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林语堂)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马南邨)
当争必争,该让则让。(格言)
【注意】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供料作文题。所供材料涵盖古今,阐述为人处世之道,其内容核心指向人们内心深处的德行修养。学生可以从内省主观情态到外察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角度来立意行文,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该题目能体现浙江省高考作文题重理解人文素养内涵、重考查思辨能力的命题意图和趋势。根据要求,可以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立意构思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明确“争”与“让(忍)”的含义。这里重点是明确跟谁争什么和跟谁让(忍)什么,也就是要明确“争”与“让”的对象和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文章立意的高低,可以说是文章是否有新意、有深度的关键。具体说来,作者既可以写他人与外界的关系,也可以写作者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还可以写他人或者自己心灵深处的“争”与“让”等。只要内容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之处就会更胜一筹。
二是要写出“争”与“让”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式的意义。依据材料中提到的“不争”“小忍”“忍人之所不能忍”“当争必争,该让则让”这些态度和方式,可以写出个人德行修养关乎社会发展、国家生存、人生经历、生命体验等多方面的启示和哲理。在阐述有关内容时,要注意“争”与“让(忍)”两者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正与反、量与质、因与果的关系等,其意义、内涵才会更为丰厚。
三是处理好写作角度与文意深度的关系。作文材料共有五则,如果写作时几则材料的内容都要涉及就可能显得空泛或冗杂。可以就某一则的意思或者综合这些材料后提炼出一个观点,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兼顾到“争”与“让(忍)”两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侧重突出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这样角度小一点,文章立意就会显得透彻、深刻一些。
本题虽然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有一些限定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在写作时切莫匆匆动笔,要在立意构思上多下点功夫。
佳作展评>>
大辱大难,止于忍者
文/ 徐佳璇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短短数句,道出的便是人间至理。人生于世,难免为人所欺、受人诽谤,以至委曲求全、屈才不得志。但只需胸中着一“忍”字,则虽有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亦可以坦然处之,谈笑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西晋名将杜预在其著作《守弱学》中写道:“大辱加于智者,大难止于忍者。”其时,他正遭当时的司隶校尉石鉴陷害,领兵行至险处,石鉴竟暗中切断了兵士们的粮草供应,断了杜预的退路。然而杜预不以为意,忍受着石鉴的掣肘,屡立奇功。凯旋而归时,他只字未提石鉴的阴谋,这让石鉴自愧弗逮,改过自新。杜预之智,在于他临阵不争,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之理,以此全其名于后世。
忍者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是故无辱可加于其身。《世说新语》记载,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王欲提拔自己,于是前往王宅,“肆言极骂,要王答己,欲以分谤”。谁知王夷甫竟不为所动,徐曰:“白眼儿遂作。”王夷甫的淡定风度,保全了他在人前的颜面,也使裴景声拜服。《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师德素宽厚,“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一日与友同行,师德体态丰硕,难以跟上。其友停下来等他,怒道:“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答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一语巧解尴尬,让朋友的怒气无从发作。
忍者胸中海阔天空,浮名浮利,无从累其心,是以不蹈大难。苏轼曾叹曰:“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他自己便不幸印证了这一点。东坡怀有千古奇绝之才、云鹏鸿鹄之志,却被心胸狭隘的小人排挤至天涯海角。他本可以在得势时排除异己、报复小人,然而他并没有。他并非不敢争,只是厌倦了暗流汹涌的朝堂,不愿争罢了。他的广阔胸襟使他忘却了名利得失的斤斤计较,只施惠于民,并专心于文学创作。正因其不争,才避免了小人们变本加厉的迫害,亦使自己一腔浩然之气流芳千古。那些小人们倘与之相较,便正如杜甫诗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忍者能如庄子“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是故大辱止于忍者,大难止于忍者,忍者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点评:文章立意集中在关于人怎样待人处事的生存智慧这个点上,标题即表明了论点,统领全文。文章开头引用拾得的话强调“忍”是人间至理,认为“忍”可以避辱免难,观点鲜明。文章思路清晰,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用丰富的论据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论点,很有说服力。从论据的来源看,可见作者的积累是丰富的;从使用的论据看,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做到将有关人物的话语与其事迹相结合,给人启示,内容丰富厚实,精警有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林语堂)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马南邨)
当争必争,该让则让。(格言)
【注意】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供料作文题。所供材料涵盖古今,阐述为人处世之道,其内容核心指向人们内心深处的德行修养。学生可以从内省主观情态到外察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角度来立意行文,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该题目能体现浙江省高考作文题重理解人文素养内涵、重考查思辨能力的命题意图和趋势。根据要求,可以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立意构思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明确“争”与“让(忍)”的含义。这里重点是明确跟谁争什么和跟谁让(忍)什么,也就是要明确“争”与“让”的对象和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文章立意的高低,可以说是文章是否有新意、有深度的关键。具体说来,作者既可以写他人与外界的关系,也可以写作者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还可以写他人或者自己心灵深处的“争”与“让”等。只要内容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之处就会更胜一筹。
二是要写出“争”与“让”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式的意义。依据材料中提到的“不争”“小忍”“忍人之所不能忍”“当争必争,该让则让”这些态度和方式,可以写出个人德行修养关乎社会发展、国家生存、人生经历、生命体验等多方面的启示和哲理。在阐述有关内容时,要注意“争”与“让(忍)”两者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正与反、量与质、因与果的关系等,其意义、内涵才会更为丰厚。
三是处理好写作角度与文意深度的关系。作文材料共有五则,如果写作时几则材料的内容都要涉及就可能显得空泛或冗杂。可以就某一则的意思或者综合这些材料后提炼出一个观点,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兼顾到“争”与“让(忍)”两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侧重突出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这样角度小一点,文章立意就会显得透彻、深刻一些。
本题虽然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有一些限定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在写作时切莫匆匆动笔,要在立意构思上多下点功夫。
佳作展评>>
大辱大难,止于忍者
文/ 徐佳璇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短短数句,道出的便是人间至理。人生于世,难免为人所欺、受人诽谤,以至委曲求全、屈才不得志。但只需胸中着一“忍”字,则虽有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亦可以坦然处之,谈笑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西晋名将杜预在其著作《守弱学》中写道:“大辱加于智者,大难止于忍者。”其时,他正遭当时的司隶校尉石鉴陷害,领兵行至险处,石鉴竟暗中切断了兵士们的粮草供应,断了杜预的退路。然而杜预不以为意,忍受着石鉴的掣肘,屡立奇功。凯旋而归时,他只字未提石鉴的阴谋,这让石鉴自愧弗逮,改过自新。杜预之智,在于他临阵不争,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之理,以此全其名于后世。
忍者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是故无辱可加于其身。《世说新语》记载,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王欲提拔自己,于是前往王宅,“肆言极骂,要王答己,欲以分谤”。谁知王夷甫竟不为所动,徐曰:“白眼儿遂作。”王夷甫的淡定风度,保全了他在人前的颜面,也使裴景声拜服。《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师德素宽厚,“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一日与友同行,师德体态丰硕,难以跟上。其友停下来等他,怒道:“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答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一语巧解尴尬,让朋友的怒气无从发作。
忍者胸中海阔天空,浮名浮利,无从累其心,是以不蹈大难。苏轼曾叹曰:“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他自己便不幸印证了这一点。东坡怀有千古奇绝之才、云鹏鸿鹄之志,却被心胸狭隘的小人排挤至天涯海角。他本可以在得势时排除异己、报复小人,然而他并没有。他并非不敢争,只是厌倦了暗流汹涌的朝堂,不愿争罢了。他的广阔胸襟使他忘却了名利得失的斤斤计较,只施惠于民,并专心于文学创作。正因其不争,才避免了小人们变本加厉的迫害,亦使自己一腔浩然之气流芳千古。那些小人们倘与之相较,便正如杜甫诗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忍者能如庄子“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是故大辱止于忍者,大难止于忍者,忍者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点评:文章立意集中在关于人怎样待人处事的生存智慧这个点上,标题即表明了论点,统领全文。文章开头引用拾得的话强调“忍”是人间至理,认为“忍”可以避辱免难,观点鲜明。文章思路清晰,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用丰富的论据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论点,很有说服力。从论据的来源看,可见作者的积累是丰富的;从使用的论据看,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做到将有关人物的话语与其事迹相结合,给人启示,内容丰富厚实,精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