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0512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上涨。随之而来的就是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水涨船高。我国每年都有大约20%的应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如此一来,每年尚未找到工作的人仍然在搜寻工作,而下年的新毕业生也将投入到市场找寻工作,逐年累计,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大学生失业群体,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关键词:政府: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及其特点
  要研究大学生就业,首先应清楚“就业”的含义。对“就业”一词时代不同,理解也不同。“就业”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得到职业参加工作”。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就业是指劳动者获得特定的社会工作岗位并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的过程。但这种解释己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自由职业、自主创业,他们不仅有自己稳定的事业,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而且还是社会岗位的创造者。因此现在普遍观点认为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相对稳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社会报酬的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相对稳定的社会劳动二是就业必须取得社会报酬。社会报酬是劳动的社会价值体现,它将就业同义务劳动和一般的家务似的劳动区分开来,从而又从实质上限定了就业的范围。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社会性。就业的社会性首先是职业的社会性,职业的发展是社会劳动分工日益发达的产物,社会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决定这一时期职业选择的种类、数量和就业状况等。其次,就业的社会性表现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以及生产资料的状况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产物。再次,就业的社会性表现为劳动价值的商品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虽然也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相对稳定的劳动,但这种劳动不是社会劳动,其生产的产品不是商品,其劳动没有得到社会报酬,因而这种劳动不能称作就业。劳动者只有从事社会劳动才能叫做就业。就业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在实现就业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将择业理想与就业显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稳定性。是指劳动者同一定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关系保持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它可体现为生存依赖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等形式。就业的稳定性使它同一般偶然性取得社会报酬的劳动区分开来。随着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劳动者职业的变换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者从一个岗位转向另一个岗位,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这种变动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但即使这样,职业的变化丝毫不能否定就业的相对稳定性。
  目的性。就业的目的性是指就业主体就业的目的和动机。对于多数就业者而言,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精神财富也是就业者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仅要有物资追求,而且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其择业和就业的一个重要目标。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具有知识性,可塑性,开拓性等特点。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包括所有具有本专科学历的社会成员狭义上大学生仅指一般本、专科在读学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在读学生。探讨大学生就业是从狭义上讲的,只考察一般在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主要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在即将结束学习生涯,走向社会之际的职业选择和落实情况。因此,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即将结束学业完全进入社会之际实现同一定的生产资料建立劳动关系的过程。大学生就业具有一般就业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性。大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其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决定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也影响大学择业就业的目标选择、择业就业观念、择业心理和择业过程等。
  群体性。大学生就业不是个别现象,它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目前我国每年有两三百万名大学生第一次进入社会就业,相应地则有两三百万名大学生要落实就业岗位。成批的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的进入社会,这既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对他们就业的合理安置又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精心组织安排,需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响应。
  时效性。大学生就业有一个时效期,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应落实工作单位。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时效期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择业的时间延长,甚至可以到毕业后两年之内。
  政策性。大学生就业思想和就业状况不仅要受国家总的宏观政策的影响,国家对大学生就業的具体指导方针和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更是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就业要遵守有关的就业方针和政策,努力适应社会制度尤其是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变化。
  法制性。大学生就业必须依法进行。大学生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同时大学生就业又受法律保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主择业需要各方面法制建设的相应完善。
  二、现状分析
  1.“招工难”的现状
  ①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缺工现象。湖北省总工会和湖北工业大学组成联合调查组所进行的专题调查反映当前企业缺工状况,不同行業、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236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反映缺工的有209家,所占比例为88.2%;反映不缺工的有27家,所占比例为11.8%。在缺工单位中,一直缺工(即缺工时间相对较长,非临时性或季节性缺工)的有138家,所占比例为58.5%;短期性、临时性缺工的有71家,所占比例为30.1%。②不同行业缺工情况差别较大。按行业分,缺工率高的行业主要为纺织服装(31.5%)、餐饮服务(30.9%)、机械制造(30.4%)、建材(27.7%)、电子信息(25.7%)、粮油加工(24.9%)等;缺工率低的行业主要为生物医药(12.2%)、钢铁有色(10.9%)、石化(6.0%)、能源(4.4%)、汽车制造(3.2%)等。其中,纺织服装、餐饮服务等行业经常性缺工,而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以短期性、临时性缺工为主。③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缺工更为突出。调查发现,缺工现象与企业作业环境、劳动强度、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密切相关。问卷统计,国有企业平均缺工率只有4.7%,而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缺工则比较突出,平均缺工率分别达到24.6%、21.2%。④普工短缺波及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常经营。在往年的调查中,企业主要反映的是招技工难。但在本次调查中,多数企业回答最缺的则是普工,作出这一选项的占缺工单位的56.8%。   2.“就业难”的现状
  (1)大学生就业率不理想,就业率普遍较低。在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中,高校的知名度直接影响着就业的竞争力,重点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等名牌大学的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一般的高校却常常是无人问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大学生就业的相对稳定性差。在学生方面,很多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显得过于浮躁,这山望着那山高,只是把工作当做是锻炼的平台,总想着要跳槽,因此常常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随时都有被解雇或者自己主动辞职的可能;在用人单位方面,很多单位对于大学生的潜能不太理解,只是处于眼前利益的考虑,总想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被其压迫,不愿接受被当做是廉价劳动力的事实,这同样也会导致大学生总是频繁的调换工作岗位。
  (3)大学生就业对口性降低,就业地域结构不合理。有些大学毕业生最终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联。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并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地域结构上,出現了“挤堆”现象,很多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而不愿意去边远欠发达地区。
  三、“就业难”问题的根源
  1.主观原因
  (1)学生技能和观念。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技能和观念的原因。学生技能有而观念不足,或者是有观念而无技能,两者缺一都会造成最后毕业之时无法就业,从而就产生了“毕业既失业”的现象。2.高等教育方面。a.高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占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但多数院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培养目标一味追求综合型和研究型,争抢人才上博士点和硕士点;课程设置盲目追求理论性和学术性,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人才供需严重错位,难以适合社会对高水平应用人才的需求。b.高校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慢,适应能力差,具有滞后性。由于培养人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高校对未来社会市场需求要有一个正确的预测和规划,适时调整教学培养计划,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然而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专业改造和整合力度不够,传统专业比重过大;在专业设置中往往追求热门专业,盲目扩招,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失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c.高校扩招带来毕业生爆棚,局部性劳动力供给过多。自从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毕业后含金量降低,过多的劳动力投放到市场使得局部劳动力供给过大,造成就业难问题。
  2.客观原因
  ①劳动力市场从长期来看,有资本与技术替代劳动力的效应,资本的投入加大,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导致大量劳动力被替代,而年轻且缺乏技能的初次就业群体往往是最容易被替代的。②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劳动力数量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而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造成经济波动,形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群,大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观念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初次就业群体也是最容易被挤压的。③在经济波动的低谷时期,企业一般会谨慎决策,不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从而缺乏雇用新劳动力的动力,加上就业歧视,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④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政策不当,使得大学生的质量下降,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脱节,缺乏快速进入就业市场的技能,这也导致大学生就業难。
  四、“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1.政府方面
  政府应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执政的重要目标,在我国,更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总的来说,我们要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理念,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目标实现此外,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重要职责,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建立对所属的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制度。是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并实行有利于就业的经济社会综合政策。
  ①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完善就业市场,降低就业歧视,优化就业市场结构,引导劳动者跨区域,跨行业流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②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强化大学生初次就业技能和素质,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可以提供相关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比如大学生创业贷款零利息等相关政策。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依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越来越强,但他们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政策不配套等困难。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引导和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2.学校方面
  ①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调整改革大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要经过市场调研和论证,在设置专业上更科学合理,可以和一些大型企业联合,为企业定向培养需要人才,这样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以及可适应的职业和岗位,找准就业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与学校建立良性的互动平台,经常与学校沟通,将用人标准、条件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有效解决供求脱节问题;同时也应该消除就业歧视,降低就业壁。
  4.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应认识自我,密切关注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把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灵活就业观,适时调整期望值,增强就业技能,转变就业理念。
  参考文献:
  [1]孙朴.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职高教研究,2012(12).
  [2]杜培潮,柳菲.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时代教育,2012(01).
  [3]青梅.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之困[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6).
  [4]程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5]吴莹.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治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5).
  作者简介:
  王华玉,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大功率调频广播发射机共用天馈线系统主要是由发射天线,主馈线,多工器部件组成,分别阐述各部分规范设计的科学性,并分析在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和使用过程中日常维护的重要性,展望共用天馈线系统广播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发射天线;主馈线;多工器  无线覆盖骨干台多采用10千瓦及1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调频广播发射机完成覆盖任务,其天馈线系统多采用几台机组共用一付天馈线系统。天馈
期刊
摘 要:选煤作为煤矿产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和能源制造的重要保障手段,所运用到的机电设备比较先进和复杂。但是,由于设备整装和零部件的工艺特性,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多类型的工业污染,其中以噪声污染最为严重。为此,要想找到有效的噪声防治手段或措施,必须以选煤机械的运转原理为切入点,找出防治的科学依据,从源头上解决噪声污染的问题。  关键词:选煤机械;噪声污染;危害及对策  1概述  选煤也就是洗煤,是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网络文艺的发展进行了探究,网络文艺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下,传统文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相比,更贴近群众,扩大了创作者范围,能在群众中迅速广泛的传播。网络文艺重视对“美”的追求,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发展网络文艺,我们应该做到引导管理,促网络文艺健康繁荣;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生产网络文艺。  关键词:网络文艺;发展;认识研究  互联网和新媒体改变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看图写话的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对看图写话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觉得看图写话一件快乐的事。这样,让学生变被动地写为主动地学,乐于把心中的想法用充满活力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主动有序看图,快乐写话了。  关键词:低段学生;有序观察;激发兴趣;大胆想象;快乐写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1~2年级学生
期刊
摘 要: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分析成因,善于利用,让错误成为实现新课标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科学教学;错误资源;成因分析;利用价值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出现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可以说学生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无线电发射设备产生的高频辐射已经对环境和人类产生极其严重的伤害。因此,研究无线电发射设备发射高频辐射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分析这种污染和对人类的伤害的根本原因,并分析这种伤害产生的过程,对我们降低无线电设备高频辐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为如何防护辐射产生的各种伤害,进而减少或者消除这种伤害提供解决措施。因此,笔者从环境保护和人类安全防护的角度出发,将无线电发射设备高频辐
期刊
摘 要:化归思想方法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所谓化归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其基本思想是: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是将待解决的问题A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另一个问题B,而问题B是相对易解决或已有固定解决程式的问题,且通过问题B的解决可得到原问题A的解答。其中问题B就是化归的目标或方向,转化的手段则为化归的途径或策略。  关键词:化归思想;数学问题  运用化归的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传统数学教学呈现出诸多弊端,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严重影响。据此,教师应对小学数学教学对策充分优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本文将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  一、更新教学模式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接受能力,提供丰富
期刊
摘 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各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一门数学课程。由于随机现象的普遍性、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门处理随机现象的数量关系与数量规律性的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1]那么,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搞好数学素质教育,便是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每位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法  一、注重理论内涵,强调基本方法  在《概
期刊
摘 要: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它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学生获取教材之外知识的自我陶醉式的精神活动。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师;角色  叔湘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
期刊