2、建构多元史观下的历史线索
  建构“历史线索”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托、以中外对比为内涵的线索。首先从古至今选定若干重要的时间段,用全球史观概括出其阶段特点(同个时间段中国和西方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再将教材的具体相关章节放入对应的时间段当中,用结构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来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时间、事件,同时还能培养其对比中、外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全球史观,使其知识体系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以“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时间段为例加以说明: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既体现了全球史观,又将《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若干课的内容放入一个知识平面当中,让学生记住基本时间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其知识体系科学化、系统化。
  3、统整多种历史观教学模式
  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如关于中国近代史,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国与革命为主要线索,“革命史观”是言之成理的学术观点。这种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研究与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多角度探求。
  三、结语
  通过采用多元历史观教学的运用,尤其是结合当期历史知识系统化、连贯化的发展模式中,要突出对整个教学的细化,让学生学会自己运用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分析、解答,提升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 [1]杨菊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6)
  · [2]段进生.从命题变化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以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27题为例[J].山东教育.2010(29)
  · [3]吴宝棋.以新的史学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 [4]朱志琴.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如何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取舍[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1)
  · [5]马智强.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 [6]徐月华.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1(02)
  · [7]樊榴红.“生”临其“境”学历史——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9)
其他文献
学位
第一部分、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偏瘫上肢运动障碍恢复的影响  目的:近20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脑卒中后出现的主要残疾之一是偏瘫,运动功能的下降直接影响脑卒中
摘要: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诚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从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老师以及新课程改革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教学法;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1908年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从最初到现在的一百年里,案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事实也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倡导下,实施高效课堂已有二年多,关于实施高效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本文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一些反思性研究,希望对各位一线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换  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历史素养,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性研究,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历史新课标不仅对历
目的:研究二氯乙酸(DCA)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DCA的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在合
【中图分类号】G633.91  在全面实施新课改后,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不要把通过灌输和死记硬背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位,而要更注重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导师,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通过学习和创新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的高效性。通过优化学科作业教学是其有效途径。下面我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例,就高中生物学科
摘要:由于现代教学媒体其自身具有传输的网络化、呈现的多样化等特点,使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研讨、主动创新中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既满足兴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